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医疗事故条例实施时间

医疗事故条例实施时间

发布时间: 2022-11-20 14:46:01

⑴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哪一年实施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2002年实施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制定的。于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于2002年9月1日起公布施行。共计七章六十三条。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⑵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哪一年实施的


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共7章、63条,同时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废止。
根据相关规定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1、一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2、二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三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4、四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的主要医务工作人员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在接诊运输、登记检查、护理治疗诊疗等活动程序中,未尽到应有的措施和治疗水平或措施不当、治疗态度消极、延误时机,告知错误,误诊漏诊、弄虚作假错误干预等不良行为,以致病员智力、身体发生了不应有的损害或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了病情加重或死亡所产生的生命财产有额外损失的情况。
医疗事故要具备下列条件:
1、事故是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
2、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3、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三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何时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 2002 年 4 月 4 日特发布国务院第 351 号令,公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于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 目的 正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简称《条例》)第一条所述“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据新华社讯第351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新华社今天受权全文播发。这个条例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共7章、63条。这个条例将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条例施行前已经处理结案的医疗事故争议,不再重新处理。

新条例重在预防

卫生部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重点之一,是突出了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及降低医疗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条例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医疗机构要设立质量监控部门或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监督医疗服务工作,检查执业情况,受理患者投诉,提供咨询服务。条例对医疗机构书写和保管病案也作出了详细规定。

增加医疗事故赔偿

新条例同现行办法相比,整整增加了一章内容:医疗事故赔偿。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双方协商、申请行政调解或者提出民事诉讼三种方式解决。具体的赔偿数额由各地依照条例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新条例与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进行重大调整的一条是,今后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不再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改由医学会负责。根据新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两级:设区的市级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对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组织技术鉴定工作。

加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今天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新条例扩大了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医疗事故的内涵,同时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新条例中,将医疗事故明确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原则,并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为一级医疗事故,其他三级医疗事故分别造成患者中度、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一般功能障碍,或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条例取消了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的划分。

患者有权复印及复制病历等资料

对医疗事故鉴定所必须的证据材料——病历及相关材料,新条例给了患者明确的说法:患者有权复印及复制病历等资料,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的过程应当有患者在场。

法医也参加患者死因伤残等级鉴定

卫生部负责人近日就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说,涉及患者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除医学专家外,还要抽取法医参加鉴定。

⑷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于几几年实施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⑸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废止时间

法律分析: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后,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处理结案的医疗事故争议,不再重新处理。

⑹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

经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 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 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 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第十四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第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第十七条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第十八条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

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⑺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什么时候实施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2002年实施的.
目前生效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发生医疗事故后按该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为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所制定的。

⑻ 求1987年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是1978年的!

1987年的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2002年的。全文如下: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颁布单位】 国务院 【颁布日期】 19870629 【实施日期】 19870629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 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 的。 第三条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 (二)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 (三)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的; (四)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四条 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 故的事件(以下简称医疗事故或事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及时、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鉴定工作,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 、责任明确、处理得当。 病员、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与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 合作,共同做好医疗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章名】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 第五条 医疗事故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 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医务 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故。 第六条 根据给病员直接造成损害的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三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死亡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 前款医疗事故等级的医学鉴定标准,由卫生部制定。 【章名】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七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医疗单 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医疗单位负责人报告。个体 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八条 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 的各种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 存保留,以备检验。 第九条 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 ,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 织调查、处理。 病员及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 第十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 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尸检应在死后四十八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 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当请当地法医参加。医 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四十八小时、 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 第十一条 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或事件的确认和处理 有争议时,可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由卫生行政部 门处理。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或者对卫生行政部门所作 的处理不服的,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均可在接到结论或者处理通知书 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 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章名】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分别成立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市 )、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直辖市分别成立市 、区(县)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鉴定委员会)由有临床经验、有 权威、作风正派的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干部 若干人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可以吸收法医参加。 鉴定委员会人选,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医疗单位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 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它的鉴定,为 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鉴定委员 会的鉴定,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也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的向地方开放的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也可以提请 当地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第十四条 鉴定委员会接到申请或者委托后,应当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慎重作出鉴定。如材料不全 或情节不清,有权要求医疗单位补充材料或者对有关事实情节进行复查。 鉴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符合医学科学原理,并以书面形式作出。 第十五条 非鉴定委员会成员和未经鉴定委员会邀请的其他人员,不 得参加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是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或者与 医疗事故或事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扰鉴定委员会的工作,不得对鉴定 委员会成员进行威胁、利诱、辱骂、殴打。 第十七条 鉴定可以适当收取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 费由医疗单位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鉴定的一方负担。 鉴定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章名】 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 第十八条 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的情况 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 医疗事故补偿费,由医疗单位支付给病员或其家属。病员及其家属所 在单位不得因给予了医疗事故补偿费而削减病员或其家属依法应该享受的 福利待遇和生活补贴。 病员由于医疗事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由医疗单位支付。 第十九条 因医疗事故致残的病员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产妇死亡 留有活婴的,由其家属接受出院;无家属的,由其所在单位接受出院。 病员在医疗单位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 一般不得超过一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 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单位处理,火化后的骨灰应通知家属领回。 第二十条 对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当根据 其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分: 一级医疗事故: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级医疗事故: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 三级医疗事故: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 第二十一条 对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责令 其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一般可免予行政处分;对情节严重的,也应 当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由当地卫生行 政部门根据事故等级、情节、本人态度,除责令其给病员或其家属一次性 经济补偿外,还可以处一年以内的停业或者吊销其开业执照。 第二十三条 发生医疗事故或者事件后,丢失、涂改、隐匿、伪造、 销毁病案和有关资料,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其行政责任;情 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医务人员由于极端不负责任,致使病员死亡、情节恶劣 已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单位的财产和工作秩序,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民 主权利和工作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借口医疗单位发生医疗事故 寻衅滋事,扰乱医疗工作正常秩序。违者,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章名】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单位以及个体开业的医务人 员发生的医疗事故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 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此之前已处理结案的医疗 事故不再重新 处理。

⑼ 医院发生医疗事故如何处理

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疗单位与患方可以协商处理,能够协商一致的,可以协商结案。医患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可以申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时间应当在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之内。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颁布时间:2002-04-04,实施时间:2002-09-0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热点内容
广东省16个地级市立法权 发布:2024-11-20 07:25:19 浏览:98
道德不良行为 发布:2024-11-20 07:10:00 浏览: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规 发布:2024-11-20 07:02:52 浏览:683
刑法惩罚说 发布:2024-11-20 05:48:45 浏览:984
对民法典的实施 发布:2024-11-20 05:47:20 浏览:934
民法典对婚姻财产的规定 发布:2024-11-20 05:23:51 浏览:970
段波民法讲的怎么样 发布:2024-11-20 04:42:20 浏览:637
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演讲 发布:2024-11-20 04:39:41 浏览:221
侵权责任赔偿法律规定 发布:2024-11-20 04:39:03 浏览:51
启东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20 04:23:17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