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出版管理条例英文

出版管理条例英文

发布时间: 2023-01-25 00:28:59

㈠ 我国继承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文件在判案中起什么作用

“法律”一词的含义向来有颇多的争议,有实定法上的法律,也有自然法上的法律。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我国现行宪法这一实定法文本中的“法律”,而不涉及其他。但即使是在宪法文本中,“法律”一词的含义也不见得就是十分清晰而毫无争议。[①]在我国的历部宪法文本中,大多对此也没有给予明确界定。[②]本文拟对我国1982年宪法文本中的“法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法律”的含义、范围、性质及其效力。
一、研究宪法文本中的“法律”的意义
宪法文本是理解宪法、适用宪法的基础。我们认为,宪法学研究,虽然不可拘泥于宪法文本,但也决不应该脱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法律”是有不同的内涵、外延的,是具有不同色彩的。研究宪法文本中的“法律”,大致有助于对下列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一)有助于推动宪法解释制度的启动。
宪法文本中的“法律”到底是什么涵义,应该由宪法自身来说话。在宪法制定之后,就需要法定机关通过宪法解释来进行说明,以澄清其涵义,明确其界限。应该说,现实当中有不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与宪法文本中的“法律”的涵义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审判的现实当中,有人认为宪法是法院审判的依据;有人认为宪法不能成为法院审判的依据,其理由是宪法第126条只规定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该“法律”不包括宪法。对宪法第126条中的“法律”究竟该如何理解,最终还是需要启动宪法解释程序来进行说明。再如,宪法规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如果行政法规、规章设定了新的税种,公民要不要服从?这也是需要对这里的“法律”进行宪法解释的。
(二)有助于对立法权限的合理区分:法律、行政法规等各有各自的立法权限。
对宪法文本中的“法律”一词进行实证分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探讨其中的形式法律。形式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制定。一般要先有形式法律,然后才能制定行政法规等。形式法律的内容,非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或批准,行政法规等不得制定或生效。但是在现实当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务院等的立法有的有授权或批准,有的却没有。在没有形式法律的情况下,行政法规甚至部门规章直接规定形式法律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欠妥当的。例如,宪法中基本权利的具体化只能由形式法律来完成。[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确实也制定了不少的法律对宪法中的规定予以落实,但并不全面。在还没有相关形式法律的情况下,国务院提前出台了《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等,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一些限制。2001年,信息产业部等四部委发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对公民的表达自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地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等也时常规定了许多应由形式法律来规定的内容。立法权限不分,严重威胁国家法制的统一,挑战宪法和形式法律的权威。这些都是应该予以纠正的。涉及形式法律的内容,只能由形式法律来落实。
(三)有助于对宪法与法律之间所存在的共性的理解:实现宪法的法的功能。
宪法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即抽象性,一般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澄清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模糊之处。
1.宪法的直接效力
宪法是法律,就应该具有直接效力,直接拘束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等。之所以在现实当中,常常先是形式法律发挥作用,那只是宪法自身的谦抑而已。宪法即使被具体化之后,仍然对该具体化的法律起调整作用,宪法当中的规定仍然处于有效力的状态,它随时都可以对具体化的法律提出合宪性的质疑,这是由其最高的法律效力所决定的。
2.宪法的直接适用
后文将会阐述到,宪法第126条中规定的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这里的“法律”应该是实质法律。当然,审判权的来源仅仅是宪法和形式法律;审判权具体行使的依据则是整个的实质法律。[④]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澄清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不同认识。《宪法》序言第13段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里的一切国家机关自然包括人民法院。至于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还是直接的活动准则,[⑤]这里还存在着一个理解上的问题。若根本法没有被具体化,就不可以约束人民法院,那么根本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又如何体现?论者在理解这一句话时,不可以只注意前半句而忽视后半句,即“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人民法院如何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呢?惟有通过审判活动这一途径,别无他路。《宪法》第5条第4款更明确地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引者注)……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另外,《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上的规定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宪法上的这些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审判活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⑥]《法官法》第7条第(一)项也明确规定,法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可见,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对人民法院是有拘束力的。[⑦]
(四)有助于确定宪法与法律之间的界限:实现宪法对法律的控制。
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一切与之相抵触的法律均归于无效。宪法所提出的要求,法律应该要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在立法实践当中,这一点尤其需要把握。
1.关于立法不作为
通过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宪法在某些事项上已经作出明确的宪法委托。这时候,立法机关就应该积极作为,按照宪法的要求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来。否则即构成立法不作为。例如,对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全国人大不制定法律,即构成违宪。但是,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第10条第2款规定,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这些都还没有制定出法律来。
2.关于具体化的不当
法律可以分为权利保护型的法律,权力限制型的法律以及无明显色彩的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时就应该按照宪法的要求制定出相应色彩的法律来。是权利保护型的法律就不可以制定出限制权利的法律来,否则就是违宪。这一点在基本权利的立法时相当重要。例如在《集会游行示威法》短短的36个条文当中规定了11个“不得”,使得整部法律的权利保护的色彩并不明显,虽非违宪,但也是具体化的不当。
3.维护法制的统一
宪法对法律的控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宪性控制,以确保法制的统一。形式法律、实质法律的制定应该依据宪法,而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是宪法最高法律效力的要求。但也不是任何机关都可以宣布法律违宪。在违宪审查机关作出判断之前,任何关于违宪的判断都仅仅是一种怀疑而已。而且此时,法律应该被推定为合宪。把法律的合宪性判断集中在违宪审查机关这一特定主体的手中,有利于维护宪法判断的一致性。
二、“法律”的使用语境及其内涵
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律”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以有效的宪法文本计共有82次之多。我们认为,宪法文本中的“法律”到底是什么含义,这应该由宪法自身说了算;在宪法文本自身难以说明的时候,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解释或者立法来明确“法律”的含义及其界限。为易于理解“法律”的含义,我们将其各种使用语境进行区分,在不同的使用语境中对其进行全面的逐一的分析。笼而统之地下这样的那样的结论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一)“以法律的形式”、“法律效力”
这是宪法《序言》第13段中的一种使用形式。即“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里的“法律”实际上是从法的一般特征的角度来使用的,即一般性、规范性、抽象性、强制性等。其对应的英文分别是in Legal Form和Legal Authority.也就是说这里的“法律”只是Legal,而不是Laws或A Law或the Law.[⑧]这里,实际上就是确认了宪法是一种法律,只是其地位较为特殊、是效力最高的法律而已,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
(二)“宪法和法律”、“宪法、法律”
宪法和法律(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utes)连在一起使用在宪法文本中出现了23次,似乎“法律”的含义就是十分清楚了,那就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了。但是,是否果真如此,或许我们还是要将“宪法”与“法律”连用的语境作进一步的分解,才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
1.与行政法规等相连使用的情况。
如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第67条第(七)(八)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第100条规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第115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以上条款中的“法律”只能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除宪法以外的法律,也就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
2.不与行政法规等连用,但指明了立法主体为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情况。
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条文。宪法第62条第(三)项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64条第2款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第67条第(二)(三)(四)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解释法律。
上述条文中均有“宪法”一词的出现,并且指明了立法主体。这里的“法律”也毫无疑问,只能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
3.不与行政法规等连用,也未指明立法主体的情况。
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条文。宪法第5条第4、5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53条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第76条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我们注意到,在“宪法和法律”之前常是这样几个词:“违反”、“超越”、“遵守”等。而且都是针对中国的组织和个人所提出的要求。与此相似的是对外国人的规定,如宪法第18条第2款、第32条,其表述都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语境中的“法律”是同一个含义。如果仅仅理解为形式意义上的法律似乎难以自圆其说,怎能只遵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呢?其他的如行政法规之类的均可以不遵守?我们认为,它是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来说的,是除宪法以外的中国所有的实质性法律,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宪法和法律”就代表了中国整个的立法体系。[⑨]
(三)“依照法律规定”,“依照法律”,“依照……法律的规定”
“法律”以这种使用方式(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ccording to Law)出现,在宪法文本当中是最多的了,共有31次。我们同样可以对其进行分解,考察这样的“法律”到底应该制定成什么样的法律。
1.主体是私人的,且是权利性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有:宪法第2条第3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10条修正案第2条第4款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类似情况的条文还有第16条修正案第8条第2款、第17条修正案第9条第2款、第18条第1款规定、第19条第3款规定、第41条第3款、第102条第2款。很明显,宪法是明确表示要保障这些权利的。制定上述各种权利的“法律”,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宪法的这种保护色彩,否则即不能达到宪法的要求。举例说来,依据宪法第19条第3款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如果通篇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不得”如何如何,“禁止”他们如何如何,则这部法律的这些条款就是违宪的。
2.主体是私人的,且是义务性的情况。
宪法第55条第2款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第56条规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就是国家享有的权力,这是维护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存在的需要。国家有权征兵、征税,“法律”予以保障。但宪法同时也表明公民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时才能履行该义务。换言之,国家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去行使权力。这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限制。相应的立法必须体现出限制权力的色彩。
3.主体是国家的情况。
第10条修正案第2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第13条修正案22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类似情况的条文还有第34条、第40条后段、第44条、第72条、第73条、第77条、第89条修正案29条第(十六)项、第89条第(十七)项、第91条第2款、第99条第1款后段、第3款、第104条、第107条第1款、第109条、第126条、第131条。这些条款都是对国家权力行使的一种限制,它们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ir Authority as Prescribed by Law)、“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in Accordance with Procere Procribed by Law)去行使相应的权力。相应的所制定出来的“法律”必须体现出宪法的这种限制权力的色彩。
以上三种情况中的“法律”,我们认为是从立法体系这一实质意义上来使用的。首先是宪法,然后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再次就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当然,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职权等只能由形式法律来设定,但也可以由行政法规等将形式意义上的法律进行具体化规定。这里的“法律”不包括宪法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宪法保障权利的享有或权力的行使,限制国家权力的行使,为制定下位法提供了依据,下位法对此进行具体化,同时宪法也对这种具体化进行控制,控制具体化了的形式法律符合宪法的要求。宪法应该包含其中。
(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这种方式使用的情况只有三处。宪法第8条修正案第6条第15条规定,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宪法第11条修正案第1条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第16条修正案第8条第1款规定,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上述三个条文是针对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他们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within the Limits Prescribed by Law)享有权利,无法律规定即无相应的权利。相应的法律是对权利范围的界定。虽然相应的法律是权利保障型的,但权利者也只能在该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权利。例如,《个人独资企业法》中有许多规范个人独资企业行为的规定,对于其权利的直接规定较少,仅有依法申请贷款、取得土地使用权,拒绝违法强制提供人财物的权利,以及享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除此之外,个人独资企业不再享有其他权利。
(五)“由法律规定”,“由……以法律规定”,“除法律规定”
这种用法的“法律”共有13处。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第10条第2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第31条规定,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类似情况的条文还有第59条第4款、第78条、第86条第3款、第95条第2、3款、第97条第2款、第111条第1款、第124条第3款、第125条、第130条第3款。由法律规定(Be Prescribed by Law),或者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Be Prescribed by Law Enacted by N.P.C.),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宪法委托。宪法委托的对象只是“法律”,而且只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即形式意义上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均不得对此加以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积极行使立法权,制定相应的法律,不能不立法,更不能将此权力再委托给国务院等国家机关行使。
(六)其他
稍有固定搭配的用法是:1.“遵守……法律”(Abide by the Law),如宪法第18条第2款前段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的法律。第17条第1款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第32条第1款规定,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这里的“法律”并没有明显的保护或限制色彩。2.“受法律的保护”(Protect by the Law)。第18条第2款后段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法律的保护。第40条前段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这里的“法律就必须体现出保护的色彩。其他,如第75条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第80条规定,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第90条第2款规定,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根据其权限和搭配使用的方法,这里的“法律”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包括第70条中的法律委员会所用的“法律”一词也是如此。另外,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这里的 “法律”应是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第129条中的“法律”(法律监督机关,Legal Supervision)也应是这种含义。

㈡ 知识产权法所有部门法律是哪些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行政法规::::

::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02)
:: 专利代理条例
::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 特殊标志管理条例
:: 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
:: 出版管理条例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部门规章::::

:: 国家知识产权局展会管理办法
::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 解说《关于电子专利申请的规定》
::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管理办法
::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代理规定
:: 奥林匹克标志备案及管理办法
:: 信息产业部关于从事域名注册服务经营者应具备条件法律适用解...
:: 《专利申请号标准》(ZC 0006-2003)
:: 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

::::地方法规::::

:: 《“湖北省著名商标”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 安徽省著作权管理办法
:: 陕西省专利保护条例
:: 云南省专利保护条例
:: 甘肃省专利保护条例
:: 贵州省专利保护条例
:: 浙江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
:: 山西省专利实施和保护条例
:: 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
:: 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

::::司法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中涉...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
::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
:: 关于对注册商标专用权进行财产保全和执行等问题的复函

::::国际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
:: 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
::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实施办法
::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
::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实施细则
:: 专利合作条约
::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节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附英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㈢ 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

小说也就是有著作权,很苦中国的著作权法和伯尔尼公约,作品一经完成就自动获得保护,并不需要特别申请,同时伴随的翻译权改编权都是你自己的

㈣ 外研社能出版理科书籍吗

可能不太行,外研社主要是出版英文的

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 英文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英文版)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ONTROL OF THE ENTRY ANDEXIT OF ALIEN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ONTROL OF THE ENTRY AND

EXIT OF ALIENS

(Adopted at the 13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Six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romulgated by Order No. 31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November 22, 1985, and

effective as of February 1, 1986)

Content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II Entry into the Country

Chapter III Residence

Chapter IV Travel

Chapter V Exit from the Country

Chapter VI Administrative Organs

Chapter VII Penalties

Chapter VIII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is Law is formulated with a view to safeguarding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intaining its security and public order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is Law is applicable to aliens entering, leaving and transiting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o those residing and

travelling in China.

Article 2

Aliens must obtain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enter, transit or reside in China.

Article 3

For entry, exit and transit, aliens must pass through ports open to aliens

or other designated ports and must be subject to inspection by the

frontier inspection offices. For entry, exit and transit, foreign-owned

means of transport must pass through ports open to aliens or other

designated ports and must be subject to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by the

frontier inspection offices.

Article 4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all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iens on Chinese territory.

Freedom of the person of aliens is inviolable. No alien may be arrested

except with the approval or by decision of a people's procuratorate or by

decision of a people's court, and arrest must be made by a public security

organ or state security organ.

Article 5

Aliens in China must abide by Chinese laws and may not endanger the state

security of China, harm public interests or disrupt public order.

Chapter II Entry into the Country

Article 6

For entry into China, aliens shall apply for visas from Chinese diplomatic

missions, consular offices or other resident agencies abroad autho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aliens may,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apply for visas to

visa-granting offices at ports designat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entry of nationals from countries having visa agreements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agreements.

In cases where another country has special provisions for Chinese citizens

entering and transiting that countr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y adopt reciprocal measures contingent on the

circumstances.

Visas are not required for aliens in immediate transit on connected

international flights who hold passenger tickets and stay for no more than

24 hours in China entirely within airport boundaries. Anyone desiring to

leave the airport temporarily must obtain permission from the frontier

inspection office.

Article 7

When applying for various kinds of visas, aliens shall present valid

passports and, if necessary, provide pertinent evidence.

Article 8

Aliens who have been invited or hired to work in China shall, when

applying for visas, proce evidence of the invitation or employment.

Article 9

Aliens desiring to reside permanently in China shall, when applying for

visas, present status-of-residence identification forms. Applicants may

obtain such forms from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t the place where they

intend to reside.

Article 10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all issue

appropriate visas to alien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stated in their

entry applications.

Article 11

When an aircraft or a vessel navigating international routes arrives at a

Chinese port, the captain or his agent must submit a passenger name list

to the frontier inspection office; a foreign aircraft or vessel must also

provide a name list of its crew members.

Article 12

Aliens who are considered a possible threat to China's state security and

public order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enter China.

Chapter III Residence

Article 13

For residence in China, aliens must possess identification papers or

residence certificates issu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z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term of validity of identification papers or residence

certificates shall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of entry.

Aliens residing in China shall submit their certificates to the local

public security organs for examination within the prescribed period of

time.

Article 14

Aliens who, in compliance with Chinese laws, find it necessary to

establish prolonged residence in 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investing in

Chinaor engaging in cooperative projects with Chinese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in the economic,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or for other purposes, are eligible for prolonged or permanent

residence in China upon approval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ticle 15

Aliens who seek asylum for political reasons shall be permitted to reside

in China upon approval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ticle 16

Aliens who fail to abide by Chinese laws may have their period of stay in

Chinacurtailed or their status of residence in China annull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ticle 17

For a temporary overnight stay in China, aliens shall complete

registration proceres pursuant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rticle 18

Aliens holding residence certificates who wish to change their place of

residence in China must complete removal formalities pursuant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rticle 19

Aliens who have not acquired residence certificates or who are on a study

programme in China may not seek employment in China without permission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hapter IV Travel

Article 20

Aliens who hold valid visas or residence certificates may travel to places

open to aliens as design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ticle 21

Aliens desiring to travel to places closed to aliens must apply to local

public security organs for travel permits.

Chapter V Exit from the Country

Article 22

For exit from China, aliens shall present their valid passports or other

valid certificates.

Article 23

Aliens belonging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shall not be allowed

to leave China:

(1) defendants in criminal cases or criminal suspects confirmed by a

public security organ, a people's procuratorate or a people's court;

(2) persons who, as notified by a people's court, shall be denied exit

owing to involvement in unresolved civil cases; and

(3) persons who have committed other acts in violation of Chinese law who

have not been dealt with and against whom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consider it necessary to institute prosecution.

Article 24

Frontier inspection offices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stop aliens belonging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from leaving the country and to deal

with them according to law:

(1) holders of invalid exit certificates;

(2) holders of exit certificates other than their own; and

(3) holders of forged or altered exit certificates.

Chapter VI Administrative Organs

Article 25

China's diplomatic missions, consular offices and other resident agencies

abroad autho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hall b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gencies abroad to handle aliens' applications for entry and

transit.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its authorized local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ts authorized local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s shall b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gencies in China to

handle aliens' applications for entry, transit, residence and travel.

Article 26

The authorities handling aliens' applications for entry, transit,

residence and travel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refuse to issue visas and

certificates or to cancel visas and certificates already issued or declare

them invalid.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y,

when necessary, alter decisions made by their respectively authorized

agencies.

Article 27

An alien who enters or resides in China illegally may be detained for

examination or be subjected to 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or deportation by

a public security organ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Article 28

While performing their ties, foreign affairs police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examine the passports and other certificates of aliens. When concting

such examinations, the foreign affairs police shall proce their own

service certificates, and relevant organizations or indivials shall have

the ty to offer them assistance.

Chapter VII Penalties

Article 29

If a person,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enters or leaves

Chinaillegally, establishes illegal residence or makes an illegal

stopover in China, travels to places closed to aliens without a valid

travel document, forges or alters an entry or exit certificate, uses

another person's certificate as his own or transfers his certificate, he

may be penalized by a public security organ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with a warning, a fine or detention for not more than ten days. If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 are serious enough to constitute a crim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investig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f an alien subject to a fine or detention by a public security organ

refuses to accept the penalty, he may,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notification, appeal to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at the next higher

level, which shall make the final decision; he may also directly file suit

in the local people's court.

Article 30

In cases where a person commits any of the acts stated in Article 29 of

this Law,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ay impose a penalty by ordering him to leave the country within

a certain time or may expel him from the country.

Chapter VIII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31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Law the term "alien" means any person not holding

Chinese nati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32

Transistory entry into and exit from China by aliens who are nationals of

a country adjacent to China and who reside in areas bordering on China

shall be handled according to any relevant agreemen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r,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gre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ticle 33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hall,

pursuant to this Law, formulate rul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which shall

go into effect after being submitted to and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34

Affairs concerning members of foreign diplomatic missions and consular

offi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other aliens who enjoy

diplomatic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after their entry into China, shall

be administe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s competent departments.

Article 35

This Law shall go into effect on February 1, 1986.

㈥ 在国内出版英文书籍、期刊有哪些规定和限制

在国内出版图书必须要通过图书出版社,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援引的法规是《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

出版期刊必须是出版单位(例如期刊出版社,期刊编辑部),个人或团体不得出版,援引的法规是《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准确条文你自己看吧。

㈦ 书的代号如ISBN

ISBN号是国际标准书号的简称,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2年公布的一项国际通用的出版物统一编号方法。所有正规出版的普通图书版权页都有ISBN号,ISBN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 of book number 几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即国际标准书号。它由10位数字组成,这10位数字由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号这四部分组成,其间用“--”相连。
ISBN号是由10位数字组成,共分四段:
1.组号: 代表出版者的国家,地理区域,语种等.我国的组号为”7”。
2.出版者号: 代表组内所属的一个具体出版者(出版社,出版公司等)。由国家或地区的ISBN中心设置和分配,可取1-7位数字。
3.书名号:书名号是由出版者给予每种出版物的编号。
4.校验号: 校验号是ISBN号的最后一位数值,它能够校验出ISBN号是否正确,即:将ISBN1-9位数字顺序乘以10-2这9个数字,将这些乘积之和再加上校验号,假如能被11整除,则这个ISBN号是正确的,算式为198/11=18,能被11整除。校验号只能是1位数,当为10时,记为罗马数字X。
例如: 《 Frontpage 98网页设计》一书的ISBN号是: 7-118-01984-4,所代表的意思是:7,代表中国;118,代表国防工业出版社;01984,是书名号;4,是检验码。

“两家书店图书的ISBN号相同都在卖”的性质不是设计侵权问题,而是属违反国家关于标准书号管理法律规范的性质,应承担行政责任。具体可以参考《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

参考资料:
1、国际标准书号ISBN介绍:http://blog.wxe.net/user1/76/archives/2004/365.shtml
2、国际标准书号(第3版):http://www.chinaisbn.com/isbn/showinfo.jsp?NeiRongBH=136
3、出版管理条例:http://jx.kingsoft.com/c/2004/09/22/17197.xml

㈧ <关税收征收管理条例>英文怎么说

我刚刚查询海关出版社也找不到正式英文说法:
只好自己试试看翻译:
关税征收管理条例英文如下:
COLLECTION MANAGING REGULATION OF CUSTOMS DUTY AND TAX

或者 REGULATION OF CUSTOMS TARIFF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有问题继续讨论 谨供参考

㈨ 什么是版权

版权(英文名称: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版权。

㈩ 9787530305089 的条形码意思

你问的是什么产品的条型码?书刊?
书刊条形码又叫书刊号,ISBN是“国际标准书号”之意,英文全称为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

根据书刊条码规定:
国际标准书号由十位数字组成。被三条短横线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号码段是地区号,又叫组号(Group Identifier),最短的是一位数字,最长的达五位数字,大体上兼顾文种、国别和地区。把全世界自愿申请参加国际标准书号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划分成若干地区,各有固定的编码:0、1代表英语,使用这两个代码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波多黎各、南非、英国、美国、津巴布韦等;2代表法语,法国、卢森堡以及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士的法语区使用该代码;3代表德语,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德语区使用该代码;4是日本出版物的代码;5是俄罗斯出版物的代码;7是中国出版物使用的代码。
第二段号码是出版社代码(Publisher Identifier),由其隶属的国家或地区ISBN中心分配,允许取值范围为2~5位数字。出版社的规模越大,出书越多,其号码就越短。
第三个段是书序号(Title Identifier)由出版社自己给出,而且每个出版社的书序号是定长的。最短的一位,最长的六位。出版社的规模越大,出书越多,序号越长。
第十位是电子计算机的校验码(Check Digit)。固定一位,起止号为0~10,10由X代替。

详情请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

热点内容
税收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4 17:39:12 浏览:198
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怎么休 发布:2025-01-14 17:21:06 浏览:614
劳动法单休双休 发布:2025-01-14 17:18:44 浏览:784
州地区法院 发布:2025-01-14 17:09:53 浏览: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六批 发布:2025-01-14 16:16:23 浏览:444
本办法规定了 发布:2025-01-14 16:15:44 浏览:664
公司律师管理 发布:2025-01-14 16:06:04 浏览: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5-01-14 15:57:29 浏览:155
艺术品成交确认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15:53:25 浏览:95
民法中的过错 发布:2025-01-14 15:46:58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