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道法规则意识

道法规则意识

发布时间: 2022-10-23 19:48:54

『壹』 道法课是什么课

道法课是指《道德法治》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校园安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

『贰』 青少年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我把人生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而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
正常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练习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当我们疏忽时,就蓬勃地蔓延起来。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人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谁不想拥有能攀上辉煌巅峰的性格呢?怎样才能拥有?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被许多人严重歪曲。很多人以歪曲的“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生活哲学,任自己的恶习成为自然,放任自流。实际上,老子是最重反省悟道、修身体悟的,一生苦苦探索道的真谛。老子之人生之道,应该做“习惯”解,自然之道是自然界的习惯,人生之道是人的习惯。习惯成自然,道法之。
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
40多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周士渊是中国研究习惯问题的专家,著名的激励专家、行为学家、中国习惯培养权威教练。作为“习惯改变命运”的倡导者,周士渊先生的忠告便是: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而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付出、漫长和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习惯的价值,其实你一旦养成好习惯,意味着你将终身享用它带来的好处。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去做。他每天都坚持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然后散步5千米左右;坚持每天吃10个枣、10个枸杞子、10颗花生、3个核桃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坚持每天记第二天要做的6件事;坚持每天散步时背一些精彩的诗歌、散文以及幽默小段。由于他每天坚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经过多年的磨炼,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写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作者幼年在叔叔的农场发现了一道没有电的电篱笆,叔叔告诉他,电篱笆的设置仅仅是为了给牲畜以警告,它发挥了一两次作用后就可以不再供电,而动物们也不会再次以身犯险,继续过它们平安无事的圈养生活。
细细想来,这个道理又何尝不适用于我们人类自身呢?只不过那道无形的电篱笆并非确有实物,而是深深地套在标刻在我们头脑之中的无形枷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约束人的不是外界恶劣的环境,而是人类自己用奴性建筑的牢狱,用惯性打造的枷锁。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几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不再挣扎了,直到长成了大象。这时的它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它放弃了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而我们也常常被习惯的锁链束缚着,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就在自己手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负面的经验就像一条大铁链,把我们捆缚着。因此,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忘记过去,努力向前,冲破自我设限。
我们每天绝大多数行为是出于习惯。这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能在人生道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
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你可以利用习惯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习惯而遭到毁灭。人应当支配习惯,而决不是让习惯支配人。
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1.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根除。
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就加以训练和培养。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幼儿时期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类的动作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培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培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不管你怎么矫正也弄不好,因为: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习惯最初是细小的蜘蛛网,但最终将变成牢不可破的大网。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的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经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用力,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好的,”老师接着说,“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第三棵树时已经筋疲力尽,于是他拒绝了老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我的孩子,”老师叹了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雄厚,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惮于去改变它。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因此,我们要在坏习惯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之前,就把它连根拔除。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摊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这摊铁水冷却了,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老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支配着人的绝大多数行为。他说:“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
因此,在培根看来,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他写道:“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但愿人们能尽可能培养起良好的习惯。”这样,培养良好习惯就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培根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培根的这些经典论述,为后来的人们所广泛引用。
2.约法三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一名五岁的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原来,孩子从两岁开始,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要求他必须将玩过的玩具收回原处,若不收拾好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家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有了家规,孩子才知道该怎样做,家长也知道该照着什么标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几年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礼貌习惯。瑞士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两个好习惯。
一是不乱丢东西。
瑞士人的规则意识非常强。有个中国人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他们在日内瓦湖上划船,同行的一个游客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瓶扔到湖里了。这个在瑞士长大的中国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错似的。他的这种规则意识因为从小受环境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从小有责任感。
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有一次有个在瑞士工作的中国人在一个公园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丁零当啷不知在干什么。这个中国人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麻烦你去看看吗?”中国人进去一看,原来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认为,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对后面的人无法交代。这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觉履行规则的,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借鉴瑞士人的做法,我们对小孩子要“约法三章”,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3.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母亲的素质对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孩子在没出生前10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的一两年中,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中。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影印入孩子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贝诺德说:“孩子学母亲的声音、说话的语调、做的手势、立的姿态,甚至母亲的度量和宽宏与否、态度诚实与否以及说谎骗人的方法,孩子都在领会。其他如起居饮食的方式习惯,无一不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孩子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4.替换而不是抹去,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
人们通常说,习惯很难根除。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习惯不可能根除,只能够被替换。换句话说,你只能够替换,而不是抹去一个坏习惯。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弟子们也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上。”哲学家又问:“旷野上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上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了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可以。”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也没有来。十几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最后一章上写着: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哲理故事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抹去一个坏习惯,只能用一种好习惯去替换它。因此,在着手改掉坏习惯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地思考究竟应该选取哪些好习惯来替换它们。
无论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品质、多么好的原则、多么好的理念,我们“知道”是一回事,但我们是否真正能“做到”则是另一码事。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隔着一条很宽很深又很湍急的河,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便是习惯。没有习惯之桥,知道了你不一定能做到;有了习惯之桥,你知道了就一定能做到。
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往往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不断重复的结果。
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次重复的行为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是如此,只是结果不同。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勇敢地采取行动,向不良习惯告别!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和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酗酒、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对自己非常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于禽兽。他仔细地检点自己的放荡行为,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刚毅;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荡;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他跟哥哥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部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由此迈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6.用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先来分析一种现象。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是用右手拿筷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小到大人们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这说明了人是按照习惯来办事的。假如在今天吃午饭的时候,你不用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舒服,挺别扭的,对吧。这说明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从今天开始,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饭,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你会不再那么别扭,稍微习惯了一点。这说明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不断地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怎样在21天时间里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下面请看美国《读者文摘》上一位美国妇女的自述:
牙医告诫我剔牙和刷牙一样重要。如果不剔牙的话,我的牙龈病会更厉害,我一直打算剔牙,但老是拖延着不行动。
“好,就利用这三周改变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我心里自忖。第一天算是最困难的了。第二天、第三天,剔牙这件事还是显得讨厌又麻烦。但第一个星期才过去,剔牙就成为上床前的例行公事了。
到了第三个星期结束,我惊异的是,剔牙变得和刷牙一样容易了。我得意洋洋,因为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有了这样一个开头,我就能再接再厉,朝更困难的目标迈进了。
我一直打算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少吃些甜食。于是我把该吃的食物列出表贴在冰箱门上,时刻提醒自己。
说实在话,第一天的日子可不好过。我努力让自己忙碌些,但脑海里却翻腾着冰箱里的巧克力蛋糕和甜食盒里的奶油甜饼。第四天,全家吃蛋糕和甜饼,我却独自吃水果和蔬菜,我心里涌起一阵自尊的波浪。三个星期一过,习惯就固定下来了。我不再拼命吃甜食,我的体重减轻了5磅。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我和丈夫凡尔近来相处得不好,我们不吵嘴,但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感情沟通。我知道,主要问题是我总对他挑刺儿。实在遗憾,我觉得他身上的毛病太多。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唠唠叨叨的人,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凡尔对我闭起心扉。这是怪不得他的,但我自己能不能改变呢?
我又画了一张“三周规划图”,决定试试看:每天我要在丈夫身上找出一个优点,并告诉凡尔。
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我看凡尔许多地方不顺眼,例如,为什么他吃过东西不收拾?为什么他又把那件糟糕的衣服穿上了身?有一段时间我很难找到他身上有什么优点,难道真的连一个优点也找不出来吗?
不,当然不是。屋里有什么要修理,凡尔会敲敲打打,把东西修好。
“啊,你把电灯开关修好了,真不错。”我对凡尔说,语气中难免几分做作。
第二天,我又对凡尔说,他对我的缺点十分耐心,而没有像我对他那样唠唠叨叨,这真使我高兴。他笑了笑,那故意的一笑,真叫人别扭。
“看来,这方法行不通了。”我自言自语。
接下去的几天,我仍然觉得很难找到凡尔的优点。我开始觉得有些虚情假意,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口是心非地说着好话。但随着三个星期一点一点过去,我从丈夫身上找优点变得容易起来。他为人诚恳,对孩子又耐心,为什么我只看到他的短处呢?
到了21天结束时,我简直不相信要表扬凡尔是多么轻而易举,一点儿也没有别扭的感觉,而凡尔看起来也确实与以前不同了。他对我也更加亲近,开始坦率地谈他的工作,谈他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到三个星期结束,他说是我显得和以前大大不同了。
“是的,”我说,“我最近一直努力克服唠唠叨叨的坏习惯。”
凡尔很动情地说:“难怪我觉得自己好多了,也觉得我们俩之间好多了。谢谢你的帮助,谢谢。我实在应该努力,做个更好的丈夫,做个更好的人。”
我十分激动,几乎说不出话来。后来,我向他解释了三周改变自己的规划和我的进步,凡尔说他也要试一试。
读了以上这个有趣的故事,你是不是也想试试呢?
做一个有心人,为自己去有计划地塑造好习惯。当然,你的坏习惯已经十分顽固,因此要形成某些好习惯,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
中国有句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一、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二、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只是难了一点而已。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劣根性没有信心,裹足不前,请扪心自问:我是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不改变,就意味着失败;要成功,就别无选择,立即改变。改变习惯其实是简单的,成功其实也是简单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
7.运用“七大对策”去培养一个好习惯。
这“七大对策”是中国习惯培养权威教练、著名激励专家周士渊先生在多年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如果你能够遵循这“七6大对策”,你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很多的好习惯。
对策一:研究培养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你首先必须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你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你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愿望,你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你才能有坚决的行动;只有有了一次次坚决的行动,习惯才能逐步养成。
对策之二:研究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可行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开始前的可行性分析很重要,这样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否则,脑袋一热,盲目去做,常常会半途而废。回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是经常对某件事情有很大决心?比如信誓旦旦地说,从明天起一定要长跑,每天一定要用1小时学外语,每天一定要拉半小时小提琴等?为什么热度只维持了几天、几个星期,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可行性分析。
对策之三: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有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处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学会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刚柔相济。在坚持的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千万不要一灵活,把原则也丢掉了。
对旧习惯的克服,要放在有了毅力以后再进行,要先培养好习惯,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人的毅力会慢慢增强,当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有了力量去对付那些坏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去碰那些坏习惯,你就容易受到阻力,挫伤你对习惯培养的信心。
对策之四: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时间,我想这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当然就不一样,因此我把它确定为1个月。
对策之五: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会粗到牢不可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对策之六:借东风。
“借东风”的意思是通过阅读一些好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境界。我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本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它的作者是一个从事业巅峰跌到了命运的低谷的人,他失去了事业、房子、车子、家庭,变得一贫如洗。但后来他总结教训,顽强拼搏,终于反败为胜,重新登上了事业的峰顶。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一本商业书籍,实际上却是一本教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教科书,它在西方被称为“商业圣经”,因此我把读这本书称为“借东风”。
对策之七: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贵在坚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也不深奥,但是就不容易做到,这大概也是成功的一条重要标志。如果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当然是能够取得成功的。做任何事情,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叁』 论文的课题基本内容怎么写

首先,课题研究内容如何确定

(1)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为了要达到研究目标,需要研究什么内容。

(2)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方法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3)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取决于课题研究的难度。研究难度越大的,研究内容往往也越多。

其次,要学会对课题研究内容分解

课题研究内容要进行分解分析,分解不对,分析不到位,是不可能立项的。怎么分解?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从核心概念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入手,有的从现实问题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入手,还有的从“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分解研究内容策略入手。不管采用哪一种分解模式,要与研究选题匹配,且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解决问题。

比如:课题“小学道法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研究”的研究内容:

1.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2.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3.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评价研究

『肆』 道法老师布置“走进社会,感受生活″ 这项任务的意义是什么

接触知道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这对成长对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学习生活相结合,不会脱离实际,有利于人的成长,学习的知识得到应用,更好的学习知识。
1.走进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怎样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③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④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我们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⑤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体现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在社会中成长
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怎样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伍』 班会课和道法课的区别

班会课一般是主题班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开展,主题多种多样,由班主任或班长进行讲解
道法课是指《道德与法治》课。
拓展
道法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校园安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

『陆』 怎样厉行法治9上政治

『柒』 小学道法是什么课程

小学道法课就是《道德与法治》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校园安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

本套教科书将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专门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小学涉及30部法律法规,中学涉及50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司法解释。

名称由来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9月1日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主要内容

《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

『捌』 请写一篇思考论述文:【汽车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要愈来愈大,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汽车也对社会生活、现代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不仅给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精彩。尤其是对孩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扩大孩子生活空间:家里有了车,家长能带着孩子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玩,比传统的生活圈子更广。俗话说,见多识广。孩子们见得多了,视野自然得到极大的扩展,能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教育。
2、满足对车的好奇心:孩子喜欢汽车,尤其是男孩子对汽车的喜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汽车进入家庭后,孩子可以深入接触汽车,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以及外形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启发孩子的思维。可以说,汽车进入家庭,对孩子掌握机械技术、学习美学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到很多社会知识:孩子在接触车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社会知识。在汽车行驶中,孩子不自觉地就会接触到交通法规。在“道法”的影响下,孩子们会逐渐懂得什么叫安全、法律,并懂得开车的责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将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做人的规矩、社会的行为规范,并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及现代安全意识。 4、给孩子生活带来便捷: 车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效率,对其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经常外出自驾游,还能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培养孩子积极向上:提前把孩子带入现代化的生活领域,使孩子们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更富于时代感的眼光看待世界,可以变得更积极向上。
二、“当汽车社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未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很欠缺,以至这一现实逐步到来之时,我们还茫然不知所措。” 陈清泰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谁都不会否认汽车给现代社会和文明带来的巨大推进作用,但是急剧减少的土地资源、不容忽视的粮食安全、难以扭转的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的能源问题,却使刚刚开始享受汽车巨大好处的中国人,不得不直面汽车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
1、汽车不仅“喝汽油”还要“吃土地” :2003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日本而稳居世界第二。成双成对的是,中国石油总消费量也超过日本而稳居世界第二。谁要说“中国石油进口额应当赶超世界第一的美国”,肯定会被当成傻瓜。然而要喊“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要赶超世界第一的美国”,说不定还会有人喝彩。
. 事实上:平坦、排水性能良好的耕地,修路特别理想。但是铺上沥青的土地几乎不可能逆转为良田。 按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计算模式,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要保持“美国速度”,每年将为150万公顷耕地铺上沥青。如果中国公路和停车场面积达到“美国水平”,相当于把江西省或山东省全部铺上水泥和沥青。
美国每辆汽车占地0.07公顷。这意味着商店里每卖出5辆汽车,就要用沥青水泥铺满一个足球场供汽车使用。美国为2.14亿辆汽车铺设了630万公里公路,可以绕赤道157周,汽车占地面积2010年将同小麦种植面积持平。而美国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国家之一。

2、堵在路途上的“城市节奏” :“当年我从朝阳区到海淀区上学时,高峰时打车也不过20分钟,可现在至少要50分钟。6年间北京变化真大,但堵车的变化令人害怕。” 事实上堵车已不再是北京、上海、广州的“特有景致”。目前,全国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前瞻性的社会政策,每年50%至80%的汽车增长率,肯定会使越来越多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重蹈覆辙。 三、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英国学者John Seymour与Herbert Girardet对汽车时代给地球环境带来的代价作了以下分析:1985年,全世界的汽车数量已经达到5亿2千万辆。它们奔驰在地球上所有的公路上,给自然环境中的土地、空气、水、海洋和人文环境与人的健康带来了多种不利影响。这些影响的效应往往相互叠加,并引发出了人类事先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1.高度消耗自然资源:本身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汽车不论哪个部件都是消耗能源创造出来的,而作为以石油为主要动力的机动车辆,对能源的消耗的必然的。机动车消耗的自然资源中,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这于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在汽车制造水平比较低下的地区,汽车的性能、汽车的能耗不成比例,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更是不可估计。
2.危害野生动物:有人类经过的地方就会留下人类的痕迹。汽车作为近代工业的产物,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又一重要成果。不说汽车排污影响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单是由于车祸所引发的野生动物的死亡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人类涉足未深的地区,以车代步的结果便是让野生动物迷失了世界。
3.导致城市烟雾:自然是无私的,可是人们从她那拿来什么,她也总会取走什么。汽车对能源的消耗,换来的是能源消耗后的影响——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汽车尾气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更为汽车对环境的影响立下了“汗马功勋”。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必然引起废弃的聚集,在城市中尤为突出,典型的表现就是城市烟雾,弥漫的有害气体时刻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在吸取人类的生命。 4.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汽车本身是钢铁为主,如果汽车的使用周期太短,更新换代就必然更快,汽车的淘汰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汽车废轮胎无法处理,橡胶很难分解,而且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就这一项,要造成多大的污染,要处理,又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
5.造成酸雨危害:汽车尾气的影响: 不仅仅是导致城市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它会使树木焦枯,死亡被酸雨酸化的湖泊,鱼虾绝迹;土壤被酸化,影响作物的成长发育。酸雨还会使建筑物受到腐蚀而损坏,,会加速金属的腐蚀损坏铁路,桥梁,车辆,飞机,电视发射塔……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母爱成仇 发布:2024-11-20 15:10:18 浏览:995
沙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58:15 浏览:97
华东政法学报 发布:2024-11-20 14:47:15 浏览:256
石狮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04:16 浏览:586
法网狙击法官 发布:2024-11-20 13:35:47 浏览:726
法官老婆 发布:2024-11-20 13:11:51 浏览:125
保全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20 13:10:29 浏览:676
道德的性指 发布:2024-11-20 12:53:44 浏览:866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 发布:2024-11-20 12:01:39 浏览:902
荣成法院王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