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泉保护条例
1. 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名泉的保护,保持泉城特色,维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泉水补给区、出露区和名泉泉池、泉渠及其人文景观的保护。第三条市名泉保护委员会负责名泉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园林管理局是本市名泉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名泉保护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
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名泉保护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农业、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名泉保护工作。第四条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名泉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同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名泉保护管理专项经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保泉职责。第五条名泉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保泉与保源并举,保泉与泉水综合利用并重,保泉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弘扬泉文化相结合的原则。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名泉的义务。
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名泉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规划第七条市和有关县(市、区)应当编制名泉保护规划。名泉保护规划分为全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和十大泉群的保护详细规划。第八条市名泉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全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和趵突泉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的保护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实施。
章丘市、平阴县、历城区、长清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分别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百脉泉泉群、洪范池泉群、白泉泉群、涌泉泉群、玉河泉泉群、袈裟泉泉群的保护详细规划,报经市名泉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后公布实施。
编制名泉保护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论证,统筹兼顾,科学编制。
名泉保护规划应当在本条例施行后一年内公布实施。第九条全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泉水补给区、泉水补给区内的直接补给区、直接补给区内的重点渗漏带以及泉水出露区的保护范围、基础资料、现状分析,泉水资源评价,名泉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第十条编制名泉保护规划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依据名泉特征、水文地质地貌和历史沿革情况;
(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持名泉原有风貌;
(三)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维护良好的泉水生态环境;
(四)发挥泉水功能,科学合理利用泉水资源。第十一条名泉保护规划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由原编制机关向原批准机关提出变更方案;原批准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变更方案并组织听证。批准变更的,按照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向社会公布。第十二条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利、林业、农业、气象、旅游等规划需与名泉保护规划相协调。第三章管理第十三条市名泉保护主管部门在统一管理中行使下列职责:
(一)调查名泉分布情况,建立名泉档案,组织设立名泉标志;
(二)调度收集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气象、供水、林业等与名泉保护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保泉建议;
(三)拟订保泉应急预案;
(四)监督、指导全市名泉保护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五)受理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第十四条名泉泉池、泉渠及其人文景观的日常维护管理按照下列分工负责:
(一)风景名胜区、公园内的名泉,由风景名胜区或者公园的管理机构负责;
(二)单位用地范围内的名泉,由用地单位负责;
(三)居(村)民用地范围内的名泉,由居(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
(四)其他名泉由其所在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名泉保护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名泉保护管理部门应当与前款规定的责任人分别签订名泉维护管理责任书,落实日常维护管理责任。第十五条在泉水补给区保护范围内,应当加快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合理拦洪蓄水,保持地形地貌,不得擅自取直、压实、垫高河道和沟谷,禁止建设污染水质的工业生产设施。
2. 济南市河道管理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河道管理保护工作,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水环境,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的规划、治理、管理、保护及利用等相关活动。第三条河道管理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系统治理、管护并举、合理利用的原则。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河道管理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河道规划、治理、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做好本辖区内河道管理保护工作。第五条本市全面实行河长制,落实河道管理保护地方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维护河道生态健康和公共安全,提升河道综合功能。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第六条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河道管理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保护工作。
市、区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综合行政执法、城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绿化、文化和旅游、行政审批服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河道管理保护工作。第七条本市对河道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黄河济南段,由市、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国家授权的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
小清河、徒骇河、德惠新河、大汶河的济南段,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其流经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分工和权限做好辖区内的河道管理工作。
玉符河、腊山分洪道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
其他河道由所流经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管理权限确需调整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八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河道管理保护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依法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河道及其设施、损害或者污染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和投诉举报。有关国家机关和单位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依法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举报人。第二章规划与治理第九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等相关部门,编制水系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水系规划应当包括河道蓝线划定、防洪排涝、水域保护、河道治理、岸线管理、采砂管理等内容。第十条水系规划应当遵循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并与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应当考虑水系规划的要求,控制河道沿岸建筑形态、建筑高度,体现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风貌。第十一条经批准的水系规划不得擅自更改。确需调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同意。第十二条河道治理应当遵循水系规划,坚持保障防洪安全与改善自然生态、提升城市景观、发挥历史人文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第十三条河道治理应当综合采取河道拓挖、水系连通、生态补水、堤岸绿化、水土保持、黑臭水体治理等措施,有效利用长江水、黄河水,提升水系生态环境质量。
具备条件的河道治理,可以建设亲水长廊、沿河绿道等景观带。第十四条名泉保护范围内的河道治理,应当优先保泉。
泉水直接补给区的重点渗漏带保护范围内的河道,禁止在河道底部、边坡做防渗处理。第十五条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治理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闸坝、泵站等建筑物及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工程建设技术规范要求。
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方案依照管理权限报送实施行政许可的部门审查;跨区县的涉河工程、临河建筑物及设施,应当报送上一级实施行政许可的部门审查。未经审查同意的,不得开工建设。
3. 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依法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城市文脉,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工作。第五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具体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指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保护区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城乡水务主管部门负责水体、名泉、泉水文化景观及泉域的保护、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园林和林业绿化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民政主管部门负责传统地名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管、人防、行政审批服务、民族宗教、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工作。第六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名录、历史城区范围内的重要保护措施等事项进行论证,为行政决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经费投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用于普查、测绘、认定、抢险、规划编制、修缮、补助、奖励、学术研究等方面。第八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意识。鼓励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宣传工作。第九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投诉和举报。相关部门接到投诉和举报,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第二章保护名录第十一条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包括:
(一)历史城区的自然格局和传统风貌;
(二)古城、圩子壕保护区,商埠区;
(三)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
(四)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
(五)历史建筑;
(六)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保护区、名泉、山体、湿地、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工业遗产和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对象。
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保护区、名泉、山体、湿地、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工业遗产等的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制度。
经国务院、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确定公布的保护对象,直接列入保护名录。
其他拟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对象由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文物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后列入保护名录。
4. 趵突泉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
发展沿革
2002年,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的记载可上溯至商代,迄今长达3543年。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相传干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停喷经历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后来,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7·18暴雨事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
2014年12月26日,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跌至27.95米,连续13天跌破28米橙色警戒线,达到2003年趵突泉复涌以来同期最低水位。2014年济南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三成以上,这使持续喷涌了11年的趵突泉再次面临停喷危机。
2015月2月8日,趵突泉面临停喷,地下水盗采加重。 3月22日至6月6日,趵突泉水位曾连续11天失守红色警戒水位。6月6日,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5米,再次逼近27.6米的红色警戒线,比5月12日下降了28厘米,较2014年同期低了37厘米。 6月,由于天气干旱,济南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湖面出现"鱼儿泥上爬"的现象,鱼儿露著脊梁在泥水中游。
2016年4月2日,济南趵突泉水位跌到了27.38米,跌破又一个重要关口,趵突泉的三个喷口仅有微弱的水纹。另一个名泉黑虎泉水势大降,西侧兽头已经彻底断流,另两个也十分虚弱。 7日,济南趵突泉水位降至27.47米,比去年同期低21厘米,处于2003年趵突泉泉水持续喷涌以来的最低水位。为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济南市相关部门首次调用长江水补源,每天补源量达到30余万立方米。
2015年15日下午,雨后的趵突泉水位大涨。趵突泉水位早晨涨至27.49米,比前一天涨7厘米,比十几天前的最低实时水位27.17米暴涨32厘米,渐渐脱离停喷危机区。
2017年11月,趵突泉水位已连续8天处于橙色警戒线以下,创下自2003年泉水复喷以来历史最低水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米,提前3个月跌破橙线 。
水位新高
2005年趵突泉开始水位持续上涨,水位出露标高达到29.94米,突破最高水位记录29.90米,创下2003年复涌以来的新纪录。
2005年7月以来,趵突泉水位开始回升,尤其是7月中旬开始,水位几乎每天都在升高。随着水位的上升,曾是济南八景之首的"趵突腾空"景象重新涌现,三窟迸发、喷涌而出的泉水腾空达到40-50厘米。
2010年9月2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01米,创1966年以来最高水位记录。
2014年9月,趵突泉6日水位达到28.31米,以高于停喷水位线27.00米1米多的成绩。 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复涌以来,至2015年已持续喷涌12年,创下了近40年来泉水连续喷涌的最长纪录。
2016年8月17日,雨后的趵突泉水位升到了29.14米,一夜之间上升27厘米。 狂喷的趵突泉群在初秋清凉的空气中形成团团白雾,三股水"水涌若轮",再现了历史上的著名景观"云雾润蒸"。
2019年8月1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就到了28.44米。14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到了28.54米,这个水位比2017年的28.35米,2015年的28.05米和2018年的27.98米都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市中心,泉城广场西邻,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 北邻五龙潭公园。
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趵突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
地质条件
趵突泉的泉涌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南面是山区丘陵,有千佛山,北面是黄河和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济南市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
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石灰岩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为济南泉水的水源。
在平原下的岩浆岩,组织很紧密。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著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著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这些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之一。
水文特征
趵突泉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水量巨大,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米/天, 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质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烟雾,济南人称之为"云蒸雾润"。
主要景点
正门
趵突泉的南大门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观澜亭
观澜亭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南,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亭碑
观澜亭前水中矗立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木牌楼,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趵突泉边还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历城王钟霖所题。
观澜桥
观澜桥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风格建造,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广会桥
广会桥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崇祯历城县志》均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的记载。
龟石
龟石是元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泺源堂
泺源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著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
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来鹤桥
来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定雕花石栏。
白雪楼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保护措施
1979年,济南市公布泺源堂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市严格审批保护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采取减少地下水开采、适时人工增雨等多种措施科学保泉。2016年以来,济南市修订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编制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划定了保泉生态红线;重点加强泉水源头--济南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最佳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泉水景观和保泉环境,提高泉水保护和利用效能。
2012年以来,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启动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后通过省国土资源厅批覆资格、通过《济南趵突泉泉群省级地质公园规划》专家评审等程式。
2016年8月18日,趵突泉顺利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验收,2016年9月5日揭碑开园。
文化活动
节庆活动
趵突泉灯会:趵突泉灯会由来已久,每年于农历正月初一举办,持续一个月,是泉城济南一大文化品牌和冬季旅游主打项目,有"不到趵突泉观灯不算过年"之说。 菊展:趵突泉赏菊由来已久。 泉水文化节:每年在众泉齐涌、泉水旺盛的九月下旬举办趵突泉水文化节,一般持续十天左右。活动如戏曲演唱、民俗活动、书画展览、趵突泉行为戏、杂技等。文学作品
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启功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
曾巩的七律《趵突泉》: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 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趵突泉景区门票40.00元。春夏季(4月10日-10月10日)19:00-22:00,票价20.00元/人;秋冬季(10月10日-4月10日) 18:00-21:00,票价20元/人,趵突泉迎春花灯会期间(正月期间)夜场除外。
趵突泉与千佛山、济南动物园、济南植物园联票价格70元。
开放时间
07:00-22:00(春、夏、秋);07:00-21:00(冬)。均18:00停止售票。
最佳时间
9月-11月最佳。经过7、8月集中降水的补充后,济南市的地下水位会明显升高,市区内的泉水在秋季会有争相喷涌独特场面,因此去济南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每年雨季后的秋天。
交通信息
公车
公交线路:市民可乘坐K1路、K5路、K59路、K101路、K104路、K109路、K41路、K51路、K54路、K66路、K82路、K85路、K91路、B103路、游777支线2、K28路、K49路、B52路、K54路、K72路、k96路、B100路、K102路、K128路、B165路等多路公车在趵突泉北门、趵突泉东门、趵突泉南门站下车。
5.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自治区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其附属物、石窟寺、石刻、岩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重要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四)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五)历史悠久,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和研究价值的村寨、民居;
(六)少数民族的重要文献资料、手稿以及宗教古旧经典、用品等。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地震遗址、古树、名泉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第三条本自治区境内地下、山洞、水域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各级人民政府指定保护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石刻、岩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机关、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四条属于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石刻和传世文物,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和组织实施各项文物保护法规,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国家文物的义务。第二章文物管理机构和经费第六条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贯彻执行文物法律、法规,协调解决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其日常办事机构是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第七条地、市和文物较多的县(市、区)可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未设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县(市、区),须确定专人负责文物保护管理。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区别情况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第八条文物的保护管理(包括调查发掘、征集收购、保养维修、陈列宣传等)经费,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文物保护管理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文物机构的预算外收入用于弥补发展文物事业经费的不足,不准挪作他用。第三章文物保护单位第九条根据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岩画等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由各该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标记,予以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毁坏。第十条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须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定公布并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备案。
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城乡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文物所在市、县(区)人民政府划定公布。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划定公布,报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还可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之外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下列标准划定:
(一)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周围,以不少于主体建筑高度的一倍为保护范围,不少于主体建筑高度的二倍为建设控制地带;
(二)历代古长城和古城址城墙墙基两侧十至二十米以内、古城址内外各类遗址周围十至二十米以内为保护范围;
(三)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区及其周围二十米以内为保护范围;
(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城址城墙墙基两侧及城址内重要遗址周围五米以内为特别保护区;
(五)革命遗址的保护范围,比照纪念建筑物或古文化遗址的保护范围划定。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特别保护区一经确定,即应树立界桩。
6. 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2017修订)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名泉保护,维护完整的泉水生态系统,突出泉城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泉水补给区、汇集出露区和名泉泉池、泉渠及其人文景观的保护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名泉保护委员会,负责本市名泉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研究、解决名泉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市城市园林绿化局是本市名泉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名泉保护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名泉保护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水利、林业、农业、气象、公安、城管执法、城乡建设、市政公用、水文、旅游、文物、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名泉保护相关工作。
名泉所在地的镇(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县(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名泉保护的相关工作。第四条市、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名泉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名泉保护专项经费并建立名泉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第五条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当坚持保泉优先,突出泉城特色。
名泉保护工作应当加强泉源保护,实施科学保泉,保持泉水喷涌,确保泉水水质,兼顾泉水合理利用,并与弘扬泉文化相结合。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名泉的义务,都有权对名泉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市名泉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名泉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依法公布名泉保护相关信息,及时受理公众提出的名泉保护的意见建议。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名泉保护科学研究,组织开展名泉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泉知识,提高公众保泉意识。第二章规 划第八条市和有关县(区)应当编制名泉保护规划。名泉保护规划分为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和十大泉群的保护详细规划。
市名泉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和趵突泉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白泉泉群的保护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章丘区、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分别组织编制本辖区内的百脉泉泉群、涌泉泉群、玉河泉泉群、袈裟泉泉群、洪范池泉群的保护详细规划,经市名泉保护主管部门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第九条名泉保护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泉水补给区、泉水补给区内的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汇集出露区以及泉水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内的山体、河流水系的保护范围,直接补给区内的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泉水资源评价,泉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名泉保护目标和措施。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划定泉水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以及泉水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内的山体、河流水系的生态控制红线,直接补给区内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确定保护范围,提出管控要求,并纳入名泉保护总体规划。第十一条名泉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相衔接,与林业、农业、气象、旅游、水文、文物等规划相协调。第十二条名泉保护规划编制机关在编制名泉保护规划时,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统筹兼顾,科学编制,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名泉保护规划在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社会公示,时间不少于三十日。第十三条名泉保护规划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原编制机关应当将变更内容、理由依法进行公示,听取公众意见,涉及利害关系人权益的应当告知其享有申请听证的权利,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变更方案,经名泉保护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第十四条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划定泉水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以及泉水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内的山体、河流水系的生态控制红线,直接补给区内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所涉及的区域范围以及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应当与本条例同时公布实施。
7. 济南黑虎泉有枯过吗
截止2021年12月,济南黑虎泉枯过。
2015年6月14日在济南黑虎泉,继前几天黑虎泉西侧兽头出现停喷后,14日上午9点45分左右黑虎泉中间的兽头也出现了停喷,而东侧兽头的水量也明显减少。
主要售后因为每年丰水季节来临之前,泉水水位持续下降,泉水断流等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其实黑虎泉的虎头出现的是间歇性断流,并不是彻底停喷。趵突泉停喷水位是27.01米,黑虎泉因为地势较高,断水水位也会稍高。
很多老济南人在这里打泉水泡茶喝。打水的大爷大妈都有一套独特的技巧,拿着系了绳的水壶,随手一扔却准确无误打在泉眼上,腰部用力一提壶四平八稳地落在脚边。为了这身打水的功夫,大爷大妈们手中的壶总是坑坑洼洼的。黑虎泉水泡茶名扬中外,成为了济南特有的大碗茶。
整治管理
2014年6月15日,在七十二泉黑虎泉景区,不少游泳爱好者在黑虎泉游泳,并且冒险玩跳水。此举影响了济南文明城市的形象,也不文雅。相关部门表示,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
针对在护城河、泉池内游泳等不文明行为的联合执法行动已从前期宣传劝阻阶段,转入整治处罚阶段。7月8日晚至9日凌晨,四部门再度联合现场执法,对在黑虎泉内游泳的8人依法进行了处罚。
2015年7月26日,在济南护城河黑虎泉景区段白石泉,近百人扎堆在泉池里泡脚,场面十分壮观。
8.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管理、利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突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湖湘文化、山水洲城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二)文物和历史建筑、重要历史遗址(迹)及其周围相协调的环境;
(三)风景名胜、古井名泉、古树名木;
(四)传统文化艺术、传统工艺、老字号、百年名校和历史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保护内容。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第六条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建设、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市国土、房产、旅游、环保、园林、宗教、商贸、民政、工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工作。第七条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赠等方式依法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和制止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经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格局和环境,并为合理利用创造条件;应当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目标、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划定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文物埋藏区,提出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变更或者拒不执行已经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及其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公布的规划如需调整或者变更,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报批。
编制、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及其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第十一条规划、建设、文化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加强对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的建设项目的审查、监督和对违法建设的查处。
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及其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筑和设施,应当按照规划的要求逐步改造或者拆除。第三章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第十二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是指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历史遗存相对集中,能够反映一定时期长沙历史文化风貌的城市区域。第十三条岳麓山、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内容由市人民政府依据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公布。第十四条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尽量保持原有自然环境、风貌特色,保护反映历史文化风貌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街巷格局。
新建或者改建的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用途等,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及其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第十五条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设置户外广告等设施,应当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环境、景观相协调。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标志性景观上禁止设置户外广告。
9. 济南历史街区建筑与民俗研究
明确划出保护区,范围达到25.7公顷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传统特色地区,芙蓉街-百花洲街区极具历史、人文、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此次规划也明确了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南至泉城路道路中心线,北至大明湖路道路中心线,东至县西巷、珍池街、院前街、西更道街一线,西临贡院墙根街,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总用地面积25.7公顷。
其中,还专门划出不准随意盖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四至为:南至曲水亭街南侧,北至大明湖路道路中心线,东至县西巷、珍池街、院前街、西更道街一线,西临贡院墙根街,面积为17.2公顷。
重点保护27条老街巷,使“街泉”呼应
街区内现存历史街巷按照现状保存情况进行分类保护,其中一类保护街巷11条、二类保护街巷10条、三类保护街巷6条。
未来将重点保护曲水亭街、芙蓉街等“街因泉走、水街共生”的格局。保护曲水亭街“街-柳-河”、芙蓉街“商-水-街-商”的相对格局与界面形式;保护曲水河河道,恢复梯云溪,定期清理河道,保护曲水河河道两侧绿化,保障曲水河西侧河岸为柳树;维持现有曲水亭街商业界面,优化街巷环境。
建筑还原“青砖黛瓦”,严格保护街区内文物
在规划范围内,建筑物将进行分类保护:整体色彩与古城传统的“青砖黛瓦”基础色调相统一,严格控制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原有建筑色彩,修缮时将尽量依照传统工艺做法进行。
此外,街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21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6处。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将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进行严格保护。
建筑都要地下“勘泉”,恢复泉水景观
保护工作中还有一项“泉城”的特殊工作,那就是让街区泉池水体的保护与济南市泉水申遗相结合。街区内所有建设活动均要进行地下泉水泉脉的勘探工作,确定保泉深度,以泉池水体的保护为前提。
未来,保护街区内53处泉文化遗存,将构成“点、线、面”的地上水网格局,按照《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对街区内泉水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重点保护百花洲岸线柳树景观,确保百花洲沿岸以柳树为主要植被;恢复历史上从芙蓉泉至泮池的梯云溪,与梯云溪、百花洲相关的曲水亭;保护曲水河宽度、走向及水质,保护其现有石砌驳岸,保护其岸边柳树,优化曲水河两岸景观;保护王府池子水道,保护水道两侧建筑尺度和风貌,禁止倾倒垃圾等污染水道水质的行为,禁止任何占压水道,改变水道走向、宽度的建设行为。
划出八大功能区, 未来“济南古城”将这样再现
按照最终规划,在保持街区居住功能为主的基础上,结合街区现状与资源特点将街区划分为八个功能片区,分别为商业休闲区、滨水休闲文化区、宗教文化展示区、泉水文化体验区、传统民俗商业区、老字号商业区、传统院落体验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打造具有浓厚的济南传统商业文化、城泉共生的泉水文化、庙会民俗文化特色的“济南古城”。
10.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了加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发展旅游事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范围
东自松木场保出路转少年宫广场,经湖滨路、南山路至万松岭路以西;
南自鼓楼、吴山,经凤山门,沿凤凰山路至白塔山,转钱塘江北岸至留芳岭以北;
西自留芳岭、百子尖、竹竿山、九曲岭、石人岭,经龙门山、美人峰、北高峰、灵峰山至老和山等山脊线以东;
北自老和山山脚浙江大学目前范围的南侧,经玉古路、浙大路,接曙光路至松木场保出路以南。第三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东自二堡起,经杭沪路、秋涛路东南侧钱塘江滨地区(包括闸口地区);南星桥、中山南路经清河坊,接河坊街转延安南路(规划线)、延安路,折转庆春路、武林路、教场路至环城西路一线的以西地区;
北自天目山路、西溪路至留下镇以南地区;
西自留下至转塘的留转路以东地区;
南至钱塘江边(包括珊瑚沙)。第四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公共设施等,都必须严加保护。
西湖风景名胜区建筑物的风格、形式、体量、高度、色调,要与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外围保护地带建筑物的设计、布局,要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不得有碍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观瞻。第五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农业生产布局、社队企业以及农村房屋的建设,均应服从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第六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所有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都有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责任,必须自觉遵守本条例。第二章西湖、名泉第七条西湖和龙井、玉泉、虎跑、九溪十八涧等泉、池、溪、涧的水体,必须保持清洁,防止污染。禁止向风景名胜区水域排放污水、污染物质和倾倒垃圾、粪便、废土等各种废弃物。不得在西湖内洗澡、游泳和洗涤污物。对于污染水质的机动船艇,要限期改造,逐步淘汰。第八条保护西湖、泉水、溪流的水源。不得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打深井。禁止在泉源打井取水。凡影响、堵截泉源的水井、地下工程和地面设施,必须封闭和停止设计、施工。第九条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内的鱼虾、飞禽、荷花等水生动植物,禁止擅自捕钓和采摘。养殖水生动植物,要讲究科学管理,防止污染水质。第十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各单位的污水、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量,均不得超过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不得冒黑烟、浓烟。第十一条凡属西湖水域的涵洞、水闸、桥梁、堤岸、驳涵 、码头、栏杆等设
施,必须加以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动、操作和损坏。第十二条在西湖内行驶的各种船只和各种水上活动,必须服从杭州市园林、公安部门的统一管理。禁止无证船只行驶。第三章文物、古迹第十三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石刻、雕塑、壁画、碑亭等文物古迹,以及革命史迹和有纪念意义的各种构筑物,要建立说明碑和保护标志,妥善保护。其中已经列入各级重点保护单位的文物,要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添建无关的建筑物。第十四条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古迹和革命史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擅自拆除、改建。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恢复、修缮或迁移时,必须遵守恢复原状或保持现状的原则,经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保护文物古迹和革命史迹的规定。严禁涂刻、污损、窃取、毁坏文物古迹和革命史迹的行为。第十六条园林、文物、宗教部门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古迹都负有保护责任,应按业务范围分工管理,互相配合。第四章公园、风景点第十七条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公园、风景点、园林建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或破坏。第十八条进入公园、风景点的游览者和其他人员,必须遵守公园管理规则,维护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持整洁、安静、优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