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国际争端条例

国际争端条例

发布时间: 2023-05-15 14:08:46

㈠ 联合国的条例与法律,详细

太多了,大部分是公约,主要是公约:

2006年

2006年12月6日
残疾人权利公约(见附件一)
2006年7月27日
关于打击非法药物的区域合作和相关事项的巴库协定:二十一世纪展望
2006年6月29日
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

2005年

2005年11月22日
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安全公约任择议定书
2005年12月9日
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
2005年4月15日
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
2005年4月15日
粗暴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受害者享有补救和赔偿权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2005年4月15日
关于在涉及罪行的儿童被害人和证人的事项上坚持公理的准则

2004年

2004年12月16日
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2003年

2003年11月21日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A/RES/58/4]
2003年8月4日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在人权方面的责任准则草案[E/CN.4/SUB.2/2003/12/REV.1]
2004年3月11日
联合国与世界旅游组织间的协定[A/RES/58/232]
2003年5月6日
联合国和柬埔寨王国政府关于按照柬埔寨法律起诉在民主柬埔寨时期实施的罪行的协定草案(见附件)[A/57/806]
2003年5月7日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永久性两国解决办法基于表现的路线图(见附件)[S/2003/529]

2002年

2002年11月1日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见第6页附件)[A/57/562]
2002年9月25日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任择议定书草案[E/2002/23]
2002年9月25日
《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E/2002/23]

2001年

2001年5月22日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2001年1月8日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A/RES/55/25 附件一]
2001年1月8日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 [A/RES/55/25 附件二]
2001年1月8日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关于打击陆、海、空偷运移民的补充议定书 [A/RES/55/25 附件三]
2001年3月20日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关于打击非法制造和贩运枪支及其零部件和弹药的补充协定书[A/55/383/Add.2]

2001年3月15日
马其顿共和国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间划界协定[A/56/60]
2001年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法律指南

2000年

2000年2月25日
《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 [A/RES/54/109]
2000年2月24日
哥斯达黎加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 [A/54/766]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军备转让国际行为守则)
2000年2月29日
罗马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 [A/54/781]
《东南欧睦邻关系、稳定、安全和合作宪章》
2001年3月16日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和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 [A/RES/54/263]

1999年

1999年10月15日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任择议定书 [A/RES/54/4]
1999年7月28日
关于采取统一措施以管制用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非法制造的前体及其他化学品的国际贸易的勒克瑙协定 [E/1999/INF/2/Add.2]

1999年7月29日
巴西和美利坚合众国常驻裁军谈判会议代表致会议秘书长的信 [CD/1591]
《在获得常规武器方面实现透明的美洲公约》
1999年3月11日
1999年国际扣船公约草案 [A/CONF.188/L.2]
1999年1月20日
国际谈判原则和准则草案 [A/RES/53/101]

1998年

1998年9月10日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取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2004年2月24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宣布该公约生效)
1998年3月31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 [S/1998/287]
1. 《关于布干维尔和平、安全和发展的林肯协议》(见附文一)
2. 《伯纳姆停火协定》(见附文二)
1998年2月25日
秘书长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 [S/1998/166]
联合国与伊拉克共和国谅解备忘录
1998年3月11日
中非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 [S/1998/219]
中非共和国民族和解公约(见附录)
1998年2月18日
进一步促进和鼓励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委员会的工作方案和方法问题 [E/CN.4/1998/53/Add.2]
国内流离失所问题指导原则(见附件)
1998年10月22日
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工作组的报告 [A/C.6/53/L.4]
主席之友提议的订正案文《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的国际公约》草案(见附件一)
1998年2月10日
哈萨克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 [A/52/791]
1. 联合国国际药物管制规划署执行主任和阿加汗发展组织代表会议的议定书(见附件二)
2. 关于在管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及其先质的非法生产贩运和滥用方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见附件三)
1998年3月26日
《国际海底管理局特权和豁免议定书》(见附件) [ISBA/4/A/8]
1998年9月15日
联合国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合作和关系协定[A/RES/52/251]
1998年11月24日
联合国国际伙伴关系基金会 [A/53/700]
1. 联合国与联合国基金公司的协定(见附件一)
2. 联合国基金公司核准供资的项目(见附件二)
1998年7月14日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联邦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A/52/983]
1. 1998年7月6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的联合声明(见附件一)
2. 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划定里海北部边界以便对其底土行使主权权利的协定(见附件三)
1998年11月25日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克罗地亚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A/53/702]
1. 《克罗地亚共和国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联邦建立特殊关系协定》(见附件一)
2. 《经克罗地亚领土自由进出普洛切港和经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领土自由进出内乌姆的协定》(见附件二)
1998年6月2日
秘书长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S/1998/506]
执行停火协议--《林肯协议》附件一(见附件)
1998年11月3日
尼日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S/1998/1028]
几内亚比绍政府与自行任命的军政府之间的协定(见附件)
1998年12月16日
多哥常驻联合国代表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S/1998/1178]
1. 关于几内亚比绍和平进程的洛美会议的最后公报(见附件一)
2. 关于成立几内亚比绍民族团结政府的《阿布贾协定附加议定书》(见附件二)
1998年10月20日
波兰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S/1998/978]
关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科索沃核查团的协定(见附文)
1998年10月23日
美利坚合众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S/1998/991]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之间的《科索沃核查团协定》(见附件)
1998年9月1日
佛得角和科特迪瓦常驻联合国代表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S/1998/825]
几内亚比绍停火协定(见附件一)
几内亚比绍政府和自名军政权之间缔结的停火协定
1998年7月17日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A/CONF.183/9][A] [B] [C] [D]
1998年6月3日
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执行情况特别委员会[A/AC.109/2114]
(新喀里多尼亚秘书处编写的工作文件)
1998年2月11日
国内流离失所问题指导原则 [E/CN.4/1998/53/Add.2 ]
1998年2月2日
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措施 [A/RES/52/86]
1998年1月30日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国界破产示范法 [A/RES/52/158]
1998年1月26日
关于联合国和国际海底管理局之间关系的协定 [A/RES/52/27]
1998年1月9日
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国际公约 [A/RES/52/164]

1997年

2001年12月11日
修正《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第一条
1997年1月8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 [A/RES/51/49]
1997年1月30日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通过的《电子商业示范法》 [A/RES/51/162]
1997年7月8日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A/RES/51/229]

1996年

1996年12月12日
反腐败的行动 [A/RES/51/59]
(《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
1996年1月26日
《联合国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 [A/RES/50/48]
1996年5月3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附加协定书 [CCW/CONF.I/16(PART1)]
1996年2月26日
《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A/RES/50/169]

1995年

1995年12月11日
东道国关系委员会的报告[A/RES/50/49]
1995年12月11日
《联合国国家间争端和解示范规则》 [A/RES/50/50]
1995年2月17日
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安全公约 [A/RES/49/59]

1994年

1994年9月12日
拟定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国际公约[A/AC.241/27]
1994年8月17日
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 [A/RES/48/263]
1994年3月4日
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 [A/RES/48/96(A)(B)]

1993年

1993年4月28日
人权和民主教育世界行动计划 [A/Conf.157/PC/42/Add.11]

1993年4月30日
关于妇女的国际人权磋商[A/Conf.157/PC/42/Add.1]
1993年12月20日
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 [A/RES/48/134]
关于国家机构的地位的原则- 权限与职责

1992年

1992年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对销贸易交易法律指南
1993年2月23日
关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 [A/RES/47/68]

1991年

1991年3月22日
关于在可塑炸药中添加识别剂以便侦测的公约[S/22393]
1991年12月16日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见附件) [A/RES/46/91]
1991年12月17日
《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见附件) [A/RES/46/119]

1990年

1991年12月19日
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 [A/RES/45/158]
1990年12月18日
《保护所有移徒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 [A/RES/45/158]
1990年12月14日
《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A/RES/45/110]
1990年12月14日
《囚犯待遇基本原则》 [A/RES/45/111]
1990年12月14日
《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 [A/RES/45/113]
1990年12月4日
宣布1990年为第三个裁军十年[A/RES/45/62]
1990年12月14日
《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 [A/RES/45/112]
1990年12月14日
《刑事事件互助示范条约》 [A/RES/45/117]
1990年12月14日
《引渡示范条约》 [A/RES/45/116]
1990年12月14日
《有条件判刑或有条件释放罪犯转移监督示范条约》[A/RES/45/119]
1990年12月14日
《刑斯事件转移诉讼示范条约》 [A/RES/45/118]

1989年

1989年12月4日
反对招募、使用、资助和训练雇佣军国际公约 [A/RES/44/34]
1989年12月5日
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第二项任择议定书[A/RES/44/128]
1989年12月15日
旨在废除死刑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的现状[A/RES/44/144]
1989年3月8日
儿童权利公约 [A/RES/44/25]

1988年

1988年12月9日
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 [A/RES/43/165]
1988年12月9日
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 [A/RES/43/173]
1988年12月8日
儿童权利公约问题 [A/RES/43/112]
1988年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拟定工程建筑国际合同法律指南
1988年3月10日
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

1985年

1985年12月10日
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 [A/RES/40/64]
1985年12月10日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A/RES/40/33]
(北京规则)
1985年12月10日
司法上的人权 [A/RES/40/146]
1985年12月17日
联合国与联合国发展组织之间的协定 [A/RES/40/180]

1984年

1984年12月10日
《禁止酷刑和其它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A/RES/39/46]

1983年

1983年12月15日
《禁止使用核武器公约》[A/RES/38/73G]
1983年12月15日
缔结一项关于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以加强无核武器国家安全的国际公约 [A/RES/38/67]
1983年12月16日
关于人权的两项国际公约[A/RES/38/116]

1982年

1982年12月28日
世界自然宪章 [A/RES/37/7]
1982年12月18日
医疗道德原则原则 [A/RES/37/194]
1982年12月10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82年12月10日
关于各国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直接国际电视广播所应遵守的原则 [A/RES/37/92]

1980年

1980年3月3日
关于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

1979年

1978年12月5日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A/33/417]

1979年

1979年12月17日
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 [A/RES/34/146]
1979年12月18日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A/RES/34/180]
1979年12月5日
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 [A/RES/34/68]

1977年

1977年12月13日
联合国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协定 [A/RES/32/107]
1977年12月15日
联合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和关系协定 [A/RES/32-156]

1974年

1974年12月14日
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宣言 [A/RES/3318(XXIX)]
1974年11月12日
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 [A/RES/3235(XXIX)]
1974年12月4日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的宪章 [A/RES/3281(XXIX)]
1974年12月14日
侵略定议 [A/RES/3314(XXIX)]
1974年12月17日
联合国与世界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间的协定 [A/RES/3346(XXIX)]

1973年

1973年12月12日
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 [A/RES/3166]
1973年11月2日
世界人权宣言二十五周年纪念 [A/RES/3068]
1973年11月30日
关于侦察、逮捕、引渡和惩治战争罪犯和危害人类罪犯的国际合作原则 [A/RES/3074]

1971年

1971年11月29日
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 [A/RES/2777]
1971年12月26日
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A/RES/2832]
1971年12月16日
《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积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A/RES/2826(XXVI)]
1971年12月22日
联合国与卡内基金会关于国际法院使用和平宫房屋的协定 [A/RES/2902]

1970年

1970年9月11日
禁止在海洋底床及其下层土壤放置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条约 [A/RES/2660]

1969年

1969年11月12日
特种使节公约及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 [A/RES/2530]

1968年

1968年10月23日
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 [A/RES/2391]

1967年

1967年1月12日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任择议定书[A/RES/2200А(XXI)]
1967年12月16日
关于援救航天员、送回航天员及送回射入外空之物体之协定 [A/RES/2345]

1965年

1965年12月21日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A/RES/2106]
1965年11月1日
关于婚姻之同意、结婚最低年龄及婚姻登记之建议 [A/RES/2018]

1962年

1962年10月5日
关于婚姻之同意、结婚最低年龄及婚姻登记之公约草案与建议草案 [A/RES/1763]

1960年

1960年12月15日
会员国为确定是否负有义务递送宪章第七十三条款规定之情报所应遵循之原则[A/RES/1541]

1957年

1957年11月29日
已婚妇女国籍公约[A/RES/1040]

1952年

1952年11月6日
国际更正权公约[A/RES/630]

1950年

1950年12月14日
难民地位公约草案[A/RES/429]

1949年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
1949年8月12日
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
1949年8月12日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1949年8月12日
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
1949年8月12日
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
1949年12月2日
禁止贩卖人口及取缔意图营利使人卖淫之公约[A/RES/317]

1948年

1948年12月8日
国际人权法案[A/RES/217]
1948年12月8日
防止及惩治危害种族罪之通过及公约[A/RES/260]
1948年10月8日
管制麻醉品之国际公约[A/RES/211]

1947年

1947年11月21日
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之间特权及豁免协调问题[A/RES/179]
1947年10月31日
联合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联合国会所之协定[A/RES/169]

1946年

1946年2月13日
联合国外交特权及豁免公约[A/RES/22]
1946年11月19日
国际联合会依照有关麻醉品之各种国际协定、公约及议定书所行使权利之移交联合国[A/RES/54]

㈡ 迄今为止,中国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了多少贸易争端(高分求解)

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自2001年加入WTO至今,中国正式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共有13起,其中作为申诉方参与的有2起,作为被诉方参与的有11起(详见表1),这些案例呈现出以下特点。

表1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案例汇总

第一,涉及的成员相对集中。除了一起争端是由墨西哥对中国提起申诉之外,其余12起都发生在中国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尤其是与美国的贸易纠纷最为频繁,共涉及8起。此外,别的成员向中国提出申诉的案件也都与中美贸易争端有关。可以这么说,美国一直伴随着中国经历了所有上述贸易争端。

第二,争议领域相对集中,争议影响较大。中国作为被诉方的11起贸易争端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限制措施、出口退税、进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进口出版物及视听产品的限制措施、金融信息透滑肢型明度等问题,其中汽车零部件争端涉及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多个成员,出口退税争端涉及美国和墨西哥两个成员,金融信息透明度争端涉及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个成员。此外,涉及中国的贸易争端还有不少其它的世贸组织成员作为第三方参与其中。

第三,中国在WTO的出诉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入世后遭遇的第一起被诉案件发生在2004年,2005年全年没有涉及中国的贸易纠信猜纷,但是从2006年起,中国屡遭其它成员的指控,其中2006年有3起,2007年有5起,2008年至今,已经有三个成员向中国发难。

第四,贸易争端由双方协商解决转变为由第三方解决。2004年遭遇的第一起被诉案件是美国指控中国对进口集成电路产品征收增值税。当时,双方在磋商阶段就解决了彼此的纠纷,没有将争端提交第三方(评审团和上诉机构)解决。但此后的被诉案件除了4起目前仍在磋商外,其余8起都在磋商未果后进入到第三方审理阶段。

第五,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经验不足,基本处于被动应诉的局面。在上述13起贸易争端中,中国主动提起申诉的只有2起,其中2002年的申诉(DS252号案件)还是与欧盟饥耐、日本等7个成员一起向WTO提起的;另一起申诉案件(DS368号案件)目前仍停留在磋商阶段。事实上,中国还没有以申诉方的身份单独经历一次完整的争端解决程序。

虽然在WTO受理的378起贸易争端中,涉及中国的案例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是它们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自身原因包括国内的法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外部原因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固有的缺陷。厘清这些贸易争端的形成原因以及寻找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对于正在将自己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具体原因及其抗辩理由剖析

从表1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参与的案件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出口退税、减免税、知识产权保护及强制执行措施以及进口出版物和视听产品贸易权及分销等方面,其结果有的是中国提出上诉、有的是中国胜诉,还有的目前正在磋商之中,结果未卜。对这些争议的成因及其抗辩理由进行必要的分析,既是对失败教训的总结,又可对未审结案件提供新的抗辩思路。

1.有关汽车零部件案的成因及其抗辩理由

汽车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增长幅度已连续多年超过GDP的增长幅度。但是,与世界上一些汽车生产强国相比,中国汽车的国产化率不高。目前,中国生产的汽车大部分用的是别人的品牌,不少厂商就是通过进口散件,在中国组装后销售的,中国本地企业只提供少量的零部件。由于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比整车的进口关税低很多,这就导致了一些汽车厂商以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名义大量进口汽车整车散件,这种情形颇似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在许多欧洲国家建立的“螺丝刀工厂”。遗憾的是,中国在加入WTO之前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人世工作组报告第93段中只是笼统地规定:“中国代表确认未对汽车的成套散件和半成套散件设立关税税号。如中国设立此类税号,则关税将不超过10%。工作组注意到这一承诺。”然而,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由海关总署、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却规定,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汽车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这直接导致编号为DS339、DS340和DS342这几起贸易争端的发生。

2008年9月15日,被评审团裁定败诉的中国就裁决结果提出上诉,在上诉审中,中国至少可以就以下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

申诉方认为中国的做法违背GATT第3条第2款规定以及第3条第1款确立的原则。在此案中,申诉方对中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从表面上看与国产零部件属于“相似产品”,但由于这些零部件是以整车的方式进口到中国,因此,与其说它们与国产汽车零部件“貌似”,不如说它们与进口的整车更加“神似”。申诉方认为中国对用于组装汽车的进口零部件设置特定的指标限量,对超过该范围的汽车中的每个零部件征收额外费用,这种做法不符合GATT第3条第4款的规定。事实上,中国有关部门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没有对汽车零部件的进口设定指标限量,而只是在《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规定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即构成整车特征(第21条第3部分)。这样的规定是便于海关核定计税标准。

申诉方指责中国针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设立并维持限定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产品数量,这是对有关政策的误解,因为无论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还是《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都没有对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使用国产零部件的比例作过明确规定。申诉方认为中国的做法违背GATI’第3条和第11条的规定,以及TRIMS协议第2条第1款、第2款及相关解释所设定的义务,这也与事实不符。GATT第11条要求各成员取消旨在限制进口的一般数量限制,这种限制有可能以配额形式出现,也可能以进口许可证形式出现。TRIMS协议第2条以及附件所明确列举的被禁止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包括:(1)本土化要求,即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原材料。(2)出口表现,即对企业的奖励与其出口业绩挂钩。然而,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既没有强行要求汽车生产厂家必须使用国产零部件,也没有对企业的奖励与其出口业绩相联系。同理,中国也没有违背《人世议定书》第7条第3款、《入世工作组报告》第203段和第342段规定的义务。

此外,《原产地规则协议》第3条(b)项规定,当一件商品有两个以上的生产加工地时,该商品的原产地应根据其“最后的实质性改变”这一特征来确定。“最后的实质性改变”意味着产生了“产品价值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以此标准认定,用进口汽车零部件组装而成的汽车,其产地应该根据其主要部件的产地来确认,具体而言,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60%及以上的汽车就应当归类为“进口汽车”,中国海关对这类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关税时,即使有人世工作组报告第93条的规定,仍然可以依照《原产地规则协议》按进口汽车对其保留征收关税的权利。

2.出口退税、减免税案的成因及抗辩理由

出口退税作为一种补偿制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该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年底政务院修订的《货物税暂行条例》。该条例第10条规定,已税货物输往国外,经公告准予退税者,得由出口商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货物税税款。纵观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沿革,我们不难发现该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政策性较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口退税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与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关;二是补贴性质较为明显。几次出台的出口退税制度都具有明显的补贴功能,出口退税在一定时期甚至成为弥补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虽然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是否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这一制度是否与WTO的有关制度相符,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其实,出口退(免)税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贸易制度,最早涉及该制度的国际条约是GATT1947。其第6条第4款规定:“任何缔约方的产品进入另一缔约方后,不能因为其被免征或返还相同产品在出口国境内消费时所缴纳的税费,而被课以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这里所说的“出口国境内消费时所缴纳的税费”是指货物在出口国境内流通时应缴纳的间接税。间接税通常被称为“转嫁税”,虽然是对生产和流通企业征收,但税额实际上由消费者负担,是对消费行为进行征收。出口货物由于并未在国内消费,因此,应该将出口货物在生产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退还给纳税人。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作为间接税。

间接税的多寡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对本国境内所有商品(包括进出口商品)征税是一国主权的体现,这种权力包括征税权的行使和征税权的放弃。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国民收入较高,政府通过征收直接税便能保证其主要的税收来源,间接税在这些国家的税收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而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国民收入相对较低,所得税税源不足,国家的税收来源主要依赖间接税。间接税的大量征收不会对这些国家国内生产和消费产生很大影响;相反,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的特点,还可以刺激对外出口。这些都是出口退税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的主要原因。既然WTO协议在序言中强调要让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分享国际贸易增长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果,世贸组织在对待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退税问题上应该有更加灵活的政策。

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是参考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项税收制度。既然世贸组织并没有从根本上禁止出口退税制度,只要中国的出口商品退税幅度与该商品在境内流通时征收的税费相等,那就没有违反GATT第3条和第11条的规定以及《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有关规定。《补贴与反补贴协议》针对的补贴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一是政府行为;二是财政行为;三是给予某种利益,包括利益的增加或义务的减免;四是具有专项性。出口退税符合上述条件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项,但是不属于第三项所指的“给予某种利益”,因为出口商品并没有在出口国境内流通,本来就不需要缴纳相应的税费,退还出口商品原先被征收的(国内消费)那一部分间接税,与其说是增加纳税人的利益,不如说是对纳税人利益的返还。同理,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也没有违反TRIMS协议的规定,因为出口退税不是企业的“出口表现”依据,更与奖励无关。

3.知识产权保护及强制执行措施案的抗辩理由

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在人世之前经历了一次全面修订。但是,法治的关键在于守法,而守法程度的高低除了依靠重典重刑之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也是密不可分的。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介绍,2004年,全国文化市场稽查管理部门检查音像经营单位555,368家,查缴各类违法音像制品1.54亿张(盘)。白皮书内容在表明中国政府执法决心的同时,也暴露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固然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权利人的维权意识,但是更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政府的制度主要是规制人们的外在表现,很难净化人们的内心意识,而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还需要考虑维权的成本。因此,这次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WTO成员指责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被诉人虽然是中国政府,但是真正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的却是全体国人。

WTO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虽然要求各成员开放市场,但是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消费功能外,还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甚至意识形态。因此,许多世贸组织成员对此类商品都持谨慎态度,有些成员甚至在市场准入谈判时就明确拒绝向别的成员开放电影市场。中国虽然在人世时承诺进口部分外国电影,但是从总体上讲,这些产品的进口还不如其它产品顺畅。新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第5条明确规定国家对电影摄制、进口、出口、发行、放映和电影片公映实行许可制度。该条例第24条还规定国家对电影实行审查制度,不合格的电影,不允许投放市场。《出版管理条例》第42条第2款也明确规定在中国经营进口出版物的单位必须是国有独资企业并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基本国情和政治体制的不同是导致美国诉中国限制部分进口出版物和视听产品贸易权及分销服务的主要原因。

一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得较晚,与此同时,国人对进口文化产品的需求与实际经济水平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在人世时候还是庄严承诺:“中国已经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其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在DS362号案件中,针对申诉方美国的指控,中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抗辩。

申诉方指责中国针对假冒商标和盗版行为的刑事处罚规定不符合TRUPS协议第41条第1款和第61条的规定,这样的指控不能成立。我国《刑法》第213、214、215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是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216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217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法定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它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虽然,刑法处罚上述行为的前提是“情节严重”,但是对于那些达不到刑法处罚标准的行为,有关部门还可以对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这同样能够起到遏制违法行为的效果。因此,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任何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罚规定。

TRIPS协议第46条和第59条要求WTO销毁被查处的假冒商标或盗版产品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申诉方指责中国政府违反上述条款的义务,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事实上中国政府对处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决心历来都是非常坚定的,2005年1月1日,文化部、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在全国开展违法音像制品统一销毁活动,集中销毁6335万张(盘)各类违法音像制品。这次行动不仅有力打击了假冒商标和盗版的行为,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对于处理被查处的侵权产品的明确态度。

申诉方指责中国违背TRIPS协议第9条第1款和第14条的义务,即保护尚未在中国公开出版发行其作品作者的著作权。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包括合法作品和非法作品,对于前者,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2条已作出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既然中国已经加入《伯尔尼公约》,保护这部分作者的著作权自然是中国的国际义务。但是对于后者,即那些被我国著作权法所禁止出版发行的作品,中国自然没有义务对此提供保护。这样的规定符合GATT第20条(a)款的规定,也不违反TRIPS协议第41条第1款的规定。

4.进口出版物和视听产品贸易权及分销案的抗辩理由

中国《人世议定书》第5条第1款规定:“在不损害中国以符合《WTO协议》方式控制贸易的条件下,中国应逐步放宽贸易权的取得及范围,以便在加入后3年内,使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均有权在中国的全部关税领土内从事所有货物的贸易,但附件2A内所列依照本议定书继续实行国家垄断贸易者除外。此种贸易权应为进口或出口货物的权利。”出版物和视听产品的进口虽然属于货物贸易的范畴,但是它们有别于普通商品,因为人们消费出版物和视听产品,不是看重产品的物理性能,而是其承载的内容,即产品的精神品质。基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少成员对于文化产品的进口都有一定的限制,包括对进口商品品种的限制和从事此类商品进口经营者的资格限制,这样做也是GATT第20条(a)款所允许的。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电影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对进口出版物和视听产品采取某些限制措施,包括发行主体资格的限制和审查制度,这没有违反WTO的基本义务。因此,美国指责中国违背《人世议定书》第5条第1款和第2款、《人世工作组报告》第83段和第84段以及GATT第11条第1款的理由不能成立。同理,中国政府也没有违反GATS第16条(市场准入)和第17条(国民待遇)规定的义务。

三、寻找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

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不仅要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积累经验,尽量将争端解决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WTO争端解决机制被WTO成员频频援引,除了这一机制具有化解贸易争端的功能外,也暴露出该机制能够被一些成员利用作为拖延履行WTO义务的弊端。

其一是执行机制存在缺陷。DSU中的第21条、第22条和第23条是争端解决机制的执行条款,但是,目前至少有两个程序问题影响这一机制的有效行使。

第一,如何准确解释DSU第21条第5款的规定,即“当争议双方就被诉方是否彻底履行评审团或上诉机构的裁决意见不一致时,该争议应该通过争端解决程序来解决,包括由审理最初争议的评审团进行评审”。从字面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条款制定得不够严密,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以下几个问题:(1)本条款提到的争端解决程序是普通程序,还是特别程序?如果是普通程序,那么,DSU第6条至第18条是否都可以适用,即争端解决程序可能包括评审团审理和上诉机构评议两个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裁定其做法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一方没有诚意履行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那它只要在每次履行中对有关做法稍作调整,就可以使争议双方进入到一个周而复始、旷日持久的诉讼怪圈。这有可能成为一些贸易大国惯用的伎俩,而广大弱小国家却会因此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使在一些贸易大国之间,有时出于某种政治利益考虑,人们也会利用这个法律漏洞来拖延争端解决。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香蕉案”之争。如果是特别程序,那么,DSU对此又没有相应的规定。(2)如果评审团认为在规定的90天内无法完成评审报告,向争端解决机构申请延长评审时间,那么,该评审阶段的最长时间究竟是多少?在这一点上,是否可以参照DSU第12条第9款,即评审时间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争议双方将被诉方是否完全履行评审团或上诉机构裁决的争议提交评审团后可能又搭上一年半载的时间。

第二,如何正确理解“交叉报复”的顺序问题,世贸组织对此已经有了判例解释。在上诉机构对“香蕉案”作出终局裁定后,美国认为欧盟没有完全按照上诉机构的裁决和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履行其义务。双方经协商以后,又将此争议提交争端解决机构仲裁。仲裁机构认为审议“交叉报复”中第2种和第3种情形的前提是仲裁机构已经充分考虑了第1种情形。换言之,“交叉报复”是有先后顺序之分的,即实施后面一种报复措施的前提条件是无法实施前面一种报复措施。然而,根据DSU第3条第2款之规定,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功能之一是根据国际法通常的解释规则来解释世贸组织的有关法律条文,以确保世贸组织成员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在“日本酒税案”中,上诉机构也认为“对世贸组织协议内容的适当解释,首先应该是对条文的字面解释。”因此,判例解释在世贸组织以后的争端解决过程中有可能被引用,但它不具有法定约束力。“交叉报复”的顺序问题在实践中仍有可能成为执行机制有效行使的一个障碍。

其二是补偿机制存在缺陷。由于WTO的争端解决具有不溯及既往的特点,这种机制最主要的作用不是为申诉方的损失提供相应补偿,而是对世贸组织成员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在“香蕉案”中,申诉方之一的尼加拉瓜针对欧盟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其它领域所采取的任何报复措施,即使从贸易统计角度看,可以与其所受的损失大致相抵,但也无法弥补其作为国内支柱产业的香蕉业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尼加拉瓜在这一案件中可以采取的任何补救措施,从本质上讲,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宽慰或者是一种期待的利益而已。在WTO争端解决实践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选择补偿作为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主要是面对被诉方提供的有限的几种补偿形式,它们实在找不到可以弥补其实际损失的途径。

补偿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奏效,补偿措施容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冲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DSU第22条第2款规定,被诉方如果没有在合理的期限内完全履行争端解决机构的建议和裁定,应申诉方请求,双方必须就可以接受的补偿方式进行谈判。如果被诉方最终只愿意向申诉方提供新的关税减让承诺或其它市场准入条件,申诉方未必能够从这些补偿中得到真正的救济,因为DSU第3条第7款对被诉方如何向申诉方降低其它领域的关税或市场准入条件规定得并不明确。如果被诉方单方面向申诉方提供补偿,这种做法违背最惠国待遇的义务;如果补偿措施是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实施的,那么,这些新的减让承诺就不只是针对申诉方,而是针对所有世贸组织成员。

现行补偿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这容易导致申诉方无法得到及时补偿以及补偿的效果不确定。DSU第22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诉方不终止违法行为,应申诉方的请求,被诉方应该在合理期限内与申诉方协商补偿事宜。DSU第21条第3款规定的合理期限有三种:一是有关方提出,并经过争端解决机构同意的期限;二是争端解决机构裁定作出的45天内,由双方协商确定的期限;三是如果在争端解决机构裁定作出的90天内,双方无法就合理期限达成一致意见,则交由仲裁决定。这种冗长的审理期限能否确保申诉方的损失得到及时补偿?即使得到补偿,补偿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弥补申诉方的损失?这些都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为从现行的规定来看,补偿是临时性的,而不法行为却是长期的。

其次,规避问题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与会各方对规避问题的认识分歧太大,特别是就规避的构成很难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1994年在马拉喀什召开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一份“反规避决议”,强调反规避是反倾销措施的一部分,各成员希望就此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决议将反规避问题交由世贸组织的货物贸易理事会进一步讨论。目前,WTO各成员处理规避问题主要依据的是反倾销法或其它相关条例。针对美国、欧盟等成员对中国出口汽车整车散件这样的规避行为,中国本来可以采取相应的反规避措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55条明确规定:“商务部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但是,中国在工作组报告第93段的表述表明我们已经放弃了对汽车零配件这一特殊进口商品采取反规避措施的权利。虽然汽车零部件案的初审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败诉并不意味失败,美国在钢铁案中的表现值得我们在上诉过程中加以借鉴。美国之所以在官司缠身的情况下还能够从容地调整国内相关产业,这主要是因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没有类似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诉讼保全”这样的制度,因此,美国可以在应诉期间继续实施它的保障措施,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世贸组织对争端解决采取的是“不溯及既往”原则,换言之,被裁定其做法违背WTO规则的一方所需要做的只是从此改弦更张,对其以往的行为,世贸组织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因此,有些争端解决的结果可能是申诉方“赢了官司赔了钱”。因此,我国如果要在汽车零部件案中为自己多争取一些调整产业政策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WTO上诉机制和执行机制中的某些缺陷为自己找到更为策略的做法。

出口退税案的发生牵动了中国外贸出口一根敏感的神经。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30,100亿美元,但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280美元,国民收入在全世界还处于中下游水平。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信息,2007年的税收总收入为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中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者相加为12,860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26%。可见,间接税在中国的税收总收入中占了主要部分。目前,中国出口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利润空间较小,如不采取出口退税等措施予以扶持,很多企业将难以为继。虽然,有关部门于2007年再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但是要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幅度有赖于减少间接税的征收,而这又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直接税的增加。因此在短期内,中国还有可能遭遇出口退税之类的贸易争端,除了积极抗辩之外,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拖延时间也不失为中国政府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做法之一。

㈢ 根据国防法,中国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遵从什么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知支持国际社会采取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的与军事有关的活动,支持国际社会为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军缓老备控制和裁军所做的努力。

第六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军事关系中遵守同外国缔结或者加入、接受的有关条约和协定。

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3)国际争端条例扩展阅读:

第十一章 对外军事关系

第六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国际社会采取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的与军事有关的活动,支持国际社会为档哪消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军备控制和裁军所做的努力。

第六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军事关系中遵守同外国缔结或者加入、接受的有关条约和协定。

㈣ 10月有什么重磅新规实施

“十一”国庆节和中秋节即将来到,很多人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放飞自我”了。同时,自10月1日起,民法总则、国歌法、驾照新规等一系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磅法律法规将正式实施,看看对你我生活有哪些影响?

建设项目有关环境违法信息将记入社会诚信档案

《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将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决定对现行条例进行了修改,简化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事项和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进一步优化服务,减轻企业负担。

条例在修改中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条例强化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规定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建设项目竣工后,除按照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

同时,条例加大了违法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并针对实践中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不怕罚款怕曝光”的情况,提出将建设项目有关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开违法者名单。

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原有制度规则进行了六方面的修订完善:一是尝试原则导向,对各类
业务的规范运营提出八条通用原则;二是进一步强化全员合规,厘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合规负责人等各方合规管理责任;三是优化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对证券
基金经营机构合规系统建设、部门设置、合规人员数量和质量提出基本标准;四是强化合规负责人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提升专业经验和法律素质要求;五是改
善合规负责人履职保障,采取措施维护其独立性、权威性、知情权和薪酬待遇;六是强化监督管理,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合规负责人未能有效实
施合规管理等违规行为依法追责。

以上的新规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平时多了解方便你我他。

㈤ 没有遵守国际公约的国家和事迹

遵守国际条约、公约,是每一个国家的责任
为了维护人类基本的生活秩序,保障人类最基本的道义和尊严,联合国制定了很多公约、条约、议定书。国际公约、条约和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渊源。
在一些国家,国际条约的效力不仅优先于该国的国内法,甚至优先于该国宪法。比如荷兰宪法规定,“法院无权判断协定是否符合宪法”。根据欧盟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欧盟法与一个成员国的国内法相抵触,欧盟法的规定必须优先。对于欧盟国家来说,其国内宪法的地位和效力都次于欧盟法的规定。
在中国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但不少普通法律都规定,条约的适用性优先于国内法。如《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中国的外交声明也明确说:在国际上对中国生效的条约具有国内法律效力。一般而言,一个条约要在一个国家生效,需要经过该国签署、国内议会或相关机构批准等程序。但某些国际条约、公约,不待加入就具有约束力。例如反人类罪、战斗罪,无论你是否加入或承认有关国际条约、公约,国际社会都可以追究你的刑事义务。
签署并遵守的国际条约、公约,是每一个国家的责任。作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中国理应带头签署联合国的公约、条约、议定书,并且予以认真的履行和落实。这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庄严责任,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推脱。
1,《国际法院规约》
《国际法院规约》是《联合国宪章》的组成部分,一切联合国会员国都是规约的当然参加国。
根据该规约,国际法院有权管辖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现行条约、规约所规定的一切事件。国际法院的判决,对当事国有当然的法律拘束力。很显然,此种情况下若称引“内政”等理由是荒谬和可笑的。
2001年,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被逮捕并送交国际法庭接受审判;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裁决科索沃独立合法。
2,国际人权公约
该公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等一系列人权领域的公约、协议和议定书。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其中的25项,分别是:
<1>.《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7年签署,2001年批准,同年生效。)
<2>.《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81年加入,1982年生效。)
<3>.《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83年批准,同年生效。)
<4>.《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1983年加入,同年生效。)
<5>.《反对体育领域种族隔离国际公约》(1987年签署,1988年生效。)
<6>.《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90年批准,同年生效。)
<7>.《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0年加入,同年生效。)
<8>.《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批准,同年生效。)
<9>.《〈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2002年批准,2003年生效。)
<10>.《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约》(2002年批准,2003年生效。)
<11>.《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1986年批准,1988年生效。)
<12>.《就业政策公约》(1997年批准,1998年生效。)
<13>.《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82年加入,1982年生效。)
<14>.《关于难民地位议定书》(1982年加入,同年生效。)
<15>.《(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1987年批准,1988年生效。)
<16>.《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同时声明不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17>.《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同时声明不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18>.《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2001年由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署)
<19>.《残疾人权利公约》(第一批签署的国家之一,2008年生效)
<20>.《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1>.《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2>.《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3>.《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4>.《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的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1983年加入,1984年生效。)
<25>.《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的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1983年加入,1984年生效。)
中国加入的其它有关人权的公约,还有:
<1>.1921年《农业工人的集会结社权公约》(1984年承认,并生效)
<2>.1921年《工业企业中实行每周休息公约》(1984年承认,并生效)
<3>.1925年《本国工人与外国工人关于事故赔偿的同等待遇公约》(1984年承认,并生效)
<4>.1928年《制定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1984年承认,同年生效)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在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应以一切适当方法,普遍设立,并对一切人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在劳动保护方面:“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规定:人人有不分种族、肤色或民族或人种,平等享有在该国境内自由迁徙及居住的权利;有权离去任何国家,连其本国在内,并有权归返其本国;主张及表达自由的权利。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规定:“任何特殊情况,不论为战争状态、战争威胁、国内政局动荡或任何其他社会紧急状态,均不得援引为施行酷刑的理由”;“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国家将有遭受酷刑的危险,任何缔约国不得将该人驱逐、遣返或引渡至该国”。
中国虽然在1998年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中国至今没有批准其在国内生效。中国至今没有签署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反对教育歧视建议》。其实,《取缔教育歧视公约》有着激动人心的规定:“使初级教育免费并成为义务性质;使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普遍设立,并对一切人开放”,“使高等教育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2010年12月23号,联合国《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公约》正式生效,中国表示拒绝加入这一公约。
3,海洋公约
<1>.1948年《国际海事组织公约》(1973年认可并生效)
<2>.1949年《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则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52年认可,1957年生效,保留第十条)
<3>.196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94年加入,1995年生效)
<4>.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80年加入并生效)
<5>.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85年加入)
<6>.1973年《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1990年加入并生效)
<7>.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5年签署,1980年核准)
<8>.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80年签署,1985年生效)
<9>.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签署,1996年生效)
<10>.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1988年签署,1992年生效,不接受第16条第一款)
《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规定:任何人如非法并故意“毁坏船舶或对船舶或其货物造成有可能危及船舶航行安全的损坏”,则构成犯罪。
2010年12月,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曾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向中国声明权利:“希望中国严格遵守被誉为‘海洋宪法’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国际秩序”,“很多国家是根据该条约来主张主权的”,“一般来说,挑战这些就是挑战国际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尚未加入《大陆架公约》。
4,《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制订和执行或者坚持有效而协调的反腐败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促进社会参与,并体现法治、妥善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廉正、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原则”。
根据《透明国际》对各国清廉指数的评分,中国2003年得分3.4,排全球第66位,2010年得分3.5,全球排名跌至第78位。
5,国际反恐公约
截止2010年,联合国13项关于反恐的国际公约全部在中国获得通过,但不接受其中的某些条款。这些公约分别是:
<1>.1963年《飞机公约》(1978年加入,1979年生效)
<2>.1970年《非法劫持公约》(1980年中国加入并生效)
<3>.1971年《民航公约》(1974年加入,同日生效)
<4>.1973年《外交代表公约》(1987年加入并生效,不接受第13条1款)
<5>.1979年《劫持人质公约》(1993年生效)
<6>.1980年《核材料公约》(1989年生效,声明不受公约第十七条第二款)
<7>.1988年《机场议定书》(1988年批准)
<8>.1988年《海事公约》(1991年批准,声明保留第十六条第一款)
<9>.1988年《固定平台议定书》(1991年批准)
<10>.1991年《关于在可塑炸药中加添识别剂以便侦测的公约》(同年通过)
<11>.1997年《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国际公约》(2001年批准)
<12>.1999年《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2006年批准)
<13>.2005年《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2010年批准)
目前,各成员国正在就第14项国际条约,即“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草案”进行协商。
6,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公约
<1>.1970年《核不扩散条约》(1992加入,同时生效。)
<2>.1971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约》(1984年加入并生效)
<3>.1993年《化学武器公约》(1996年批准)
<4>.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签署,但尚未正式批准)
《核不扩散条约》规定: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根据规定,该条约有效期为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
1985年,朝鲜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特别检查”后,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5年2月10日,朝鲜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
7,环境公约
我国签署的联合国重要环境公约有:
<1>.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90年加入并生效)
<2>.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9年加入并生效)
<3>.1990年《经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91年加入,1992年生效)
<4>.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签署,1993年批准)
<5>.1992年《气候变化公约》(1992年签署,1993年批准)
<6>.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签署,1997年批准)
<7>.1997年《京都议定书》(1998年签署,2002年核准)
<8>.200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年签署,2004年生效)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规定:各国有责任“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各缔约方应当采取预防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并缓解其不利影响。当存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的威胁时,不应当以科学上没有完全的确定性为理由推迟采取这类措施”。
上个世纪末叶,著名有利专家黄万里曾经预言:“(长江三峡)造坝截断沙流,使上游洪水抬高,泛滥频繁;下游停止造地,滩涂侵蚀”,他甚至预言,“更多的水中漂游着的悬沙也部分沉积下来,堵塞住重庆港,断绝航道。洪水时抬高水位,壅及上游合川江津一带,淹没较两县更低洼之地,那里人口数十万,可能发生十倍于1983年7月底安康汉水之灾,惨绝人伦”。近些年来,三峡、长江流域、南方气候异常现象频频见诸报端。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也显示:“今年(编者按:指2005年,下同)4月份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据今年相关新闻报道:洞庭湖、鄱阳湖已经因为干旱变身为万亩大草原。
8,《国际卫生条例》
《国际卫生条例》于1969年制定,旨在控制传染病在全球蔓延,目前该条例由世界卫生组织管理。该条例要求遵守协议的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严重传播疾病的爆发,如霍乱、黄热病和鼠疫等。2007年6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对条例进行了修订,通报范围已经扩大至任何新发现的传染病及辐射、化学引发的事件。目前条例共拥有193个成员国。中国于1979年6月1日起承认该条例。2007年5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说,将于6月15日正式生效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适用于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全境。
2003年,中国爆发大规模SARS疫情,并向全球蔓延。4月3日,中国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卫生部部长表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在中国、北京工作、旅游是安全的,并称北京当时SARS病例只有12例,死亡3例。他还笑着说,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一般认为,此番言论误导了国内外民众和政府。北京解放军301医院有一位叫退休医生蒋彦永,他得到了SARS的一些内部数据,知道疫情远比部长大人说的严重。遂向外媒通报SARS疫情,中国SARS疫情终于大白天下,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抗击非典运动”。
9,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公约
<1>.1886年《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1992年加入并生效,声明享有附件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的权利)
<2>.194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1946年签署)
<3>.1954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1999年批准)
<4>.1967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和其它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84年加入)
<5>.1967年《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0年加入,并生效)
<6>.1971年《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加入,声明享有五条之三、四的权利)
<7>.1971年《保护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复制公约》(1993年加入)
<8>.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批准,次年生效)
<9>.1972年《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1988年加入,随即生效)
<10>.1989年《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1990.5.1 签署)
<11>.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4年加入)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规定:“任何一成员国公民的作者,其作品无论是否发表,应受到保护”。
《保护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复制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当保护具有其他缔约国公民身份的唱片制作者,防止未经唱片制作者允许而制作复制品和防止此类复制品的进口,只要任何此类制作或进口的目的是为了公开发行;以及防止公开发行此类复制品。”。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各国有责任保护其境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并使其遗传后代。为此目的,该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所谓文化遗产指的是:文物、建筑群、遗址。
10,其他公约
<1>.1907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993年承认,同年生效)
<2>.195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1984年认可并生效)
<3>.1976年《东南亚友好条约》(003年十届人大常委会议决定加入,2003.10.8签署并生效)
<4>.1982年《亚太发展中心章程》(1983.2.18 生效)
<5>.1986年《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1986签署,1987年核准,不接受第11条第2款)
<6>.1986年《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年签署,1987年核准,不接受第10条2款、第13条2款)
《东南亚友好条约》规定:“和平解决分歧或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规定:各国应该“互相进行合作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合作,以便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少其后果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免受放射性释放的影响”。

㈥ 二战的战败国拥有的军队受什么限制

二战结束斗销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军事限制如下:

一 严格控制战败国军队的数量,战败国只能有基本的自卫军队。

二 决不允许战败国研究军事领域核能和生化武器祥困 。且不能拥有进攻性武器。

三 不允许战败国生产航空母舰,并限制大型水上舰只的吨位数。

四 不允许战败国建立本国外的军事用途基地。

此外,战败国还应履行的条例有:
1、严惩战犯,向被侵略国家道歉申明谨销念。

2、战后由战胜国分区占领 。

3、不得使用法西斯名义组建任何组织和活动。

4、不得侵占他国领土。

5、不得拥有战争野心,包括迅速扩充军备,大量招兵,挑衅别国,在非自卫前提下作出攻击性行为.。

战败国要遵守以上规定,否则受到联合国制裁。

㈦ 国际法基本原则

法律分析: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民族自决原铅岩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得使用游拍威胁或物理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神激羡单行条例公布后,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中国人大网、本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网站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为标准文本。

㈧ 维也纳会议外交关系公约是什么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于1961年4月1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关于外交交往与豁免的全权代表会议上签订。1964年4月24日生效。
念老中国于1975年11月25日加入该公约,12月25日对中国生效。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标 题】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分 类】 外事外交
【时 效 性】 有效
【颁布时间】 1961.04.18
【实施时间】 1964.04.24
【发布部门】 维也纳
全文
本公约各当事国:
鉴于各国人民自古即已确认外交代表之地位,
察及联合国宪章之宗旨及原则中有各国主权平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国际间友好关系等项,
深信关于外交往来,特权及豁免之国际公约当能有助于各国间友好关系之发展——此项关系对于各国宪政及社会制度之差异,在所不问,
确认此等特权与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与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
重申凡未经本公约明文规定之问题应继续适用国际习惯法之规例,
爰议定条款如下:
第 一 条
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下列名称之意义,应依下列规定:
(甲)称“使馆馆长”者,谓派遣国责成担任此项职位之人;
(乙)称“使馆人员”者,谓使馆馆长及使馆职员;
(丙)称“使馆职员”者,谓使馆外交职员、行政及技术职员,及事务职员;
(丁)称“外交职员”者,谓具有外交官级位之使馆职员;
(戊)称“外交代表”者,谓使馆馆长或使馆外交职员;
(己)称“行政及技术职员”者,谓承办使馆行政及技术事务之使馆职员;
(庚)称“事务职员”者,谓为使馆仆役之使馆职员;
(辛)称“私人仆役”者,谓充使馆人员佣仆而非为派遣国雇用之人;
(壬)称“使馆馆舍”者,谓供使馆使用及供使馆馆长寓邸之用之建筑物或建筑物之各部分,以及其所附属之土地,至所有权谁属,则在所不问。
第 二 条
国与国间外交关系及常设使馆之建立,以协议为之。
第 三 条
一、除其他事项外,使馆之职务如下:
(甲)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
(乙)于国际法许可之限度内,在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之利益;
(丙)与接受国政府办理交涉;
(丁)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向派遣国政府具报;
(戊)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之友好关系,及发展两国间之经济、文化与科学关系。
二、本公约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使馆执行领事职务。
第 四 条
一、派遣国对于拟派驻接受国之使馆馆长人选务须查明其确已获得接受国之同意。
二、接受国无须向派遣国说明不予同意之理由。
第 五 条
一、派遣国向有关接受国妥为通知后,得酌派任一使馆馆长或外交职员兼驻一个以上国家,但任何接受国明示反对者,不在此限。
仔铅升二、派遣国委派使馆馆长兼驻另一国或数国者,得在该馆长不常川驻节之国内,设立以临时代办为馆长之使馆。
三、使馆馆长或使馆任何外交职员得兼任派遣国驻国际组织之代表。
第 六 条
两个以上国家得合派同一人为驻另一国之使馆馆长,但接受国表示反对者不在此限。
第 七 条
除第五条、第八条、第九条及第十一条另有规定外,派遣国得自由委派使馆职员。关于陆、海、空军武官,接受国得要求先行提名,征求该国同意。
第 八 条
一、使馆外交职员原则上应属派遣国国籍。
二、委派属接受国国籍之人为使馆外交职员,非经接受国同意,不得为之;此项同意得随时撤销之。
三、接受国对于第三国国民之亦非为派遣国国民者,得保留同样之权利。
第 九 条
一、接受国得随时不具解释通知派遣国激喊宣告使馆馆长或使馆任何外交职员为不受欢迎人员或使馆任何其他职员为不能接受。遇此情形,派遣国应斟酌情况召回该员或终止其在使馆中之职务。任何人员得于其到达接受国国境前,被宣告为不受欢迎或不能接受。
二、如派遣国拒绝或不在相当期间内履行其依本条第一项规定所负义务,接受国得拒绝承认该员为使馆人员。
第 十 条
一、下列事项应通知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
(甲)使馆人员之委派,其到达及最后离境或其在使馆中职务之终止;
(乙)使馆人员家属到达及最后离境;遇有任何人成为或不复为使馆人员家属时,亦宜酌量通知;
(丙)本项(甲)款所称人员雇用之私人仆役到达及最后离境;遇有私人仆役不复受此等人员雇用时,亦宜酌量通知;
(丁)雇用居留接受国之人为使馆人员或为得享特权与豁免之私人仆役时,其雇用与解雇。
二、到达及最后离境,于可能范围内,亦应事先通知。
第 十一 条
一、关于使馆之构成人数如另无协议,接受国得酌量本国环境与情况及特定使馆之需要,要求使馆构成人数不超过该国认为合理及正常之限度。
二、接受国亦得在同样范围内并在无差别待遇之基础上,拒绝接受某一类之官员。
第 十二 条
派遣国非经接受国事先明示同意,不得在使馆本身所在地以外之地点设立办事处,作为使馆之一部分。
第 十三 条
一、使馆馆长依照接受应予划一适用之通行惯例。在呈递国书后或在向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通知到达并将所奉国书正式副本送交后,即视为已在接受国内开始执行职务。
二、呈递国书或递送国书正式副本之次第依使馆馆长到达之日期及时间先后定之。
第 十四 条
一、使馆馆长分为如下三级:
(甲)向国家元首派遣之大使或教廷大使,及其他同等级位之使馆馆长;
(乙)向国家元首派遣之使节、公使及教廷公使;
(丙)向外交部长派遣之代办。
二、除关于优先地位及礼仪之事项外,各使馆馆长不应因其所属等级而有任何差别。
第 十五 条
使馆馆长所属之等级应由关系国家商定之。
第 十六 条
一、使馆馆长在其各别等级中之优先地位应按照其依第十三条规定开始执行职务之日期及时间先后定之。
二、使馆馆长之国书如有变更而对其所属等级并无更动时,其优先地位不受影响。
三、本条规定不妨碍接受国所采行关于教廷代表优先地位之任何办法。
第 十七 条
使馆外交职员之优先顺序应由使馆馆长通知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
第 十八 条
各国接待使馆馆长,对于同一等级之馆长应适用划一程序。
第 十九 条
一、使馆馆长缺位或不能执行职务时,应由临时代办暂代使馆馆长。临时代办姓名应由使馆馆长通知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如馆长不能通知时,则由派遣国外交部通知之。
二、使馆如在接受国内并无外交职员时,派遣国得于征得接受国同意后,指派行政或技术职员一人,主持使馆日常行政事务。
第 二十 条
使馆及其馆长有权在使馆馆舍,及在使馆馆长寓邸与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国之国旗或国徽。
第二十一条
一、接受国应便利派遣国依照接受国法律在其境内置备派遣国使馆所需之馆舍,或协助派遣国以其他方法获得房舍。
二、接受国遇必要时,并应协助使馆为其人员获得适当之房舍。
第二十二条
一、使馆馆舍不得侵犯。接受国官吏非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
二、接受国负有特殊责任,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保护使馆馆舍免受侵入或损害,并防止一切扰乱使馆安宁或有损使馆尊严之情事。
三、使馆馆舍及设备,以及馆舍内其他财产与使馆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征用、扣押或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一、派遣国及使馆馆长对于使馆所有或租赁之馆舍,概免缴纳国家、区域或地方性捐税,但其为对供给特定服务应纳之费者不在此列。
二、本条所称之免税,对于与派遣国或使馆馆长订立承办契约者依接受国法律应纳之捐税不适用之。
第二十四条
使馆档案及文件无论何时,亦不论位于何处,均属不得侵犯。
第二十五条
接受国应给予使馆执行职务之充分便利。
第二十六条
除接受国为国家安全设定禁止或限制进入区域另订法律规章外,接受国应确保所有使馆人员在其境内行动及旅行之自由。
第二十七条
一、接受国应允许使馆为一切公务目的自由通讯,并予保护。使馆与派遣国政府及无论何处之该国其他使馆及领事馆通讯时,得采用一切适当方法,包括外交信差及明密码电信在内。但使馆非经接受国同意,不得装置并使用无线电发报机。
二、使馆之来往公文不得侵犯。来往公文指有关使馆及其职务之一切来往文件。
三、外交邮袋不得予以开拆或扣留。
四、构成外交邮袋之包裹须附有可资识别之外部标记,以装载外交文件或公务用品为限。
五、外交信差应持有官方文件,载明其身份及构成邮袋之包裹件数;其于执行职务时,应受接受国保护。外交信差享有人身不得侵犯权,不受任何方式之逮捕或拘禁。
六、派遣国或使馆得派特别外交信差。遇此情形,本条第五项之规定亦应适用,但特别信差将其所负责携带之外交邮袋送交收件人后,即不复享有该项所称之豁免。
七、外交邮袋得托交预定在准许入境地点降落之商营飞机机长转递。机长应持有官方文件载明构成邮袋之邮包件数,但机长不得视为外交信差。使馆得派馆员一人径向飞机机长自由取得外交邮袋。
第二十八条
使馆办理公务所收之规费及手续费免征一切捐税。
第二十九条
外交代表人身不得侵犯。外交代表不受任何方式之逮捕或拘禁。接受国对外交代表应特示尊重,并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以防止其人身、自由或尊严受有任何侵犯。
第三十条
一、外交代表之私人寓所一如使馆馆舍应享有同样之不得侵犯权及保护。
二、外交代表之文书及信件同样享有不得侵犯权;其财产除第三十一条第三项另有规定外,亦同。
第三十一条
一、外交代表对接受国之刑事管辖享有豁免。除下列案件外,外交代表对接受国之民事及行政管辖亦享有豁免:
(甲)关于接受国境内私有不动产之物权诉讼,但其代表派遣国为使馆用途置有之不动产不在此列;
(乙)关于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并不代表派遣国而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之继承事件之诉讼;
(丙)关于外交代表于接受国内在公务范围以外所从事之专业或商务活动之诉讼。
二、外交代表无以证人身份作证之义务。
三、对外交代表不得为执行之处分,但关于本条第一项(甲)、(乙)、(丙)各款所列之案件,而执行处分复无损于其人身或寓所之不得侵犯权者,不在此限。
四、外交代表不因其对接受国管辖所享之豁免而免除其受派遣国之管辖。
第三十二条
一、外交代表及依第三十七条享有豁免之人对管辖之豁免得由派遣国抛弃之。
二、豁免之抛弃,概须明示。
三、外交代表或依第三十七条享有管辖之豁免之人如主动提起诉讼即不得对与主诉直接相关之反诉主张管辖之豁免。
四、在民事或行政诉讼程序上管辖豁免之抛弃,不得视为对判决执行之豁免亦默示抛弃,后项抛弃须分别为之。
第三十三条
一、除本条第三项另有规定外,外交代表就其对派遣国所为之服务而言,应免适用接受国施行之社会保险办法。
二、专受外交代表雇用之私人仆役亦应享有本条第一项所规定之豁免,但以符合下列条件为限:
(甲)非接受国国民且不在该国永久居留者;
(乙)受有派遣国或第三国之社会保险办法保护者。
三、外交代表如其所雇人员不得享受本条第二项所规定之豁免,应履行接受国社会保险办法对雇主所规定之义务。
四、本条第一项及第二项所规定之豁免不妨碍对于接受国社会保险制度之自愿参加,但以接受国许可参加为限。
五、本条规定不影响前此所订关于社会保险之双边或多边协定,亦不禁止此类协定之于将来议订。
第三十四条
外交代表免纳一切对人或对物课征之国家、区域、或地方性捐税,但下列各项,不在此列:
(甲)通常计入商品或劳务价格内之间接税;
(乙)对于接受国境内私有不动产课征之捐税,但其代表派遣国为使馆用途而置有之不动产,不在此列;
(丙)接受国课征之遗产税、遗产取得税或继承税,但以不抵触第三十九条第四项之规定为限;
(丁)对于自接受国内获致之私人所得课征之捐税,以及对于在接受国内商务事业上所为投资课征之资本税;
(戊)为供给特定服务所收费用;
(己)关于不动产之登记费、法院手续费或记录费、抵押税及印花税;但第二十三条另有规定者,不在此列。
第三十五条
接受国对外交代表应免除一切个人劳务及所有各种公共服务,并应免除关于征用、军事募捐及屯宿等之军事义务。
第三十六条
一、接受国应依本国制定之法律规章,准许下列物品入境,并免除一切关税及贮存、运送及类似服务费用以外之一切其他课征:
(甲)使馆公务用品;
(乙)外交代表或与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之私人用品,包括供其定居之用之物品在内。
二、外交代表私人行李免受查验,但有重大理由推定其中装有不在本条第一项所称免税之列之物品,或接受国法律禁止进出口或有检疫条例加以管制之物品者,不在此限。遇此情形,查验须有外交代表或其授权代理人在场,方得为之。
第三十七条
一、外交代表之与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如非接受国国民,应享有第二十九条至三十六条所规定之特权与豁免。
二、使馆行政与技术职员暨与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如非接受国国民且不在该国永久居留者,均享有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五条所规定之特权与豁免,但第三十一条第一项所规定对接受国民事及行政管辖之豁免不适用于执行职务范围以外之行为。关于最初定居时所输入之物品,此等人员亦享有第三十六条第一项所规定之特权。
三、使馆事务职员如非接受国国民且不在该国永久居留者,就其执行公务之行为享有豁免,其受雇所得酬报免纳捐税,并享有第三十三条所载之豁免。
四、使馆人员之私人仆役如非接受国国民且不在该国永久居留者,其受雇所得酬报免纳捐税。在其他方面,此等人员仅得在接受国许可范围内享有特权与豁免。但接受国对此等人员所施之管辖应妥为行使,以免对使馆职务之执行有不当之妨碍。
第三十八条
一、除接受国特许享受其他特权及豁免外,外交代表为接受国国民或在该国永久居留者,仅就其执行职务之公务行为,享有管辖之豁免及不得侵犯权。
二、其他使馆馆员及私人仆役为接受国国民或在该国永久居留者仅得在接受国许可之范围内享有特权与豁免。但接受国对此等人员所施之管辖应妥为行使,以免对使馆职务之执行有不当之妨碍。
第三十九条
一、凡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之人,自其进入接受国国境前往就任之时起享有此项特权与豁免,其已在该国境内者,自其委派通知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之时开始享有。
二、享有特权与豁免人员之职务如已终止,此项特权与豁免通常于该员离境之时或听任其离境之合理期间终了之时停止,纵有武装冲突情事,亦应继续有效至该时为止。但关于其以使馆人员资格执行职务之行为,豁免应始终有效。
三、遇使馆人员死亡,其家属应继续享有应享之特权与豁免,至听任其离境之合理期间终了之时为止。
四、遇非为接受国国民且不在该国永久居留之使馆人员或与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死亡,接受国应许可亡故者之动产移送出国,但任何财产如系在接受国内取得而在当事人死亡时禁止出口者,不在此列。动产之在接受国纯系因亡故者为使馆人员或其家属而在接受国境内所致者,应不课征遗产税、遗产取得税及继承税。
第四十条
一、遇外交代表前往就任或返任或返回本国,道经第三国国境或在该国境内,而该国曾发给所需之护照签证时,第三国应给予不得侵犯权及确保其过境或返回所必需之其他豁免。享有外交特权或豁免之家属与外交代表同行时,或单独旅行前往会聚或返回本国时,本项规定同样适用。
二、遇有类似本条第一项所述之情形,第三国不得阻碍使馆之行政与技术或事务职员及其家属经过该国国境。
三、第三国对于过境之来往公文及其他公务通讯,包括明密码电信在内,应一如接受国给予同样之自由及保护。第三国于已发给所需护照签证之外交信差及外交邮袋过境时,应比照接受国所负之义务,给予同样之不得侵犯权及保护。
四、第三国依本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三项规定所负之义务,对于各该项内分别述及之人员与公务通讯及外交邮袋之因不可抗力而在第三国境内者,亦适用之。
第四十一条
一、在不妨碍外交特权与豁免之情形下,凡享有此项特权与豁免之人员,均负有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之义务。此等人员并负有不干涉该国内政之义务。
二、使馆承派遣国之命与接受国洽商公务,概应径与或经由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办理。
三、使馆馆舍不得充作与本公约或一般国际法之其他规则、或派遣国与接受国间有效之特别协定所规定之使馆职务不相符合之用途。
第四十二条
外交代表不应在接受国内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专业或商业活动。
第四十三条
除其他情形外,外交代表之职务遇有下列情事之一即告终了:
(甲)派遣国通知接受国谓外交代表职务业已终了;
(乙)接受国通知派遣国谓依第九条第二项之规定该国拒绝承认该外交代表为使馆人员。
第四十四条
接受国对于非为接受国国民之享有特权与豁免人员,以及此等人员之家属,不论其国籍为何,务须给予便利使能尽早离境,纵有武装冲突情事,亦应如此办理。遇必要时,接受国尤须供给其本人及财产所需之交通运输工具。
第四十五条
遇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或遇使馆长期或暂时撤退时:
(甲)接受国务应尊重并保护使馆馆舍以及使馆财产与档案,纵有武装冲突情事,亦应如此办理;
(乙)派遣国得将使馆馆舍以及使馆财产与档案委托接受国认可之第三国保管;
(丙)派遣国得委托接受国认可之第三国代为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之利益。
第四十六条
派遣国经接受国事先同意,得应未在接受国内派有代表之第三国之请求,负责暂时保护该第三国及其国民之利益。
第四十七条
一、接受国适用本公约规定时,对各国不得差别待遇。
二、但下列情形不以差别待遇论:
(甲)接受国因派遣国对接受国使馆适用本公约任一规定有所限制,对同一规定之适用亦予限制;
(乙)各国依惯例或协定,彼此给予较本公约所规定者更为有利之待遇。
第四十八条
本公约应听由联合国或任何专门机关之全体会员国、或国际法院规约当事国、及经联合国大会邀请成为本公约当事一方之任何其他国家签署,其办法如下:至1961年10月31日止在奥地利联邦外交部签署,其后至1962年3月31日止在纽约联合国会所签署。
第四十九条
本公约须经批准。批准文件应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
第五十条
本公约应听由属于第四十八条所称四类之一之国家加入。加入文件应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
第五十一条
一、本公约应于第二十二件批准或加入文件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之日后第三十日起发生效力。
二、对于在第二十二件批准或加入文件存放后批准或加入本公约之国家,本公约应于各该国存放批准或加入文件后第三十日起发生效力。
第五十二条
联合国秘书长应将下列事项通知所有属于第四十八条所称四类之一之国家:
(甲)依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及第五十条对本公约所为之签署及送存之批准或加入文件;
(乙)依第五十一条本公约发生效力之日期。
第五十三条
本公约之原本应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其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各本同一作准;秘书长应将各文正式副本分送所有属于第四十八条所称四类之一之国家。
为此,下列全权代表,各秉本国政府正式授予签字之权,谨签字于本公约,以昭信守。
公历1961年4月18日订于维也纳。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包括序言和53个条款,并附有《关于取得国籍之任择议定书》和《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
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
(1963年4月24日订于维也纳)
[本议定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
本议定书及自一九六三年三月四白至四月二十二日在维也纳举行之联合国会议所通过之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之各当事国,
表示对于公约因解释或适用上发生争端而涉及各当事国之一切问题,除当事各方于合理期间内商定其他解决方法外,愿接受国际法院之强制管辖,
爱议定条款如下:
第1条
公约解释或适用上发生之争端均属国际法院强制管辖范围,因此争端之任何一造如系本议定书之当事国,得以请求书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
第2条
当事各方得于一方认为有争端存在并将此意通知他方后两个月内,协议不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而提交公断法庭
此项期间届满后,任何一方得以请求书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
第3条
1.当事各方得于同一两个月期间内协议在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前采用和解程序。
2.和解委员会应于派设后五个月内作成建议。争端各造倘于建议提出后两个月内未予接受,任何一造得以请求书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
第4条
公约、关于取得国籍之任择议定书及本议定书之各当事国得随时声明将本议定书之规定适用于关于取得国籍之任择议定书解释或适用上发生之争端。此项声明应通知联合国秘书长。
第5条
本议定书应听由所有得成为公约当事国之国家签署,其办法如下:
至一九六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在奥地利共和国联邦外交部签署,其后至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在纽约联合国会所签署。
第6条
本议定书须经批准。批准文件应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
第7条
本议定书应听由所有得成为公约当事国之国家加入。加入文件应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
第8条
1.本议定书应于公约开始生效之同日起发生效力,或于第二件批准或加入议定书文件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之日后第三十日起发生效力,以两者中在后之日期为准。
2.对于在本议定书依本条第一项发生效力后批准或加入之国家,本议定书应于各该国存放批准或加入文件后第三十日起发生效力。
第9条
联合国秘书长应将下列事项通知所有得成为公约当事国之国家:
(a)依第5条、第6条及第7条对本议定书所为之签署及送存之批准或加入文件;
(b)依本议定书第4条所为之声明;
(c)依第8条本议定书发生效力之日期。
第10条
本议定书之原本应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其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各本同一作准;秘书长应将各文正式副本分送第5条所称各国。
为此,下列全权代表,各秉本国政府正式授予签字之权,谨签字于本议定书,以昭信守。
公历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订于维也纳。
关于取得国籍之任择议定书
(1963年4月24日订于维也纳)
[本议定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
本议定书及自一九六三年三月四日至四月二十二日在维也纳举行之联合国会议所通过之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之各当事国。
表示对于领馆人员及与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取得国籍一事,愿在彼此间确立规则,
爱议定条款如下:
第1条
就本议定书之适用而言,“领馆人员”一语之意义,应依公约第1条
一项第(七)款之规定,即指“领事官员、领馆雇员及服务人员。”
第2条
领馆人员非为接受国国民者及与其构成同一户口之家属不应专因接受国法律之适用而即取得该国国籍.
第3条
本议定书应听由所有得成为公约当事国之国家签署,其办法如下;至一九六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在奥地利共和国联邦外交部签署,其后至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在纽约联合国会所签署。
第4条
本议定书须经批准。批准文件应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
第5条
本议定书应听由所有得成为公约当事国之国家加入。加入文件应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
第6条
1.本议定书应于公约开始生效之同日起发生效力,或于第二件批准或加入议定书文件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之日后第三十日起发生效力,以两者中在后乏日期为准。
2.对于在本议定书依本条第一项发生效力后批准或加入之国家本议定书应于各该国存放批准或加入文件后第三十日起发生效力。
第7条
联合国秘书长应将下列事项通知所有得成为公约当事国之国家:
(a)依第3条、第4条及第5条对本议定书所为之签署及送存之批准或加入文件;
(b)依第6条本议定书发生效力之日期.
第8条
本议定书之原本应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放,其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各本同一作准;秘书长应将各文正式副本分送第3条所称各国。
为此,下列全权代表,各秉本国政府正式授予签字之权,谨签字于本议定书,以昭信守。
公历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订于维也纳。

㈨ 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区别

法律分析:主要区别如下:从主体来看,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公权机构,而国内法的主体也包括个人、法人等。 2.从调整对象来看,国际法调整的是国际关系,而国内法的对象也包括个人关系、法人关系等。 3.从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相互性来看,国际法的大部分规则是相互的和对等的,国内法则不是。 4.从形成方式来看,国际法的形成主要靠各国在长期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国际习惯和彼此间谈判缔结的协议,即条约,而国内法主要依靠立法机关制定。 5.从国际法规则的性质来分析,大部分都属于任意性规则,不具有强制性。 国内法具有强制性。6.从实施方式来看,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行政机关来执行国际法,而国内法是有的。 7.从司法权来看,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司法体系来适用和解释国际法并解决国际争端,国内法有统一的司法体系来适用和解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热点内容
小饭店收银员规章 发布:2024-11-18 11:31:27 浏览:476
法官与刽子手百度云 发布:2024-11-18 10:37:55 浏览:317
购房协议有法律效力吗定金 发布:2024-11-18 09:46:39 浏览:545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