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学校规章制度滞后

学校规章制度滞后

发布时间: 2023-05-29 02:04:51

❶ 学校应如何依法制校

谈谈如何依法治校 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单位,直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校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方略。学校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应当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一.对依法治校具体内容的理解 何为依法治校? 从法律上讲,依法治校体现一种法律关系,即依法治校必须由主体、范围和依据三大要素组成,依法治校的主体是指以各种方式参加这一法律关系,并在其中享受权利和义务的当事人,它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这些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有哪些?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和规范,并以法律条文形式加以保障。这就是依法治校的内容。 二.关于依法治校的意义 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可以说,依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是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关于对依法治校工作的一些想法 (一)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目前国家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较滞后,教育管理还普遍存在着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的问题。 1.学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2.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3.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 4.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 (二)对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一些想法 1.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在依法治校过程中,从学校管理内部来说,学校管理者能否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 认清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学校实施法制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学校管理者之一应当把依法治校的管理 理念贯穿学校管理中,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与体制,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 2.加强学习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是基础,用法是关键,依法治理是目的。目前我国有关教育发展、学校管 理的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学校管理者应把教育法制学习与宣传纳入重要工作 职责范围。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可以在学校教职工中经常开 展法制讲座;可以开展各种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以及把法庭审判现场搬到学校等。让广大干部、师生增强法制观 念,并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广泛深入。

❷ 结合学校管理说说如果学校缺乏管理规章制度结果会怎样

会一片混乱。

如果没有规章制度,

学校的管理就会杂乱无章。

一切都会无法正常运转。

❸ 发现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我该如何提出意见

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议
来本校已半年有余,对本校的情况也亦基本有所了解,根据李校长“把私校一些经验引进来”的指示精神以及我来此半年来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粗略地谈一下我个人不一定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望各位领导考虑和审议,若有不妥请不必客气地批评指正。
一、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不能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我来此以后,对我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也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进一步修订、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修订、完善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以前,学校还能收缴一些学杂费,我们还有一部分机动资金,并有这部分资金的掌控权,正因如此,我们有能力对班主任有所补贴,对各位老师也设置了考勤奖,并且承诺按月发放,这些在当时都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按照国家精神,对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以内的学生免交学杂费,这样学校的资金就不会象过去那样宽裕,更谈不上对此项资金的支配权。所以按月发放就难以保证,因此就会以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对学校来讲,好象我们没有履行承诺,对教职工来讲,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对我们的整体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校也应与时倶进,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有其很现时的必要性。
(二)、修订、完善规章制度的紧迫性
一年多来,随着我们教育教学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初中中考成绩的攀升,我校也初有了较好的口碑,正因如此,再加上我校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很多老师把它当作了理想的工作之地,调入我校的老师也不断增加。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的确感觉到由此而带来的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首先是老师之间工作量出现不均衡,进而就是老师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另外,由于学校所属的体制和性质的与私校存在着差异,老师们的竞争意识不够强,竞争氛围不够浓,缺少“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个别老师没有把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或生活的基础,而把工作当作生活的附属品,因此,导致了工作上的不安心和考勤上的随意性,甚至有越到多课之日就会有越想请假的意向,结果出现了:教导处成了调度室,领导成了调度员,看似忙得团团转,正常工作拉不开栓。凡此种种现象,都会给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再加上一些不良情绪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如不及时控制和纠正,就会在老师当中蔓延,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不良的影响,所以,对我们原有制度有针对性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学校和其它的职能部门一样,也有不同的科室组成,由于工作重点和性质的不同,各个科室都应有不同的制度对其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只有这样,各个部门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所以,我们在修定制度时要顾及全面,对各个方面的制度都要进行修定。
2、针对性原则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必须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要认真分析出工作中那些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源,审视寻找出原有制度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修订。
3、长期性原则
作为制度,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在修定制度时,既要着眼于现在,也要放眼于未来,使之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让它成为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则和准绳,起到稳定军心和局势的作用,我们不能信口乌鸦,更不能朝令夕改。
4、人性化原则
我校老师平均年龄偏大,大部分已步入中年,这一时期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较重,且身体也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再加上我校女教师很多以及她们独有的生理现象这个现实,所以,我们在修订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不误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想老师之所想,力所能及地为老师解决些实际问题,形成条文,列为制度,努力体现制度的人性化。
5、权威性原则
制度的人性化,并不是说人云亦云,更不是纪律松懈、工作懒散的借口,因为人性中也有一些对工作不利的成分。所谓制度,是一个单位或集体为了实现某个奋斗目标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政指令,它本身就有很强的权威性,如果制度失去了这一特性,它将成为一张空文,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6、可操作性原则
一个制度的出台,不是为了张贴上墙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为了将它付诸实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工作,这是我们制定、修订、完善制度的目的所在。所以,修订完善的制度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其能很快的付诸实施,使制度真正起到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的作用。

❹ 制度建设滞后和松懈区别

制度建设滞后会导致作风不实。不坚持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急功近利,不按企业发展、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办事姿羡裂。

执行不迹闭力,工作执行力差,有令派胡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相互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平时不抓紧,忙时乱应付,与本企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松懈的意思:不紧张;松弛,不集中

❺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 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一、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和人员不完善

学校设置的部门有党政办公室、教学处、学生处、总务处、财务处、保卫处、招生就业办、培训办。校级干部中目前空缺行政念顷副校长、德育副校长、专职工会主席,各部门应有一名主任或副主任作为中层领导主管工作,目前有些岗位空缺,由主任助理主管工作。职位系统不清晰,造成职责不明确,部门间协调不顺畅。

2、学校制度落实不到位

学校重视制度建设,组织干部、教师进行了《工作流程与标准》的制定,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每名教职工都有一本厚厚的《工作流程与标准》。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致使学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3、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计划制定、执行不力

每学期开学,学校、各部门、教研室、年级、个人都制定工作计划。计划是层层制定,反复讨论,有时半个学期快过去了,计划才制定出来。有些计划过于模式化,脱离工作实际,目标不明确。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落实计划,随意性强。

4、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激励系统不健全

每学年进行绩效考核,虽然考核程序比较规范,但考核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工作绩效。激励系统不健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多大差别。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职工奖励不够,对严重违纪的教职工没有什么惩罚。

5、领导有效性需要加强

学校领导办学有思路,但工作方式待改进,对下属缺乏必要的信任和信心,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工作上被动应付。各级领导的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下级的支持,学校整体工作效率需要提高。

6、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学校提出了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及核心价值观,但并没有深入每名教职工内心。学校由三所学校先后两次合并而成,各校区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没有很好地融合,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对策

1、完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学校的组织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党政办公室,目前负责学校的行政、党务、工会、人事、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离退休工作等,内容多而杂,人员少,每个人的分工不明确,工作没少干,但并不能让学校和教职工满意。应进行调整,例如成立党务办公室、工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办公室,增加人员配置仔差陆,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人员配备不完善,应尽快配备齐校级干部、中层干部,明确职责和分工,使校长从事事亲力亲为中解脱出来,把握学校发展的大方向。

2、落实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行制度化管理、走规范化管理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庆滑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所制定的制度要取得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同,同时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认识自由和约束的关系,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目前学校存在着漠视、违反制度的现象,应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规范一经形成,所有成员都必须执行,违反规定要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要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必须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是为了维护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执行制度时,要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

3、注重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计划

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是“为核心区建设高端、精品、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目标与客观现实有一定差距,学校生源较差,大部分是初中的后进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兴趣低、家庭教育缺失,有的是肢体或智力残疾,师资现状不容乐观,专业大部分是传统服务业,办学目标很难实现,无法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应该进行更准确的定位。目标的确立,不应只是领导的命令,应是上下积极配合,全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和修改。要把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层层落实。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发挥考评对过程的调控和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为了实现目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目前存在着计划的滞后性,今后应提前制定计划,提高效率,在开学初完成各层级的计划并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各项计划。

4、加强绩效考核,建立激励系统

每学年学校对教职工进行绩效考核,采用个人述职、自评和同事评议的方式,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由投票产生。考核程序比较规范,但考核过程中感情因素较多,考核依据不是很明确,考核主体少。应该重视平时考核,把教职工的平时表现能量化的量化,这样不至于凭印象进行考核。考核主体更多一些,例如学生、家长、部门领导等,应参与到考核中。考核内容以完成工作量、工作效果为主,如担任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和班级管理效果,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学业进步等。对个别师德水平低、教育教学能力差,甚至出现教育教学事故的教师,应建立退出机制。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系统,满足不同教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物质、评价、群体、自我实现等方面进行激励,强化教职员工的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行为,使教职员工焕发出较高的工作热情,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5、加强民主管理意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自主管理。使领导与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等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更稳定持久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各级领导应及时、顺畅地与教职员工沟通信息,尊重、关心每一名教职工,建立密切、和谐的工作关系,争取得到工作上的支持,合理配置人、财、物各种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善于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热情,使他们为学校感到自豪,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与学校相伴而生,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我校由三所学校先后两次合并而成,每个校区的校园文化各不相同,需要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经过全校讨论,反复征求意见,提出了核心价值观。部分教师能够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校目标而努力,但有的`教师并不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不愿承担责任,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校应该继续通过教育和学习强化核心价值观,宣传那些热爱教育事业、业绩突出的教师,使学校价值观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形成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挥自动调节、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查找问题所在,进行改进和变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工作,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后勤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偏低。教学工作能否较为轻松、顺利地落实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密切相关。但是,个别学校对后勤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首先,学校把教学工作放到第一位,这并没有错,但是有些学校认为只要搞好学生的教学工作就可以了,忽略后勤管理的重要性,这就会对实际工作的落实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很多学校考虑到资金的开销,想减少后勤管理人员与设施的投入,这就导致了后勤人员不足,后勤设施滞后。

(二)管理观念相对较落后。首先,后勤管理按照行政的思想与手段进行管理,而实际上,后勤管理应该被理解为服务部门。其次,后勤管理部门存在依赖心态,存在懒惰性。最后,很多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忽视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工作人员完全服务于上级的指示,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形式做出决策,导致后勤机构的管理范围过广,质量大大降低。

(三)后勤管理系统与结构存在漏洞。首先,很多学校在后勤管理路线上走的是直上直下的线性管理模式,直属于学校领导,并没有自身独立的结构模式,即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所以说,学校后勤管理不能够按照企业运营的模式进行管理,致使管理结构的内容与形式不协调。其次,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散漫,导致后勤管理的混乱性。最后,后勤管理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很多情况下是道德的约束,严重影响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四)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偏低。首先,学校后勤综合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很多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都是临时工,并没有相关专业的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经验,对自身职责的认知不够,服务意识淡薄。其次,后勤管理人员的来源相对单一,多为学校教师与职员的家属,工作比较懒散,工作效率低。再次,后勤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应的竞争机制,员工年龄相对偏大,思想固化,这也制约了后勤管理的发展。

二、小学后勤综合管理的对策

(一)对小学学校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提高。首先,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学习管理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后勤管理的进一步认识,从片面认知提升为全面认知。其次,学校的上级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于学校开展其他工作的推动作用。在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知后,要协调好学校的整体工作与后勤综合管理的关系。最后,要做到学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加强学校各项管理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后勤管理这一项,及时有效地加大投入,保障后勤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提高后勤管理的服务意识。首先,后勤管理人员要把行政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要有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理念。后勤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还要与上级、教学部门、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要从服务人员的角度出发,提升服务的质量,充实服务的内容。其次,后勤管理人员要把自己的工作性质由无偿服务模式转变为有偿服务模式。但是,我们要清楚受服务的人员应该提供有偿的费用,要严格遵守学校后勤的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最后,要把后勤原本的“量多质少”的模式转变为“质量并多”的模式。在传统的后勤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管理的范围与内容,而忽视了管理的效果与成效。后勤工作要想取得发展,一定要提升服务质量,达到优质服务的目标。

(三)建立有效的后勤管理系统。首先,完善后勤的管理机制,使后勤的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加强管理的执行力,将原有的依靠人为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依靠制度约束的模式,从而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纪律性。其次,要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再创新,对后勤工作的实施做到全面把控,提高后勤管理的综合性。最后,加强后勤的成本输出,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实现经费管理的最优化。

(四)领导重视是关键。首先,学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把有敬业精神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充实到后勤领导岗位。其次,把后勤人员的职称、考级问题等纳入学校正常的考核工作的范围,切实关心后勤服务人员切身利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要重视增强后勤群体的凝聚力,妥善处理好后勤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及后勤人员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

(五)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想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代全.实行后勤社会化不能“一刀切”[J].中小学管理,2000(12).

[2]王振洪.关于高校领导干部重视后勤工作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1998(4).

[3]陈翰孙,田莉莉.加强中学后勤社会化监督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5(12).

[4]长青.谈谈后勤管理的基本要素[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4).

[5]陈启国.后勤改革之忌[J].中小学管理,2001(11).

❻ 怎么管理好农村学校

导语:建设新型农村,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教育。现就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的管理,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依法治教,民主管理;真正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安全管理,生于泰山。在农村小学加强学校穗伍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每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怎么管理好农村学校

一、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

1.农村学校管理班子缺乏凝聚力,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工作效率较低

因为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的紧张,导致一人多责现象严重,所以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存在先天的缺陷性。同时,农村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又因为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多数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多了。

2.学校制度建设滞后,缺少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及相应的'监督、反馈体系

农村学校管理中特别是在一些事情的落实上缺少有效的秩序,想到什么做什么,效率不高,质量也不好。甚至有些事情不了了之,没有监督的机制,缺少反馈和相应的总结,碰到学校督导评估的时侯就很被动。

3.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

由于资金投入的普遍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教师普遍不重视学校的发展,而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或小桐汪团体的利益,以此为出发点来影响学校的决策。同时,家长过分追求成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对学生乃至教师思想教育上的漠视,致使农村学校普遍人文气息不浓,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培育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软环境较差。不过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三免一补”的实行,这些问题正在一步步改善。

4.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缺少按部就班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实施措施

农村小学每年也分进一些年轻教师,但是往往工作几年后,素质提高了,却经过考试进了城区。所以有些领导认为,学校花钱培养了一些优秀教师,却留不住,会被城区学校挖去,还不如不培养。领导的思想意识在这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农村教师在业务发展上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大有人在,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会传染给旁边的人,从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氛围,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农村学校管理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建立局族仔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班子队伍

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树立勤政廉政新形象。校级干部按照分工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分管的工作承担决策、监督和对事故负责的责任。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决策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多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教研一线、深入服务工作实际,细致地了解情况,深入地研究问题,周密地部署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抓质量,围绕质量抓服务;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依靠全体教职工,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取的新型学校人际关系,让全体教职工既顾全大局、敬业奉献,又心情愉快,热爱学校,安心工作;校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团结勤奋、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巩固领导班子新形象。

2.联系实际,创新理念,完善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学校所有岗位职责,强化教职员工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形成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做好一岗一责工作;二是中层干部任免条件和办法;三是调出人员的条件;四是年度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五是各种评职晋级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校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巩固行风建设的成果,以创社会满意学校和满意教师、树师表形象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

(3)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时代在发展,理念需更新。“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3.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学校中创设和谐发展的人文氛围

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健康向上、崇尚学习的组织氛围,让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用高尚的精神、共同的理想凝聚全校教师,形成团队学习的制度。

首先,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转变为全校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其次,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一方面通过理论先导,专业引领,为教师转变观念、打开视野奠定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

总之,农村小学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应该等和靠,应该抓住机会去尝试,去探索,去找出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向先进的学校学习适合自己的东西,去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

❼ 学校制度不妥应该怎么解决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列出目前制度纳毁存在的问题,然后自己先想想该如何解决,是否可行?可以先首敏跟同班探讨,了解各方意见、建议,最后再上报给学校领导者茄枝,如果学校领导认为可行,那基本就可以解决了。

❽ 如何实施好学校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对学校工作而言,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学校的人、财、物、事、信息的管理制度及其建设,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理顺学校管理过程与环节的重要保证,是协调并有效发挥学校管理各要素的作用,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及其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所学校,或多或少、或简或繁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方式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学校规章制度是规范的,是与时俱进的,是真正起到了“制度管人,人服人”的地步,既:把学校目标分解成独立的工作后,制度细化到比较完美的程度,而这种细化的基础是什么,如员工及各层管理人员谁向谁负责,谁向谁汇报工作,都要作程序的规定,这样可使大家工作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每一级有多大的决策权,而决策后的执行如何展开,都要做定性的规定。在制度的应用上,领导层的指导思想应是: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规章制度来指导所有学校成员的行为。学校的制度不能是一定不变,一劳永逸,而是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人们心理的需要不断修改,去旧填新,要有人性化。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的那样“制度的规定,也是一种管理艺术的体现,它实际上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

还有一些学校,虽然资源无法与别人相比,但在一些理念上却没有真正作出过努力。通常在我们所处的学校中,制度一旦形成或出台,几乎成了一个永久性的东西,时空再变制度还是原样,这种差别不是物质上的差别,确确实实是观念上的滞后,好的学校制度是起作用的,有的学校制度内容是起摆设,或是对付各种检查的,所以制度对人的约束力不大,老是在“人管人,气死人”的怪圈里徘徊。好的学校制度是在建设,而有的学校制度是在固守,好的学校制度是根据国家对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不断完善,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有的学校是到跟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的学校制度是瞻前的,而有的学校制度是滞后的。那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制定和实施各种制度呢?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本人谈点不成熟的体会。

1、 要注意制度的目的性。虽说我校规模不算大,但也是由不同层次、多个部门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层次、部门的管理职能、权限与任务不尽相同,如果都各自强调突出自己的管理目标,并依次建立适应自身工作特点为主的规章制度,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之间便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与摩擦。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都必须围绕着学校这一教育教学机构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职责来进行,着眼于如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来制订,同时还要体现学校管理的总目标,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使其协调、稳定、有序的进行。

2、要注意制度操作的规范性。学校管理制度本身是一个多种类、多层次、多职能的完整体系,是调节和控制学校各个部门与师生员工行为的统一准则,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管理制度具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职能,但他们之间决不能相互矛盾和抵触,所以,随时注意定出的制度要服从国家政府的管理制度,制度对员工的裁决要一致,不能凭感情凭兴趣执行制度,在执行制度中,前后要保持一致,处理问题时要遵循操作程序。

3要注意制度实行的稳定性。制度既要有强制作用,也要有心理调适作用,随着规章制度的推行,它将逐渐演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各种管理制度一旦建立,一般不宜轻易变更,朝令夕改势必会给师生员工的思想造成混乱,使其行为无所适从,甚至会导致学校的各项工作陷入无序状态。

4、要注意制度刚柔相济性。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做到科学合理,又要合乎情理;既要做到量化具体,又要做到灵活可取。那种面面俱到、死死板板,所谓严严格格,滴水不漏的管理,表面上把师生管理的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实际上出工不出力。外紧内松的管理方法,是不成功的管理方法。成功的管理者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是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情理交融、量化具体、刚柔相济、方便可行的;是能使被管理者感到虽有许多的制度,严格的要求,但又觉得心情舒畅,宽松和谐,使之产生乐于奉献,自觉遵守的心理,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外松内紧式的管理。

5、要注意制度便于操作性。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符合科学性,要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于教育性,要使学校所订的各种制度要求一致,不互相悖谬,还要能使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使“外在文化”转变为全校成员的“内在文化”,并且加强对学校制度意义的宣传、内容的学习,创设实施规章制度的条件,使规章制度更快更好的付之行动。如:为了贯彻《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就应动员各种舆论工具,造成宣传攻势,使人人皆知。不仅学生知道,还应召开家长会,使家长予以配合。为了便于学生记住有关制度要求,可将制度编成“三字歌”、“顺口溜”,让学生加深印象,广为传颂。只有这样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教育,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才能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制度的约束规范之功能。

❾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若干问题的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

摘 要:自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以来,高等教育的国家干预权和高校的自主权利一直发生着矛盾冲突,且构成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一条基本线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必须谋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让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深入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
关键词:法制化 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 教育立法 执法监督

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迈进知识经济的门槛,而我国知识经济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新经济形态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体化的特征。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竖运学化、规范化的力度,实行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孟子早在2300年前就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至理名言,揭示了法制化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以及终生学习观念的形成,包括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日益广泛等等,这些新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地靠行政手段可以解决得了的,只能在法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加以调节和解决,这也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大家知道,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加强法制化建设是各个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影响普遍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依据自身的关系特点,依靠法制来调整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保证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最基础地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在全社会已经或正在成为共识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影响广度和深度的全面提升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和应有的回应。

一、法制化与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概念的界定

所谓法制化,就是要求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并按照法律的要求而进行。即指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和主要活动经由法律制度规范、调整和保护(纳入法律轨道),在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下发展的过程。法制化的目的是要反对“人治”,实行“法治”。要保障我国的法制化,必须保障几个前提:一是深化法制观念。二是处理好党法关系。三是健全法律监督机制。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是指国家通过教育立法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干预和调控,教育行政部门行使管理职能以法律为主要依据,教育问题的解决在相当程度上诉诸于法律调节领域。简而言之,教育立法、执法与司法成为保证、巩固、促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国家运用法律、法规、拨款、规划、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间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立法阶段、守法阶段、执法阶段。教育管理法制化,其实质就是用国家立法来规范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执教。教育管理法制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教育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完备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条例。教育中的各项管理活动都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检查、仲裁机制,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上法制化,不仅要有立法、执法、司法,还必须有法律监督。

二、教育立法及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存在的问题

1.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立法
教育立法是近代伴随着教育孙余体系的产生而出现的国家用法律手段直接干预和控制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的现象。到了本世纪中,以立法形式管理教育行政和学校工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趋势。依法治教、教育管理活动法制化亦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学位条例》颁布以后,我国教育法制开始了系统建设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形成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6部教育基本法律,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在此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则纤滚《残疾人教育条例》等行政法规,教育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面对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暴露的新问题,如:市场介入对教育公益性的挑战,实现受教育权遭遇的尴尬境遇等及现实中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以及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玲案等。这些迫切需要理论界作出回应,为教育立法和决策提供学术支持。于是《中国教育法制评论》应运而生。教育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教育领域基本上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但是,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法律调整对象和实用范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要根本落实办学自主权,改变现行的运行机制中学校出不了真正的教育家,有的只是充当“车间主任”或“生产队长”角色的现象。这就需要完善教育立法,提高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由于现行教育法律普遍较为原则,不易操作,如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仅规定了所有权问题,但对于与所有权相关的其他权力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各类配套性法规和规章应当及时制定,从而进一步明确与办学自主权有关的办学者的“经营权”,以及经营学校所必需要的人、财、物的管理权,教育教学的指挥权、决策权,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学校人格”的独立性。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学校办学责任,促使学校挖潜优化,办出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校面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教育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和填补空缺需要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在条文方面和精神方面更好地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以人为本。
2.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存在的问题
(1)权利是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逻辑起点
特别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是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关键和起点。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投资体制、办学体制、招生体制、毕业生就业体制、领导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子系统。显然,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是以这些子系统的法制化为内容的,各子系统的法制化又是以它所对应的权利义务作为起点的。上述四项权利中,投资权利为基础,办学权利为核心,招生毕业权利为首位,管理权利为保障,彼此相互影响、互为依存,构架成为大学的权利体系。我国《教育法》颁布以后,学校作为独立的教育立法人依法获得了自主管理的权利。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生因其权利受到影响和限制而与学校对薄公堂的现象,反映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合法权利间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了我国法制的不成熟以及在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教育管理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欠规范以及现行法制的缺陷。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诉讼中,由学生状告高校侵犯其权利的案件占了很大比例,这说明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权力的冲突迫切需要法律作出有效回应。高等教育法制对这两者的调整目标应该是双重的,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秩序。在理论上说,国内已有学者通过采用国外相关的行政理论和制度规则作出了颇有见地的论证。
(2)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 规章制度 比较滞后,教育管理还普遍存在着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的问题。教育管理者较少从法律角度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地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自从200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各个学校均开始加大对依法治校理念的宣传力度,也逐步将依法治校的理念付诸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工作进程不一,做法各异,有些学校甚至走向误区,把依法治校片面地理解为“以罚治校”,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
(3)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
这一方面表现在许多高校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但缺少管理程序方面的制度,未能“程序制度化”,管理者不能做到依法行政,过分强调一些内部规章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从而导致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特别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如很多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的就得不到学位,这种规定是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的,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造成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冲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是很多年以前制定的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本身就不合法,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

三、教育执法、立法监督和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构建

1.执法和法律监督
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教育法律,并能得到切实的执行,才能真正起到保障教育发展的作用,否则,只是如花瓶而仅仅起装饰作用。相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则危害更大。因此,有了教育法律,不等于就依法治教了。关键还是要看教育法律有无得到切实的执行。《高等教育法》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依法治教的进程。教育部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贯彻实施《高等教育法》,转变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式,依法把该下放的权力下放下去,把该属于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比如,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责权的规定,遵循“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加大力度,加快进程,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高等教育事业”的目标;《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作为办学者所具有的独立与举办者与管理者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还专门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财产管理等七个方面依法享有的自主权,确立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含义,为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之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奠定了法律基础。
目前我们所颁布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所造成的“半途而废”现象并不少见,教育法律法规的效力发挥不够,因此我们要进行必要的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完善教育立法执法的重要环节,是加强教育法律制度研究的有效途径。执法监督是教育法制化的保障。执法监督能最大限度地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和现象,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尊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执法监督是保障教育方面法律法规有效的实施,将教育立法宗旨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行政行为,从而有力地推动教育法制化进程。80年代末,上海曾通过地方人大的监督纠正了三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上海市义务教育条例》有关规定的行为。一是修改教育经费预算。将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由5.7%提高到8%(年终实际增长比例为13%)。二是制止不适宜的校舍置换。在人大的监督之下,置换校舍的方案得到了制止。执法监督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由于中央集权,地方缺少办学自主权(特别是高等教育),势必影响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教育法制的精神体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履行的不是“简政放权”,而应为严格执法,“简政还权”。总之,有监督才有法治。实施监督是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管理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构建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法制化的高等教育管理呢?
第一、必须依法建章立制。
依法建章立制是高校法制化的基础。建章立制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制定高校的章程,统领学校管理。章程的制定应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适应本校未来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得到学校广大教工的支持和认可,并在教代会上获得通过。其次,建章立制应体现在学校的教学、人事、财务和学生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只有完善高校全方面的管理体制,才能建立起高校的法制化管理体系。
第二、必须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实行校务公开。
学校管理者在对学校进行领导和管理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管理方式,要从过去主要依赖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家长式”管理逐步转移到依靠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实行管理,严格行政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范围,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要通过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必须建立学生管理与救济机构。
学生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智商高,知识面广,观念更新周期短,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从平等、公平的观点出发,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大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必须依法制定全方位的规章制度,并对现有的规章和条例进行清理和修订,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改革成果应继承,同时要充分考虑整个社会法治的进步。要注意保护学生享有的合法权益和学生权益的有效保护:一是要按照法律的规定,禁止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使学生权利得到救济。学生权益有效保护的最终途径,是司法审查的介入。司法审查对大学管理的介入不仅是完全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规范管理权利,更新管理观念,促进高校管理的法制化和现代化。
第四、要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为了使中国教育发展跟上世界潮流,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我们应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国外的的先进做法,学习发达国家管理中依法治校的先进经验。日本的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自从1947年出台《学校教育法》以来共计修改了36次,这说明日本在本世纪40年代学校管理就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我国教育也应合理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与做法,不断加快学校的法制化进程。
总之,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把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以法治精神为指导,有效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振兴与科技兴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人大、政府在尽快完善主干教育法律体系的同时,严格教育执法,依法进行监督,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目标,推动我国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振改.实论高等教育管理观的转变.教学与管理,2000.5.
[2]董春胜.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2.
[3]束漫漫.浅谈高校管理法制化实现之路.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卷第2期.
[4]乐军波.权力与权利冲突中的高等教育法制基本问题解析.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5.
[5]Reading and writing(初中版).2006.9.
[6]金林南.《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7]陈振文.对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探讨.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热点内容
廉洁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2 04:24:50 浏览:976
杨谦教授的三商法 发布:2025-01-12 03:51:48 浏览:500
港区国安法执法与司法 发布:2025-01-12 03:27:58 浏览:688
下列法律责任形式中属于行政罚款 发布:2025-01-12 03:03:39 浏览:156
捡到东西毁坏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03:01:13 浏览:701
新疆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02:42:34 浏览:403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 发布:2025-01-12 02:26:07 浏览:496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 发布:2025-01-12 01:43:57 浏览:144
劳动法妇女节 发布:2025-01-12 01:37:44 浏览:228
古田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2 01:10:23 浏览: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