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四川省开发区条例

四川省开发区条例

发布时间: 2022-11-06 07:54:20

⑴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执法依据


别 序
号 名 称 制定机关 生效及修改时间 法
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2年01月01日 行政
法规 2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国务院 2004年07月01日 地方性法规 3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 省人大常委会 2004年01月01日 4 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 省人大常委会 1997年01月01日 部


章 5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原国家计委 2000年04月04日 6 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 原国家计委 2000年07月01日 7 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 原国家计委 2007年07月01日 8 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 原国家计委
等七部委 2001年07月05日 9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 原国家计委
等七部委 2003年05月01日 10 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 原国家计委
等七部委 2003年08月01日 11 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 原国家计委
等七部委 2005年03月01日 12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 原国家计委
等七部委 2004年07月27日 13 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 原国家计委 2001年06月18日 14 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 原国家计委 2003年04月01日 15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国家发改委 2004年11月25日 16 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国家发改委 2004年10月09日 17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国家发改委 2004年10月09日 18 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改委 2005年03月01日 19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暂行办法 原国家计委 2002年02月01日 20 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发改委令
第36号 2005年11月01日 21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 原国家计委(国
务院办公厅转发) 2000年08月17日 政


章 22 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稽察办法 省政府
(第166号令) 2003年03月01日 23 四川省电源开发权管理暂行办法 省政府
(第182号令) 2004年10月01日 24 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办法 省政府
(第191号令) 2005年05月01日 25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 省政府
(第197号令) 2006年02月15日

⑵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执法项目

(共11项)
1、转报铬化合物生产建设项目(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目录序列号3)
2、转报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目录序列号5)
3、境内外资银行外债借款规模审核(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目录序列号6)
4、转报氰化钠生产定点审批及进口许可证核发(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目录序列号9)
5、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目录序列号10)
6、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认定(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目录序列号11)
7、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核准、初审、备案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8、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9、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10、电力建设工程土建实验室资质认定审核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11、电力建设工程金属实验室资质认定审核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行政决定等)(共32项)
1、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而不招标的,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罚款;对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可以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九条
2、招标代理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或者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
3、招标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的,强制要求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的,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一条
4、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或者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二条
5、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
6、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尚未构成犯罪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三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四条
7、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违反本法规定,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五条
8、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评标委员会成员或者参加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向他人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没收收受的财物,可以并处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六条
9、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依法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以外确定中标人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后自行确定中标人的,中标无效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七条
10、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的,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的,违反本法规定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的,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的,转让、分包无效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八条
11、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或者招标人、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九条
12、招标人或者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发布的招标公告中有关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和办法的规定明显不合理;在不同媒介发布同一招标项目的招标公告内容不一致;提供虚假的招标公告、证明材料的,或者招标公告含有欺诈内容的;中标候选人未经公示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责令限期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一条
13、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未在指定的媒介发布招标公告或者资格预审公告;邀请招标不依法发出投标邀请书;未按规定确定招标代理机构;采取抽签、摇号等方式进行投标资格预审;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未经核准采用邀请招标;不具备招标条件而进行招标的;不具备自行招标条件而采用自行招标的;应当履行核准手续而未履行的;不按项目审批部门核准内容进行招标的;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后接收投标文件的;投标人数量不符合法定要求不重新招标的;国家和省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的开标和评标地点不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二条
14、因第2项所列情形导致招标无效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二条
15、除因不可抗力外,招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发出投标邀请书或者招标文件后终止招标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三条
16、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使用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在招标文件中没有规定的;资格预审或评标的标准和方法含有排斥投标人的内容,妨碍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且影响评标结果的;将标底作为决定废标的直接依据的;不在四川省评标专家库中确定评标专家的;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及人员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评标委员会及其成员在评标过程中有违法行为,且影响评标结果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四条
17、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机构不按本条例规定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备案材料或提供虚假备案材料的,以及拒不改正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六条
18、招标人以发出中标通知书为条件,向中标人提出背离招标和投标文件内容要求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改正、可并处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七条
19、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或者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的,以及招标人擅自提高履约保证金或者强制要求中标人垫付中标项目建设资金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改正、可并处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八条
20、收到各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通知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暂停项目执行、暂停资金拨付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三十六条
21、招投标活动投诉人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材料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22、必须进行比选的项目不比选等行为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一条至二十四条
23、电源开发权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电源开发权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已骗取电源开发权的,许可机关有权撤销许可)
法律依据:
《四川省电源开发权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四条
24、必须进行比选的项目而不比选的,将必须进行比选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比选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一条
25、比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按规定发布比选公告的;不按备案的比选方案进行比选的;不按强制性规范进行比选的;不按规定选择比选被邀请人的;比选人逾期不发出中选通知书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二条
26、中选人不履行与比选人订立的合同情节严重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取消2年至5年内参加必须进行比选项目的申请资格并予以公告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三条
27、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交备案材料或者提供虚假备案材料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四条
28、比选人或者比选申请人在比选过程泄露保密资料、串通比选、歧视排斥比选申请人、骗取中选、违法转包或者分包的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罚款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五条
29、在受理投诉或者查处比选违法违规行为时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可以暂停项目执行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八条
30、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第十八条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
31、被稽察单位违反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规定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依据职权,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以下处理决定(省发改委相应处理省内项目)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暂停拨付国家建设资金、暂停项目建设、暂停有关地区(部门)同类新项目的审查批准
法律依据: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令2000年第6号)第二十七条
《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川办发〔2001〕74号)第二十五条
32、对招标投标活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国家计委视情节依法给予处罚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警告、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在一定时期参加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投标、评标资格;暂停安排国家建设资金或暂停审批有关地区(部门)建设项目
法律依据: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暂行办法》(国家计委令2002年第18号)第十三条在招标投标活动稽察中,发现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规、规章行为的,由省发展计划部门或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视情节依法给予处理或者处罚
追究法律责任种类:取消或者限制违法行为人参加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投标、评标、代理的资格
法律依据:
《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投标稽察办法》(省政府令第166号)第十四条 (共8项)
1、因招投标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二条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二条
2、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
3、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中标无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四条
4、因招投标法第五十五条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五条
5、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依法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以外确定中标人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后自行确定中标人的,中标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七条
6、对招标评标无效进行认定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三十四条
7、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标无效:使用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在招标文件中没有规定的;资格预审或评标的标准和方法含有排斥投标人的内容,妨碍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且影响评标结果的;将标底作为决定废标的直接依据的;不在四川省评标专家库中确定评标专家的;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及人员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评标委员会及其成员在评标过程中有违法行为,且影响评标结果的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四条
8、外商投资和国外贷款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书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共17项)
1、四川省电源开发权的审批
法律依据:
《四川省电源开发权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182号令)第十条
2、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事项核准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六条
3、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文件审查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九条
4、省级开发区(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设立审核
法律依据:
《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
5、指导和协调全省招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投标配套规范
法律依据:
《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五条
6、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活动进行指导和协调,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比选的配套规定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八条
7、指定本省招标公告发布媒介
法律依据:
《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原国家计令2000年第4号)第二十条
8、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招标人的招标投标活动以及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的招标投标活动,由发展改革部门实施监督
法律依据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监督职责有关问题的通知》(川办函〔2005〕138号)
9、由行业主管部门作为比选人进行比选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比选过程泄露保密资料、串通比选、歧视排斥比选申请人、骗取中选、违法转包或者分包等违法活动进行查处
法律依据: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二十七条
10、全省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由省政府领导,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省计委(省发改委)负责组织和管理全省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
法律依据: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令2000年第6号)第二条、第三条
《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川办发〔2001〕74号)第二条
11、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负责组织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对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法律依据: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暂行办法》(国家计委令2002年第18号)第二条;
《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投标稽察办法》(省政府令第166号)第二条
12、省棉花收购加工资格认定(核准)及许可证核发
法律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1〕65号)第五条
13、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贷款申请,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初审,资金申请报告上报
法律依据:
《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28号)14、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书
法律依据:
《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
15、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初审
《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16、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国际招标国内中标机电设备进口零部件免征关税申请的审核上报(国家审批项目)和确认(省审批项目)
法律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第4项
17、不需要中央政府投资、限额(规模)以下或不涉及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审批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附件 3第1

⑶ 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8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城乡规划的科学民主制定和严格实施、监督,完善规划治理,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在城乡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村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规划区应当相互衔接。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城乡统筹、分类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二)贯彻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公共空间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配套优先;

(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注重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坚持运用公园城市理念和街区美学设计创新城市价值,彰显天府文化魅力;

(五)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第五条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开发区、园区等应当统一纳入城乡规划管理。

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区(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镇(乡)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城乡规划工作。街道办事处在区(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城乡规划管理有关工作。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在市辖区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承担相应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在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承担相应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相关工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将其职权范围内的镇、乡、村规划管理具体事务委托镇(乡)人民政府实施。第六条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

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进行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审议本市城乡规划和涉及城乡规划的重大方针政策。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事项,按照法定审批权限由审批机关办理。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众代表组成。

城乡规划委员会下设主任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和办公室。主任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负责其职责范围内事项的审议。办公室设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产生、任期和议事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区(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和村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构建覆盖全域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区(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应当专门制定全市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

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区域内的生态专项规划,落实全市生态保护规划要求。第九条全市城乡规划应当注重历史传承,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按照保护传统格局、整体风貌和文化内涵的要求,优化城市形态,彰显城市特质,提升城市品质,保持新旧建筑协调。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文化遗迹的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项目保护范围内各类建设活动,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⑷ 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根据《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第二条开发区是指在城市或其他有开发前景的区域,划出一定范围,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实行特殊体制和特殊政策的开放开发区域。开发区是全省及开发区所在地深化改革的试验区。第三条开发区的设立和建设,应纳入省和开发区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并重。第四条省计划行政管理部门是省人民政府协调管理开发区的职能部门,对开发区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开发区所在地计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同级人民政府授权,负责协调、指导开发区的工作。第五条设立开发区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省计划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对开发区进行检查考评,对管理机构已不存在或不能履行管理职能的或项目、资金长期得不到落实,建设无进展的开发区,由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报经省政府同意后予以撤消。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内已有两个以上开发区的,应予合并。第六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设立开发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同级人民政府授权,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第七条除按《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可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的部门和实行中央和省垂直领导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外,同级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不再在开发区内设立派出机构。
除实行垂直领导的政府职能部门外,按前款规定设立的派出机构作为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实行开发区管委会和派出部门双重领导。
不在开发区内设立派出机构的其他部门的职能,可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委托开发区管委会行使。第八条开发区管委会应根据所在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实施,并报省计划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第九条鼓励开发区根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构建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开发区开展建设需要的新型管理模式。第十条开发区管委会应根据所在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开发区建设规划,依照《四川省<建设规划法>实施办法》的规定,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开发区管委会在编制开发区建设规划时,应编制地名规划,并按照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命名和设置地名标志。第十一条开发区内办事程序应力求简便、高效。在开发区内设立企业,由管委会统一受理后按有关规定办理、或代为办理。第十二条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开发区管委会对经依法取得的开发区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开发区管委会转让土地使用权所获的税后收益,全部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公有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第十三条开发区内各项建设必须依法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禁土地荒芜闲置。开发区范围内因土地闲置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收取的土地闲置费,由开发区管委会专项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第十四条开发区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第十五条加强对开发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工程建设各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标准,依法实行建设项目报建制、招投标制、施工许可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第十六条开发区应根据国家和本省的产业政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适时调整开发区内鼓励发展和限制建设的项目。第十七条开发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依法向统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时,应同时抄送开发区管委会。第十八条《条例》第三十条第四款所称开发区新增财政收入,以1996年底财政收入为基数。第十九条凡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年至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营期不满10年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免征地方所得税;第2年减半征收地方所得税。第二十条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获得的利润,用于企业增资或兴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经财税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如再投资举办的是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则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⑸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级风景名胜区。涉及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和活动,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第三条风景名胜区系指县以上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观赏、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地形地貌、山体、溶洞、冰川、河溪、湖泊、瀑布、林木植被、野生动物、特殊地质环境等自然景观和宗教寺庙、园林建筑、石雕石刻等人文景观及其所处的环境。第四条风景名胜区工作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
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价报告;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工作;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监督规划的实施;负责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的定点和设计方案的审批。第七条各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配合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做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第二章设立第八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有一定规模,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可以设立风景名胜区。第九条风景名胜区按其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划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市、地、州、县级风景名胜区。
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第十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地、州、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地、州、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定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一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因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需要停耕、停伐、停牧、停产,影响区内有关单位或个人生产、生活的,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安置、合理解决;上述单位或个人具备条件在风景名胜区开展经营活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优先审批。
设立风景名胜区,不改变风景名胜区内宗教寺庙、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隶属关系及其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批准的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标明界区,设立界碑。第三章保护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重要地段,不得设立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风景名胜资源。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址、古树名木等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设置标志,严格保护。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造林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做好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林木植被生长条件和动物生存环境。第十六条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林木,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抚育管理,不得砍伐。确需砍伐的,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查同意后,报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核发采伐许可证。
以竹林为主要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条件下,确需间伐的,应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查,县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七条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物种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外,应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并在指定的地点限量采集。

⑹ 四川省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条例

第一条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外商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适用本条例。第三条鼓励外商以资金、技术等方式,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或国家允许的其他形式,依法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第四条外商可以依法申请或者通过转让方式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也可以依法将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出租或者抵押。
外商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损害。第五条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开采,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根据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授权,负责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审批登记颁证工作。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同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进行监督管理。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七条省人民政府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实际,可在矿产资源富集区域设立矿业开发区,并依法制定矿业开发区的特殊政策。第八条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办事机构和代表处均可作为探矿权申请人,依照国务院《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勘查登记。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申请在先的原则,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并告知探矿权申请人。准予登记的,应通知申请人在30日内办理勘查登记手续,领取勘查许可证。不予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向探矿权中请人说明理由。第九条外商与已取得探矿权的中方单位合作勘查矿产资源的,中方合作单位在签订合同前,应将合作勘查的区块、矿种等有关文件资料报原发证机关复核并签署意见;签定合同后,应将签订的合同报原发证机关备案。第十条外商投资进行地质调查时,对调查区域内新发现的未设置探矿权、采矿权的矿产地或者重要找矿线索区块,可以申请预留探矿权;预留期间,他人申请探矿权的,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书面告知外商。外商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请探矿权的,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受理他人的申请,具体办法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一条外商对登记的勘查作业区内探明的矿产资源,在探矿权许可证有效期和保留期限内末放弃采矿权申请的,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他人的采矿权申请。第十二条外商开采矿产资源,应持合资、合作协议书或者投资意向书及有关申请资料,向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划定矿区范围。
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有关申请资料之日起30日内完成划定矿区范围的审查工作。
外商凭划定的矿区范围及其他有关资料,依法申请设立外商投资矿山企业。第十三条外商投资矿山企业持工商登记等有关资料,向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采矿登记。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并告知采矿权申请人。准予登记的,应通知申请人在30日内办理采矿登记手续,领取采矿许可证。不予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向采矿权申请人说明理由。第十四条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外商颁发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后,应按规定报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通知矿产所在地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第十五条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第一年免缴,第二、第三年减半缴纳;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前两年免缴,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缴纳。
(二)开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矿产资源的,免缴五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综合开采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采的共伴生矿产品减半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利用尾矿的,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三)采用先进技术使国内现有技术难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的和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高于国内同类企业水平的,前三年减半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高于国内同类企业水平多采出的矿产品,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四)外商投资矿山企业,因不可抗力引起年度亏损,可申请减缴50%以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或延期缴纳亏损年度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五)在划定的勘查区域内,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费用,可作为递延资产从矿山进入商业性开采后的第一年起,在开采阶段分期摊销。
(六)自矿山进入商业性开采阶段,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可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七)勘查矿产资源所需临时用地,免缴场地使用费。
(八)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⑺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第三章 规 划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景资源评价;
(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六)有关专项规划。
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风景名胜区内的镇、乡、村庄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跨行政区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由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比选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选择具有甲级城市规划或者风景园林资质证书的单位编制;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选择具有乙级以上城市规划或者风景园林资质证书的单位编制。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与他人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应当进行听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审批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依法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因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禁止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拆除或者迁出,应当给予补偿的,依法补偿。
禁止出租、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和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植树绿化、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的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抚育管理。
风景名胜区内的林木属于特种用途林。名胜古迹的林木严禁采伐;风景林确需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采伐的,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意见,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超过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容量接待游客;
(二)非法占用风景名胜区土地;
(三)从事开山、采石、挖砂取土、围湖造田、掘矿开荒、修坟立碑等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活动;
(四)采伐、毁坏古树名木;
(五)在景观景物及公共设施上擅自涂写刻画;
(六)在禁火区域内吸烟、生火;
(七)猎捕、伤害各类野生动物;
(八)攀折树、竹、花、草;
(九)向水域或者陆地乱扔废弃物;
(十)敞放牲畜,违法放牧;
(十一)其他损坏景观、生态和环境卫生等行为。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防火组织,完善防火设施。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古园林、石刻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遗迹、遗址和其它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严格保护,定期维护,做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责任制度,落实防火、避雷、防洪、防震、白蚁防治等措施。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
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项目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并依法办理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竣工验收备案等工作。
农房建设的选址定点和建筑设计、施工方案,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 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按下列规定实行审批:
(一)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的公路、索道、缆车、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与游乐设施、宾馆酒店、设置风景名胜区徽志的标志性建筑等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出审核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办理立项等有关手续。其设计方案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符合规划的其他建设项目,在省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公路、索道、缆车、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与游乐设施、宾馆酒店、设置风景名胜区徽志的标志性建筑等符合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设计方案,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出审核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三)省级风景名胜区符合规划的其他建设项目,其选址和设计方案,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出审核意见,报市(州)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风景名胜、民族、宗教、文物、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法律法规;
(二)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三)协助编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组织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进行初审并按程序上报;
(四)建设、维护、管理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规范设立风景名胜区标志、安全警示等标牌;
(五)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和应急预案,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游览者安全、环境卫生、治安和服务业管理等工作;
(六)按照规划组织和扶助风景名胜区居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服务事业,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制止和限制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事业;
(七)组织并负责对风景名胜区经营项目的招标和签约工作,监督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经营;
(八)负责出售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取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九)根据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向国内外、省内外宣传介绍风景名胜区特色;
(十)做好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及时发布风景名胜区天气、能见度等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和调查统计工作,按规定按时报送有关情况,形成完整的资料,妥善保存;
(十一)指导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企业做好职工培训管理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应急训练,提高职工的素质。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
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 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经营,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偿取得从事风景名胜区内整体或者单个项目投资、经营权利的活动。
风景名胜区经营项目包括风景名胜区内交通、餐饮、住宿、商品销售、娱乐、摄影、摄像、户外广告和游客服务等,但宗教活动场所内的经营活动除外。 风景名胜区内的具体经营项目种类、标准、条件、期限和范围等经营方案,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拟定,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风景名胜区内交通等重大项目经营方案,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审核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项目经营者,并与项目经营者签订经营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
重大项目经营合同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未取得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经营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
取得风景名胜区项目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超过合同约定的经营地点、范围、期限和收费标准等进行经营;重大项目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额应当对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在校学生等实行优惠,具体优惠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擅自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批评教育,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未取得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擅自在风景名胜区内经营重大项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取得风景名胜区项目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改变或者超过合同约定的经营地点、范围、期限和收费标准等进行经营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重大项目改变或者超过合同约定的经营地点、范围、期限和收费标准等进行经营或者擅自停业、歇业的,,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终止项目经营合同。 违反本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出租、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和风景名胜区的;
(二)擅自提高门票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取标准的;
(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本条例有关用语的含义:
(一)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构成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迹、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二)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划定范围,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本条例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1994年5月2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⑻ 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区的设立、建设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按规定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外的其它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第三条开发区应当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经济技术发展,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经济建设的示范区。第四条开发区以兴办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型企业为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五条鼓励境内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各种形式在开发区投资兴办符合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项目。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省计划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协调管理开发区的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对开发区进行业务指导和服务。第七条开发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第二章开发区的设立第八条开发区的设立应当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能源、交通、通讯以及其他基础条件;
(二)所依托的城市有较好的科技、教育条件,有相应的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三)有明确的区域界限。第九条设立开发区,应当由所在地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根据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条件,提出申请报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或由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第十条申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由省计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论证和审查,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第十一条申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由省计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论证和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二条未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设立开发区。
对开发区实行定期检查考评,项目、资金不落实,建设无进展以及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开发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予以撤销。第三章管理体制第十三条开发区应当坚持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第十四条开发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下同)设立开发区管理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对开发区实行管理。
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根据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编制和修改本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经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根据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开发区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意见,报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四)制定本开发区有关行政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五)负责开发区内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
(六)按照管理权限审批或审核投资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
(七)处理开发区内的有关涉外事务,管理进出口业务;
(八)协调管理有关部门在开发区内派出机构、分支机构的工作;
(九)对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指导监督,保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规定授予的其他职权。第十五条财政、税务、工商、公安、国土、建设、环保、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可以在开发区设立办事机构或派出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从事会计、审计、律师、公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在开发区设立办事机构,提供服务。第十六条开发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设在开发区的办事机构或派出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第四章开发建设第十七条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应当统一规划、滚
动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第十八条开发区内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土地使用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出让。
开发区应当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严禁荒芜土地。

⑼ 四川省鼓励外商投资条例(1996修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四川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外国投资者)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以其他形式进行投资的企业(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第三条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保护。
外商投资企业的一切活动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第四条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黔江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投资。
鼓励外国投资者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旅游开发区投资。第五条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于下列项目:
(一)农业综合开发和使用新技术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
(二)林业开发;
(三)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四)能源建设和节能;
(五)交通运输基础建设;
(六)现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进步;
(七)先进技术;
(八)产品出口;
(九)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十一)旅游业开发;
(十二)高、中等职业教育。第二章投资方式与出资形式第六条外国投资者可以下列方式投资:
(一)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二)购买股票、参股经营或购买债券等有价证券;
(三)开展补偿贸易、来料(件)加工装配;
(四)购置房产;
(五)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或者成片开发;
(六)国家法律允许的其他投资方式。
经省、市(地、州)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租赁和购买现有中小型企业。第七条外国投资者可以下列形式出资:
(一)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和在中国境内投资经营获得的利润或其他合法收入;
(二)机器设备、其他物料;
(三)工业产权、专有技术;
(四)其他财产。第三章外商投资企业的申报、审批程序第八条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下列程序申报、审批:
(一)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名称核准登记;
(三)向对外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合同、章程;
(四)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登记注册;
(五)在工商登记注册后,应在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登记注册。
兴办外资企业按下列程序申报、审批:
(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名称核准登记;
(二)向对外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文书和申报章程;
(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登记注册;
(四)在工商登记注册后,应在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登记注册。第九条申请批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提交下列文书:
(一)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
(二)合资、合作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
(三)外国投资者的资格证明和资信证明;
(四)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第十条申请名称核准登记应提交投资者的资格证明、资信证明和组建负责人签署的申请书。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还应同时提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书。第十一条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申报合同、章程应提交下列文书:
(一)合资、合作各方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签署的合同、章程及其附件;
(二)合资、合作各方的资格证明和资信证明;
(三)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书;
(四)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各方的委派书;
(五)企业名称核准通知书;
兴办外资企业申报章程应提交下列文书:
(一)投资者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签署的章程;
(二)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委派书或法定代表人名单;
(三)企业名称核准通知书;
(四)设立外资企业申请表及申请报告。

⑽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乡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场镇建设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和村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基本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镇、乡和村规划区重叠的,重叠区域内的城乡建设活动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的原则进行管理。第三条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应当制定城市规划,其他镇应当制定镇规划。
乡应当制定乡规划。民族自治地方编制乡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县人民政府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根据需要确定村规划编制的区域。
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应当纳入城市、镇、乡规划区统一规划和管理。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专业或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编制,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办事机构承担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配备与工作相适应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镇、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上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补助。
跨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所需经费,由相关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辖区、开发区(园区)设立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应当作为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服从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九条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承担城乡规划重大事项的审议和论证工作。负责审议和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涉及空间布局的专业、专项规划同城乡规划间的衔接;审议和协调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议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第十条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编制本省跨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市(州)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合编。
市(州)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编制本市(州)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城乡规划,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总体规划合编。第十一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成都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设区的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不设区的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热点内容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
法院文书质检 发布:2025-01-16 16:15:58 浏览:563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发布:2025-01-16 15:58:34 浏览:412
银行告知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6 15:38:42 浏览:101
旅游行政法规是由什么制定的 发布:2025-01-16 14:44:49 浏览:306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 发布:2025-01-16 14:40:37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