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禁牧条例
⑴ 封山禁牧政策
法律分析: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对划定的林地、草地等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封育并禁止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的管护措施。
法律依据:《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培育林草植被,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封山禁牧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封山禁牧,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对划定的林地、草地等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封育并禁止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的管护措施。
⑵ 陕西封山禁牧新规定
法律分析:封山育林、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一)开垦、采石、采砂、取土;(二)采脂、割漆、剥皮、挖根及其他毁林行为;(三)放养牛、羊等食草动物;(四)损坏、擅自移动界桩、围栏和标牌;(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法律依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二十五条 禁止在秦岭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鼓励在秦岭二十五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已在禁垦的陡坡地范围内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退耕还林还草计划,采取经济补贴、政策激励等措施,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退耕还林还草。已经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由县级以上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林业、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土地用途和权属登记予以变更。 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在禁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种植农作物的,应当采取修建水平梯田、坡面水系整治、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植树造林、抚育幼林、种植中药材的,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⑶ 封山禁牧区域禁止的行为包括什么
法律分析:禁止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禁止损坏、擅自移动界桩、围栏和标牌等行为。
法律依据:《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第十二条 封山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
(二)损坏、擅自移动界桩、围栏和标牌;
(三)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⑷ 庆阳市禁牧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培育林草植被,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禁牧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禁牧,是指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禁牧区域,实施禁止放养羊、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的管护措施。第四条禁牧工作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严格管理和绿色发展的原则。第五条下列区域实行禁牧:
(一)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
(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
(三)划定封禁的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
(四)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五)河道堤防和护堤地;
(六)划定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域;
(七)法律、法规规定禁牧的其他区域。第六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禁牧责任制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对在禁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鼓励公民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人员给予奖励。
加强禁牧宣传。第七条县(区)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辖区禁牧工作的实施。按照划定的禁牧具体区域,设立必要的围网、界碑和标牌,制定和完善相关禁牧管护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
支持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发展舍饲养殖,转变养殖方式。第八条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
农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
水土保持机构负责管理划定封禁的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水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河道堤防和护堤地。
林业、农牧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管理划定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域。第九条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统一组织有关林业、农牧、水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土保持机构实施禁牧联合执法。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禁牧管护组织,配备或聘用专职、兼职工作人员,明确管护的义务和责任,实行禁牧承包责任制。第十条乡(镇)村集体管理的林地、草地,由乡(镇)、村组负责禁牧管护。
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林地、草地,由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禁牧管护。
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使用权的林地、草地,由经营者负责禁牧管护。第十一条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放养羊、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
(二)损毁、擅自移动禁牧标志、设施。第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牧、水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土保持机构按照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每次每只羊五十元,每头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一百元罚款,每次累计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
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第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牧、水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土保持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擅自移动或者毁坏林业服务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第十四条当事人对林业、农牧、水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土保持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阻碍行政执法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在禁牧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⑸ 甘肃省草原禁牧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永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禁牧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草原禁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划定的草原围封培育并禁止放牧利用的保护措施。
本省重点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施禁牧。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禁牧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原禁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草原禁牧工作的具体落实,配备专职草原监督管理人员,加强监督管理。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保护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第六条省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草原生态预警监测情况,划定草原禁牧区。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划定的草原禁牧区,发布禁牧令,在草原禁牧区域的主要出入口、围栏区域、人畜活动区域设立界桩、围栏、标牌等设施。
禁牧令应当明确草原禁牧区域的四至界限、禁牧期限等。第八条严禁破坏、盗窃或者擅自移动草原禁牧区域的界桩、围栏、标牌等设施。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草原禁牧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户都应当签订草原禁牧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禁牧草原的四至界线、面积、草地类型;
(二)禁牧期限;
(三)围封培育草原的责任和义务;
(四)监督检查职责;
(五)违约责任。第十条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在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村,聘用一至二名草原管护员,作为公益性岗位统一管理,一年一聘。
县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草原管护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第十一条草原禁牧区域内的村草原管护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宣传草原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对管护区草原进行巡查;
(三)监督草原承包经营者履行禁牧责任;
(四)制止和及时报告草原禁牧区放牧、破坏围栏设施、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等行为。第十二条实施禁牧的农牧民可以享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规定的禁牧补助。禁牧补助应当按照已承包到户(含联户)的禁牧草原面积直接发放到户。
禁牧补助资金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公示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的内容包括农牧民户主姓名、承包草原面积、禁牧补助面积、补助标准、补助资金数额等。
农牧民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由组织公示的乡镇人民政府及时核查处理。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整合涉及牧区、牧业、牧民工作的各类资金和项目,扶持草原禁牧区域农牧民发展舍饲圈养。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草原禁牧区域内的草原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动态监测预报,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第十五条禁牧草原需要解除禁牧时,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报告,经省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解禁令。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草原禁牧区域的巡查制度、举报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加强对草原禁牧工作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公民有权举报,接到举报的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及时查处。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挪用草原禁牧补助资金的;
(二)擅自批准使用禁牧草原的。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⑹ 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培育林草植被,巩固生态造林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封山禁牧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封山禁牧,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保护林草植被,对划定的林地、草地等区域进行封育并禁止放养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管护措施。第三条封山禁牧应当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严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封山禁牧工作的领导,将封山禁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封山禁牧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封山禁牧宣传,对在封山禁牧管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沙化土地和湿地封山禁牧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退耕还草地封山禁牧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封山禁牧有关工作。第六条本省下列区域实行封山禁牧:
(一)特种用途林地、特定的防护林地、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封育期内的林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
(二)省人民政府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的沙化土地;
(三)《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的禁牧地;
(四)法律、法规规定禁牧的其他区域。第七条县级以上林业、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封山禁牧的具体范围,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封山禁牧区域,应当向社会公布。第八条设区的市、县(市、区)林业、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封山禁牧区的管理,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在封山禁牧区的主要出入口、人畜活动频繁区域应当设立界桩、护栏和标牌,公示封山禁牧的要求。第九条封山禁牧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林地、草地,由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管护;乡(镇)、村集体管理的林地、草地,由乡(镇)、村负责管护;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获得使用权的林地、草地,由使用权人负责管护。第十条封山禁牧区域内的管护单位应当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组织,明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第十一条封山禁牧区域内管护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国家和本省有关封山禁牧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巡逻管护;
(三)制止违反封山禁牧的行为,并及时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林业、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第十二条县级以上林业、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对封山禁牧工作的监督检查。第十三条单位和个人在封山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放养牛、羊等草食动物;
(二)损毁、擅自移动封山禁牧的标志、设施;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第十四条封山禁牧区域的农户应当对牛、羊等草食动物实施舍饲圈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封山禁牧区域内实施舍饲圈养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五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封山禁牧区域内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扶持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封山禁牧后生产、生活有困难的农户结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并对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补助。第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在禁牧区域内放牧的,由县级以上林业或者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放牧者改正,给予警告,并可以按每只(头)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处以罚款;对林木造成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第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损毁、擅自移动封山禁牧标志、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林业或者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恢复的,由林业或者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⑺ 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2019修订)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培育林草植被,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封山禁牧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封山禁牧,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对划定的林地、草地等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封育并禁止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的管护措施。第三条封山禁牧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封育结合、严格监管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封山禁牧工作,将封山禁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封山禁牧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列项开支,专款专用。
相邻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封山禁牧工作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防联治。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封山禁牧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改良本行政区域内的饲草、牲畜品种工作,推行舍饲圈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封山禁牧工作。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封山禁牧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封山禁牧工作,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其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七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派驻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封山禁牧行政执法。也可以由依法组建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封山禁牧的行政处罚权,并接受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封山禁牧的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方式,方便公众监督。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封山禁牧宣传,对在封山禁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条本省下列区域实行封山禁牧:
(一)特种用途林地、防护林地,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封育期内的林地和退耕还林地;
(二)省人民政府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的沙化土地;
(三)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退耕(牧)还草地;
(四)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要湿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牧区域。第十一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封山禁牧区域的具体范围和期限,并制定工作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布。封山禁牧区域的主要出入口、人畜活动频繁区域应当设立界桩、围栏和标牌。第十二条封山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
(二)损坏、擅自移动界桩、围栏和标牌;
(三)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十三条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谁所有(经营),谁管护”的原则,确定封山禁牧区域管护单位,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封山禁牧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林地、草地,由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管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林地、草地,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护;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获得使用权的林地、草地,由使用权人负责管护。第十四条封山禁牧区域管护单位、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国家和本省有关封山禁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巡逻管护;
(三)制止违反封山禁牧的行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
⑻ 陕西封山禁牧新规定施行时间
法律分析:陕西省封山禁牧新规定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二十六条,可登录陕西人大网站群,选择参考资料中的法律法规数据库,输入《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查询完整条例。
法律依据: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⑼ 庆阳市禁牧条例(2021修订)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培育林草植被,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禁牧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禁牧,是指在划定的禁牧区域,实施禁止放养羊、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的管护措施。第四条禁牧工作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严格管理和绿色发展的原则。第五条下列区域实行禁牧:
(一)幼林地;
(二)自然保护区;
(三)风景名胜区;
(四)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草原;
(五)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六)划定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域;
(七)河道堤防和护堤地;
(八)划定封禁的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
(九)法律、法规规定禁牧的其他区域。第六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禁牧宣传教育,鼓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开展禁牧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管护”的原则,建立禁牧责任制,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禁牧公益宣传,加强舆论监督。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人员给予奖励。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划定的禁牧区域发布禁牧令,制定和完善相关禁牧管护制度,在禁牧区域的主要出入口、围栏区域、人畜活动区域设立界桩、围网、标牌等设施。
支持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发展舍饲养殖,转变养殖方式。第八条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幼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草原。
水土保持机构负责管理划定的封禁的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水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河道堤防和护堤地。第九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辖区禁牧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导和协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禁牧管护组织,配备或者聘用专职、兼职管护人员,明确管护的义务和责任,实行禁牧承包责任制。第十条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林地、草地,由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禁牧管护。
乡(镇)、村集体管理的林地、草地,由乡(镇)、村组负责禁牧管护。
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使用权的林地、草地,由经营者负责禁牧管护。第十一条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放养羊、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的;
(二)盗窃、抢夺、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禁牧围网、标志、标牌和界桩等设施的;
(三)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第五条第一项至六项禁牧区域内放养羊、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第五条第七项禁牧区域内放养羊、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的,由市、县(区)水务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每次每只羊五十元罚款,每次每头牛、驴、骡、马等草食动物一百元罚款,每次累计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第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四条当事人对林业和草原、水务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五条禁牧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第十七条本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