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规定
A. 我国刑法规定哪些基本原则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专原则。
1.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属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B.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 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 第 3 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它的基本内容是:(1) 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刑法》 第 4 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它意味着对所有的人,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 民族、 种族、 性别、 职业、 宗教信仰、 财产状况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刑的标准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规定处理,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或者优待。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两方面内容:(1) 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2) 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 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C. 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
对的,没有什么问题,中国的刑法追责的最低年限是14周岁
D. 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刑事年龄为
18周岁以上
14~16周岁除了法定的八种严重罪行以外不负刑事责任
16~18周岁具有从轻减轻的情节
采纳哦
E.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有哪些
刑事处罚是指违反刑法,应当受到的刑法制裁,专简称刑罚属。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F. 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C和D,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行法定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章对刑法的基本原则专作出了明属确的表述即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指出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即罪刑法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指出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指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6)我国刑法规定扩展阅读:
刑法的其他原则:
1、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并要求主客观两方面的有机统一。
2、谦抑原则,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
3、罪行自负原则,谁犯了罪,就应当由谁承当刑事责任;刑罚只及于犯罪者本人,而不能连累无辜。
G. 按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 )
选择A、C、D,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如下:
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我国刑法规定扩展阅读
如果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醉酒后犯罪,是否要负刑事责任?以往的认识是,醉酒的人犯罪,一律承担责任。实际上,这要分两种情况,即生理性醉酒要负刑事责任,病理性醉酒不负刑事责任。
生理性醉酒,是指因为饮用酒精过量而导致的醉酒状态。刑法理论认为,生理性醉酒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具有辨认控制能力,故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病理性醉酒则属于精神病状态,多见于通常并不饮酒或对酒精无耐受性、或并存感染、过度疲劳、脑外伤、癫痫病者,在偶然一次饮酒发生。病理性醉酒人的行为紊乱、记忆缺失、出现意识障碍,并伴有幻觉、错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使其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通常认为,病理性醉酒属精神病,因此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H.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有几种类
刑法中的犯罪种类: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版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权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金融诈骗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一般一共15种,90%以上:交通肇事、故意伤害、强奸、非法拘禁、抢劫、盗窃、诈骗、抢夺、职务侵占、敲诈勒索、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妨害公务、贩卖毒品、掩饰犯罪所得
I. 我国刑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不是《刑法》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包括以下内容: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权,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电信及其它通讯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体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属私生活秘密与表现行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隐匿、毁弃,公民通信、通话的内容他人不得私阅或窃听。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公民的人身和行动受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 逮捕是对公民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它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否则即为违法。 拘禁是对公民拘留、管制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禁必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逮捕拘留条例》和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否则即为非法拘禁。 搜查:公民身体只有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才可进行。搜查也必须视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