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

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

发布时间: 2022-12-13 18:09:23

① 审计常见二十个问题定性及处理处罚依据(2)

10.预算内资金转预算外

表现形式:部门、单位将收取应上缴的预算内收入转作预算外收入。

定性依据:国发〔1996〕29号《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第一条“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法规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完善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隐瞒财政收入,将财政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财综字(1996)104号《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项“隐瞒财政预算收入,将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按违反财经纪律或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处理处罚:〔1996〕29号《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第八条第三款:“对隐瞒财政预算收入,将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的,要将违反规定的收入全部上缴上一级财政。同时,要追究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领导人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财综字〔1996〕104号《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要将违反规定的收入全部上缴上一级财政。同时,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隐瞒、转移预算外资金收入:将预算外资金收入记入往来款科目、暂存在所属单位账户上或者另设账户单独核算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

11.行政事业单位隐瞒收入、在往来中列收列支

表现形式:应当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在往来中列收列支,致使这部分收入和支出在年终决算无法反映。

定性依据:财预字[1998]49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四十九条“行政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帐户,编入本年决算”。[1998]财政部令第9号《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条“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财预字[1997]288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三部分“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1996]财政部令第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三条“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处理处罚:依[2004]国务院令第427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一)款“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之规定: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此外,隐瞒的收入属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的,换应当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纳税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分别引用)

12.截留、挪用水资源费

表现形式:单位将收取的水资源费未按规定上缴。

定性依据:违反了省政府令[2003]第4号《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水资源费作为水利专项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办法,不得坐支、截留、挪用。”

处理处罚:依《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坐支、截留、挪用水资源费的,或不按本办法的规定上缴水资源费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审计部门进行清查,收缴违纪资金,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及[2004]国务院令第427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四条(二)款“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之规定: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

13.隐瞒、转移预算外资金收入

表现形式:将预算外资金收入记入往来款科目、暂存在所属单位帐户或者另设帐户单独核算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

定性依据:违反了国发[1996]29号《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第一条“各部门、各单位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将财政拨款转为有偿使用,更不得设置帐外帐和“小金库”。”第七条“……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管理、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和财综字[1996]104号《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五)项及《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必须由本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收入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管理,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

处理处罚:依国发[1996]29号《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第八条第六款“对用预算外资金私设“小金库”、搞房地产等计划外投资、从事股票、期货交易和不按规定要求开设预算外资金帐户等违反规定的活动,以及滥发奖金和实物的,除责令追回资金上缴同级财政外,还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和有关领导处分。”财综字[1996]104号《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四)款之规定:没收其全部款项,处违法款项1倍至2倍的罚款。

14.违规使用预算外资金

表现形式:(1)用预算外资金炒股票、炒房地产、进行期货交易、拆借资金等;(2)超过规定标准,用预算外资金发放奖金、津贴、补贴、实物;(3)未经有权部门批准,用预算外资金购置专控商品;(4)未经有权部门批准搞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的。

定性依据:违反了《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和经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使用预算外资金。专项用于公共工程、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的,须经财政部门严格审查资金来源后,将资金存入同级财政部门在建设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纳入基本建设计划。用于购买商品房和专控商品的,须经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符合规定后,方可办理审批手续。用于发放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用作福利的,要提出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处理处罚:依《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六)款之规定:责令限期纠正,处违法款项15%至30%的罚款。

15.违规使用收费票据

表现形式:擅自印制和使用收费票据;私自刻制、使用和伪造票据监(印)制章;伪造、制贩假收费票据;未按规定使用收费票据、票据内容填写不全;擅自转借、转让、**、买卖、销毁、涂改收费票据;利用收费票据乱收费或收取超出规定范围和标准的收费或政府性基金;互相串用各种票据;丢失毁损收费票据。

定性依据::违反了财综字〔1998〕104号《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第二十条“下列行为属于违反收费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一)未经批准,擅自印制和使用收费票据的;(二)私自刻制、使用和伪造票据监(印)制章的;(三)伪造、制贩假收费票据的;(四)未按规定使用收费票据的;(五)擅自转借、转让、**开、买卖、销毁、涂改收费票据的;(六)利用收费票据乱收费或收取超出规定范围和标准的收费或政府性基金的;(七)互相串用各种票据的;(八)不按规定接受财政部门及其委托票据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或不按规定提供有关资料的;(九)管理不善,丢失毁损收费票据的。”第十八条“收费单位应建立收费票据使用登记制度,设置收费票据登记簿,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收费票据的购领、使用、结存情况。收费票据在启用前,应当检查票据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号等情况,一经发现,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使用时,票据填写必须内容完整,字迹工整,印章齐全。如填写错误,应另行填开。填错的票据应加盖作废戳记,保存其各联备查,不得涂改、挖补、撕毁。如发生票据丢失,应及时声明作废,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报同级财政部门处理。”

处理处罚:行政性收费依财综字〔1998〕104号《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对具有上述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有违法所得的,由财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票据管理机构依法予以没收,并可处以警告或罚款。对非法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金额3倍以下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0元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事业性收费及其他依[2004]国务院令第427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销毁非法印制的票据,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一)违反规定印制财政收入票据;(二)转借、串用、**开财政收入票据;(三)伪造、变造、买卖、擅自销毁财政收入票据;(四)伪造、使用伪造的财政收入票据监(印)制章;(五)其他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16.违规使用发票

表现形式:转借、转让、*开发票或者私自拆本使用发票、自行扩大专业发票使用范围以及未按规定印制、生产、领购、取得、保管、开具发票。定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1993〕财政部令第6号)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开发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不得拆本使用发票;不得自行扩大专业发票使用范围。”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包括:(一)未按照规定印制发票或者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二)未按照规定领购发票的;(三)未按照规定开具发票的;(四)未按照规定取得发票的;(五)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六)未按照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

处理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1993〕财政部令第6号)第三十六条第二款“对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所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行为的,可以分别处罚。”

17.违规收费

表现形式: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

无收费许可证收费等。定性依据:违反了《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第十八条(二)款“事业性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提供的服务内容、合理耗费以及服务质量和数量,按照以收抵支的原则确定。”第十九条“行政性收费实行中央和省两级审批。规定由省级审批的行政性收费,立项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审定;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定。重要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制定行政性、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国发[1996]29号《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第四条“收取或提取预算外资金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有法律效力规章制度所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和程序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执行中央、省两级审批的管理制度。”《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的规章规定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办法征收和提取。未经国家和省批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处理处罚:依《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收费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并可暂扣或吊销收费许可证。”国发[1996]29号《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第八条五款“对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的,违法金额一律没收上缴财政。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一)“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取消擅自增加的收费项目,纠正擅自扩大的范围和提高的标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至3倍的罚款”。

18.违规向企业摊派

表现形式: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向企业摊派费用;强制企业赞助、资助、捐献财物;强制企业参加法定项目以外的保险等。定性依据:《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第五条“法律、法规规定的征收费用项目,任何单位不得超出征收的范围,提高征收的标准,变更征收的办法。”第六条“不得强制企业赞助、资助、捐献财物。”第七条“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不得强制企业购买有价证券或以其他形式向企业集资。”第八条“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保险项目外,不得强制企业参加保险。”第九条“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不得将公益性义务劳动改变为向企业摊派财物。”第十条“不得违反本条例规定向企业进行其他形式的摊派。”处理处罚:《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第十八条“经审计机关确认为摊派行为的,审计机关应当通知摊派单位停止摊派行为,并限期退回摊派的财物;期满不退回的,审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摊派单位的开户银行从其有关存款中扣还。摊派财物已不存在而无法追回时,审计机关可以通知有关部门扣缴相当于所摊派财物价值的款额,或采取其他经济补偿措施。”第十九条“对摊派单位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监察机关或有关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19.往来款长期挂账

表现形式:部门、单位往来款未予及时清理,长期挂账。

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财预字[1997]286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十三条第四款“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定期与债务人对账核实,及时清算、催收。”第三十条“各种应付款项及应缴款项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1998]财政部令第9号《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九条“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控制暂付款的规模,并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长期挂账。”第三十六条“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对暂存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暂存款项;对各种暂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20.行政单位专项资金结余、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结余未单独核算

表现形式:行政单位使用专项资金的结余、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结余部分未单独核算。

处理处罚依据:财预字[1998]49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三十三条……“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分别核算。”[1996]财政部令第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条(二)款“经营收支结余应当单独反映。”

② 简述审计意见的类型及适用情形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意见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以及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的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的意见。审计意见具体可分为无保留意见和非无保留意见,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各种审计意见的适用情形。

一、无保留意见

如果给审计意见按照“优良差”进行评级,无保留意见就属于“优”。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查后,确认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审计人员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大多数公司聘请事务所执行鉴证业务,都想要得到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是因为上市公司想要首发股票,甚至是企业在进行某些融资业务的时候,得到审计人员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都是硬性要求。

二、非无保留意见

当审计人员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财务报表整体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或是在审计中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能得出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时,应当出具非无保留意见。非无保留意见具体又可分为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1.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比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低一个层级,可评为“良”。当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的性质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时,审计人员会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比如:甲公司仅一项无形资产在确认上存在问题,在其他方面都没有问题,此时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可能是恰当的。

2.否定意见

否定意见代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相当糟糕,基本上不可以利用其信息进行决策。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的性质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时,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3.无法表示意见

当审计人员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此时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是适当的。比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在火灾中被毁损,就构成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以上就是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意见的几种类型,公司想要得到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一是要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编制,二是要保证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③ 二,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哪些

为了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规范审计执法,防范审计风险,修订后的《审计法》在第三条中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二款:即“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这主要是吸收《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的相关规定,从法律高度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明确审计机关作出处理处罚的执法主体资格。

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审计监督是一种执法监督活动,要求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然而,对于哪些法律法规能够成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处理处罚的执法依据,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尤其是对于已规定了有关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常有人质疑审计机关是否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能否依据其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增加这款规定,实际上已经明确上述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澄清认识,解决审计法律适用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是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由于《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主要是关于审计机关的组织形式、审计人员、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审计权限手段、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具有组织法和程序法的性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各类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全面的、列举式的规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上述各类违规行为的具体审计处理处罚种类和幅度作出具体规定。我国关于调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散于财政、税务、海关、金融、投资、物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这些法律规范分别规定了一些不同的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等。这些法律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均有效力,均应成为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需要对查出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定性和处理处罚时,必须适用或者依照这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这些法律规范只规定违规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未规定相应处理处罚措施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五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因此,只有在《审计法》中通过对审计监督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指引性的规定,才能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④ 审计意见包括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审计意见有何适用情

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意见的类型分为5种: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说明审计师认为被审计者编制的财务报表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说明审计师认为被审计者编制的财务报表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存在需要说明的事项,如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及重大不确定事项等。

3、保留意见:说明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是存在影响重大的错报。

4、否定意见:说明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不公允的或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

5、无法表示意见:说明审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了限制,且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重大而广泛的,审计师不能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4)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扩展阅读:

管理建议书与审计意见是同一审计委托形成的意见,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两者又具有一些明显得区别,主要包括:

1、对象不同。管理建议书与审计意见是同一审计委托项目的不同成果。管理建议是针对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的;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由此而形成的审计意见是针对会计报表提出的。

2、责任不同。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后就内部控制缺陷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供管理建议,不是一种业务约定,没有法定责任;审计意见是对会计报表形成的意见,是法定的业务,具有法定的责任。

3、作用及影响的程度不同。管理建议书仅提供给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供内部参考,不对外报送,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应作为其他第三方依赖的佐证;审计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要向外报送,对外起鉴证作用,作用与影响很大。

⑤ 审计书籍  |  值得阅读和收藏的10本审计类图书

阅读是心灵的避风港,也是思想的补给站,这10本审计类图书值得审计人阅读和收藏。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史》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

简介:该书由审计署编著,共三编十五章,65万余字。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对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为主线,以党领导下的国家审计和军队审计为主体,全面准确展现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审计领域重要制度、重点审计项目成果及审计机构沿革、队伍建设等情况,深刻揭示了审计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现行审计法规与审计准则及政策解读》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审计法规与审计准则及政策解读》编委会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

简介:该书收集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出台的新的审计法规、审计准则与政策解读,共200余部,内容分为审计基本法律法规、国家审计准则与政策解读、经济责任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内部审计准则与政策解读、外部审计准则与政策解读、其他审计制度与政策解读六个部分。

3.《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丛书》

主编:审计署法规司与各相关业务司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简介:该丛书主要介绍审计中常见违法违规问题类型和表现形式,对应列举基本和常用的定性和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为审计业务工作及复核审理工作提供参考。该丛书共8本,目前已经出版6本。

4.《审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本》

主编:翟继光 姜文新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

简介:审计文书指依照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手续,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中所需的经领导签发的各类文书的总称。该书介绍了审计基本法律制度、审计准备与过程文书、审计结果文书、审计复议文书、审计文本参考格式、内部审计基本法律制度与准则、审计计划范本等,旨在帮助审计人员掌握审计文书的种类和写作技巧。

5.《内部审计程序范例》

主编:耿来芳 黄业飞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

简介:该书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项目的作业程序、审计文书和审计文本提出统一的参考规范,在审计作业程序各环节插入质量控制内容,意在解决内部审计具体工作中“审谁、审什么、怎么审”的疑惑,为规范引导内部审计人员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提供帮助。

6.《新手学审计从入门到精通:企业内部审计全流程实操》

主编:朱虹 李艳艳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

简介:该书是为审计新手提供全流程实操指导的入门参考书,书中囊括多个实际审计案例、审计流程,教新手如何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完善制度、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

7.《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基于新时期电网企业的实践与应用》

主编:王鑫根 张晓利 宋志波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

简介:该书围绕新形势下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与应用问题,按照“现状评估—问题挖掘—政策建议”的总体研究框架组织相关内容,包括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历史回顾、政策需求、问题症结、经验借鉴、指标体系建构、政策建议六个部分,分别对应研究中的六个主要章节。

8.《审计一线》

主编:汪照全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

简介:该书收录了106篇作者公开发表的作品。作品发表的时间跨度达30年,均是作者在审计一线的实战技术方法。全书包括技术方法篇、写作技巧篇、专题探索篇、工作思路篇、实务思考篇五部分,内容涉及财政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个领域。

9.《行为审计学》

主编:梁力军 李卓松 孙龙渊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

简介:该书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审计系教师集体编写而成,结合审计特点,并有机融合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讲述了行为科学、行为审计学、行为审计的方法和模型,以及行为审计实施、各类行为评价的主要流程、模型与工具等。各章前均有导读和习题,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0.《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创新研究》

主编:李华丽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

简介:该书从大数据基本理论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切入,重点探讨大数据内部审计理论、方法、技术、体制、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报告以及成果应用,多方面、多维度、深层次进行分析,力求对建立有效、全面、科学的工作机制和研究机制提供参考。

⑥ 内部审计的最全解读(2)

关于内部审计的最全解读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及其从事的全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 一般准则

第四条 一般准则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职业的要求。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组织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令的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其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门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这种专业胜任能力。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

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第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章 作业准则

第十一条 作业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阶段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组织的风险及管理的需要,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并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座谈、检查、抽样和分析性程序等审计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和范围。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将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及形成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四章 报告准则

第十九条 报告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反映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内部审计负责人批准和报送审计报告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于审计实施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必须以审计结果为依据,做到客观、准确、清晰、完整且富有建设性。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目的、范围、结论和建议,并可以包括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报告应声明系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办理,若有未遵循该准则的情形,审计报告应对其做出解释和说明。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内部审计报告的审核制度。内部审计负责人应审查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可靠,审计报告表述是否清晰,审计结论是否合理,审计建议是否可行。

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审计报告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应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相对保证。

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审计,以确保审计报告所提出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得到有效实施。

第五章 内部管理准则

第二十七条 内部管理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规范。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

第二十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并作为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

第三十一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保持与国家审计机关的联系,依法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应保持与民间审计组织的协调,并评价其工作效率。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负责解释,审计署颁布。

第三十三条 本准则自****年*月*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做到正直、独立、客观和勤勉。

第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保持廉洁,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

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只能开展那些在其专业胜任能力范围之内预期能合理完成的工作。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有违忠诚性原则的事情。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慎重地使用他们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有意从事损害国家利益、本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应真实地披露他们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努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批内部审计准则公告

第1号 内部审计报告及其传递

第2号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

第3号 内部审计证据

第4号 后续审计报告

第5号 内部审计计划

第6号 内部审计通知书

第7号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第8号 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第9号 报告内部控制

第10号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审计课程

内部审计标准

管理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管理需要——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

道德规范

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

内部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

举报方案和行为规则

与外部审计师合作

欺诈发现和预防

建立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流程

管理内部审计活动

内部审计组织与计划

沟通和批准

资源管理

指导和开展内部审计

工作底稿——记录内部审计活动

通过审计抽样搜样证据

审计报告与内部审计沟通

向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报告

各阶段过程的常用文书与表格

内审的技术方法与实战技巧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顺查法与逆查法

详查法与抽查法

客观实物证实方法

盘点、调节、鉴定

发现挪用公款、循环入账、暗炒期货的蛀虫

找到虚增库存价值,调节利润欺骗上级单位的幕后黑手

审计调查方法

观察、询问、函证、调查表

学会倾听的技巧

别被审计对象牵着走

分析性复核方法

内控控制符合性测试

舞弊与疏忽的防范

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

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

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

计算机化审计工具和技术

内部审计工具下趋势

HIPPA与日渐增长的隐私关注

持续性保障审计,XBRL和OLAP

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与ASQ质量审计

控制自我评估

;

⑦ 审计问题定性归类

审计问题定性归类大全

问题定性和归类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定性不明确,用现象或结果代替对问题的定性,没有把问题实质揭示出来;问题定性与事实描述不符;定性依据不充分;以下是我整理的审计问题定性归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预算执行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预算编报不真实:系指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的规定,没有准确、真实地编报各级预算,导致被批准或批复的预算存在虚假项目或事项。

2、违规变更预算:系指政府或财政部门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预算,或者使经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金额,此外,未经批准动用的预备费的金额也计算在内。

3、预算编制批复不规范:部门未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预算,未按规定批复预算。包括:预算批复不及时、不合规、不全面等。

4、未按规定征收、缴纳预算收入:系指预算收入征缴部门违反规定减免、少征或者应缴未缴预算收入。具体分为:财政、税务、海关等有关征收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减、免、缓征税收以及非税性收入款项;应缴未缴预算收入系指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缴、少缴财政的款项。

5、隐瞒转移截留预算收入:隐瞒、转移系指财政、税务等部门违反国家规定,将预算收入挂“暂存”,存入在国库外设立的过渡性账户,转作预算外的款项;截留预算收入系指采取混淆收入征管范围或入库级次等办法,将上级预算收入缴入本级国库或冲减上级预算收入的款项。

二、财政决算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决算编制不规范:系指部门未完全按照编制要求编制的决算,包括:少汇、漏汇所属单位资产,多计、少计收入、支出、结余等。

2、未按规定征收、缴纳财政收入:系指违反规定减免、少征或者应缴未缴的财政收入。

3、隐瞒转移截留财政收入:系指将应收或应纳入预算的财政资金未收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问题。

4、财政收入核算不实:系指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执行单位违反国家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在财政收入核算的过程中存在虚增或虚减的行为金额。

5、财政支出核算不实:系指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执行单位违反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由于估报决算支出,以拨款数列报基建等原因造成的财政支出核算不实。

三、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改变项目计划和资金用途:系指未按规定的程序报批,擅自改变项目、规模、地点和资金投向等,包括调整项目内容,改变项目的概预算,变更项目设计等涉及的金额。

2、应缴未缴专项资金:系指未按比例或未足额将专项收入上缴专户,以及将专项收入直接作为事业收入使用的金额。

3、虚报冒领:系指通过弄虚作假报计划、结算、决算等形式套取、冒领资金的行为。

4、违规有偿使用资金:系指违反规定将财政无偿资金作为有偿使用,收取利息、资金占用费等金额。

5、虚列支出:系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拨作支,或将实际未发生的支出列为支出的金额。

四、行政事业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应缴未缴预算收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国家规定缴纳列入预算管理的各种收入的金额。

2、隐瞒截留收入:系指隐瞒、截留应缴国家或主管部门的各项收入,包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等。

3、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4、虚列支出:系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拨作支,或将实际未发生的支出列为支出的金额。

5、虚列成本:系指违反国家规定将不应列入成本的支出或费用列入成本的行为金额。

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不合规:系指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违反国家规定的金额。

2、资金不落实:系指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和资金不到位的金额。其中配套资金不落实指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工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应该配套,但没有落实或到位的资金。

3、少补偿征地补偿款: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在征用土地时未按国家规定足额计算、支付补偿款,实际支付金额小于国家规定的差额。

4、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5、工程价款不实:系指建设单位以工程价款名义,违规多(少)列的投资完成额以及违规多(少)结算工程款的金额。

六、金融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操作规范开展经营活动的金额。

2、账外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未纳入账(表)内核算的业务涉及的金额。

3、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4、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5、违规购建固定资产:系指各种违规建设、违规购买固定资产的金额。

七、外资运用项目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2、工作量不实:系指违反项目协定等有关规定,较实际完成项目投资多报或少报工作量折合的`资金额。该金额等于多报工作量折合金额绝对值与少报工作量折合金额绝对值之和。

3、倒卖项目物资:系指违反项目协定倒卖项目物资的金额。

4、超计划超标准超规模:系指建设单位超过概(预)算核定的标准和规模,利用项目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部分的投资额。

5、少计少缴税费:系指未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应计未计的各种税费和虽然已经计提但未缴纳的各种税费。

八、企业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操作规范开展经营活动的金额。

2、账外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未纳入账(表)内核算的业务涉及的金额。

3、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4、公款私存:系指将单位款项以个人名义存入金融机构的金额。

5、虚报或隐瞒转移收入:虚报收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在登录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不真实的财务单证提前确认或重复确认收入;隐瞒转移收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将实际取得的收入不入账、不确认,或者转移至其他单位或账户。

九、经济责任审计查出主要问题责任划分

1、主管责任:系指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2、直接责任:系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中认定的,经济责任人在任期期间应当负有直接责任的行为金额。这些行为具体包括:直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或本单位规章制度;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或本单位规章制度;失职、渎职的行为;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或本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

十、效益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问题金额

(1)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2)造成潜在损失的问题

①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②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③资金滞留闲置:系指反映财政、税务和预算执行单位不按规定及时将预算收入征收入库,或不按规定批复、拨付预算资金的问题,导致人为滞留资金的行为金额或预算资金闲置的问题金额。

2、非金额计量问题

(1)总体可行性研究有重大缺陷:系指审计(调查)发现的项目总体可行性研究中存在重大缺陷的项目个数。

(2)总体目标不明确或无考核标准:系指审计(调查)发现的项目没有明确的总体设计目标,或者没有总体考核标准的项目个数。

(3)建设未(按时)达到总体目标:系指截止审计(调查)时,项目建设未达到或未按时达到预期的或批准的总体设计目标的项目个数。

(4)使用(运营)未达到总体设计目标:系指截止审计(调查)时,项目投入使用或运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或批准的总体设计目标的项目个数。

(5)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系指审计(调查)发现的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缺陷的项目个数。

3、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4、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

⑧ 内部审计的最全解读

关于内部审计的最全解读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内部审计准则的知识,欢迎阅读。

审计定义

1、在200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2、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

联系与区别

联系

与外部审计相比,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

区别

1、独立性不同。

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

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4、业务范围不同。

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5、审计标准不同。

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6、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

内部审计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表现出特定的审计内容:

对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收费监控】

在系统中预设医疗收费物价考核指标标准,对医疗收费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如果医疗收费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相应标准指标的情况,这些数据就会在监控程序中向监督人员发出信号或消息。

【医疗设备监控】

系统可以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再结合医疗收费监控,可以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收费进行控制,防止医疗设备漏费、私收费现象的发生;同时,方便医院领导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及收入情况进行了解。

【药品物价监控】

系统中药品物价实时监控,是通过相关监控程序对库存系统中日常核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来实现的。如果库存核算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监控界限或参数的情况,这些数据就会在监控程序中向监督人员发出信号或消息。

对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执行监控】

系统具自动读取预算系统的功能,根据设定的预算项目和财务数据的对应关系,实现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财务指标与预算数据、预算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穿透式查询,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定义,实现多种等级的预警提示。

【专项经费监控】

通过设定专项经费来源总额和分项金额以及支出总额和分项金额来检查专项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的执行情况;检查收支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超支现象,检查专项经费支出是否存在串户和不规范核算情况。

对制造行业

【存货库龄监控】

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存货的库存业务进行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库存结构、资金占用、积压数量、积压时间,使企业库存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调整库存周转频率,盘活积压资金,既保障库存物资及时供应生产的需求,又防止过度积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销售业务的监控】

通过对销售业务的监控,使销售数据在系统中实时更新,这样可以及时对销售的收入、单位成本、单位利润等销售数据进行分析,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市场状况,尤其是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销售价格等情况,以便做进一步的市场战略调整。

【财务监控】

系统中财务系统的时监控,是通过相关监控程序对财务核算系统中日常核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来实现的,如果财务核算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审计界限或参数的情况,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或消息。

【财务规范性控制】

现金坐支监控:可以根据定义的现金坐支检查公式进行监控。

异常凭证监控: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会计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的规定自行定义异常凭证中的科目对应关系,凭证发生时系统可以及时提示并记录这些异常对应关系凭证,并提示这些异常凭证所涉及的内控制度缺陷。

【财务分析监控】

可以允许设置以及组合财务分析工具提供的方法,定义分析的标准,以及违反标准的结论,形成具体的分析方案,并且每一条分析,可以预先设置其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经济指标监控】

可以通过系统定义好的经济指标,设置指标数值范围、指标数值趋势、指标同比数、指标预算数的控制.

【大额收支监控】

通过对现金、银行存款账户大额收支监控限额的设定,对收支的金额过大或数量过多时,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审计作业监控】

帮助审计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开展审计监督作业,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重大疑点监控】

通过设置疑点分类监控的方法,将在审计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审计疑点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帮助审计主管明确审计详查的方向。

【重大违规金额监控】

通过设置违规金额分类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查清的违规金额,帮助审计主管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金额方面的重大程度。例如:违规金额超过10万元以上时系统向审计人员发出监控预警信息。

【违规问题监控】

通过对违规问题设置重要性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违规问题的属性和重要性,帮助审计主管判别问题严重性程度,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问题方面的严重程度。例如:违规问题属于贪污或小金库等严重违法违规时,系统向审计人员发出监控预警信息。

【审计作业进度监控】

通过对审计作业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的方法,并设置计划进度,完成差异监控指标,对审计作业进度进行监控,当出现较大差异时,及时进行监控提示,帮助审计主管及时了解在审计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例如:实际进度明显落后于计划进度30%时,系统向审计人员发出监控预警信息。

审计对象

常见的审计对象:按照审计对象存在的形态划分

1、以实物为对象。对存货、固定资产或货币资金的时点状态或期间状况进行审计。如:存货清查审计、固定资产构建及处置审计、资金收支审计。

2、以账务为对象。对因提供、销售商品或劳务产生的债权债务的产生依据,期间过程和时点状态进行审计。如:账期审计,回款期审计,坏账审批审计。

3、以规则为对象。对制度、计划、任务、标准、流程等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如:目标完成审计,采购审批流程审计,供应商入围政策执行审计,折扣权限与审批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4、以责任人为对象。对经济责任人进行的期间责任、期末状态进行审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人目标成本审计。

审计方法

顺查法。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会计核算程序,依次审核和分析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

逆查法。按照经济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先审查会计报表,从中发现错弊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依次审查和分析报表、帐簿和凭证。

抽查法。提供三种抽样方法,包括等距抽样、随机抽样、PPS抽样,从被审单位被审计对象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借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

审阅法。

分析法。

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在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效益评价审计法。

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

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完善与发展。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4.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体系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约束力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

(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内部审计的具体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参照执行。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都应遵循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一)内部审计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协会下设准则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准则的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l.选定项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提出内部审计准则备选项目,经专家咨询论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审批立项。

2.拟定初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根据确定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起草初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征询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修订后提交征求意见稿。

3.征求意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4.修改定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征询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后定稿。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发布、修订与解释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发布、修订与解释。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及其从事的全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 一般准则

第四条 一般准则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职业的要求。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组织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令的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其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门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这种专业胜任能力。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

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第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章 作业准则

第十一条 作业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阶段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组织的风险及管理的需要,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并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座谈、检查、抽样和分析性程序等审计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和范围。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将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及形成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四章 报告准则

第十九条 报告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反映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内部审计负责人批准和报送审计报告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于审计实施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必须以审计结果为依据,做到客观、准确、清晰、完整且富有建设性。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目的、范围、结论和建议,并可以包括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报告应声明系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办理,若有未遵循该准则的情形,审计报告应对其做出解释和说明。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内部审计报告的审核制度。内部审计负责人应审查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可靠,审计报告表述是否清晰,审计结论是否合理,审计建议是否可行。

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审计报告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应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相对保证。

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审计,以确保审计报告所提出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得到有效实施。

第五章 内部管理准则

第二十七条 内部管理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规范。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

第二十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并作为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

第三十一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保持与国家审计机关的联系,依法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应保持与民间审计组织的协调,并评价其工作效率。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负责解释,审计署颁布。

第三十三条 本准则自****年*月*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做到正直、独立、客观和勤勉。

第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保持廉洁,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

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只能开展那些在其专业胜任能力范围之内预期能合理完成的工作。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有违忠诚性原则的事情。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慎重地使用他们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有意从事损害国家利益、本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应真实地披露他们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努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批内部审计准则公告

第1号 内部审计报告及其传递

第2号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

第3号 内部审计证据

第4号 后续审计报告

第5号 内部审计计划

第6号 内部审计通知书

第7号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第8号 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第9号 报告内部控制

第10号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审计课程

内部审计标准

管理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管理需要——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

道德规范

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

内部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

举报方案和行为规则

与外部审计师合作

欺诈发现和预防

建立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流程

管理内部审计活动

内部审计组织与计划

沟通和批准

资源管理

指导和开展内部审计

工作底稿——记录内部审计活动

通过审计抽样搜样证据

审计报告与内部审计沟通

向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报告

各阶段过程的常用文书与表格

内审的技术方法与实战技巧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顺查法与逆查法

详查法与抽查法

客观实物证实方法

盘点、调节、鉴定

发现挪用公款、循环入账、暗炒期货的蛀虫

找到虚增库存价值,调节利润欺骗上级单位的幕后黑手

审计调查方法

观察、询问、函证、调查表

学会倾听的技巧

别被审计对象牵着走

分析性复核方法

内控控制符合性测试

舞弊与疏忽的防范

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

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

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

计算机化审计工具和技术

内部审计工具下趋势

HIPPA与日渐增长的隐私关注

持续性保障审计,XBRL和OLAP

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与ASQ质量审计

控制自我评估

;

⑨ 大数据与审计背诵的多吗

很多。需要背几十本,像《现行审计法规与审计准则及政策解读》、《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丛书》、《内部审计程序范例》、《行为审计学》是必背的,已经有10万字左右了。这还知识入门,所以这个专业更侧重理解力,只靠背是背不完的。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
基层党员组织条例 发布:2025-01-16 03:40:04 浏览:271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