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重庆治安管理条例

重庆治安管理条例

发布时间: 2023-01-21 21:31:19

⑴ 重庆市暂往人口治安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暂住人口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社会治安和户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暂住人口治安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暂住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市外人员和跨区县(自治县、市)或跨镇、乡居住的本市人员。但常住户口在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街道的人员在上述九区街道辖区范围内居住或其他区街道的人员在本区街道辖区范围内居住的人员除外。
港澳台同胞、侨胞和外国人在本市的暂住治安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暂住在旅馆的,按旅店业治安管理规定办理登记。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工作的领导、公安机关负责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工商、民政、卫生、房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暂住人口的管理工作。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村)民委员会应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工作。第四条公安机关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保护暂住人口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调解处理治安纠纷、查处涉及暂住人口的违法犯罪案件;
(二)宣传暂住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对暂住人口进行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教育;
(三)依法进行暂住人口登记、发证、注销及证件审验等管理工作;
(四)统计暂住人口数据;
(五)指导居(村)民委员会做好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工作,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和措施,培训管理人员;
(六)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生活来源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第五条暂住人员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暂住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提出申诉和控告,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及时依法处理。
暂住人员对暂住地社会治安做出突出贡献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表彰奖励。第六条公安派出所负责本辖区暂住人口的治安管理工作。
公安派出所应当设立暂住人口登记窗口,根据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暂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暂住人口登记站(点),聘用户口协管人员协助做好暂住人口的登记和发证工作。
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暂住人口登记站(点)的管理和对户口协管人员的培训。
公安机关和暂住人口登记站(点)在履行暂住人口管理职责时,应坚持公开、便民、高效、文明的管理原则。
公安机关和暂住人口登记站(点)工作人员在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工作中,应当遵纪守法,优质服务,文明执法,秉公办事,自觉接受监督。第七条年满16周岁拟在暂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下列人员,在申报暂住登记的同时,应当申领《重庆市暂住证》(以下简称《暂住证》:
(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雇用的人员;
(二)外地企业事业单位驻本地机构聘(雇)用的人员;
(三)社会办学招收的学员;
(四)其他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员;
(五)其他需要申领暂住证的人员。第八条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就学、出差等暂住人口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由暂住地居(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暂住登记,报公安派出所备案,不申领《暂住证》。第九条监狱劳教机关批准外出或保外就医人员应持批准机关的证明,在到达暂住地后24小时内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离去时必须申报注销。第十条暂住人员应在到达暂住地3日内,主动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或暂住人口登记站(点)申报暂住登记或办理《暂住证》。
申报暂住登记,应交验暂住人员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需办理《暂住证》的,还应提交暂住人员近期登记照片3张和《外出入员就业登记卡》,已婚育龄妇女须交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
《暂住证》为一人一证,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期满后需要继续暂住的,应当在期满前办理延期或换证手续。
《暂住证》由持证人妥为保管,随身携带,以备查验,遗失、损坏的,应及时补领、换领。第十一条暂住人员变动暂住地址的,应重新办理登记。
暂住人员在暂住地死亡的,由接纳暂住人员住宿或雇用暂住人员的单位、个人向暂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报告。

⑵ 重庆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

第一条为防止环境污染,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安全,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移风易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公安机关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的主管机关。
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公安机关实施本条例。第三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干部、职工、学生和居民、村中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教育,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
监护人对未成手人及其他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负有教育和管束的责任。第四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劝阻和向公安机关举报。
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中做出显蓍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第五条本市下刑地区为烟花爆竹禁放区(以下简称禁放区);
(一)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和北碚区;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人民政府明令禁止用炎的地区。
其他区(市)、县可根据本条例划定禁放区,由当地区(市)、县人民政府在本条例公布后1个月内决定并公告。第六条在禁放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第七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运输、储存和在禁放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生产、销售烟花爆竹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第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在禁放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一)单位或者个人生产、销售烟花爆竹的,没收全部烟花爆竹和非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二)单位燃放烟花爆竹的,处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个人燃放烟花爆竹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四)未成年人及其他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燃放烟花爆竹的,对其监护人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第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第十条个人或者单位直接责任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严重的,除按本条例第八条规定处罚外,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处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一条违反本条例造成国家、集体、他人财产损失或者他人人身伤亡的除按本条例规定处罚外,还应当责成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赔偿损失,未成年人及其他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造成的损失,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第十二条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三条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根据其行为和后果,追究法律责任。第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根据本条例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五条执行本条例的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财政。第十六条在我市举行国家、地方大型庆典活动,需燃放礼花的,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公告。第十七条本条例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第十八条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条例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⑶ 重庆市水域治安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维护水域治安秩序,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及人身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水域的治安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市公安机关主管全市水域治安工作,日常指导、协调工作由其直属的水上公安机关负责。
区县(自治县、市)的水上公安机关负责本辖区的水域治安管理;未设立水上公安机关的水域,由当地公安机关依照本办法实施治安管理。港口、长航专业公安机关,按职责分工,依法对所属码头和船舶实施治安管理。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域治安管理工作的领导。交通、渔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协助水上公安机关做好水域的治安管理工作。第五条水域作业、经营的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治安保卫工作人员,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管治安工作的负责人为本单位的治安责任人。治安责任人应当根据治安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办法落实水域治安防范措施,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第六条水上公安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处水域刑事、治安案件,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二)对水域内的各类船舶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户政管理;
(三)对水域内的旅店业、刻字复印业、废旧金属收购业等实施特种行业管理;
(四)对水域内的娱乐业、修理业、打捞业、服务业等行业,各类场所和集会、文体、商贸等群众性活动实施治安管理;
(五)组织和指导、协调水域内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群众性自治和服务组织开展水域治安防范工作;
(六)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第七条有利用船舶作为犯罪工具嫌疑的,水上公安机关可以对船舶进行检查,必要时经县级以上水上公安机关批准,可扣留船舶。第八条水上公安机关遇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船舶停航、改变航向的,应当立即通知港航监督部门责令船舶停航或改变航向,港航监督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一)处理重大水上治安灾害事故或者隐患需要的;
(二)保护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现场;
(三)追捕重大犯罪嫌疑人;
(四)重大安全保卫任务需要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遇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且特别紧急的,水上公安机关可以直接指挥船舶停航或改变航向,并立即通知港航监督部门。第九条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水上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治安情况复杂和船舶集中的水域,设立水上治安检查站,开展治安巡逻检查,方便群众报警。第十条本市船籍船舶所有人应当到船舶港籍所在地的水上公安机关申领船舶户口簿和船舶户牌。船舶户口簿应当随船携带,船舶户牌应当置于水上公安机关指定的位置。
按照国家规定已经打印了船检登记号的船舶,不需办理船舶户牌,由其所属单位持有关资料统一到水上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第十一条本市船籍船舶买卖、转让、出租、报废,原申报或者登记事项有变动的,船舶所有人在报请船舶管理部门审批的同时,应当向原登记地的水上公安机关申办户口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第十二条除固定航班外,非本市船籍船舶在停泊地预期停留3天以上的,船上从业人员应当在到达停泊地后24小时之内携带有效证件,到停泊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人口登记,离开时注销。第十三条在本市船籍船舶上工作的年满16周岁公民应当办理《船民证》。
本市船籍船舶的所有人(包括单位、个人)应当按水上公安机关的规定,携带船民的居民身份证及有关证明到船籍所在地的水上公安机关办理《船民证》。
非本市船籍船舶在水域作业,其从业人员未在船籍所在地办理《船民证》的,应当持居民身份证或者暂住证到船舶停泊地或者主要作业地的水上公安机关申领《船民证》。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取得《船员服务簿》、《渔业船舶船员证书》的船员,由其单位持(船员服务簿》或《渔业船舶船员证书》到管辖地的水上公安机关登记备案,不需办理《船民证》。
船民随船工作时,应当随身携带《船民证》或《船员服务簿》、《渔业船舶船员证书》,接受水上公安机关的查验。第十四条船民变更从业单位,应当在变更后10个工作日内向原登记的水上公安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⑷ 重庆市出租汽车治安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出租汽车的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经营者、乘客和从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出租汽车是指:经市营运主管部门批准,依法取得营运资格,按照乘客和用户意愿提供上下车服务,以行驶里程或时间收费的客运车辆。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出租汽车营运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乘坐、租用出租汽车的人员,均应遵守本办法。第四条公安机关是出租汽车治安管理的主管机关。公安机关的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本办法。
交通、公用和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出租汽车的治安管理予以配合和支持。第五条公安机关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出租汽车所必需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
(二)依照本办法对出租汽车以及从业人员进行治安登记;
(三)依法保护出租汽车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受理涉及出租汽车治安管理的报案和投诉,协调、配合发案地公安机关查处侵害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和乘客合法权益的案件;
(四)指导和督促出租汽车的经营单位和业主以及从业人员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对存在的治安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
(五)对于出租汽车从业人员交来的车上拾遗物及时公布并退还失主。对无主物品(自交来之日起1年内无人认领者)按有关规定上交处理。第六条单位和个人经营出租汽车,应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所在地县以上公安机关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申报治安登记,取得《重庆市出租汽车治安登记证》(以下简称治安登记证)。
单位和个人申请出租汽车治安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市营运主管部门核发的营运手续;
(三)建立符合公安机关要求的治安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四)有具体的办公地点或常住地址;
(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出租汽车治安登记申请后,对申请者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治安登记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说明理由。第七条出租汽车经营者变更名称、地址、经营范围以及合并、分立、终止;营运车辆报废;更改营运车辆型号、颜色,应当到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办理治安登记或者治安登记证的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出租汽车过户应当重新申请办理治安登记。
禁止伪造、涂改、出租、转借、出售治安登记证。第八条出租汽车必须符合下列治安管理规定:
(一)前方玻璃应当贴有《出租汽车治安登记证》;
(二)定员座位5人以下的出租汽车顶灯应当按规定设置,运行时应将顶灯放在车顶上,车窗上不得使用有色膜反光纸、窗帘或者其他遮挡物。
(三)安装有消防灭火器具和必要的安全报警装置。第九条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法经营,接受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建立健全安全防范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三)对从业人员进行遵纪守法和行车安全教育;
(四)不得雇用未经公安机关治安登记的人员从事出租汽车驾、售服务工作。第十条从事出租汽车驾、售服务的从业人员应当向从业地县以上公安机关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办理治安登记。
出租汽车从业人员进行治安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登记地常住户口,无登记地常住户口的应有本人身份证、暂住证并由车辆所在单位或业主提供担保;
(三)经公安机关治安防范技能考核合格;
(四)从事驾驶服务的人员除应当具备前三项条件外,还应持有本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机动车驾驶证并有两年以上驾龄。第十一条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章守法,接受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维护车厢内的治安秩序,发现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三)正确使用安全防范装置,不得擅自拆除、改装;
(四)保护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得骗取、勒索乘客财物;
(五)提醒乘客注意保管好随身财物。对乘客遗失在车中的财物,应妥善保管并及时送交出租汽车治安管理部门或出租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经营者所属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处理,更不得隐匿私吞;
(六)不得利用出租汽车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明知是违法犯罪活动而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七)不得违法运载易燃、易爆、剧毒等违禁物品,严禁运载明知的赃物和在出租汽车上传播反动、淫秽、带封建迷信色彩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八)不得驾车参与非法举行的游行、示威或其它聚集闹事活动,阻塞交通。

⑸ 重庆市查禁卖淫嫖娼条例

第一条为了查禁卖淫嫖娼,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卖淫嫖娼是指男女以收付财物为媒介发生的不正当性关系的行为。第三条查禁卖淫嫖娼的,应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四条公安机关是查禁卖淫嫖娼活动的主管部门。
在查禁卖淫嫖娼活动中,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履行各自的职能作用。卫生、工商、旅游、文化、教育、商业、交通、监察、财政、市政、房管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查禁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做好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增强道德与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卖淫嫖娼违法活动。第五条卖淫、嫖娼的,或者引诱、介绍、容留他人卖淫但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警告、责令其结悔过,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对被强迫、拐骗而卖淫的妇女和不满十四周岁的卖淫幼女,可不予处罚,但应予批评教育,并通知其家属领回或者遣送回原籍。第六条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行业等单位的人员利用本单位的条件,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情节较轻的,按本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处罚。
前款单位的人要负责人有前款规定的行为时的,从重处罚。第七条对卖淫、嫖娼人员,除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外,尚不够实行劳动教养的,依照国务院《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的规定,可以由县级公安机关决定收容教育。第八条经公安机关教育处理后现次卖淫、嫖娼或者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实行劳动教养,并由公安机关处五千元以下罚款。第九条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明知自己有性病而卖淫嫖娼,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第十条对查获的卖淫、嫖娼人员,一律强制进行性病检查。对患有性病的,进行强制治疗。各级卫生、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依照国务院《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强制性病检查和治疗工作。第十一条卖淫、嫖娼人员的性病检查和治疗费用以及在收容教育期间的生活费用自理。第十二条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房屋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和业主,对发生在本单位的卖淫嫖娼活动,应及时制止并报告公安机关。放任不管,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折决定》,由公安机关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吊销《治安管理许可证》,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本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由公安机关处一千元以下罚款。第十三条有本条例所列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人员,向有关国家机关或所在单位主动交代问题,或者坦白自己违法犯罪事实并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经进证属实或有其他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十四条卖淫或者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非法所得予以没收。第十五条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应按规定出具重庆市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的罚没收据。
罚没收入全部上交财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第十六条公安人员执行查禁卖淫嫖娼活动公务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向不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证件。第十七条公安机关对于查获的卖淫嫖娼人员,除依法处理外,必须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其所在单位、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第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职工违反本条例的,除依照本条例处罚外,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应给予行政处分。第十九条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依照本条例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⑹ 重庆市水域治安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域治安管理,维护水域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江河及其河道内、常年洪水警戒线以下的区域,湖泊、水库及其消落带,江河、湖泊、水库中的岛屿以及水域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水域治安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第四条市公安机关主管本市水域治安管理工作,市公安局直属的水上公安机关、各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长江航运公安机关所属公安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水域治安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指导、协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水域治安防范工作;

(三)检查水域治安情况;

(四)对各类船舶、水域相关场所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治安管理;

(五)查处水域治安案件,处置水域治安突发事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公安机关应当按照严格管理和便民利民的原则,加强对水域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依法合理划分水域和陆地的治安管辖范围,避免管理失控和交叉重叠。第五条交通、农业、水利、旅游、民政、环保、商贸等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水域治安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其他行政机关告知的有关治安管理事项。第二章水域治安防范第六条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公安、交通、农业、水利等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水域突发事件、重大治安事件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第七条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行政机关建立水域治安管理联动联防机制,设立并公布举报、报警和求助电话。

公安机关发现水域治安隐患的,应当及时处理;发现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安全隐患,应当及时通知有关行政机关处理。有关行政机关发现水域治安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处理。第八条水域各类船舶、相关场所实行治安保卫责任制。

客、货船的治安保卫责任由其船长负责,其它船舶的治安保卫责任由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负责。

水域相关场所的治安保卫责任由该场所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负责。第九条水域各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治安保卫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和保卫措施,配备治安保卫人员,建设和维护治安防范设施,排查和整改治安隐患,制定突发事件、重大治安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从事客运、旅游、餐饮娱乐、加油等经营活动的船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置通讯、消防、救生、应急照明等设施和必要的保安器材,配备必要的治安保卫人员,落实治安防范措施。第十条港口、码头等重要公共场所应当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水域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依法在其治安保卫重点部位建立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或者其他技术防范设施。

引导和鼓励水域企事业单位建立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并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第三章船舶和船员管理第十一条公安机关应当建立水域船舶、船员及其他水上从业人员的治安管理信息登记系统,建立健全治安管理信息登记制度,完善水域治安防控体系。第十二条海事管理机构、渔港监督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在依法进行船舶登记(含变更、注销)后,应当按照水域治安管理的需要,及时、准确地向公安机关提供船舶登记信息。第十三条进入本市水域停泊的定期或者固定航班、航线的外地港籍船舶,其船长或者船上负责人应当在首次开通航线后,持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员服务簿及其他水上从业人员身份证明等材料向进入本市行政区域的第一个停泊地的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申请备案,备案有效期为一年。第十四条不定期来往的外地港籍船舶进入本市水域停泊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按照水域治安管理的需要,及时、准确向公安机关提供船舶进出港信息。

⑺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2001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第130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2001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已经2002年3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包叙定
二○○二年四月十二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2001年底
以前发布的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市政府对自1997年至2001年底发布的120件政府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市政府决定:
一、继续执行的政府规章98件(目录见附件1)。
二、废止主要内容与新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2件(目录见附件2)。
三、按照规章制定程序修改部分内容与新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9件(目录见附件3)。
四、统一公布已经被明令废止和被新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代替废止的政府规章11件(目录见附件4)。
## 附件:1. 继续执行的政府规章目录(98件)
2.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2件)
3.修改的政府规章目录(9件)
4.已经被明令废止和被新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代替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11件)

## 附件1: 继续执行的政府规章目录(98件)

1.重庆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2号令,1997年发布)
2.重庆市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办法(9号令,1997年发布)
3.重庆市内部审计工作办法(10号令,1998年发布)
4.重庆市主城区公共停车库(场)建设管理办法(12号令,1998年发布)
5.重庆市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13号令,1998年发布)
6、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赔偿补偿规定(14号令,1998年发布)
7.重庆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16号令,1998年发布)
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通告(17号令,1998年发布)
9.重庆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18号令,1998年发布)
10.重庆市除四害管理规定(19号令,1998年发布)
11.重庆市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办法(20号令,1998年发布)
12.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21号令,1998年发布)
13.重庆市控制燃煤二氧化硫污染管理办法(23号令,1998年发布)
14.重庆市保护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规定(24号令,1998年发布)
15.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5号令,1998年发布)
16.重庆市城市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26号令,1998年发布)
17.重庆市契税征收实施办法(28号令,1998年发布)
18.重庆市国家公务员考核办法(29号令,1998年发布)
19.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30号令,1998年发布)
20.重庆市国家公务员辞职退规定(31号令,1998年发布)
21.重庆市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实施办法(32号令,1998年发布)
22.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档案管理办法(33号令,1998年发布)
23.重庆市村民委员会选举试行办法(35号令,1998年发布)
24.重庆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36号令,1998年发布)
25.重庆市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37号令,1998年发布)
26.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38号令,1998年发布)
2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39号令,1998年发布)
28.重庆市国家公务员退休暂行办法(41号令,1998年发布)
29.重庆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42号令,1998年发布)
30.重庆市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管理办法(43号令,1999年发布)
31.重庆市拥军优属工作若干规定(44号令,1999年发布)
32.重庆市国家公务员职务任免办法(48号令,1999年发布)
33.重庆市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隆办法(49号令,1999年发布)
34.重庆市国家公务员培训办法(50号令,1999年发布)
35.重庆市易制毒化学物品管理办法(52号令,1999年发布)
36.重庆市土地管理办法(53号令,1999年发布)
37.重庆市耕地开垦费、耕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收取与使用管理办法(54号令,1999年发布)
38.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55号令,1999年发布)
39.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56号令,1999年发布)
40.重庆市劳动监察规定(57号令,1999年发布)
41.重庆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规定(58号令,1999年发布)
42.重庆市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61号令,1999年发布)
43.重庆市液化石油气经营管理办法(62号令,1999年发布)
44.重庆市无线电管理办法(63号令,1999年发布)
4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治主城区非法营运车辆规范出租客运市场秩序的通告(64号令,1999年发布)
46.重庆市人民建议奖励办法(65号令,1999年发布)
47.重庆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66号令,1999年发布)
48.重庆市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与公务回避实施办法(67号令,1999年发布)
49.重庆市出租汽车治安管理办法(68号令,1999年发布)
50.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路客运市场管理的通告(69号令,1999年发布)
51.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资金管理办法(70号令,2000年发布)
52.重庆市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办法(71号令,2000年发布)
53.重庆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程序规定(72号令,2000年发布)
5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菜园坝地区综合整治的通告(73号令,2000年发布)
55.重庆市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74号令,2000年发布)
56.重庆市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办法(76号令,2000年发布)
57.重庆市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办法(77号令,2000年发布)
58.重庆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78号令,2000年发布)
59.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79号令,2000年发布)
60.重庆市法律援助办法(80号令,2000年发布)
61.重庆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81号令,2000年发布)
6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停止适用或废止一批地方性政策和规章的决定(82号令,2000年发布)
6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决定(83号令,2000年发布)
6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停止施行一批许可审批项目的决定(84号令,2000年发布)
65.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85号令,2000年发布)
66.重庆市人民警察巡警执勤规定(87号令,2000年发布)
67.重庆市港口管理办法(88号令,2000年发布)
68.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及其航空安全管理规定(89号令,2000年发布)
69.重庆市农业特产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90号令,2000年发布)
70.重庆市行政赔偿费用核拨及管理办法(91号令,2000年发布)
71.重庆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办法(92号令,2000年发布)
72.重庆市城区建筑渣土清运管理办法(93号令,2000年发布)
73.重庆市统一代码管理办法(94号令,2000年发布)
74.重庆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实施办法(95号令,2000年发布)
75.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管理办法(96号令,2000年发布)
7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乱贴 乱挂 乱刻 乱画行为的通告(97号令,2000年发布)
7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盘溪排水工程设施管理的通告(98号令,2000年发布)
78.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99号令,2000年发布)
7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再次停止适用或废止一批地方性政策和规章的决定(100号令,2000年发布)
80.重庆市税务机关拍卖所得抵缴税款办法(101号令,2000年发布)
81.重庆市生猪屠宰管理办法(102号令,2000年发布)
8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停止施行第二批许可审批项目的决定(104号令,2000年发布)
83.重庆市水文管理办法(105号令,2000年发布)
84.重庆市最低工资保障规定(106号令,2000年发布)
85.重庆市预防控制狂犬病办法(107号令,2000年发布)
8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拆除违法建筑的通告(108号令,2001年发布)
87.重庆市船舶修造业管理办法(109号令,2001年发布)
88.重庆市教育督导规定(110号令,2001年发布)
89.重庆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办法(111号令,2001年发布)
90.重庆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条例实施办法(112号令,2001年发布)
91.重庆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113号令,2001年发布)
92.重庆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114号令,2001年发布)
9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15号令,2001年发布)
94.重庆市建设用地监管若干规定(116号令,2001年发布)
95.重庆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117号令,2001年发布)
96.重庆市水域治安管理办法(118号令,2001年发布)
97.重庆市城市大桥管理办法(119号令,2001年发布)
98.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120号令,2001年发布)

## 附件2: 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2件)

1.重庆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1号令,1997年8月10日发布施行)
说明:2000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2001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已经明确规定了规章制定权限和程序,该规定已经没有继续执行的必要。
2.重庆市商品展销会审批管理办法(40号令,1998年11月19日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说明:在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已经取消了对举办商品展销会的审批项目,行政管理方式已作调整,该办法已无继续执行的必要。

## 附件3: 修改的政府规章目录(9件)

1.重庆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3号令,1997年10月25日发布,自1997年11月1日起施行)
2.重庆市电影管理办法(8号令,1997年12月2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3.重庆市企业招收职工规定(15号令,1998年6月2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4.重庆市牛奶管理办法(45号令,1999年1月25日发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5.重庆市种畜禽管理实施办法(46号令,1999年2月2日发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6.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47号令,1999年2月2日发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7.重庆市物业管理办法(51号令,1999年2月13日发布,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
8.重庆市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60号令,1999年4月30日发布,自1999年6月1日起施行)
9.重庆市乡镇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工作规定(103号令,2000年9月1日发布施行)

## 附件4: 已经被明令废止和被新的地方性法规或者
政府规章代替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11件)

1.重庆市铁路口岸管理办法(4号令,1997年发布),已经被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2.重庆市航空口岸管理办法(5号令,1997年发布),已经被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3.重庆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6号令,1997年发布),已经被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主城区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7号令,1997年发布),已经被《重庆市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代替,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5.重庆市城市危岩滑坡防治管理办法(11号令,1998年发布),已经被《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15号令,2001年发布)代替并废止;
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市容综合整治的通告(22号令,1998年发布),已经被《重庆市城市容貌管理条例》代替,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7.重庆市城市户外灯饰管理规定(27号令,1998年发布),已经被《重庆市城市容貌管理条例》代替,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8.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警备区1998年冬季征兵命令(34号令,1998年发布),已经被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9.重庆市人民政府稽察特派员规定(59号令,1999年发布),已经被2000年市政府100号令明令废止;
10.重庆市黄花园大桥交通枢纽工程设施管理办法(75号令,2000年发布),已经被《重庆市城市大桥管理办法》(119号令,2001年发布)代替并废止;
11.重庆市石板坡长江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石门嘉陵江大桥管理办法(86号令,2000年发布),已经被《重庆市城市大桥管理办法》(119号令,2001年发布)代替并废止。

⑻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修订《重庆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规定》的决定(2002)

一、第四条第三项修订为:“依法进行暂住人口登记、发证、注销等管理工作;”
增加一项,作为第七项:“协助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暂住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工作。”二、第八条修订为:“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就学、出差等暂住人口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三、第十条第三款修订为:“需办理《暂住证》的,还应提交暂住人员近期登记照片3张和《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成年育龄妇女须交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
第四款修订为:“《暂住证》为1人1证,有效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卡式证的有效使用年限不得低于3年,纸制证不得低于1年。期满后需要继续暂住的,应当在期满前办理延期或换证手续。”四、第十一条第一款修订为:“暂住人员变动暂住地址跨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暂住的,应重新办理暂住登记或《暂住证》。”五、第十五条第二款修订为:“公安机关应加强对租赁房屋的治安管理,开展经常性检查。”六、第十九条修订为:“对违反本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暂住人员不办理暂住登记或申领《暂住证》的,限期补登补办;逾期不补登补办的,处警告或者100元以下的罚款;
(二)骗取、冒领、冒用、转借、转让、涂改、伪造、买卖《暂住证》的,由公安机关收缴《暂住证》,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对向无《暂住证》的暂住人员出租房屋的单位或个人,责令改正,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和警告,对个人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和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出租;
(四)对雇用无《暂住证》的暂住人员或者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单位或个人,对单位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对个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
(五)对雇用暂住人员的单位或个人非法收缴或者扣押《暂住证》的,责令其退还;情节恶劣的,可对主管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六)对未申领《出租房屋治安管理登记证》,擅自出租房屋给他人居住的,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对接纳暂住人员的单位或个人发现暂住人员有违法犯罪嫌疑不报告的,给予警告,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七、删去第二十一条第三项。八、第二十二条修订为:“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依照本规定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九、第二十四条修订为:“暂住人员申领《暂住证》、房屋出租人申领《出租房屋治安管理登记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
“房屋出租人应当依法交纳营业税、房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十、删去第二十五条。
根据以上修订,对部分条文的顺序作相应调整。本决定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调整,重新公布。

⑼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手段,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第三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坚持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遵循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第四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括以下内容:
(一)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
(二)加强治安防范和治安管理工作,实行群治群防,维护治安秩序,防止违法犯罪;
(三)深化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把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五)做好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减少民间纠纷;
(六)提高劳动改造、劳动教养工作的质量,安置和教育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重新犯罪。第五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武装部队和公民,均应执行本条例。第六条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是协助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机构。
公安机关是社会治安工作的主管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应发挥职能作用。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七条市、区、县(市)和县辖区、乡(镇),市辖区街道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第八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在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指导下,管理本系统、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九条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及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计划;
(三)组织、协调、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四)对辖区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五)对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绩显著的系统、单位、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治安问题严重的单位和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
(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总结、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型经验;
(七)指导、协调、督促下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工作;
(八)办理同级政府和上级交办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其他任务。第三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第十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市、区、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应当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检查、监督、定量考核和评比奖惩制度。第十一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和要求做好工作。其责任是: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思想教育,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公共安全;
(二)建立健全内部治安保卫组织和治安保卫责任制,严密防范措施,维护单位内部的治安秩序;
(三)协助司法机关查处发生在本部门、本单位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四)加强对违法人员的帮助、教育;
(五)配合司法机关对本部门、本单位被宣告缓刑、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保外就医、假释等犯罪分子,以及被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人员进行监督和教育;
(六)负责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暂住、寄住等外来人员的管理;
(七)调解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纠纷;
(八)参加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当地公安派出所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第十二条城镇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
(一)制定居民公约或者村民公约,开展对群众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建立和健全治安保卫组织和人民调解组织;
(三)落实防盗、防火、防特、防破坏和其它治安灾害事故的具体措施;
(四)调解民间纠纷;
(五)做好本辖区违法人员、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等人员的帮助教育工作;
(六)加强对本村、段暂住、寄住等外来人员的管理;
(七)参加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
(八)组织居民、村民参加治安联防;
(九)协助司法机关查处各类案件。

热点内容
税收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4 17:39:12 浏览:198
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怎么休 发布:2025-01-14 17:21:06 浏览:614
劳动法单休双休 发布:2025-01-14 17:18:44 浏览:784
州地区法院 发布:2025-01-14 17:09:53 浏览: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六批 发布:2025-01-14 16:16:23 浏览:444
本办法规定了 发布:2025-01-14 16:15:44 浏览:664
公司律师管理 发布:2025-01-14 16:06:04 浏览: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5-01-14 15:57:29 浏览:155
艺术品成交确认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15:53:25 浏览:95
民法中的过错 发布:2025-01-14 15:46:58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