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城市管理条例
Ⅰ 昌都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文明、宜居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建成区和县(区)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实行城市化管理区域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划定、公布。第三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滑汪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所需经费,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提供市容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第五条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并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检查,督促单位和个人履行维护市容环境卫生义务。第六条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区域内跨县(区)行政区域的市容环境卫生执法和重大案件的查处。
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市容环境卫生执法。第七条公安、交通运输、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林业和草原、防疫、编译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第八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部门,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科学知识和公民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市容环境卫生意识。
新闻媒体和公共场所的广告应当安排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公益性宣传内容。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开展市容环境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市容环境卫生水平。
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鼓励援藏省市和企业投资,并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权利,同时负有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的义务,有权对破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投诉,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相应的处理和反馈制度。
对在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逗中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第十一条本市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
本条例所称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是指单位和个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及其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划定。
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当与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人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管理职责。第十二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场所的所有权人是市容环境卫生的责任人。所有权人与管理人、使用人有管理责任约定的,从其约定。
责任区和责任人依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城市道路、隧道、机场、车站、桥梁、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停车场、公园、广场、绿地、公共场所等城市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由环境卫生作业单位负责,市容维护由管理者负责,已明确由相关单位或部门负责的除外;
(二)住宅区、停车场及其街巷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由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负责;
(三)集贸市场、展览展销场所、商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公共场信指仔所,由经营者负责;无经营者的,由所有权人负责;
(四)城市范围内的河道、水渠、水库以及附属范围,由管理单位或使用人负责;
(五)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景区,由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负责;
(六)机关、团体、学校、宗教场所和企事业单位等单位的责任区域,由本单位负责;
(七)报刊亭、警务亭、宣传栏等由管理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负责;
(八)建设工程的施工场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产权单位负责,储备土地由管护单位负责;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和责任人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确定;责任区跨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确定。
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将划分和确定的责任区书面告知责任人。
Ⅱ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27条
法律分析:城市道路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1、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2、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行驶;3、机动车在桥梁或者非指定的城市道路上试刹车;4、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5、在桥梁上架设压力在4公斤/平方厘米(0.4兆帕)以上的煤气管道、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力线和其他易燃易爆管线;6、擅自在桥梁或者路灯设施上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7、其他损害、侵占城市道路的行为。
法律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第二十七条 城市道路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二)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行驶;
(三)机动车在桥梁或者非指定的城市道路上试刹车;
(四)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
(五)在桥梁上架设压力在4公斤/平方厘米(0.4兆帕)以上的煤气管道、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力线和其他易燃易爆管线;
(六)擅自在桥梁或者路灯设施上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
(七)其他损害、侵占城市道路的行为。
Ⅲ 昌吉回族自治州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凯雀森,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镇、乡、村和城乡规划区以外居民聚居的特定区域,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区以外居民聚居的特定区域(以下简称特定区域)包括边境口岸、工业园、农业园、矿区、农场、林场和牧场等独立场区。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有序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四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自治州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州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在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具体负责特定区域的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岁码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职责。第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研究和审议城乡规划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为本级人民政府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第六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公共财政困难的县(市)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由自治州财政给予补贴。第七条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实行公众参与和公示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有权依法进行相关规划查询和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举报或者控告。
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对维护城乡规划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第八条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和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用于指导自治州城市、镇和特定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
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用于指导辖区内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的编制。特定区域应当纳入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九条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前,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产业发展、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城市规模、城市设计和城乡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后报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纲要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总体规划纲要经审查通过后,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第十条城市总体规划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由自治州人民政府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由县人民政府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
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上报的总体规划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并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跨区域专项规划相衔接;
(二)综合水、土地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镇的性质与定位、发展规模、步骤、建设标准和中心城区各项建设用地布局;
(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特色风貌保持,明确空间管制要求;
(四)统筹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五)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六)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强制性内容。第十一条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总体规划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乡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县(市)人民政府对上报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二)合理确定镇、乡的发展目标、职能、规模和空间布局,促盯亩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牧区城镇化进程;
(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特色风貌保持,明确空间管制要求;
(四)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灾减灾系统;
(五)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强制性内容的要求。
村规划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村规划在审批前,应当由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依据上一层级规划和相关规范、标准进行审查。
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确定近期内迁并撤销的镇、乡和村,可以不编制规划。
Ⅳ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促进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经自治区、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的总体规划区域的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
高新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从事与高新区建设和发展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高新区应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引领历磨或、创新驱动为导向,营造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成为自治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产业、资本、人才、项目的聚集区。第四条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第五条鼓励国内外企业、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咨询等活动。第二章体制与管理第六条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是昌吉州人肢伍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州人民政府授予的相关州级经济管理权限,社会行政事务服从昌吉市人民政府管理。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制游型定和实施高新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编制高新区经济发展规划,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负责对高新区和昌吉市榆树沟镇区域范围内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科技、统计、安全生产、城乡规划、工程建设、房产、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经济事务的统一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行使州人民政府委托的其他职权。第七条高新区设立一级财政和国家金库。财政收入并入昌吉市财政预决算。
昌吉市榆树沟镇的各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基金收入纳入高新区财政收入范围。
高新区与昌吉市的财税分成,由昌吉州人民政府核准。第八条高新区管委会具体负责管理区域内各项经济指标统计工作。高新区经济指标纳入昌吉市统计范围,由昌吉市统一汇总、上报、公布。第九条高新区管委会根据昌吉州、昌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昌吉市村镇体系规划,编制高新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榆树沟镇村镇规划。
根据昌吉州、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第十条高新区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由昌吉州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计划单列。
高新区管委会依据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建设用地实行统一征收、储备、开发、出让、管理。负责建设用地报批,组织项目用地审批报件、办理项目建设用地出让、划拨、转让、抵押、变更登记。第十一条高新区管委会履行工程建设管理和房产管理等职责,负责建设项目的工程报建、招投标、质量监督等。负责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第十二条高新区管委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负责高新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审批、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费的征收、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应急和安全管理等。第十三条自治州工商、税务、国土资源、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在高新区依法设立派出机构,并在高新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下依法开展相关行政管理工作。第十四条高新区管委会履行项目立项、审批和管理职责。属州级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项目,由高新区直接审批。
高新区可直接申报国家、自治区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补助资金。州、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安排的补助资金应当对高新区实行计划单列。第十五条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可依法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办理有关业务。第十六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新区规划区域内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高新区管委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权依法处罚。第三章创新与发展第十七条高新区应当探索开放的发展模式,以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带动各专业园区创新能力提升和新型产业发展,推进一区多园建设。第十八条高新区管委会应当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智力密集型产业,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禁止在高新区内兴办高污染、技术被淘汰或落后的产业项目。
Ⅳ 昌吉回族自治州城乡人居环境绿化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推进自治州城乡人居环境绿化事业发展,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乡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城乡人居环境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城乡人拍慎宏居环境绿化,包括县(市)、乡镇、村和各类园区规划区内的绿化,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绿化,以及农田防护林的营造。第三条城乡人居环境绿化事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栽植、加强管护的原则。第四条城乡人居环境绿化工作实行政府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乡人居环境绿化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年度绿化目标和工作计划,分级分部门实行绿化工作责任制。第五条州、县(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本辖区的人居环境绿化工作。
州、县(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负责乡镇、村以及农田防护林的人居环境绿化工作;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城市人居环境绿化工作。
州、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障绿化用水;自然资源、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工业信息化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法定职责,负责城乡人居环境绿化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人居环境绿化工作。
园区管委会负责本规划区内的人居环境绿化工作。第六条每年四月、十月为自治州全民植树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植树月植树造林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宣传发动、督促检查。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应当积极参与植树月活动,依法履行植树义务。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绿化成果的权利,有保护绿化成果和绿化设施的义务,对破坏绿化成果和绿化设施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
城市绿化、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投诉网站等,接受举报、投诉,并及时进行处理。第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袭册资、捐资、认建认养等方式,参与城乡绿化建设和养护。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九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及园区管委会应当根据城乡人居环境绿化事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绿化规划。第十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城市绿化、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等部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乡镇绿化,国省、县乡、乡村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等专项规划。第十一条绿地专项规划应当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第十二条城市绿化应当符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道路绿地率应当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第十三条国省、县乡、乡村道路符合绿化条件的,防护林宽度应当达到道路绿化设计要求。
防护林绿化建设由权属人负责组织实施,可绿化部分绿化率应当达到百分之百。第十四条农田防护林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比例应当达到百分之八以上。新开发的土地,农田防护林面积应当达到百分之十以上。农田林网化应当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农田防护林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依据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第十五条乡镇、村庄居民点绿化率应当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绿化指标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条件的村庄主干道路两侧绿化总宽度不小于十二米,支路两侧总宽度不小于六米;
(二)村庄居民点、庭院绿化应当以种植乔木为主,庭院种植株数不少于十株,其中经济林应当不低于百分之六十;
(三)村庄内小游园绿化面积不小于百分之七十;
(四)符合绿化条件的村庄周围五百米范围内应当建设村庄生态防护林。第十六条已办理城市建设用地征用手续但未开发利用的闲置土地,土地使用权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进行临时绿化覆盖,负责养护管理。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提供苗木支持,并给予城孝腔市绿化用水优惠。第十七条居住区配套绿化的初期建设由开发单位建设,居住区后期的绿化养护和管理由业主、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受委托的其他服务机构负责。
居住区绿化以种植乔木和亚乔木为主,规划绿地中胸径不小于5cm的乔木,每亩不少于四十株。
Ⅵ 吉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加强和改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以及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其他地区。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具体工作可以委托其所属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负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建制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与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有关的工作。第四条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原则。第五条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第六条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依据国家规定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经费定额标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加。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鼓励开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兴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设施,兴办相关企业。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促进公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权利,有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义务,对损害、破坏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行为有权劝阻和举报。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第十二条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行责任区和责任人制度。第十三条责任区和责任人按以下规定确定:
(一)城市道路、广场、桥梁、地下通道和其他公用设施,由维修养护单位或者清洁作业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者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街道办事处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专人负责;
(三)文化、体育、娱乐、游览、公园、绿地、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商品交易、展览、宾馆、餐饮等公共场所,由经营管理者负责;
(四)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管理区域,由单位自行负责;
(五)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由使用权人负责;
(六)宗教活动场所由管理者负责;
(七)穿越城市的铁路及其管理区域,由经营管理者负责;
(八)河道及其沿岸,由管理者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责任区、责任人,由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十四条责任区划定后,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责任区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书面告知责任人。第十五条责任人应当保证责任区符合国家或者本地城市容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保持环境卫生设施整洁完好。对责任区内发生的损害市容和环境卫生行为,责任人应当劝阻、制止,或者报请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第三章城市市容管理第十六条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容貌标准进行市容管理。
风景旅游城市和有条件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城市容貌标准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七条城市中的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设施、停车场、照明、交通、人防、供电、通讯、园林绿化、防洪、防震等市政公用设施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所有者或者管理者负责维护,保持完好、整洁。
城市中不得新建架空管线设施,已建的架空管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改造。
Ⅶ 城市管理处罚条例细则
一、违反《城市道销桐唤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行政处罚
处罚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取得设计、施工资格证书,情节严重的,提请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施工资格证书:
(一)未取得设计、施工资格或者未按照资质等级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
(二)未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施工的;
(三)未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的。”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标准:
1.未取得设计、施工资格或者未按照资质等级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
(1)轻微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超越一个资质等级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超越二个资质等级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超越二个以上(不含二个)资质等级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或未取得设计、施工资格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取得设计、施工资格证书的,情节严重的,提请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施工资格证书。
2.未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施工的
(1)轻微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规范设计、施工,尚可补救、修复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规范设计、施工,不能补救、修复但危害后果不严重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规范设计、施工,不能补救、修复且危害后果严重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取得设计、施工资格证书,情节严重的,提请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施工资格证书。
3.未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的
(1)轻微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尚可补救、修复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不能补救、修复但危害后果不严重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不能补救、修复且危害后果严重的。
处罚标准: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取得设计、施工资格证书,情节严重的,提请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施工资格证书。
二、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行政处罚
处罚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城市道路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百分之二以下的罚轮老款。”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标准:
1.轻微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城市道路1000平方米以下的。
处罚标准: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1%以下的罚款。
2.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城市道路1000平方米以上3000平方米以下的。
处罚标准: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1%以上1.5%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城市道路3000平方米以上的。
处罚标准: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1.5%以上2%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行政处罚
处罚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对设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种管线的检查井、箱盖或者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缺损及时补缺或者修复的;
(二)未在城市道路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的;
(三)占用城市道路期满或者挖掘城市道路后,不及亏凯时清理现场的;
(四)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不按照规定办理批准手续的;
(五)紧急抢修埋设在城市道路下的管线,不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的;
(六)未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或者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未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的。”
Ⅷ 昌吉回族自治州城镇供热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保障城镇冬季用热供给,规范供热管理,维护热用户和供热单位的合法权益,发展供热事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从事城镇供热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镇供热,是指在城镇规划区内,利用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地热等热源产生的热水和热汽,通过管网有偿提供给热用户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第四条自治州城镇供热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属地管理、保障安全、促进节能环保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自治州城镇供热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导,锅炉房区域集中供热为辅助;实行国有控股为主体,多元化投资建设的体制。第五条自治州、县(市)、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供热管理工作。
自治州、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供热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可以委托其所属的供热管理机构实施,但是核发特许经营权证除外。
城乡规划、发展改革、经贸、工商、财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质量技术监督、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城镇供热相关管理工作。第六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鼓励供热单位建设污染小、耗能低、运行安全、工艺先进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供热热源。严格控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的供热项目。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供热管理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保证均衡、稳定、按需供热。第七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及供热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供热能源保障、采暖应急救助、事故应急处置和备用热源建设等安全供热保障体系。第八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对在城镇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九条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供热专项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十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镇供热设施,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第十一条自治州、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供热专项规划,按照各热源的供热能力划分供热范围。城镇公共供热管网敷设范围内,不再批准新建、扩建区域锅炉供热。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在采暖建筑工程项目立项前,应当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热申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供热专项规划和供热负荷情况确定供热单位和供热方案。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供热方案组织进行采暖建筑工程设计和 施工。第十三条自治州、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时,应当按照供热专项规划预留城镇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第十四条新建采暖建筑应当配套建设供热设施。一次管网、交换站和交换站出口至建筑红线接口处的配套管网,由供热单位投资建设;建筑红线以内二次管网等附属供热设施由建设单位投资建设。
建筑红线以内二次管网等供热设施建设,应当做为独立的单位工程立项,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建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范进行验收。
新建采暖建筑应当配套建设供热计量系统;既有采暖建筑无供热计量系统或者节能不达标的,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改造。第十五条按照城镇供热专项规划,供热管网需要穿越单位或者居民宅院时,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供热设施建设过程中造成建筑或者其他设施损坏的,供热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予以修复;无法修复的,应当予以赔偿。第十六条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的供热计量系统,应当符合计量、抄表、分摊、收费和网络自动化监控管理配置。
选择供热计量模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并与供热单位的供热计量系统相匹配。
供热计量工程做为节能分部工程,应当进行节能分部验收。供热单位应当参与节能分部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节能分部验收进行监督。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供热计量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