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邦联条例的内容

邦联条例的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8-14 17:23:56

❶ 联邦宪法的原则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联邦与州分权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三原则

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300037)施 成
中学历史教材谈到美国的1787年宪法时,一般只提到它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其实,它还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和联邦与州分权原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解决了建国的重大问题。
一、“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在民”的思想最早是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洛克提出来的。洛克的一生见证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他的思想概括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基础。他的思想核心内容是驳斥“君权神授”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法国启蒙学者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发展了洛克的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主张。
《美国联邦宪法》吸收了启蒙思想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人的“主权在民”思想。宪法宣布美国实行共和政体,把最后的权力赋予人民。人民通过选任和委任代表,行使国家立法权,并有权监督各行政部门的工作。同时,人民通过代议制的国会,可以提出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的最终实行也必须通过特定的民众批准程序。除联邦议会和各州议会,任何个人、任何机构都无提出宪法修正案的权利。必须有三分之二的联邦议员和州议会赞成才能成为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的批准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州议会或四分之三制宪议会的批准。
二、“三权分立”的原则。“分权”思想最早也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洛克提出来的。洛克为了保证他所提出的“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的实现,提出了“分权”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他指出,三种权力必须分别由不同机关来掌握,如果同一机关既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又握有行使法律的权力,就不可能保证“主权在民”思想的贯彻。
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继承和发挥了洛克的“分权”思想,更加完整地提出了”三权分立”的主张。孟德斯鸠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认为,如果这三种权力不互相独立、互相约束,那么就没有自由可言。
《美国联邦宪法》把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张付诸实践。宪法规定,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各部门有其自己的职权范围,彼此没有从属关系,但又必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赋予一个部门的权力由其他两个部门加以制约,以此防止滥用权力。
三、“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美国宪法规定,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这主要是总结了美国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规定设立的邦联政府实际是一个各州代表组成的州际委员会,其权力十分有限,邦联政府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华盛顿曾经描绘邦联政府是“一个半死不活,一瘸一拐的政府”,形同虚设。因此,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总结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由联邦制取代邦联制。
宪法规定,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并采用“列举权力”的形式规定了联邦的一系列权力:征税借款权;管理外贸和州际商业权;发行公债及货币权;设立联邦法院权;宣战、缔约和对外关系权;建立维持陆海军权等,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宪法又以“保留权力”的形式,规定一切未经列举的权力均属于州,州保留权力主要指处理本州范围内部事务的权力,如州内工业、商业、交通、卫生、文教及一般民事、刑事案件等。按照宪法规定联邦权力列举和州权力的保留的分权方式,联邦与州的权力有专有权和共有权的区别。如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宪法同时规定: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宪法是全国最高的法律,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❷ 1776年美国《邦联条例》的内容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大陆会议(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迫切而极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这些法律搁置起来暂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而一旦这些法律被搁置起来,他对它们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便利广大地区人民的其它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他把各州立法团体召集到异乎寻常的、极为不便的、远离它们档案库的地方去开会,唯一的目的是使他们疲于奔命,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议会,因为它们以无畏的坚毅态度反对他侵犯人民的权利。

他在解散各州议会之后,又长期拒绝另选新议会;但立法权是无法取消的,因此此这项项权力仍由一般人民来行使。其实各州仍然处于危险的境地,既有外来侵略之患,又有发生内乱之忧。

他竭力抑制我们各州增加人口;为此目的,他阻挠外国人入籍法的通过,拒绝批准其它鼓励外国人移居各州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藉以阻挠司法工作的推行。

他把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完全置于他个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建立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耗尽人民必要的生活物质。

他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的立法机关同意,就在我们中间维持常备军。
他力图使军队独立于民政之外,并凌驾于民政之上。

他同某些人勾结起来把我们置于一种不适合我们的体制且不为我们的法律所承认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那些人炮制的各种伪法案来达到以下目的:

在我们中间驻扎大批武装部队;

用假审讯来包庇他们,使他们杀害我们各州居民而仍然逍遥法外;

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

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制的权益;

罗织罪名押送我们到海外去受审;

在一个邻省废除英国的自由法制,在那裹建立专制政府,并扩大该省的疆界,企图把该省变成既是一个样板又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以便进而向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极权统治;

取消我们的宪章,废除我们最宝贵的法律,并且根本上改变我们各州政府的形式;

中止我们自己的立法机关行使权力,宣称他们自己有权就一切事宜为我们制定法律。

他宣布我们已不属他保护之列,并对我们们作战,从而放弃了在这里的政务。

他在我们的海域大肆掠夺,蹂躏我们沿海地区,焚烧我们的城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佣兵来完成屠杀、破坏和肆虐的勾当,这种勾当早就开始,其残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蛮的时代都难以找到先例。他完全不配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在公海上俘虏我们的同胞,强迫他们拿起武器来反对自己的国家,成为残杀自己亲人和朋友的刽子手,或是死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的手下。

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而众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战规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的。

在这些压迫的每一陷阶段中,我们都是用最谦卑的言辞请求改善;但屡次请求所得到的答复是屡次遭受损害。一个君主,当他的品格已打上了暴君行为的烙印时,是不配作自由人民的统治者的。

我们不是没有顾念我们英国的弟兄。我们时常提醒他们,他们的立法机关企图把无理的管辖权横加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也曾把我们移民来这里和在这里定居的情形告诉他们。我们曾经向他们天生的正义善感和雅量呼吁,我们恳求他们念在同种同宗的份上,弃绝这些掠夺行为,以免影响彼此的关系和往来。但是他们对于这种正义和血缘的呼声,也同样充耳不闻。因此,我们实在不得不宣布和他们脱离,并且以以对待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和我们作战,就是敌人;和我们和好,就是朋友。

因此,我们,在大陆会议下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非经他们授权,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呼吁,说明我们的严正意向,同时郑重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也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

❸ 大神 求帮助啊

二的政策变化是哪次,具体说下一、美国宪法最早起于《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立法基础是“天赋人权”,天者,神也!人者,事也!其开篇即“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
所以,直至今日,美国宪法的理论依据不外乎制度上三权分立,体制上联邦体制,法律上宪法至上,权利上人人平等,这是他的理论依据,也是他的基本原则。
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是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参看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
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拥有了违宪审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同时,法院还可以审查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的合宪性。但是,法院的这种审查权不能主动行使,只能在某一具体诉讼中被运用。因此,这也被称作“被动的审查权”。(参看美国联邦政府诉尼克松案)
人人平等——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各州之间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则上任何州都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特殊对待。根据宪法的规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体制。
根据美国宪法第5章所规定的程序,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此外,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一旦修正案获得通过,将被视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其效力等同于美国宪法主文。
美国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其中译文如下: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这篇序言并没有赋予或者限制任何主体的权力,仅仅阐明了制定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尽管如此,这篇序言尤其是最开头的“我们合众国人民”(英文为"We the people"三个单词)却成为美国宪法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部分学说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拥有仅仅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
除了直接对宪法条文进行的修正之外,美国司法机构也可以通过判例对宪法进行实质上的修正。美国在法律传统上属于普通法国家,因此法庭在判决案件时有义务遵循之前的判例。当最高法院在判断美国宪法的部分条文与现存法律的关系时,事实上就是对宪法行使了解释权。在美国宪法生效后不久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中,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即法院有权判断国会的立法是否与宪法的精神相违背,从而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合宪或者无效。这一判例也确立了法院在对具体案件进行审判时,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并运用到实际判决中。这样的判例往往会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因此这也使得美国宪法可以在不进行修改条文的情况下,具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柔软性。多年以来,从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政策到刑事案件中被告的权利,一系列的著名案例对美国政治和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之一。此后许多国家以美国宪法为模范而制定本国宪法,例如1791年制定的波兰五月宪法。此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也受到了美国宪法的极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对日本的占领和对制定宪法的指导,对日本宪法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合法性论争
从美国宪法制定以来,部分学者就开始对其合法性表示怀疑。例如历史学家约瑟夫�6�1埃里斯就指出:
美国制宪会议的成员们只拥有修改邦联条例的权限,而不能制定一部取代它的新法律,因此代表们的行为是超越权限的。
在宪法表决过程中,制宪会议并没有执行邦联条例所规定的“全体一致通过”原则来通过宪法。
然而也有学者反对这种疑问。例如宪法律师迈克尔�6�1法里斯指出:
制宪会议代表在制订修正案时并没有任何权限上的限制。而且,美国宪法在实质上就是邦联条例的一个修正案。
国会和全部十三个州都按照条例的要求举行了表决程序。首先,十一个州在1788年7月26日之前通过议会举行的表决会议批准了宪法草案。其次,另外两个州(北卡罗来那州和罗德岛州)尽管在起初反对宪法草案,但是最终也都举行了特别会议表决批准了宪法。因此,在表决程序上的修改已经得到了全体州的同意。
美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演讲者MICHAEL BADNARIK 麦克尔.巴德纳里克曾为美国自由党总统候选人。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通称美国联邦宪法或美国宪法,1787年制定,1789年3月4日生效。后又附加了 26 条修正案,今继续生效。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1787 年5月,美国各州 (当时为13个 )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同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 年3月4日,该宪法正式生效。
宪法内容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宪法原文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本宪法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后生效 。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于议会内阁制的总统制,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宪法修正案 1787年制定的宪法没有把《独立宣言》和当时一些州宪法中所肯定的民主权利包括在内,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后来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压力下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国会于1789 年9月25日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作为美国宪法的补充条款,并于1791年12月15日得到当时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这10 条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主要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财产,以及司法程序上的一些民主权利等。以后又陆续补充了16条宪法修正案,其中主要的有:南北战争后生效的废除奴隶制,保障黑人权利的第13~15条修正案;1920年生效的美国妇女享有选举权的第19条修正案;1964年生效的关于选举时取消人头税限制的第24条修正案;1971年生效的关于降低公民选举年龄的第26条修正案等。这26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
200 多年来,美国宪法的内容除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加以改变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对联邦宪法作出解释,以及通过政党、总统和国会的活动所形成的宪法惯例来改变宪法的内容,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三、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德国的法西斯党建立于1920年,该年希特勒把一个小党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其影响一步步扩大,终于在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借助该党的力量,于1933年1月30日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开始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专政。德国持续了14年的民主政体结束了,德国历史翻开了最黑暗的一页。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根源。

虽然德国和英法等国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知道历史上它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过是通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所以封建残余保留的较少,具有良好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因此尽管当时面临经济危机时法西斯主义也曾喧嚣一时,但却没有能够上台。

而德国则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事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尽管后来经过11月革命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统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并没有彻底摧毁旧制度的根基,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全部保留下来。所以旧官僚、旧军官等继续控制权利。

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国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军国主义者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和专制文化的影响,在很多群众思想中,对民主自由轻视,而对专制却很渴望,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传。

第二、经济危机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观条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受打击最严重的就是德国。因为它的经济没有缓冲的余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海外投资;除了庞大的国外债务,另外交付大量的战争赔款。这个时候的德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杀,这还不包括冻死和饿死的。

德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对外宣布停止赔款,对内把纳税额提高了几十亿马克,而且还大量削减工资、救济金和养老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逐渐爆发出来。全德国都爆发了暴风雨般的罢工和失业者的示威游行,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已经彻底失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德国统治阶级对面对危机无能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满,他们希望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这次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希特勒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纳粹运动的第二次高潮,纳粹党的影响迅速扩大。从1929年开始,经过了缓慢发展阶段的纳粹党进入了飞速发展和夺取政权阶段。纳粹运动之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利用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利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是经济危机为法西斯力量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人民的支持。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德国《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铁矿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资和殖民地,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列宁称之为抢劫一空、骇人听闻。当时的德国外长因不敢签字愤而辞职。和约不仅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奇灾大难,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使德国从上到下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十月革命和德国11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众的这种情绪,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上大做文章。纳粹党的名字中二者都有,党的纲领中也包含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宣传上也是如此。他在宣传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现,宣扬亚利安民族至高无上,高叫要复兴德国;向工人许诺要实行民族社会主义,消除失业;向农民保证给予土地,向军国主义者保证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纳粹党在宣传上倾尽了全力,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组织了数千名宣传员和大批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到最基层进行大肆宣传。在1932年的选举中纳彩的宣传活动也达到了高潮,他们在大小城市张贴了100万张彩色招贴画,散发800万本小册子和1200万份党报特刊,一天之内在各地举行3000次大会。而且在选举中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先进科技,电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传车。希特勒还租了一架飞机在全国各地奔波讲演,有时一天讲演竟达49次。整个德国都被纳粹党搅动了。被危机推入绝境的下层民众,感到终于看到了希望,纷纷涌向纳粹党。

第四、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德国,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作为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德国共产党为反对法西斯上台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也积极进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联合的对象就是社会民主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党,德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响之下。如果社共两党联合,力量将超过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总统选举中,德共建议与社会民主党共同提候选人来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绝,社会民主党自己也不提。这时共有4个候选人:兴登堡(现任总统,军国主义分子)、希特勒、台尔曼(共产党)、杜施特堡(民族党)。共产党的选举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战争”。社民党的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打击希特勒”,其根据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结果兴登堡当选,其后果被共产党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党呼吁立即举行全国的总罢工,来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动,工人的罢工挽救了共和国),但社会民主党以希特勒上台没有违反宪法为理由给予拒绝。结果,由于他们一再拒绝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求,工人阶级被分裂了,没有力量打退反动派的进攻。德国的工人阶级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纳粹党在争取下层群众支持的同时,十分注意同统治阶级勾结。由于纳粹党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垄断资产阶级一开始对它有所戒备。但希特勒积极努力,多次与经济界的重要人物进行会谈,他保证决不侵犯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为他们开辟海外市场。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他进行大力支持。

钢铁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三天就给了300万马克的选举活动费。不仅给纳粹党大量资金,而且还献计献策,进行幕后活动。1932年11月,一些德国著名的大垄断资本家沙赫特、西门子、克虏伯等人联名写信给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就连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为止也给了希特勒200万马克,被废的皇太子两次上书兴登堡,劝他让希特勒上台组阁。纳粹党还得到了外国资本家的支持,如英国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等都资助过纳粹党。

我们看到,垄断资产阶级是纳粹党的后台,没有他们的直接支持和积极扶植,纳粹党别说上台执政,就连能不能存在都是个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六十年,但我们永远忘不了人类历史上这最为残酷的一幕。希特勒上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 一幕,其实就在今天我们也常常会发现适合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土壤。贫困,两极分化,极端民族主义的喧嚣,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么?但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❹ 联邦宪法为什么取代了邦联条例

(1)美国的州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权力领导机构:①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回采取“分而治答之”的政策,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②建国之初,美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由州政府与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
(2)1781年,按照《邦联条例》建立起来的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方面面。
(3)1787年宪法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又尊重了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使之保持了一定的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它得到了各州的一致认可,联邦制政府顺理成章地得以成立。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美国独立后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相关内容来概括说明。

❺ 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过程

1786年9月11日,维吉尼亚州召集的一个贸易会议在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Annapolis)举行,但是参与者认为中央政府有很多问题急需更正。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有州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国会的权力、行政首脑的缺乏和经济策略的稳定性。

会议的结果是呼吁大陆会议于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会议讨论国家的未来。大陆会议于1787年2月同意了这个决议。拥护弱化中央政府的共和主义者认为这次会议的唯一且特定的任务是修订邦联条例,但是拥护强化中央政府的人并不这么想;

会议代表

会议原定于5月14日召开,但是在在5月25日到达会场的代表才达到法定人数。乔治·华盛顿被选举为会议主席;来自除罗得岛之外所有州的55名代表参与了费城会议。除去时年81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外,其余代表的平均年龄是41岁。代表中有9人是种植园主,有15人是奴隶主,有14人曾任法官,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律师,有29名代表受过高等教育

为了保密,会议的讨论是暗中进行的。即使在炎热的夏日中,议事厅的窗户仍然紧闭。华盛顿更规定与会者不得以记日记或笔记的形式记录会议情况,但是詹姆斯•麦迪逊仍旧依靠其卓越的记忆力记下了一些个人笔记。在会议50年之后,他的日记被公开,公众才得以了解一些制宪会议的细节。

代表的组成
代表大多是国家主义者,支持一个具有实权的强大中央政府,而不是邦联条例下弱小的中央政府。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支持分权和一个受到制衡的政府,但是愿意接受其他人选出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甚至一度建议建立一个君主立宪政体[28],但是他的提案和美国与之抗争的英国政府太过相似,很快就被否决了。弗吉尼亚州代表詹姆斯·麦迪逊等人则支持一个基于民众支持的中央政府。一些共和主义代表则想要一个清净无为的政府。还有一些代表不关心政府的性质,而只关心西部土地的所有权是否仍旧由中央政府——也就是所有州——所共有。纽约州的两个代表反对建立全国性的政府,并且在看到会议的制宪进程之后退出了会议。

弗吉尼亚方案
从会议首日就开始的讨论,产生了两个方案。尽管会议的宗旨是修正邦联条例,弗吉尼亚州代表詹姆斯·麦迪逊经过会议之前对欧洲政治的学习,却设计了全新的弗吉尼亚方案:

议会分成两院制,两院代表由人口多少决定。议会采取两院制,下院由人民直选,上院由各州议会提名、由下院选举。议会具有否决各州所立法律的权力。
创建行政首脑职位。行政首脑由立法机关选举产生。
创建最高法院,成员由立法机关指派。
这个提案由艾德蒙·伦道夫于5月29日向会议提出,在6月14日经过会议制定的委员会修正后定稿,但是小州很快发现它们的代表权在此方案中被削弱了,于是提出了它们自己的计划。

新泽西方案
新泽西州代表威廉·佩特森(William Paterson)在6月15日提出了邦联条例的修正案,主张各州平等。他的观点是邦联条例下每州都有平等的代表权,而会议不应该试图改变这一点。他的提议如下:

邦联条例的基本原则——每州各有一票表决权——保持不变。
国会将具有规范贸易和税收的权力。
国会创建的法律将高于各州的法律。
国会将选举成立一个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将创建一个最高法院。
新泽西方案和弗吉尼亚方案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是国会创建的法律的地位,这在后来也被加入了宪法。

大多数代表倾向一个强大的政府而不愿选择新泽西方案,但是针对代表权如何分配的争论旷日持久。在6月27日,分歧再次全面爆发,一些小州威胁要退出会议,讨论似乎陷入了僵局。

康涅狄格妥协案
7月5日,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Roger Sherman)提出一项折衷方案:

议会分成上下两院
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
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
这个方案打破了僵局,但是每州在参议院享有一票的代价是人口较少的州可以在参议院中占有与其人口数量不相匹配的权利。无论如何,小州和大州都同意这个方案。另外,参议院也可以制衡很多人认为可能被大州控制的众议院。

五分之三妥协
康涅狄格妥协案也基本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奴隶的代表权问题。在当时奴隶在很多北方州仍然合法,但是在南方则更加普及。一些代表要求在国家范围内废止奴隶制,而南方的代表反对这个提案。更进一步,他们要求奴隶被计入用于计算代表众议院代表数目的人口中。北方的代表反对这个提案,反对奴隶被计入。罗杰·舍曼的五分之三妥协是南北双方的一个折衷。

五分之三条款也显示了南部州在会议中的影响。实际上并无选举权的奴隶按五分之三计算说明了众议院和选举团的代表数目部分由奴隶主拥有的私有奴隶数目决定,实际上增加了奴隶主和南方在国会中拥有的代表权。

五分之三条款并未完全解决奴隶问题,在关于是否禁止奴隶贸易的问题上也有争论(在当时的条件下,奴隶的寿命很短,需要从非洲补充)。最终达成的协定是在1808年之前不禁止奴隶贸易,并且逃到北方禁奴州的奴隶将被遣返。

其他问题
在依赖于农产品出口的南方的努力下,国会放弃了出口税,但是获得了管理贸易的权力。在组建法院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一个最高法院和国会创建法庭制度的创建。在最高法院成员组成上的妥协是法官由总统提名,由参议院确认。

达成最终协定
尽管康涅狄格妥协在7月中达成,但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的组成仍旧没有解决。剩下的工作被转移到一个5人的细节委员会。在孟德斯鸠《法意》中论述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下,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都致力于将权力分离,在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之间建立平衡。细节委员会在8月6日提出了最终的宪法草案。

宪法最终版本
1787年9月17日,39名代表签署了宪法。宪法确认了五项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政府由人民控制。
共和政府:决定政策的代表由人民选举。
受限政府:政府的行为受法律的限制。
权力划分:三权分立,防止一个部门独大。
联邦体系:保证州级政府的权力。
宪法的批准
从起草宪法的辩论和斗争就可以预见到宪法批准的困难。签署宪法之后,代表们就开始致力于让宪法在各州议会中获得批准。和邦联条例不同的是,代表们同意只要9个州批准了宪法,那么宪法就开始生效,而每个州需要自行举办批宪会议。

批准宪法的斗争之中,一方是支持强大中央政府和批准宪法的联邦主义者,另一方是反联邦主义者,反对宪法的起草和批准。大部分签署了宪法的代表是联邦主义者一方,比起他们的对手来说,据有两个优势。他们具有从起草过程中获得的为宪法辩护的经验和对宪法的了解,以及可以影响州议会选举的财产,反联邦主义者的优势是只需维持现状。

联邦党人文集

《联邦党人文集》
在较具影响的纽约州,从1787年10月27日开始到次年5月28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和约翰·杰伊编写的联邦党人文集在宪法的批准过程中有很大影响;反联邦主义者的反击主要集中于少数人创建的宪法可能创建寡头政府、政府可能夺取人民权利和自由等等。这来源于当时影响很大的孟德斯鸠的理论,只有在直接代表制或者小选区的代表立法制政府下自由才有保证。詹姆斯·麦迪逊的共和国制在当时并不深入人心。

批准宪法之路
特拉华州、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佐治亚州和康涅狄格州很快以较大优势批准了宪法。在1786年的谢斯起义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在联邦主义者承诺制订《权利法案》之后才以微弱优势批准了宪法。马里兰州和南卡罗莱那州之后也很快以较大优势批准了宪法。尽管第9个州新罕布什尔州在1788年6月批准了宪法,达到了宪法生效所需的州数,正式确认了宪法的地位,但是如果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不批准宪法的话,那么宪法生效的意义并不大。对权利法案的承诺使得宪法在弗吉尼亚州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在纽约州,华盛顿说服了反联邦主义者领袖埃德蒙·伦道夫,再次保证将修订宪法,同时联邦主义者控制的纽约市威胁要独立,才使得宪法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北卡罗来纳州和罗得岛州直到美国权利法案通过之后才批准宪法。

❻ 美国早期制定了哪些法律

【图书简介】 - 美国法律发达史
本书的前两章对自殖民地以来美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作出系统描述,从第三章起依次对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立法、刑法诉讼法、移民法以及国际贸易法等各个部门法的内容作出比较系统的介绍,对当前美国遇到的各种法律难题以及其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美国法律在一些主要的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作些预测和展望。本书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作者简介】 - 美国法律发达史
何勤华,男,1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自1984年起居华东政法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法律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其间曾两次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现为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学务理事、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带回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著和合作的成果主要有:《东京审判始末》(1986年)《法学新学科手册》(1988)、《当代中国法学新思潮》(1991年)、《法学史研究I·当代日本法学·人与作品》(1991年)、《比较犯罪学》(1992年)、《中西法律文化通论》(1994年)、《日本破产法》(译著,1995年)、《法学史研究II·西方法学史》(1996年)等。另发表论文100余篇。

【图书目录】 - 美国法律发达史
第一章殖民地时期的法律
第一节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地的建立
第二节殖民地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宪政制度
二、私法
三、刑法
四、司法制度
第三节殖民地时期法律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合众国的建立与美国法的发达
第一节独立战争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节近代以后美国法的发展
一、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1776—1861年)
二、从南北战争到“新政”时期(1861—1933年)
三、“新政”时期(1933—1935年)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美国法律的发展
第三节法律教育的展开
第四节法学家的作用
一、杰斐逊
二、汉密尔顿
三、麦迪逊
四、利文斯顿
五、菲尔德
六、马歇尔
七、肯特
八、斯托里
九、惠顿
十、兰德尔
十一、威格摩尔
十二、庞德
十三、卢埃林
第五节美国近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宪法
第一节美国宪法概述
一、美国宪法的法律渊源
二、美国宪法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宪法的制定
一、独立宣言
二、邦联条例
三、各州州宪
四、联邦宪法的制定、颁布
第三节联邦宪法的内容与特征
一、联邦宪法的内容
二、联邦宪法的特征
第四节联邦宪法的实施与修改
一、《权利法案》
二、第11至第29条宪法修正案提案
第五节宪法理论与判例
一、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二、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的宪法理论
三、马歇尔对美国宪法的贡献
四、美国宪法史上的重大判例
第六节美国宪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一、总统制
二、联邦制
三、权力分立与制衡
四、违宪审查制
第四章行政法
第一节美国行政法概述
一、美国行政法的界定
二、美国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三、美国行政法的目的
第二节建国后的行政立法
一、英国法的影响
二、建国初期美国的行政立法
第三节南北战争后的行政立法
一、《州际商业法》
二、《海普明法》
三、《塔克法》
四、沃尔特——劳根法案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行政立法
一、《联邦行政程序法》
二、《联邦侵权行为赔偿法》
三、《情报自由法》
四、《联邦咨询委员会法》
五、《隐私权法》
六、《阳光下的政府法》
第五节美国行政法的特点
一、美国不设立独立的行政法院
二、美国行政救济设立专门的程序法
三、美国行政法不构成一个特殊的法律体系
第六节美国行政法理论与判例
一、美国行政法理论
二、美国行政法的判例
第五章民商法
第一节财产法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美国财产法的起步
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财产法的发展
三、20世纪以后美国财产法的变化
第二节契约法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美国契约法的起步
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契约法的发达
三、20世纪以后美国契约法的发展
第三节侵权行为法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美国侵权行为法的起步
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侵权行为法的发展
三、现代侵权行为法的系统发展
第四节公司法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美国公司法的起步
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公司法的发展
三、20世纪以后公司法的发展
一、19世纪上半叶买卖的起步
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买卖法的发展
三、20世纪以后买卖法的变化
第六节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
一、婚姻家庭法
二、继承法
第七节近现代美国民商法的特点
第六章经济与社会立法
第一节概述
一、美国经济和社会立法的起步
二、新政立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社会立法
第二节金融、证券法
一、美国金融、证券法的历史发展
二、美国金融、证券法的未来走向
第三节税法
一、美国的税务机构
二、美国税法的渊源及组成内容
三、美国税法的历史演进
四、里根的税制改革与新税法
第四节知识产权法
一、专利法
二、商标法
三、版权法
第五节消费者保护法
一、美国消费者保护法的历史演进
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联邦机构
三、美国解决消费纠纷的途径
第六节产品责任法
一、契约责任关系时期
二、过失责任与担保责任时期
三、严格产品责任时期
四、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免责条款
五、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发展趋势
第七节反托拉斯法
一、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历史演变
二、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基本原则
三、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执法机关
四、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托拉斯
第八节破产法
一、美国早期破产法的历史发展
二、从1898年破产法到1978年破产改革法案
三、现代美国破产法的立法宗旨
四、美国破产法典的集体内容
第九节劳动法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三、现代美国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第十节环境法
一、美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二、美国环保法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刑法
第一节美国刑法的历史发展
一、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时期的刑事立法
二、南北战争后至19世纪末期的刑事立法
三、20世纪刑事立法的发展
第二节当代美国的犯罪及其对策
一、少年犯罪
二、有组织犯罪
三、毒品犯罪
四、职业犯罪
五、法人犯罪
第三节美国刑法的理论与判例
一、刑法绪论
一、犯罪论
三、刑事责任论
四、刑列论
第八章司法制度和诉讼法
第一节美国司法制度概述
一、美国的司法机关
二、美国的警察机关和检察机关
二、律师
第二节美国的刑事诉讼
一、一般原则
二、陪审制度和保释制度
二、侦查
四、起诉程序
五、法院的审理前程序
六、附带民事诉讼
七、刑事初审程序
八、上诉审程序
第三节美国的民事诉讼
一、概述
二、民事诉讼管辖
三、民事诉讼参加人
四、民事审前程序
五、民事初审程序
六、民事执行程序
七、民事上诉程序
第四节美国的行政诉讼
一、概述
二、司法审查的范围
三、司法审查的当事人
四、司法审查的原则
五、行政侵权赔偿责任
第九章移民法
第一节美国移民法的历史
一、美国移民法的起源
二、移民限额政策及其法律规定
三、1952年移民法及其修正案
二、1986年的IRCA法案
五、1990年以后美国的移民法
第二节美国政府的移民管理
一、美国联邦政府移民管辖权的依据及其范围
二、移民法的实施机构
三、移民程序中美国国会的作用
第三节美国的签证制度
一、移民签证
二、非移民签证
第十章美国国际贸易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美国进口贸易法律制度
一、进口关税
二、进口限制和配额
三、退税
四、对外贸易区
第三节美国出口贸易法律制度
一、出口管制
二、出口鼓励
三、禁止对外贿赂法
四、反抵制法
第四节美国反不公平贸易法律制度
一、反倾销法
一、反补贴法
三、关税法第337节
四、在外国市场的反不公平贸易实践(第301节)
附录1美国历届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附录2美国法律年表

热点内容
执行法院查封房子 发布:2025-01-11 07:37:27 浏览:912
劳动法员工大病辞退赔偿 发布:2025-01-11 07:16:06 浏览:506
用拖鞋打法官 发布:2025-01-11 06:53:26 浏览:644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