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志愿服务条例全文

志愿服务条例全文

发布时间: 2023-09-05 03:42:12

1. 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及志愿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利用自身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行为。第四条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诚信、平等的原则。第五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倡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第六条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第二章志愿者第七条本条例所称的志愿者是指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个人。
未成年人经监护人同意,在成年人的指导下可以参加与其年龄、身心状况相适宜的志愿服务活动。第八条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参加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培训;
(三)对志愿者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并进行监督;
(四)请求志愿者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困难;
(五)其他应当享有的权利。第九条志愿者履行下列义务:
(一)维护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二)履行志愿服务承诺;
(三)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不得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四)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五)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活动;
(六)其他应当履行的义务。第三章志愿者组织第十条本条例所称的志愿者组织是指市、区(县)志愿者协会及其分支(代表)机构,以及志愿者协会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者协会可以在街道(镇)、社区(村)设立相应的志愿服务中心(队、站)等基层志愿服务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可以申请成为志愿者协会的单位会员。第十一条志愿者协会的设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
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法开展活动,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社会的监督。第十二条志愿者协会的职责:
(一)负责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表彰等管理工作;
(二)制定志愿服务计划,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三)指导单位和个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接受、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的资金、物资;
(六)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与交流活动;
(七)履行志愿者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三条志愿者协会的分支(代表)机构和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应当按照志愿者协会章程的规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十四条志愿者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志愿者注册。
志愿者组织应当向注册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证、志愿服务记录册和志愿服务标志,其具体式样和管理办法由市志愿者协会统一规定。第四章志愿服务第十五条志愿服务主要包括帮残助弱、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环境资源保护、抢险救灾、救死扶伤、治安防范、法律援助、社区服务和大型社会活动的服务。
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老人、优抚对象、突发灾害事件的受难者及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第十六条志愿者组织应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七条需要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如实说明情况。志愿者组织应当对申请进行核实,及时给予答复;对不能提供志愿服务的,应当说明原因。第十八条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是自愿、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第十九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志愿者提供与志愿服务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订立志愿服务协议。第二十条注册志愿者或者经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佩戴志愿服务标志。第二十一条为倡导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立每年3月5日为南京市志愿者日。

2. 河南省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根据有关法律和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等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的志愿服务以及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第三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第五条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并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核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查处相关违法行为等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志愿服务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残疾人联合会、法学会等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推动本区域的志愿服务工作。第六条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劳动。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七条每年3月5日为河南省志愿者日。第二章志愿者第八条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

志愿者应当具备与其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经其监护人同意或者由其监护人陪同,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身心状况等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与未成年人共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九条志愿者可以将其身份信息、服务技能、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通过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注册。

河南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应当便利志愿者注册。

志愿者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第十条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愿加入或者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二)获得志愿服务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三)获得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安全保障;

(四)接受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五)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有困难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七)法律、法规和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一条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接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的指导和安排,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维护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声誉;

(四)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人格尊严,不得泄露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五)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六)不得利用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志愿服务组织第十二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法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为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提供便捷服务。第十四条省、省辖市、县(市、区)可以依法成立志愿服务协会。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志愿服务团体可以申请成为本区域内志愿服务协会的单位会员。

3. 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由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所实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行为。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志愿者组织是指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专门从事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第五条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并参与志愿服务的自然人。第六条市和区(市)县应当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内的志愿服务活动。第七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第二章志愿者组织第八条志愿者组织应当接受所登记注册机构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并在当地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九条志愿者组织应当安排志愿者从事与其年龄和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第十条志愿者组织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考核、表彰等管理工作;
(二)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三)建立志愿服务档案,评价志愿服务绩效,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四)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五)针对志愿服务项目筹集资金和物资;
(六)开展与国内外志愿者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和合作;
(七)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第十一条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教育,并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援助。第十二条志愿者组织应当根据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性质的需要,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第三章志愿者第十三条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经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和志愿者组织同意,可以注册成为志愿者:
(一)年满14周岁;
(二)身心健康;
(三)自愿从事志愿服务;
(四)具有相应的体能和服务技能。第十四条未满18周岁的志愿者应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后,参加与其年龄、身心状况相当的志愿服务。第十五条志愿者的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接受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培训;
(三)对志愿者组织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进行监督;
(四)请求志愿者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同等条件下,有获得志愿者组织帮助和服务的优先权;
(六)获得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所需的物质保障和人身、财产受到保护的支持;
(七)可以要求志愿者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八)可以退出志愿者组织。第十六条志愿者的义务:
(一)履行志愿服务承诺;
(二)遵守志愿者组织的章程和其他制度,维护志愿者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三)不得损害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四)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第四章志愿服务第十七条志愿服务的范围包括扶贫济困、帮残助老、扶幼助弱、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社会活动等社会公益活动。第十八条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第十九条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申请或者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第二十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第二十一条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订立志愿服务协议。第二十二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应当为参加服务的志愿者提供开展志愿服务所必要的条件。第二十三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应当使用本志愿者组织的标识。第五章支持与保障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应当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以及其他对志愿服务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十五条志愿服务经费由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其他合法收入组成。志愿服务经费应当专款用于志愿服务事项,并接受社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审计。志愿服务经费的使用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使用。第二十六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并由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和使用。

4. 河北省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增强公民志愿服务意识,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自愿、无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公益行为。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或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招募,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资源,自愿参加志愿服务的个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登记,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及其分支机构。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对象,是指接受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第四条志愿服务应当遵循合法、自愿、无偿、平等、诚信的原则。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财政支持资金,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第六条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活动指导。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相关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第七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尊重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第八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宣传,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倡导全社会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志愿者。第九条每年3月5日为本省志愿者日。第二章志愿者第十条志愿者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热爱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社会、乐助他人的精神。

限制行为能力人征得其监护人同意或者由其监护人陪同,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和身心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

参加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志愿者应当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许可证书。第十一条实行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

志愿者可以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自行注册或者经本人同意,由其所属的志愿服务组织代为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

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招募的个人,在当次志愿服务中享有与注册志愿者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第十二条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根据本人的意愿、时间选择参加志愿服务项目;

(二)获得志愿服务的真实、准确、必要的信息;

(三)获得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四)获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所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五)拒绝参加超出其自身能力的志愿服务;

(六)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在自身有志愿服务需求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

(八)要求志愿服务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九)自愿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十)法律、法规和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三条志愿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提供本人真实、准确的服务技能等基本信息;

(二)接受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培训和活动;

(三)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或者协议约定;

(四)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及时告知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

(五)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人格、隐私,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六)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索取或者变相索取报酬;

(七)不得利用志愿者身份组织、参与营利性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八)遵守所在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制度,维护志愿服务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九)法律、法规和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志愿服务组织第十四条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在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并接受其监督和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民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志愿服务组织的名称、住所、服务范围以及设立、变更、注销等信息。

尚未具备登记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向依法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申请成为其分支机构。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场所等设立志愿服务站点。

5. 宁夏回族自治区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由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所实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行为。第四条自治区和各市、县(区)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为同级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设在同级共青团机关。第二章志愿者组织第五条本条例所称的志愿者组织是指自治区及各市、县(区)志愿者协会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志愿者协会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第六条志愿者协会应当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依法开展活动,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社会的监督,并在当地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七条志愿者组织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章程、制度和各项措施;
(二)负责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考核、表彰等管理工作;
(三)制定志愿服务计划并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四)建立志愿服务档案,评价志愿服务绩效,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五)负责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六)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七)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
(八)开展与国内外志愿者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第八条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对志愿者进行专门服务的知识、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第九条志愿者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志愿者注册。
志愿者组织应当向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证、志愿服务记录册和志愿服务标志。其具体式样和注册管理办法由自治区志愿者协会统一规定和制作。第十条志愿者组织应当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具体内容和性质的需要,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第三章志愿者第十一条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个人。第十二条志愿者经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并经志愿者组织批准,可以注册成为志愿者。第十三条未满18周岁的志愿者应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后,参加与其年龄、身心状况相当的志愿服务。第十四条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接受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三)监督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对志愿者组织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四)请求志愿者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同等条件下,有获得志愿者组织帮助和服务的优先权;
(六)获得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和安全保障。第十五条志愿者履行以下义务:
(一)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工作;
(二)遵守志愿者组织的章程和其他制度,维护志愿者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三)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不得损害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四)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五)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六)妥善使用和保管志愿服务证及志愿者标志。第十六条志愿者可以主动联系志愿服务岗位,经所属志愿者组织同意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七条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时,应当佩戴统一的志愿服务标志。第四章志愿服务第十八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在下列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扶贫济困;
(二)帮老助幼、帮残助弱;
(三)环境保护;
(四)抢险救灾;
(五)救死扶伤;
(六)法律援助;
(七)社区服务;
(八)公益事业和大型社会活动的服务;
(九)其他需要志愿服务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第十九条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申请或者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第二十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第二十一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订立志愿服务协议。

6. 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由志愿者实施的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登记,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身知识、技能、体能等,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个人。第三条省、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构负责规划、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工作。同级共青团组织具体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组成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构的部门和单位应当对各自分工范围内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第五条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劳动。

提倡具备志愿服务条件的公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二章志愿服务组织第六条省、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立。

志愿者协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分支机构。

志愿者协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志愿服务的各项制度;

(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计划,发布志愿服务信息;

(三)指导、协调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

(四)维护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五)表彰和奖励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

(六)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合作;

(七)志愿者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街道(乡镇)以及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登记,并可以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团体会员。

志愿服务组织按照其章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培训、考核;

(二)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

(三)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八条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告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的条件、数量、服务内容等。第九条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志愿者注册长期参加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向注册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志愿者证的具体式样和管理办法由省志愿者协会统一规定。第十条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和绩效评价制度,以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和绩效作为证明志愿服务和考核、表彰志愿者的依据。

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总时数累计达四百小时以上的,可以凭志愿服务证明向县(市、区)志愿者协会申请核发志愿服务荣誉卡。第三章志愿者第十一条志愿者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身心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第十二条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接受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四)获得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

(五)获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所必要的物质、安全保障;

(六)自身有志愿服务需求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七)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八)法律、法规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7. 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志愿者、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以智力、体力、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公益性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自然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组织,是指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或者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第四条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和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第六条省、市(州)、县(市、区)应当设定志愿服务指导机构,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和促进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并确定相应单位承担日常工作。

志愿服务指导机构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行政区域可以依法设立志愿者联合会,行业根据需要可以依法设立行业志愿者联合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或者本行业内的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

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经申请加入志愿者联合会,成为团体会员。第八条全社会应当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尊重志愿者及其所提供的志愿服务。

鼓励和提倡具备志愿服务条件的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提倡学校、家庭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公益性宣传。第二章志愿者第九条志愿者应当具有与其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或者由其监护人陪同参加。第十条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能力等条件,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获得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三)获得志愿服务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四)获得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五)向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第十一条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志愿者组织的章程和其他管理制度,维护志愿者的声誉和形象;

(二)接受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的管理和安排,履行志愿服务承诺;

(三)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四)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人格、隐私,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五)保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六)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及时告知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第十二条鼓励和支持在生活救助、支教助学、科技普及、环境保护、赛会服务、法律援助、心理抚慰、秩序维护、应急救援、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社会公益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第十三条志愿者组织可以依据自己的章程,招募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十四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社会公益活动的需要,依法组织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五条志愿者组织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委托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十六条鼓励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从事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提倡对志愿服务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志愿者组织获得志愿服务。第十七条需要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并告知需要志愿服务的事项的完整信息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志愿者组织应当对是否提供志愿服务及时予以答复。

8. 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志愿服务以及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第三条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促进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志愿服务。第五条国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第二章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第六条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第七条志愿者可以将其身份信息、服务技能、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通过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注册。
志愿者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第八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九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成立行业组织,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交流,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第十条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第三章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一条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二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时,应当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第十三条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并提供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说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予以答复。第十四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第十五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不得要求志愿者提供超出其能力的志愿服务。第十六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法律、行政法规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志愿者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第十七条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第十八条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用志愿服务标志。第十九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如实记录志愿者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培训情况、表彰奖励情况、评价情况等信息,按照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录入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志愿者需要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依据志愿服务记录无偿、如实出具。
记录志愿服务信息和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制定。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