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条例是指
Ⅰ 两法两条例是哪两法哪两条例
法律分析:两法哪两条例是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两法两条例”执法检查。
法律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职责。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应急组织体系、职责分工以及应急救援序和措施。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及时修订相关预案:
(一)制定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
(三)安全生产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
(五)在预案演练或者应急救援中发现需要修订预案的重大问题;
(六)其他应当修订的情形。
Ⅱ 山东省两法两条例是指什么
“两法两条例”即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对此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教师普法学习引导良好师德风范和依法规范从教言行。全面贯彻实施“两法两条例”
【法律依据】
1、坚持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2、全面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依法惩治犯罪,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逐步加大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司法保护力度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省委对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部署安排,全面贯彻落实好“两法两条例”。
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要压实主体责任,狠抓安全生产领域重点任务清单落实,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领域各类标准,严把资质关,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与能力,推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安全发展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夯实基层基础,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要持续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好 “两法两条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Ⅲ 《两个条例》何时颁布
两个条例是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于2003年12月31日颁布。
Ⅳ 两个<条例>什么时候提出的
两个《条例》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于2014年1月1日发布,并于当日生效。201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共5章,即总则、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监督保障、附则,共47条。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8章,即总则、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党委(党组)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整改和保障、附则,共47条。
(4)两个条例是指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历史: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为此,党中央决定予以修订。2015年10月正式印发。
新修订《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围绕党纪戒尺要求,明确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类违纪行为。
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制度化、常态化,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
《条例》分为总则、分则、附则3编,共11章、133条,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8月26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布,从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
Ⅳ 两个条例是指什么哪两个
法律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罚条例》。中共中央近日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遵照执行。新华社受权于17日全文播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18日全文播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共5章,即总则、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监督保障、附则,共47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由总则、分则、附则组成,共178条。《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定执政为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党的各级组织一定要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履行党内监督的职责,正确行使党内监督的各项权利。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全党一定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严格遵守。要加强对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查处违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为的力度,切实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八条规定: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党章和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违反这些规定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追究。
Ⅵ 一法两条例具体内容,一法是什么两条例是什么
《行政许可法》
《处分条例》
《监督条例》
Ⅶ 党的两个《条例》是什么
两个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罚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全党一定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严格遵守。
(7)两个条例是指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历史: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为此,党中央决定予以修订。2015年10月正式印发。
新修订《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围绕党纪戒尺要求,明确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类违纪行为。
Ⅷ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两个条例”具体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
“两个条例”具体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Ⅸ 营商环境两个条例是指什么哪两个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继2018年大幅提升32位后,2019年又跃升15位,升至全球第31位。世界银行称,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经国务院同意,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
Ⅹ 药品两法两条例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药品两法两条例是指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建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建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动态调整机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疾病预防、控制需要,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报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并公布。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强化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
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的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