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法规与政策
Ⅰ 初级社工2017年政策与法规章节知识点
本文”初级社工2017年政策与法规章节知识点“,跟着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第八章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
一、1、农村组织法1998年开始实行,城市组织法1989年开始实行。
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两大类。
3、居民委员会的职能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
也希望在它在社会管理运作中,在城市公共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职能,发挥特有的作用,这又使得它的任务还有一个方面是涉及协助政府或其他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承担一些相关事务。
4、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②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③调解民间纠纷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⑤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⑥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要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居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在多民族居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监督和教育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即社区矫正工作。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人会。
6、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的选举: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为三年,三年一次。
7、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有三种:一是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产生,二是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这可以称为严格的直接选举办法,三是由每个居民小组先选举出2-3名代表,再由他们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各负责人。
8、居民委员会选孙缓举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等。
8、居民会议是:居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9、居民会议的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年满18周岁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
10、居民会议的职权:①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②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③讨论制定居民公约④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以及工作经费和成员生活补贴费的补助。
1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2、村民委员会的性质:①基层性②群众性③自治性
13、村民委员会的核心职能是实施村民自治
14、村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
15、村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工事务和公益事业②调解民间纠纷③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④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16、村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是:①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相关服务保障②资源财产管理和保护③自我教育④社区矫正
17、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1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都由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选举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组成。
19、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程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民名单公布,侯选人提名投票公布结果。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方法: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秘密写票。
20、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21、村民会议的职能:①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这主要属于监督方面的职能②讨论决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这属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③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这是管理方面的职能④表决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这是民主选举方面的一项职能。
22、村民会议的组成:由本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的召开:应符合两个条件之一,或基凯扰者有本材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的决策: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
村民会议的召集: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搏旦之一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三、1、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主要的政策文本。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3、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是: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4、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服务社区居民
5、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要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衡量社区建设成效好坏的标准。
6、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
7、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Ⅱ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答案】:迅早A、E
社让绝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规范建设和能力建设两坦昌姿个方面。
Ⅲ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一、政策与公共政策
睁段(一)政策与政策行动的基本含义
1.政策的基本含义:国家、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行动准则和具体行动的总和n2.政策行动及其特点:有组织的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明确的行动内容;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二、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1.社会政策概念起源于欧洲
2.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1.政府为满足人民基本需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行动
2.具有社会性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4.坚持福利性原则
5.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戚岩济目标相协调特征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及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概念的含义
2.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1.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历史发展
2.当代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基本关系
3.我国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特点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
(一)法规的基本含义
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社会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法规是社会政策的规则系统
法规规范着社会政策运行的全过程
社悉仔誉会政策行动是制定、实施和修改相关法规的过程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差异
各国社会政策与法制化的关系不同
我国各种社会政策的法制化程度亦不同
具体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常常不一一对应
Ⅳ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课程讲什么内容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我国当前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现实实践,明确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权利和义务,熟悉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运用的工作流程,提高社会工作的法学素养,培养灵活运用法律帮助案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具体内容有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概述、社会政策的运行、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政策与法规、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业务政策与法规、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等。
Ⅳ 社会工作者中级考试科目
社工中级考试科目:《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
考试注意事项:
一、报名注意事项
1、检查姓名、照片、准考证号、考试地址等能否显现正确,留意查看报考类别和考试科目时间能否对应。
2、社会工作者的准考证打印普通都请求运用A4纸打印,黑白或彩色都能够,没有特殊请求。
3、退役部队的军人在打印社会工作者考试的准考证时,需求将军官证或护照的报考号输入才可打印。
4、携带文具,例如:黑色签字笔、涂卡笔、橡皮等。
二、考试注意事项
1、准备好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身哪答份证原件(缺一不可)。
2、考生严禁携带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有通讯和存储功用的电子设态镇备等考试规则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
3、开考后在一定时间内会严禁进场,考生能够提早帆缓粗规划道路,倡议考生提早抵达考场,防止延误。
Ⅵ 第一章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以下的内容摘抄《社会工作师应试解难》
考点1: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
1.法规的种类
(1)国家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2)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3)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
(5)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2.法规的制定过程
(1)法律制定的责任主体及程序。
(2)法规制定的主体及程序。
考点2: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运行
1.社会政策的主体
(1)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妇联、残联等组织。
(2)政府行政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的部门。
(3)其他各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4)全体民众。
2.社会政策的对象
(1)普惠型社会政策。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2)特惠型(又称选择型)社会政策。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3.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是主渠道。
(2)各种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包括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居(村)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境外的组织和个人。
(3)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社会政策资源模式和运行方式。一是“动员型”,即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并在其中分担一定的资源供应责任;二是“优惠型”,即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和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三是“购买型”,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各类公益活动的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形成公共财政提供的资金与社会力量组织的人力相结合的资源供应模式。
考点3: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考点4:我国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考点5:我国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考点6: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考点7: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
Ⅶ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1.法规 :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本书的法规: 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等各种规范性文件。
3.法规的种类: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4.国家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法律的总称。
5.行政法规: 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6.国务院部门规章: 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按照《规章制定秩序条例》制定的规章。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但不能称“条例”。
7.地方性法规: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地方政府规章: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一般称“规定”或“办法”。
9.《立法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10.公共政策: 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的干预,它以带有明确目的性和规划性的行动体系去调节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引导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 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以及 社会性 的统一等基本特点。
11.社会政策: 公共政策体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社会保证政策(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流动人口等专门对象的权利保护和社会服务政策,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相关政策。
社会政策的主体: 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行动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社会政策的对象: 各项社会政策所针对的民众,即社会政策范围中各类社会福利项目的受益人和各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
普惠型社会政策: 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优点: 对象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可以避免“贫困烙印”等问题。
缺点: 需要花费的资金量往往很高,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不够强。
特惠型社会政策: 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Ⅷ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之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和体系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和体系
一、概念及特点
政策(国家、政党、政府)
公共政策(政府、公共权威机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等。
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的特点(综合协调社会福利服务)
1.政府为满足人民基本需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行动
2.具有社会性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4.坚持福利性原则
5.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特征
二、与社会需要关系
社会需要:
人的需要(社会性、发展性、多样性、刚性与弹性);
社会整体需要(社会整合、秩序、稳定、发展)
社会问题:
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三、目标与功能
社会政策目标:
基本需要;社会稳定;社会进步
社会政策功能:
经济(人力资本、经济运行、劳动激励);
社会(再分配、社会投资、社会控制);政治(社会管理、历键调解矛盾、政治稳定)
四、法规体系
社会政策法规体系的构成
1.国家法律(全国人大)
2.行政法规(国务院)
3.国务院部门规章(不得称“条例”)
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
5.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
五、历史与趋势
社会政策发展历史
(一)现代社会政策体旅段制的形成(英国济贫法-德国社会保险-美国社肢镇巧会保障)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贝弗里奇报告;1948,英国第一个福利国家)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第三条道路”:效率;个人责任;市场机制的结合)
当前我国发展社会政策的基本趋势
1.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长期性社会建设)
2.确立社会政策新的目标体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目标——构建社会和谐和提高社会质量为目标)
3.优化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社会福利社会化;城乡二元——城乡统筹协调)
4.加强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行动
Ⅸ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三章第二节农村社会救助—五保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第二节农村社会救助—五保
一、五保对象
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岁的村民。
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4年1月,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农村供养法规2006年进行了修订
内容
内容:衣、食(包括燃料)、住、医以及丧葬与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
食: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衣: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住: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医: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顾丧葬事宜或未满1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义务教育的所需的费用。
二、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与形式
(一)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标准的制定:可以由盯丛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行;
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
最后,民政部、财政部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制定负有指导责任。
(二)五保供养的资金
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
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济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
中央财政对劲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凯睁(三)五保供养的形式
形式:在家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
三、五保供养的申请与审批
(一)办理机构
民政部主管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县级以上地主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国务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助和服务。
(二)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与评议:由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申请材料;
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其他村民代为申请,经村委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在本村范郑键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委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2、审核与审批: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民政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批准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本人申请
(年幼、智力残疾者,小组或其他公民)
村委会——民主评议——村公布——上报乡级人民政府
乡级20日审核——上报——县级民政部门
县级人民政府20日内作出决定
(三)五保供养的核销
对于不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规定条件的,村委会或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证书》
五保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完后,村委会或者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级政府报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证书》。
四、五保供养的管理与监督
(一)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县人民政府和乡级政府应当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2、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发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
3、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培训4、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
5、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委会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程序、评议以及标准和资金使用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五保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