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什么是条例式

什么是条例式

发布时间: 2022-11-20 02:40:06

Ⅰ 什么是条例

法律分析: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

法律依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第三条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Ⅱ 条例式的规章制度是由哪三部分组成

能否黄金分割

Ⅲ 法律实施条例与法律全文有什么异同

1、性质不同

法律全文是法律本身规定,法律实施条例是政府部门为实施法律而规定的操作规范或指导意见,本身不是法律,是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2、包含性不同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法律全文是法律全部内容。法律全文里包含法律实施条例。

3、相同点

都对法律条文进行了解释。

(3)什么是条例式扩展阅读

传统法系

法系是指根据法在结构上、形式上、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法律意识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基本划分。

一、资本主义国家有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尔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大陆法系也被称作成文法,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法典为第一法律渊源,法典是各部门法典的系统的综合的首尾一贯的成文法汇编。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英(苏格兰地区除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3)主要差别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同时还存在陪审团制度。

法系这种分类不能提示法的本质,但有助于促进法律文化的了解与交流。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历史上差异显著,但二十世纪以来,这种差别开始缩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律

Ⅳ 如何树立优良学风条例式。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我们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①]因此,学风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作风,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才。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的优良品格形成问题。
智能开发和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中必须同时抓好的两个环节。改革只重视传授知识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风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和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本文就学风建设与智能开发的关系作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一、良好学风及其基本要求
学风一般是指学习风气,它是学习主体崇尚的一种较稳定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氛围境界的综合。学校学风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及师生的素质状况。
学风问题,无论对集体或个人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各类学校是培养多种人才的场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个人来讲,要实现全面发展,早日成才,优良学风的培养是其重要保证。
优良学风包括以下的基本要求:
第一,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治学目的。树立正确的治学目的是治学的首要问题,它确定学习的方向,决定学习的动力,给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以强烈的影响。
第二,勤奋、谦虚的治学精神。勤奋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古今中外大学问家、自学成才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榜样。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谦虚的自学精神是体现学风的灵魂,是学风的核心。勤奋是振作精神,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努力获取知识;谦虚是指虚心学习,永不满足,自觉调整治学方法和态度。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日积月累起来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科学上的伟大发现,文学上的宏篇巨著,无不是血汗和毅力的结晶,是勤奋的结果。
第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严谨就是严肃谨慎;求实即实事求是。严谨求实进行治学是学风直接而具体的体现,是学习目的、治学精神的着落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治学应有的态度。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是很难发现真理的。治学要敢于质疑,遇到事情要多问为什么?怎么办?严谨治学还要勇于修正错误。英国科学家李斯特说:“我想到人的最高尚的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丝毫不能马虎。
第四,开拓创新的作风。就是要求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善于解决新问题,敢于开拓新局面,做到“四有”——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最后,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辩证唯物的方法,要认识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就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就会走入歧途。
二、树立良好学风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学习目的是成才的决定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什么学习?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多数学生能根据个人、集体、国家三重关系,把学习目的逐步统一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情绪,才会有巩固持久的动力。学习态度是由学习目的决定的,人们对学习的行为、举止、神态如主动积极,认真刻苦,勤奋扎实等等,都是学习态度问题;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手段,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科学知识像浩瀚的海洋,我们要达到彼岸,就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人认识、改变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智力构成的一种有机合力。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我们常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能力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表现人的能力,了解人的能力,发展人的能力和检验人的能力。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三点”)进行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压缩讲课时间,让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学和钻研,培养自觉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大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学生是基础,教师是关键,领导是保证。其中教师和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还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归根结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紧密地配合教师进行教改,能力的开发才能落到实处。
三、培养良好学风,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把学风建设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应搞好以下的工作:
(一)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多项功能的综合,它主要是在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而知识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技实践以及其他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包括对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是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构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而且知识本身的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能力。能力又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前提,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和巩固程度。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能力的发展,我们在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
(二)树立事业心,培养奉献精神。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树立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强烈事业心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精神,才能有高尚的动机、产生刻苦学习的永久性动力。
(三)严格要求,认真考核。一个学校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一贯的严格要求,要形成一个好的学风是不可能的。
其次,教师的教学和工作作风对推动学风的建设影响极大。一个教师是否严谨治学、学识渊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教学相长都直接关系到学风的问题。师高弟子强,严师出高徒。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赐给金子,不如教给点金术。讲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这都是学风建设的要求。
第三,建设良好学风,领导作风是关键。领导作风,主要是领导成员的精神状态和领导部门的工作作风。领导的带头实施,身先士卒,要求师生做到,首先自身要做到,上行下效,师生员工就会跟着做,这是无声的号令。
总之,学风建设和能力培养关系密切,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造就全面发展富有创造才能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Ⅳ 法律 法规 规章 规定 条例 都是什么 晕

1、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2、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

3、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规定是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的决定,即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

5、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

(5)什么是条例式扩展阅读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条例基于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这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2、评价作用

这是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3、教育作用

这是指通过法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

4、预测作用

这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5、强制作用

这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证。

Ⅵ 什么是“条例式”

基本规则一:

1.比赛方法
一队五人,其中一人为队长,候补球员最多七人,但可依主办单位
而增加人数。比赛分前、后半场,每半场各 20 分钟,中场休息 10 分
钟。比赛结束两队积分相同时,则举行延长赛 5 分钟,若 5 分钟后比数
仍相同,则再次进行 5 分钟延长赛,直至比出胜负为止。

2.得分种类
球投进篮框经裁判认可后,便算得分。 3 分线内侧投入可得 2 分;叁
分线外侧投入可得 3 分,罚球投进得 1 分。

3.进行方式
比赛开始由两队各推出一名跳球员至中央跳球区,由主审裁判抛球双方跳球,开始比赛。掷界外球。

4.选手替换
每次替换选手要在20秒内完成,替换次数则不限定。交换选手的时间选在有人犯规、争球、叫暂停等。裁判可暂时中止球赛的计时。

5.罚球
每名球员各有 4 次被允许犯规的机会,第五次即犯满退场。且不能在同一场比赛中再度上场。罚球是在谁都不能阻挡、防守的情况下投篮,是做为对犯规队伍的处罚,给予另一队的机会。罚球要站在罚球线后,从裁判手中接过球后 5 秒内要投篮。在投篮后,球触到篮框前均不能踩越罚球线。

6.违例
大致可分为(1)普通违例:如带球走步、两次运球、脚踢球或以拳击球。(2)跳球违例、(3)跳球时的违例:除了跳球球员以外的入木可在跳球者触到球之前进入中央跳球区。
2)基本规则二:
30秒钟规则
---进攻球队在场上控球时必须在30秒钟内投篮出手(NBA比赛为24秒,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比赛中为35秒).
10秒钟规则
---球队从后场控制球开始,必须在10秒钟内使球进入前场(对方的半场).
5秒钟规则
---持球后,球员必须在5秒钟之内掷界外球出手.FIBA规则规定罚球也必须在5秒钟内出手(NBA规则中为10秒).
3秒钟规则
---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犯规,比如与裁判发生争执等情况.
侵人犯规
---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犯规行为.
技术犯规
---队员或教练员因表现恶劣而被判犯规,比如与裁判发生争执等情况.
取消比赛知识的犯规
---球员做出的不体现运动员精神的犯规动作,比如打人.发生此类情况后,球员应立即被罚出场外.
队员5次犯规
---无论是侵人犯规,还是技术犯规,一名球员犯规共5次(NBA规定为6次)必须离开球场,不得再进行比赛.
违例
---既不属于侵人犯规,也不属于技术犯规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主要的违例行为是:非法运球;带球走;3秒违例;使球出界.
队员出界
---球员带球或球本身触及界线或蚧线以外区域,即属球出界.在球触线或线外区域之前,球在空中不算出界.

Ⅶ 条例格式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下面是我整理的条例格式,一起来看看吧。

条例格式 篇1

(一)条例的基本格式

1.标题

条例的标题是“主题+文种¨,如<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管理暂行工作条例>、<教研组工作条例)。

2.发布

发布与制度相同,一律放在标题下面,但通常是以公布日期与公布机关来表示的。个别条例的发布置正文后,成为落款。

3.正文

条例正文的格式有两种:一是章断条连式,一种是以条一贯到底式。章断条连式第一章是总则,不独立于各章之前,条数从总则部分开始分下去;最后要设一章”附则“.以条一贯到底式,不分章,开头就是第一条,直到最后。

(二)条例的写法

1.开头部分

条例的开头部分通常是开宗明义,首先交代制定条例的目的,以”为了……,特制定本条例“的句型开头。这样能强调条例的针对性,突出其行政约束力。如(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一条就说明:”为了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科学技术档案(以下简称科技档案),充分发挥

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条例。“其次,条例开头部分还要说明条例所涉对象范围,以便为下文的正式规定提供基础,也为条例的专指对象确定一个明确的外延。如<教导处工作条例)第二条就分别对”教导处“的职权内容和”教导处工作“的责任范围作了限制:”教导处是在校长领导下由

教导主任负责主持的学校教学管理机构。教导处工作是指负责计划、组织、检查教学,处理日常教务行政事宜等工作。“

2.主体部分

这部分是条例所规定的具体事项,即”条例“所在。写作条例,它的总要领就是”条例条例,有条有例“.所谓”条“,就是从正面规定的条文。包括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两方面的内容;所谓”例“,不是指事例,而是从反面加以说明的例子,即规定如果做不到就该怎样处理。这是条例写作一个明显不同于其他文种的地方。条例的强制性,主要是通过”例“体现出来的。

这一部分的行文步骤,一般是”条‘’在前“例”在后,以条为主,正反相辅相成,是非界线分明。“条”当中的“应该,与”不应该¨这两个方面,可以揉在一条规定里对照说明,也可以把“不应怎样做”的内容集中在一条或几条里单独说明。至于“例¨,必须在后面单独写作一条或几条或一章以示突出。

3.结尾部分

条例一定要有专门的结尾,说明实施要求、生效日期,或者是解释与修改权属,与原来有关文件的关系及其他未尽事宜的处置办法,以强调它的严肃性和行政约束力。

条例格式 篇2

(一)含义、功用和性质

“条例”,是“用于规定特定范围某些事项或机关、团体的组织、职权、工作、活动以及人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其中党的机关的“条例”,是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公文文体。

“规定”,是“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订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的公文文体。

从写作角度看,条例、规定都属条款型,与其他公文文种中的文章型的或者日用文书中的'表格型的有别,所以放在一起比照讲述。至于同类别称或相近的“办法”“准则”以及“细则”等,其中用得较多的是“办法”和“细则”。“办法”是党政机关或主管部门对某项工作活动规定具体做法或实施上级法律、条规做法的公文文体;“细则”是对法律、条例、规定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解释或规定如何具体施行的公文文体。应该说是由“法律”、“章程”、“条例”、“规定”派生的。写法与“条例”、“规定”基本相同。

条例和规定,是规范性的文件,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具体化。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团体、企业事业部门,都可依据法律、政策和自身的工作权限,在特定范围内制订,但它却必须是领导机关制定或经领导机关批准。它所规定的事项和行为规范,是要实施和执行的,即规范所有有关人员的行为,没有特殊人物可以不受约束;它具有强制性,执行中不能打折扣,更不能违反。

“条例”和“规定”相比,往往更为宽泛、原则一些,是对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领域某些事项的规定,或对机关团体的组织职权的规定;“规定”则往往针对更为具体一些的事项和问题,即对一定范围的事务提出具体的办法和要求,往往是某一决定的落实或某一条例的补充。

(二)格式和写法

“条例”的标题为实用范围、内容和文种三部分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 《xx市价格监督检查条例》等。有时也可以省略第一部分,如《城市规划条例》、《港口口岸工作暂行条例》;试行或暂行的要在标题上写明。标题下有的要写明制定、批准或通过的机构和日期。正文,分条开列,大体有两种格式:一是内容复杂的,按一般规章制度的写法,分总则、分则、附则;分章再分条,第一章总则,末章为附则,中间数章分则;条序从头统一排下。二是稍简单些的,不分章则,直接分条写下,但第一、二条等多写宗旨、范围、管理部门等总则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可以用“前言”的形式写),最末两条多写何机关制订、何时施行等附则的内容,其他条款写分则的具体内容。

“规定”的标题同于一般公文的三部分,即制发机关、内容和文种,如,《国务院关于制止乱涨生产资料价格的若干规定》。有时可以省略制发机关,如,《关于中缅边境小额贸易管理规定》,在“内容”方面还写了实施范围。正文往往也是二三部分,开言可写成前言形式,也可列入条款。内容一般应简要说明制发本规定的因由,即根据什么政策决定或什么情况,或为了什么目的等;主体,写规定的具体内容,可分章分条,也可只分条开列具体规定;结尾,用一条或二三条写实施说明。

(三)写作注意事项

1.制订的合法性。依据党规国法及自身权限,不能违背、超越,不能随意为之。

2.执行的政策性。在执行时能体现政策,明确规定什么准许、什么不准许,并写明违反的惩处。

3.内容的可行性。条款要能实行,切忌虚张声势、空言威吓而不能实施实行,所以,规定要具体,界限要清楚,前后不能矛盾,要体现出针对性、有效性、可行性。

4.解释的单一性。用词准确,不能产生歧义,不能作不同解释。

5.文字的简明性。语言简练,条理清楚,意思浅显,一目了然。

Ⅷ 条例的“例”是什么意思

例也是法的意思,是法的一种。古时候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制、例等数种,代表不同等级的法律。现在中国的法律有根本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一般来说,条例是对执行根本大法和基本法律、上位法的具体应用和适用所作的具体规定。

Ⅸ 条例是什么意思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为了确立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产生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条例作为法规性公文,其在发布时,省部级以上单位一般是“法随令发”,以下单位大都使用“通知”作“文件头”。

条例的特点,一是制发机关的特定性,二是内容的稳定性,三是格式的固定性,四是执行的强制性。

(9)什么是条例式扩展阅读

条例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

一是由事由(或适用范围)和文种类别(条例)组成,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共场所卫生条例》;二是由制发机关、事由和文种类别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

如果条例是暂行的或试行的,要在标题中写明“暂行”、“试行”字样,例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

如果标题中不标明发文机关,必须在正文之后增加落款,署上发文机关和日期。独立发布的条例,要在标题之下正中位置加括号标明制发机关和制发时间。用命令、通知等文种予以发布的条例,条例本身不显示制发时间,以命令或通知的发文时间为准。

2、正文。条例的正文,可分为总则、分则和附件来安排结构。通常采取两种格式。“总分附式”,即总则、分则和附则。第一章为总则,或相当于总则的部分,多有一段导入语,简要说明条例制发的目的、意义、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等。

最后一章为附则,是对分则补充说明,多用以说明条例的生效日期、适用对象、解释权限等,以显示条例的严肃性和行政约束力。

中间各章为分则。分则是分章节或条目分列条例的具体内容。这是条例的核心、主体。条例法规性的强弱,约束力的大小,就取决于这一核心。

所以,必须着力写清三层意思:第一层,条例所规范的具体行为;第二层,应规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第三层,应规定奖励和处罚的事项,以保证条例付诸实施。这部分的写法比较复杂。

章中设条,条数是从总则的第一章第一条算起,依次排列,直到附则的最后一条为止。这种格式分章设条,条条相连,各章都有小标题。这种格式适用于内容较为复杂的条例。

第二种格式,分条列述式,不设总则、分则和附则,也不分章,开头即是第一条,依次排列。

Ⅹ 什么是“条例式”

就是“第1第2第3” 这样的形式

热点内容
道德不良行为 发布:2024-11-20 07:10:00 浏览: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规 发布:2024-11-20 07:02:52 浏览:683
刑法惩罚说 发布:2024-11-20 05:48:45 浏览:984
对民法典的实施 发布:2024-11-20 05:47:20 浏览:934
民法典对婚姻财产的规定 发布:2024-11-20 05:23:51 浏览:970
段波民法讲的怎么样 发布:2024-11-20 04:42:20 浏览:637
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演讲 发布:2024-11-20 04:39:41 浏览:221
侵权责任赔偿法律规定 发布:2024-11-20 04:39:03 浏览:51
启东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20 04:23:17 浏览:702
民法学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2024-11-20 04:07:19 浏览: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