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边界

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边界

发布时间: 2022-12-19 03:04:19

1. 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关系

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标准: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符合需要。

主要标准定义说明:

1、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2、国家标准GB/T 3935.1—83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3、国家标准GB/T 3935.1-1996 《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2.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区别

(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3)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规范性文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五十一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第五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委员长会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编制立法规划和拟订年度立法计划,并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要求,督促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
第五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第五十四条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法律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以及起草过程中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第五十五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五十六条交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团、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其中,未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案,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第五十七条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第五十八条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日期。
法律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中国人大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3.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区别

一、区别:

1、概念含义不同:

(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3)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规范性文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狭义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体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规,指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规范性文件一般指狭义的规范性文件,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级不同: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5)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互有交叉,无法比较。

二、不能直接写成"卫政法发[2006]228号 《卫生标准管理办法》",因为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标题的格式应为XX(发文机关)关于XX(事项)的XX(文种)。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 在gb/t24001-2004 标准中哪些条款涉及法律法规,如何理解

第一章 GB/T24001_2004 标准的理解 第一节 GB/T24001 标准的主要特点、 作用和意义 一、 GB/T24001 的主要特点 (一) 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二) 广泛用于各类组织并强调自愿性原则 (三) 注意体系的科学性、 完整性和符合性 (四) 强调污染预防,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以及持续改进 (五)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二、 GB/T24001 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一) 实施 GB/T24001 标准的作用 1、 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3、 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4、 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利武器 (二) 实施 GB/T24001 标准的意义 1、 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2、 树立优秀企业的形象, 赢得客户信赖, 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3、 提高组织内部管理水平, 向管理要效益 4、 改进产品性能, 改革工艺设备, 生产“绿色产品”, 实现污染预防和节能降耗 5、 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增强遵纪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 减少环境风险, 避免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永续经营 7、 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 第二节GB/T24001 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 GB/T24001 标准的精神实质 (一) 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意识和作用 (二) 强调全体员工的意识和积极参与 (三) 必须符合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坚持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四) 提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思想 (五) 系统化、 程序化和必要的文件支持 二、 环境管理体系 PDCA 循环模式 GB/T24001 系列国家标准的核心是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其使用指南》。 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实施、 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 该体系的环境方针、 策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 管理评审等 5 个一级要素和 17 个二级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 紧密联系, 形成 PDCA 循环模式, 通过有计划的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 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 PDCA 是一个持续、 反复进行的过程,它使组织能够基于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承诺,建立、 实施并保持其环境方针。 在组织评价其当前环境状况后, 应当采取以下步骤来实施这一持续改进的过程: 1、 策划: 建立一个持续的策划过程使组织能够: ⑴ 识别环境因素和确定相关的环境影响。 ⑵ 识别和监测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适当时制定内部绩效准则。 ⑶ 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并制定方案以实现这些目标和指标。 ⑷ 建立并使用绩效参数。 持续改进 4.2 环境方针 4.3 策划 4.4 实施与运行 4.6 管理评审 4.5 检查 2、 实施: 实施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 ⑴ 设立管理机构, 明确作用和职责, 并授予足够的权限。 ⑵ 提供充分的资源。 ⑶ 对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意识和能力。 ⑷ 建立内部和外部交流的过程。 ⑸ 建立并保持文件。 ⑹ 建立并实施文件控制。 ⑺ 建立并保持运行控制。 ⑻ 确保做好应急准备和响应。 3、 检查: 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定义 一、 GB/T24001-2004 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是理解 GB/T24001—2004 系列标准的基础, 它统一了各国的标准的使用者对环境管理标准内容的理解。 GB/T24001 共有 20 个术语。 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2、 持续改进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 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 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 1: 承载媒体可以是纸张, 计算机磁盘、 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 照片或标准样品, 或他们的组合。 注 2: 摘编自GB/T19000-2000D 的 3.7.29 5、 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包括空气、 水、 土地、 自然资源、 植物、 动物、人, 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⑴ 环境是指一种客观的“外部存在”, 这种外部存在通常都是围绕着某一个事物, 在标准中中心事物就是人类, 所以相对于人类这一客观主体而言, 环境就包括了围绕人类周围的水、 土壤、 空气, 自然资源、 动植物、 人、 气候、自然景观等一切自然物质。 ⑵ 环境不仅仅是外部存在, 不仅仅是多种介质的简单组合, 而且还包括上述这些自然物质之间的组合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⑴ 术语中有两个关键词, 分别是“相互作用” 和“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的必要因素。 但有了要素并不等于就一定构成环境因素, 要素只有和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才能成为环境因素。 比如: 装在密闭容器里的酒精, 它是一种物质, 当然是要素, 但它并不是环境因素, 而一旦瓶盖被打开,酒精挥发与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 就成为环境因素了, 所以我们说酒精的挥发 是环境因素。 再比如: 一辆停放着的汽车, 它当然是一种物质, 是要素, 但不是环境因素, 但一旦汽车发动, 要消耗汽油, 要排放噪声和汽车尾气, 这些都作用于环境。 那么我们说汽车运行时油品的消耗、 噪声的排放以及尾气的排放就成为环境因素了 。 ⑵ 环境因素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名词” +“动词”。 其中名词指的是污染物质, 动词常常用排放、 处置、 产生、 消耗、 泄漏等。 如噪声的排放、 固体废气物的产生、 能源资源的消耗、 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⑶ 标准中所谈的要素是指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所包含的要素。 生产活动: 材料准备、 加工制造、 装备调试、 包装、 产品设计、 供应、 销售 活动 管理活动: 办公活动、 对相关方管理活动 辅助活动: 设备维修、 动力供应、 运输、 仓储、 实验室等 后勤活动: 食堂、 医院、 绿化、 保洁等 原材料 产品 生产产品 对外提供的服务 服务 使用外部的服务 ⑷ 考虑环境因素时要考虑三种时态、 三种状态 三种时态: 过去、 现在和将来 三种状态: 正常、 异常和紧急 ⑸ 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某些环境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对环境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 称之为“重要环境因素”。 ⑹ 环境因素举例 某汽车制造厂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的主要环境因素 活动、 产品或服务 烧锅炉 汽车车身涂装(酸洗) 产品汽车 售后维修服务 环境因素 废气排放(SO2、 NO、 烟尘) 含酸废液的排放 油品消耗、 尾气排放、 噪声排放 油的泄露、 废旧零部件、 废棉丝和废手套产生 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⑴ 环境影响首先是一个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无所谓影响。 环境影响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环境变化, 所以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是因果关系, 比如:工厂排放污水到水体, 导致河里鱼死亡。 污水排放是环境因素, 是成因,水体遭到污染, 水质改变,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是环境影响, 是结果。 ⑵ “变化” 是中性的。 可能是有益或有害的 ⑶ 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与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活动、 产品或服务 环境因素 用水 煤的消耗 环境影响 资源消耗 资源消耗 SO2的排放、 烟尘的排放 形成酸雨、 污染大气 噪声的排放 潜在的爆炸 污染声环境 污染环境、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污染土壤 污染水体 破坏臭氧层 污染水体、 污染水生环境 锅炉运行 炉渣排放 废水排放 氟里昂的泄露 汞盐排入水体 碳粉、 纸张、 电能的消耗 资源消耗 含黑液悬浮物污水的排放 污染水体和土壤 化学品的泄露 8 环境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 并管理环境因素。 9、 环境方针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所正式表达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 1、 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2、 环境方针要体现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纪手法、 承诺持续改进。 ⑴ 环境方针为组织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 总的方向, 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环境方针应形成文件。 ⑵ 所谓提供“框架”, 意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应遵循环境方针中的有关承诺。 例如: 环境方针中承诺组织要节能降耗, 那么其环境目标和指标里面进行展开和细化, 要能够体现出节约水、 电、 煤、 纸张或其他能源方面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⑶ 环境方针可以和其他体系的方针进行整合。 10、 环境目标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所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标。 组织应根据环境方针明确环境目标并形成文件。 组织的环境目标应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 11、 环境指标 由环境目 标产生或为实现环境目 标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⑴环境指标是对环境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分解, 是更为具体的要求。 ⑵ 环境指标应付合环境方针, 如可行应建立可测量的环境绩效参数。 环境绩效参数可分为管理绩效参数和运行绩效参数, 指标应具有可测量性 ⑶ 环境指标可以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 ⑷ 经常使用的环境绩效参数示例如下: ——原材料或能源的年使用量 ——单位产量产品所产生的废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得到循环使用的废物的百分比; ——特定污染物质, 如 NO2、 SO2、 VOCS、 Pb、 CFCS等的排放量; ——再循环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烟尘的黑度或污水中 BOD、 COD、 pH、 SS 悬浮物浓度; 清洗锅炉 电冰箱使用 制造烧碱 复印机使用 造纸 化学品运输 污染水体和土壤 ——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数量; ——单位产量所需的运载里程数 ——环境投诉案件的数量; ——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 ——员工的培训率等 12、 环境绩效 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⑴ 关键词: “可测量”、“结果”。 环境绩效是可测量的, 比如: 生产污水的排放, 排放量、 BOD、 COD、 SS 悬浮物、 pH 值等, 都是可以用仪器或试验来测量的。 ⑵ 环境绩效是一种结果, 是组织对其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施加控制而得到的结果。 例如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 可以得到排放有序, COD值达标的结果; 而对能源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 则可达到煤炭、 水电、 纸张的使用减少的结果等这些结果都是环境绩效。 ⑶ 组织应对环境绩效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监控, 来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有效性 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⑴ 相关方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团体; ⑵ 两个定语关键词: “关注”, “受其环境影响” ⑶ 组织的主要相关方是政府机构、 保险业、 银行、 新闻机构、 供应商、社区、 组织内员工和客户。 14、 内部审核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 以判定组织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满足程度的系统的、 独立的、 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 在许多情况下, 尤其是对于小型组织, 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⑴ “审核证据” 是指关于事实的可验证的信息、 记录或陈述。 ⑵ “审核准则” 是审核员用来作为参照, 与收集的关于主题事项的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方针、 程序或要求。 如: GB/T24001 标准、 组织的体系文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⑶ “审核发现” 是指将收集到的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比较的结果。 15、 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 注: 此术语在 GB/T19000-2000ZHONG 为“不合格”(不符合 ) 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 集团公司、 商行、 企事业单位、 政府机构、 社团或其他结合体, 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公营或私营。 注: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单位的组织, 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17、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8、 污染预防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过程、 惯例、 技术、 材料、 产品、 服务或能源以避免、 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 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 过程、 产品和服务的更改, 资源的有效利用, 材料或能源代替,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环、 再生和处理。 污染预防是 EMS 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组织从产品设计、 生产、 运输、 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⑴ 关键词: 避免、 减少、 控制, 既体现了 污染预防的目的, 同时也体现了 污染预防的思路和优先顺序。 “避免” 的含义——避免、 防止污染产生, 例如: 产品替代, 在产品原材料选择、 产品开发设计时, 尽量选择低毒低害的原材料, 从源头把关, 实际上这就是从源头控制。 “减少” 的含义——控制生产工艺, 加强管理措施来减少污染。 例如: 污水的再循环使用, 减少最终污水的排放, 又例如: 走廊里的长明灯, 装上声控开关后可加以控制, 实际上这相当于过程控制。 “控制” 的含义——相当于末端治理。 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以后, 还可能有污染, 此时就需要通过末端治理来加以处理。 例如建污水处理站, 最后无法回用的污水统一处理, 再排放。 又例如: 烟囱冒黑烟, 装上消烟除尘装置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所以, 污染预防概念的建立是对传统的侧重于末端控制思想的根本变革。 ⑵ 对注解的理解: 常用的污染预防手段和技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 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更改, 资源的有效利用, 材料和能源替代,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环、 再生和处理等。 ⑶ 以一个简单生产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为例, 可以说明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 生产过程 产品(最大输出) (输入) 资源能源 (最小) 废物(最小) 案例(一 试比较-对纸张包装固废量减少 20%的管理方案: 方案 A: 单位产品的包装材料使用量减少 20% 方案 B: 将产品包装材料的回收率提高至 20% 19、 程序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 1: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 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 2: 摘编自 GB/T19000-20003.4.5 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注 摘编自 GB/T19000-2000 的 3.7.6 GB/T24001——2004 标准体系 要素的理解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 实施 、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并行成文件。 1、 理解要点 ⑴ 本条款明确向组织提出要求, 要想达到改善环境绩效, 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 就必须建立、 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应对体系进行策划并将全部过程形成文件。 ⑵ 本条款包括五个关键词, 即“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和“形成文件”。 ● “建立” 意味着从无到有, 从不全到全, 从不完善到完善, 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包括初始环境评审、 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 环境方针、 目标和指标的设定、 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筛选、 体系文件的编制、 组织机构和职责的设置以及人才物资源配置等。 ● “实施” 意味着环境管理体系一旦在组织内建立起来, 就应当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要求对组织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管理和控制。 文件上怎么说, 我们就怎么做。 ● “保持” 是不断修正偏差的过程。 体系运行过程中钥匙市必要的监督检查并针对不符合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修正和调整, 还要通过审核和评审活动不断改进提高, 以最终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 实现持续改进。 ● 组织还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界限和范围 ⑶ 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本标准的实施边界, 即是在整个组织还是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本标准, 由组织自行决定。 组织应规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以明确界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边界。 当组织是一个更大组织在给定场所的一部分, 对范围的确定优为必要。。 边界一经确定, 组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活动、 产品和服务, 必须包括在环境管理体系内。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 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 确保其: a) 适合于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性质、 规模和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 付诸实施, 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1、 理解要点 ⑴ 环境方针的制定者: 最高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的制定和实现负 有责任。 ⑵ “三个承诺”: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⑶ “一个框架” 是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和框架。 ⑷ 环境方针的运作 ● 内部传达和落实 ● 外部公开和监督 ● 其他注意事项 2、 环境方针示例 示例一(管理方针): 示例一 精益求精, 追求产品零缺陷; 优质服务, 力争工程无投诉; 限废降耗, 环保高效赢顾客; 守法经营, 确保安全无事故。 示例二 科技创新 追求卓越 污染预防 诚信守约 管理方针的含义是一个框架四个承诺。 一个框架是为制定和评审管理目标提供了 一个 框架; 四个承诺是承诺持续改进、 承诺满足顾客要求、 承诺污染预防、 承诺遵纪守法。 2 管理目标: 1. 主导产品合格率 96%以上, 出厂产品合格率 100%; 2. 顾客满意度 90%; 3. 废水、 废气达标排放; 4. 固体废弃物分类、 收集、 统一处理; 5. 降低主导产品水、 电、 汽消耗量; 6. 控制危险源, 减少风险, 事故整改率 100%。 4.3 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 实施并保持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 或 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 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 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1、 理解要点 ⑴ 环境因素是 GB/T24001-2004 标准中最重要的条款, 是将组织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 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 ⑵ 环境因素的识别 ● 识别范围 环境因素识别是指组织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中所产生的环境因素。 组织所要识别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5. 如何区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法律法规通常是行政机构编制的条文,技术标准一般是行业给某种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编制的条文。

6. 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标准文件(如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各是如何定义的三者间的关系怎样

这三个概念不是一来个源层次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法律上的概念,标准文件是管理上的概念.
其中法律法规是法律,规章制度是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制定有明确的法律程序,是很严格的,具有时效性稳定性程序性,不能随便修改变更,规章制度呢,主要是行政机关为了加强管理而制定的政策性文件,严肃性弱于法律法规,当然分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
标准文件主要是为了为规范某行业内或某种工作而制定的统一标准,以便促进该行业的工作.
法律法规高于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高于标准文件.

7. 标准与刑法的联系

标准与法律法规二者同为多元治理机制的重要工具,存在共性和联系。
(1)标准是对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细化。法律法规无法直接对其调整的具体行为做出量化、技术性评价,需要依靠标准进行支撑和细化。例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2条中规定“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应当按照举办的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性质、规模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和数量,确定危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为落实这一规定,GB24284-2009《大型焰火燃放安全技术规程》对危险等级的划分、燃放要求、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评估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在附录中还提供了各种固定方式的示意图等,有力支撑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落地实施。
(2)制定标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标准的制定需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而政府制定的标准往往是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履行法定职责。例如,《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制定国家标准应当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第十六条规定“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所订国家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全面负责,同时编写“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其内容包括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等”。
标准与法律法规除存在上述共性和联系外

8.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

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标准是规范性文件之一。其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8)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边界扩展阅读:

基本内涵

简述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法学家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包括从法制史和哲学,或从如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面来探讨。

法律的研究来自于对何为平等、公正和正义等问题的讯问,这并不都总是简单的。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于1894年说:“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时禁止富人和穷人睡在桥下、在街上乞讨和偷一块面包。”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中,创造和解释法律的核心机构为政府的三大部门: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负责的行政。

而官僚、军事和警力则是执行法律,并且让法律为人民服务时相当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个法律系统的运作,同时带动法律的进步,则独立自主的法律专业人员和充满生气的公民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 标准与法规的异同

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标准是由公认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法规在其辖区内具有强制性,所涉及的人员有义务执行法规的要求;而标准的发布机构没有立法权,所以标准只能是自愿性的,供有关人员自愿采用。法规与标准又是有联系的。标准涉及的是技术问题,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安全等目的,法规中也常常涉及技术问题,通常这类法规叫技术法规。技术法规常常引用标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10. 标准与法规是什么关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监理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答案应只包含以上三项。

热点内容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
基层党员组织条例 发布:2025-01-16 03:40:04 浏览:271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
网络法院宣判 发布:2025-01-16 01:20:30 浏览:721
十八届四中全会一手抓法治 发布:2025-01-16 01:11:56 浏览:457
孙斌律师 发布:2025-01-16 01:06:55 浏览:432
法院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2025-01-16 01:04:02 浏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