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的特点也
㈠ 条例的特点
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能称其为“条例”。其制发者必须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以及受这些机关委派的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党派团体不能用条例行文。这就从行文的源头上保证了条例的权威性、约束力
条例在颁布前,可以有一个试行的阶段。经过试行以后,加以修改充实,作为正式文件颂施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的文件。
㈡ 条例有什么特点
内容的法规性 制发的严格性 格式的条款化
㈢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特点:
1、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2、用纪律保障党的性质、先进性和纯洁性。
3、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用纪律保障党的宗旨。
4、用《条例》维护党章权威。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意义:
新修订的《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条例的特点也扩展阅读:
2018年8月26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下简称《条例》)全文公布,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条例》不仅为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划明诸多“红线”,还对党员的网络生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严重违纪者甚至会被开除“党籍”。党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五年内不得重新入党,也不得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参考资料:
网络-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中纪委-《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修订前后对照表
共产党员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主任权威解读新条例
㈣ 哪五大特点读懂《准则》《条例》
特点一: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准则》在序言部分就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条例》第一条就明确“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无论是《准则》还是《条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解读】党章是党内根本大法,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准则在党内法规体系中的位阶仅次于党章,是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的基本规定。条例次之,是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的全面规定。
《准则》和《条例》突出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着力把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要求具体化,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的重要文件和党内法规中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系统化,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特点二:坚持问题导向
《准则》在序言部分用近200字的篇幅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危机意识。《条例》立足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
【解读】文件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规明矩。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两个文件聚焦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着力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推动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
特点三: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
新形势下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规范,又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与时俱进,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解读】两个文件既深入总结了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定和优良传统,又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进行了集纳,并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明确措施,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顺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要求。
特别是《准则》重申了1980年准则的主要原则和规定。新老准则相互联系、一脉相承,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
特点四:体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
“不准”“不能”“禁止”……《准则》和《条例》中,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划定了“底线”“红线”,尺度更严、标准更高。这是约束也是激励,约束与激励辩证统一。
【解读】《准则》规定,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这对于那些坚持原则、敢讲真话的党员干部来说,就是保护和鼓励;《准则》中既提出对党员干部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明确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这些举措为充分调动党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点五:抓住“关键少数”突出高级干部
《准则》在序言部分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准则》最后还提出要制定高级干部贯彻落实本准则的实施意见。《条例》也对中央层面提出了专门要求,还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
【解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而抓好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关键。只有把这部分人抓好了,才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始终盯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批评、纠正、处理。不掩盖问题、护短遮丑,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重要性,树立和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以对党的绝对忠诚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头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㈤ 如何刻理解《准则》和《条例》的鲜明特点
作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利器,《准则》和《条例》一立一破、相得益彰,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具有“高、严、实、全”鲜明特点。
(一)政治立意高、执纪标准高。
(二)政治要求严、纪律约束严。
(三)举措落得实、责任追究实。
(四)覆盖对象全、内容规定全。
㈥ 条例和意见的区别
法律分析:制定部门之间的区别:条例: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意见: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机关制定的。特点各不相同:条例:内容的法规性,时效的稳定性,制发的独特性。意见:内容的多样性,行文方向的多向性,内容的针对性,作用的多重性。适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第三十八条 民族委员会可以对加强民族团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审议自治区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
㈦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哪些特点
从条例上看,它和之前的条例比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纪法分开:70多项与法律重合专内容删除,属党纪严于法律。条例修订: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修订删除了70余条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修订后,条例从原来的3编、15章、178条、24000余字缩减为3编、11章、133条、17000余字。
二是划定红线:强调追责,明确6类“负面清单”。条例修订:强化“负面清单”作用,将原有条例规定的10类违纪行为梳理整合、科学修订为六类: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把党章关于纪律的要求具体化,并在分则各章中按照同类相近和从重到轻的原则进行排序。
三是十八大以来成果制度化:方向精准,体现从严治党常态化。条例修订:将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制度化、常态化。
㈧ 条例是法律吗
条例不是法律。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
条例作为文种意义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用来对机关,团体的组织,职权,工作,活动及成员的行为,对某一重大的事项办理做出比较全面,系统,原则的规定的法规性文件,新应用写作是国家机关制定或批准的规范性文件的名称之一,用于规定比较长期实行的调整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准则与要求,或用于某一机关的组织,职权以及某些专门人员的任务和权限等内容的规范类公文。
现行的公文处理实践中条例,规定、办法等法规性质的公文和与法规性公文联系比较紧密的命令,决定,决议,通告等公文,距特殊的法定效力仅仅次于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党政机关依照法律运用法律的规范形式,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予以肯定,具有法律条文和党政机关公文双重属性,即有法律的指导作用,又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成为机关,单位,个人在有关方面的行为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㈨ 比较条例,规定,办法性质和特点。
1,条例性质: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特点:内容全面系统,表达原则概括。法律约束力大。用于规定某些在全国范围内某一方面的工作的宏观性的行政策法规。适用范围:国务院。
2,规定性质: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部分的规定。特点:内容比较系统。表达比较概括,具有相当法律约束力。用于在全国性行政法规指导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规定适合于本地区内更便于执行的,具有化了某些行政政策。适用范围:各级人民政府。
3,办法性质: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特点:内容比较具体,表达比较具体,法律限制范围小。用于在条例,规定指导范围内针对某一个问题规定一些更为具体,更容易执行,可操作的行政政策。
㈩ 条例是什么意思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10)条例的特点也扩展阅读
特点:
1、内容的法规性
条例是国家机关为控制或调整国家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准则而使用的立法性手段,是基本法律制定以前的单项法规,又是制定以后,贯彻实施之前的具体化,细则化,从而保证基本法律的具体实施。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其所涉及到的对象,必须依条款办事,否则将要受到法律、行政或经济的处理。
2、时效的稳定性
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在一个相当长时限内,对其所涉及的对象行为起约束作用。
3、制发的独特性
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能称其为“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