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消防条例规划
Ⅰ 南京市消防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和相关应急救援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公安派出所按照规定职责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消防宣传教育等工作。第六条维护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有举报、投诉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权利。单位和成年人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第七条鼓励单位、个人开展和参与消防宣传、火灾预防等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建立消防志愿服务组织。第八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消防公益事业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捐助消防公益事业。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的消防公益性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二章消防安全责任第九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建立和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与下一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年度消防工作责任书,并考核完成情况;
(二)将消防和应急救援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年增加投入;
(三)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五)制定火灾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预案;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定期听取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其他成员单位汇报,通报消防安全情况,研究、指导消防工作,协调解决消防工作的重大问题。第十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开展消防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二)依法开展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三)组织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有关单位开展消防演练;
(四)组织指挥并承担火灾扑救,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五)负责或者参与火灾事故调查;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一条规划、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时,应当依法履行相关消防安全职责。
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相关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人防、旅游园林、经济和信息化、商务、交通运输、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第十二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建立和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配备消防工作人员,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二)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定防火安全公约,指导辖区单位开展群众性消防活动;
(三)协助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四)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
(五)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组织、指导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多产权建筑业主和使用人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六)组织或者协助处理火灾事故善后工作。
Ⅱ 徐州市消防条例(2013)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与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火、灭火和相关应急救援工作。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协调解决本地区重大消防安全问题;
(三)建立、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四)将消防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消防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组织制定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配置应急救援器材、装备;
(六)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实施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强消防安全基础建设,指导和帮助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安全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设置消防安全宣传设施,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村民、居民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进行防火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第四条市、县(市)、区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公安派出所按照国家、省和市的规定负责日常消防监督管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以及其他消防安全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消防工作。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媒体应当开设消防安全教育栏目,刊播消防公益广告,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利用场所内的音频、视频等设备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影剧院、歌(舞)厅、宾馆、饭店、网吧等场所的音频、视频设备启动时应当播放消防安全警示。
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通过设置醒目标识或者播放音频、视频等形式,向乘客宣传防火措施、应急设施的使用方法和逃生、避难方法等消防安全知识。第二章火灾预防第六条市、县(市)、铜山区、贾汪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消防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消防规划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用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确需占用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征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同意,并由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消防需要另行确定用地。第七条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应当与城乡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利用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的,应当建设消防车通道和取水设施,并设置醒目标识。
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维护保养,保证公共消防设施正常使用。
供水企业应当保障公共消防供水。
农村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由所在的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第八条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会同建设、文物等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的开发、改造和古建筑的修缮、使用,制定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九条建筑高度超过一百米且标准层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者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
鼓励高层建筑业主或者使用人配备灭火器、逃生梯等灭火逃生器材。第十条不得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新设网吧、夜总会、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本条例施行前已开设的,超过许可期限后,有关部门不再许可。第十一条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公共建筑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工程装修、装饰禁止使用燃烧性能为易燃性的材料;
(二)疏散通道、楼梯间及前室的防火门设置常开式防火门的,应当保证火灾时能自动关闭;设置常闭式防火门无法保持常闭的,应当改用常开式防火门;
(三)在醒目位置设置提示说明或者示意图,对火灾危险性、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灭火器材位置及其使用方法进行提示。
依照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商场、市场、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影剧院、歌(舞)厅、网吧、酒吧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厂房、库房,采用自然排烟的,应当设置自动排烟窗。
Ⅲ 江苏省消防条例(2002修正)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消防工作,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本地区消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事业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建立消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决定和协调消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执行公务。第六条 预防和扑救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危害社会消防安全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第七条 每年11月9日为本省消防日。第二章 消防组织第八条 城市以及经济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区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公安消防队(站)。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易燃易爆场所等比较集中的重点地区,应当建立公安特种消防队(站)。
沿海、沿江水域以及其他水上消防任务较重的地区应当建立水上消防队(站)。第九条 下列单位和地区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
(一)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站)较远的大中型企业、大型集贸市场、重点事业单位和古建筑群;
(二)规模较大的专用仓库、储油或者储气基地;
(三)重要的港口码头、铁路货站(场)、民航机场;
(四)其他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和地区。第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义务消防组织。第十一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防火人员,根据需要设立或者确定负责消防安全的管理机构。第十二条 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组织及专职、兼职防火人员接受公安消防机构的业务指导,承担本单位、本地区的防火灭火任务。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经费由所在单位承担。相邻单位联合建立的专职消防队经费由各组建单位承担。县(市)、乡(镇)人民政府招聘队员组建的专职消防队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专职消防队员与其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相适应的工资福利待遇。第三章 消防装备设施建设第十四条 城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消防规划。消防规划由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消防机构共同编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审查城镇总体规划时,应当吸收同级公安消防机构参加。第十五条 公安消防队(站)的建设与维护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以及其他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由城建、邮电等有关部门负责。
原有消防设施不足或者损坏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增设、维修或者更新。第十六条 公安消防队(站)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消防队(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并逐步建立现代化火灾报警和通信调度系统。
城镇规划确定的公安消防队(站)建设用地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七条 城市火警总调度台与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环保等单位之间应当设有专线通信。
消防重点单位、专职消防队应当设有与当地火警总调度台联系的有线或者无线通信报警设备。第十八条 公安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的基本建设和消防队的装备,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围的,应当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的财力状况,确定消防经费的标准和基数,逐步达到消防设施、装备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第十九条 消防装备和消防队(站)等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建设所需经费,除地方财政拨款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筹集: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范围和标准征收消防设施建设费;
(二)从保险公司防灾费中安排适当资金;
(三)购置扑救化工、水上、高层建筑等火灾所需的特种装备,由相应的受益单位承担一定的费用。
筹集的经费应当建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
Ⅳ 江苏省消防条例(2010修订)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防火、灭火和相关应急救援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组成消防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研究、指导本地区消防工作,协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公安派出所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负责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消防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工作人员,保障消防工作经费,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站建设、消防装备建设、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监督管理、灭火、应急救援和执勤训练等消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消防经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在征收的建设工程项目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公共消防设施、设备建设。第六条维护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学习消防知识,预防火灾,保护消防设施,及时报告火警,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第七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公益活动,对消防公益事业进行捐赠。
鼓励公民参加消防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消防志愿服务活动。第八条对在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或者举报违反消防安全行为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九条每年11月为本省消防安全月,11月9日为消防日。第二章火灾预防第十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乡镇人民政府编制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包括消防内容。
消防规划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当及时修改。
消防规划确定的消防站建设用地和水上岸线不得挪作他用;确需变更的,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同意。第十一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消防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将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同步组织实施。开发区、科技园、产业园、旅游度假区等各类园区的管理机构,应当落实消防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旧城改造应当同步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对城市易燃建筑密集区应当优先改造。第十二条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消防规划确定的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不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限期搬迁或者改变用途。第十三条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其执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消防法律、法规等规定和消防技术标准,依法对建设工程消防安全质量负责。第十四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明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符合规定的临时消防给水设施,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设置消防车通道并保持畅通,规范用火用电,消除火灾隐患。
建筑施工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第十五条消防产品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新研制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经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使用;在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前,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省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依法备案。
生产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的企业应当具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出厂前应当经检验合格。
建设单位和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查验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的合格证明,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实施见证取样检验,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材料。
本条例所称建筑材料,是指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结构材料、装修材料、装饰材料和专用材料等。
Ⅳ 江苏省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增强火源谨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是消防救援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持续发展、规范运行的原则,推进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第三条符合条件的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政府专职消防员实行员额管理制度。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设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将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确保队伍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省应急管理部门、省消防救援机构统筹全省政府专职消防救援力量建设。
消防救援机构负责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人员管理、力量调度、现场指挥、执勤训练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和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的指导、建设、保障、优待等相关工作。第二章组织形式第五条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扑救火灾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二)参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
(三)参与群众危难救助工作;
(四)开展防火巡查、日常消防管理工作;
(五)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建设纳入消防规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建设。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点布局、建设方案由县级消防救援机构报设区的市消防救援机构审核,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
设区的市消防救援机构应当督促指导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建设,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已建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迁建、改建、扩建的,应当向省消防救援机构报告。第七条政府专职消雹告基防救援队投入执勤前,由设区的市消防救援机构对站点建设、车辆装备、人员配备等组织验收,报省消防救援机构备案。投入执勤的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不得擅自停止运行;遇特殊情况确需停止运行的,应当经设区的市消防救援机构同意并向社会公告。
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将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建设情况定期向同级应急管理部门通报。第三章人员管理第八条省消防救援机构应当会同省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等部门,制定政府专职消防员员额管理办法。第九条省消防救援机构应当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的标准、程序和退出机制。省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国家友薯和省规定统一组织招聘。第十条政府专职消防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志愿从事消防工作;
(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六)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七)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录用为政府专职消防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
(三)曾被开除公职的;
(四)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一条政府专职消防员实行岗位等级任期制,其工资待遇与岗位等级相挂钩。岗位等级分类、任职年限以及评定考核的具体办法由省消防救援机构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考核合格后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相应岗位等级证书。第十二条建立政府专职消防员考核机制。消防救援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对政府专职消防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政府专职消防员职务职级、工资待遇以及奖励、辞退的依据。
Ⅵ 求 南京市消防行政处罚量罚标准 全文
按《消防法》规定处罚另外还要看现场实际情况(是过失引起火灾还是其他原因)你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
除《消防法》另有规定的外,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决定;其中拘留处罚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需要传唤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违反《消防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南京市消防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消防管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市公安机关是本市消防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区(县)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以下简称公安消防机构),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建设、规划、交通、市政公用、劳动、林业、人防、工商行政、技术监督和供电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消防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安、宣传、文化部门及新闻、保险等单位,应当加强消防法规和消防常识的宣传工作。
第六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本地区消防事业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二章 消防安全组织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消防站建设标准建立公安消防队(站)。
第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义务消防组织或者配备义务消防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专职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可以由一个单位建立,也可以由几个单位联合建立。
在发生火灾事故时,专职消防队应当接受公安消防机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第九条 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消防人员,其他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人员,并报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专职或者兼职消防人员应当接受公安消防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三章 消防设施建设及维护
第十条 城市消防规划,由城市规划部门会同公安消防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编制。
城镇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水上消防和消防指挥系统工程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第十一条 城镇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及其他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及维护,分别由市政公用、电信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
未按规定建设城镇公共消防设施的单位,公安消防机构应当督促其整改。
未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拆除城镇公共消防设施。
第十二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置相应种类、数量的消防设备和设施,并负责维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自动消防设施应当与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联网,并有专人负责自动消防设施的管理,保证自动消防设施的正常使用。
建有自动消防系统的消防控制室应当实行昼夜值班制度。
第十四条 从事消防设施维修、检测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资质。消防设施的维修、检测应当委托具有维修、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
第十五条 城镇消防站和消防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及维护所需的经费,除地方财政拨款外,其余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征收。
保险机构应当从财产保险费收益中,每年缴纳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费。
第十六条 城镇街道及其他消防车通道应当保障消防车通行,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设置妨碍消防车辆通行的障碍物。集贸市场和营业摊点的设置,不得堵塞消防车通道和妨碍消火栓的使用。
第四章 防火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工程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设计中,必须执行消防技术规范,对工程的消防设计负责。
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消防设计岗位责任制和消防设计逐级审核责任制。
消防设计应当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必须选用合格的消防设备和产品。
从事消防工程设计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
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未经核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
第十九条 公安消防机构对送审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应当及时审核。一般工程应当于十日内,国家、省级重点工程以及设置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建筑工程应当于二十日内,签发《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需要组织论证的,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应当同时签订工地防火安全责任书。施工单位负责建筑工地的防火安全工作,建设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高层建筑施工应当铺设临时消防给水设施。
第二十一条 承接消防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相应资质。
第二十二条 工程竣工时,公安消防机构参加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工程交付使用后,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原消防设计。消防设备必须定期检查维修,保持良好的状态。
已经建成使用的建筑物,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应当在限期内进行整改。
第二十三条 下列人员应当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一)专、兼职消防人员;
(二)消防工程的设计人员;
(三)消防设施的安装、检测、维修人员;
(四)从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的人员。
电、气焊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内容,应当达到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
第二十四条 电气线路的敷设和电器设备的安装,必须符合防火要求和安全技术规定。
第二十五条 高层建筑、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地下建筑及易燃易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安全防火制度,明确防火安全责任人;
(二)按规定配备防护自救器具;
(三)制定灭火、应急、疏散方案,定期举行灭火救援演习;
(四)消防通道、安全出口、安全梯,应当设有明显标志,保持畅通。
禁止在高层建筑使用瓶装液化气。
第二十六条 宾馆、饭店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在客房内使用电炉、电烙铁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器具;
(二)禁止在客房内焚烧物品;
(三)禁止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客房;
(四)厨房油气烟道应当定期清理。
第二十七条 公共娱乐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营业时不得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维修、施工作业;
(二)在演出、放映等观众厅内,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
(三)禁止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四)职工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培训;
(五)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其照明供电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分钟;
(六)禁止超负荷用电和擅自拉接临时电线;
(七)安全出口处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八)营业时必须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禁止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场所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库房内使用电热器具;
(二)在娱乐餐饮场所、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商业经营场所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
(三)在人员密集的生产车间、集体宿舍、公众聚集场所设置影响灭火、救援和疏散的设施。
第五章 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销毁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必须销毁的,应当将其物品的种类、品名、数量、销毁方法及地点,报公安消防机构及有关部门核准。
第三十条 经营、灌装氢气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落实防火安全措施,并将生产经营场所的选址报经公安消防机构核准。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乱倒液化石油气残液和私自灌装液化石油气。
严禁在燃气管道上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十一条 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运输实行准运证制度。从事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运输的,应当向公安消防机构申领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准运证。
装运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车辆,应当按照公安机关规定的行车路线和时间行驶,中途不得随意停放。
运输爆炸物品的机动车辆应当搭乘符合规定的汽渡过江,不得经过过江桥梁。确需经过的,应当报经公安机关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通行。
第三十二条 生产、储存、销售、购买、运输、使用爆炸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法规规定的技术规范。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需要采用工程爆破的,必须经过公安机关批准。从事工程爆破施工的单位,应当持有公安机关核发的工程爆破资格证。
第三十四条 举办焰火晚会,必须将组织实施方案报公安机关审查;在烟花爆竹禁放范围内举办的,应当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五条 在消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公安机关、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单位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特别突出的,报请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普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健全消防组织、制度,改善消防设施,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预防火灾事故成绩突出的;
(二)及时扑灭火灾或者积极支援邻近单位和村、居民扑救火灾,避免重大损失,有显著贡献的;
(三)模范遵守消防法规,制止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事迹突出的;
(四)对查明火灾原因有突出贡献的;
(五)开展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革新,取得优秀成果的;
(六)在消防工作的其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款、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公安消防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对逾期不恢复原状的,应当强制拆除或者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第(四)项,第二十八条第(二)项,第三十条第三款,以及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未按规定配备专职消防人员的,建筑工程未按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消防设计施工的,由公安消防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单位可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二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以及消防设施值班人员和消防安全巡逻人员脱岗的,由公安消防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规定的,公安消防机构对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可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责令其当场改正;当场不能改正的,应当责令停止举办,并可以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而引发火灾事故的,由公安消防机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存在火灾隐患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后,未及时改正导致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依照本办法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四十三条 违反消防管理规定构成犯罪的责任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工作人员在消防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Ⅶ 您好,我们公司正在做ISO9001和14001的认证工作,我需要提交2010年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清单
分类 序号 编号 法律法规及标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时间 发布单位 备注
废水 1 L-K110-a-00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996.10.4 1998.1.1 国家环保局
2 L-K110-a-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8.29 2002.10.1 国务院
3 L-K110-a-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3.24 2000.3.20 国务院
4 L-K110-a-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2.28 2008.6.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 L-K110-a-005 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 1997.9.21 1997.9.21 江苏省环境保护局
6 L-K110-a-008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销售使用无磷洗涤的通知 1998.12.1 1999.1.1 苏州市
7 L-K110-a-009 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 2006.12.25 2007.3.1 建设部
8 L-K110-a-01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002.4.20 2002.4.26 国家环保局
9 L-K110-a-011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1986.11.22 1986.11.22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10 L-K110-a-012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新) 2007.9.27 2008.6.5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1 L-K110-a-013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2003.8.15 2003.10.1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12 L-K110-a-014 江苏省按排放水污染物总量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1999.3.16 1999.3.16 江苏省
13 L-K110-a-015 关于调整超标污水和统一超标噪声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 1991.6.24 1991.6.24 国家环保局财政部
14 L-K110-a-016 关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监测分析方法有关问题的复函 1999.10.22 1999.10.22 国家环保总局
15 L-K110-a-017 关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磷酸盐及其监测方法的通知 1998.11.4 1998.11.4 国家环保总局
16 L-K110-a-018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单位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收费办法的通知 2008.8.17 2009.1.1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7 L-K110-a-019 江苏省地方标准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 2007.9.20 2008.1.1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18 L-K110-a-020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 1992.1.1 1992.1.1 江苏省人民政府
废气 19 L-K110-b-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4.29 2000.9.1 国家环境保护局
20 L-K110-b-00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27-1996) 1997.1.1 1997.7.1 国家环境保护局
21 L-K110-b-004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2001.11.12 2002.1.1 国家环境保护局
22 L-K110-b-005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3.22 1988.09.22 维也纳
23 L-K110-b-00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2001.11.12 2002.1.1 国家环境保护局
24 L-K110-b-007 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 1990.8.15 1990.8.15 国务院
25 L-K110-b-008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999.5.28 1999.5.28 国家环境保护局
噪声 26 L-K110-c-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1997.3.1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7 L-K110-c-002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1985.12.17 1986.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28 L-K110-c-005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音排放标准 2008.8.19 2008.10.1 国家环境保护局
29 L-K110-c-006 声环境质量标准 2008.8.19 2008.10.1 环境保护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能资源 30 L-K110-d-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6.29 1991.6.29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1 L-K110-d-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10.28 2008.4.1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2 L-K110-d-003 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1.12.26 1997.12.26 国务院
能资源 33 L-K110-d-004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2007.03.27 2007.05.01 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固体废弃物 34 L-K110-e-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12.29 2005.4.1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5 L-K110-e-002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008.6.6 2008.8.1 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
36 L-K110-e-003 江苏省危险废物管理暂行办法(修正) 1997.12.15 1999.12.15 江苏省人民政府
37 L-K110-e-004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2001.12.28 2002.7.1 国家环境保护局
固体废弃物 38 L-K110-e-005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1995.10.30 1999.10.1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39 L-K110-e-006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3.10.9 2003.10.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设部、科学技术部 商务部
40 L-K110-e-007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6.16 2003.6.16 国务院环境保护\卫生行政部门
41 L-K110-e-008 关于加强固体废物管理的通知 2000.4.1 2000.4.1 国务院
42 L-K110-e-009 关于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管理的通知 1998 1998 昆山市环境保护局
化学品 43 L-K110-f-00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1.26 2002.3.15 国务院
44 L-K110-f-002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2002.11.15 2002.11.15 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国家经贸委)
45 L-K110-f-003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2002 2003.5.1 国家安监局
46 L-K110-f-004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 2003.6.24 2003.5.1 国家安监局
47 L-K110-f-005 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的名录(第一批) 1999.4.5 1999.4.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48 L-K110-f-006 关于加强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的通知 1999.12.29 1999.12.2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49 L-K110-f-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1982.6.5 1982.6.5 国家部门
50 L-K110-f-008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2005.8.30 2005.1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51 L-K110-f-009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1994.10.27 1994.10.2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2 L-K110-f-010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 2004.02.24 2004.02.2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53 L-K110-f-011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2004.4.8 2004.4.8 国家安全监督局
54 L-K110-f-012 高毒物品目录(2003) 2003.6.10 2003.6.10 卫生部
55 L-K110-f-013 危险货物品名表(2005) 2005.7.26 2005.11.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56 L-K110-f-014 关于发布《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二批)》的公告 2005.7.10 2005.07.10 国家安全监督局
57 L-K110-f-015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规定 1996.12.20 1997.1.1 劳动部、化学工业部
58 L-K110-f-016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1995.7.26 1996.2.1 国家技术监督局
59 L-K110-f-017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范围 2000.1.1 2000.7.1 国经济贸易委员会
60 L-K110-f-018 化学品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92.9.28 1992.9.28 化学工业部、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
61 L-K110-f-019 基于GHS的化学品标签规范 2008.6.19 2009.2.1 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62 L-K110-f-020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_15258-2009_ 2009.6.21 2010.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消防 63 L-K110-g-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008.10.28 2009.5.1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64 L-K110-g-002 江苏省消防条例 2003.4.21 2003.5.1 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
65 L-K110-g-003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1995.7.1 1996.2.1 国家技术监督局
66 L-K110-g-004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2001.10.19 2002.5.1 公安部
67 L-K110-g-006 1211灭火器报废规定 2000 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68 L-K110-g-007 关于在非必要场所停止再配合哈龙灭火器的通知 1994.11.11 1994.11.11 国家环境保护局
69 L-K110-g-008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定 1990.4.10 1990.4.10 公安部
消防 70 L-K110-g-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6.7.12 2006.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71 L-K110-g-010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 2009.4.30 2009.5.1 公安部
72 L-K110-g-011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2005.12.26 2006.5.1 公安部
73 L-K110-g-012 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 2007.6.8 2007.10.1 公安部
74 L-K110-g-013 灭火器检查与维修 2003.8.8 2003.11.9 公安部
75 L-K110-g-01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2005.7.15 2005.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76 L-K110-g-016 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2009.4.30 2009.5.1 公安部
77 L-K110-g-017 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 2009.5.22 2009.6.1 公安部 教育部 民政部等
综合环境保护 78 L-K110-h-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1989.12.2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79 L-K110-h-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2003.9.1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80 L-K110-h-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6.29 2003.1.1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81 L-K110-h-004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2003.2.28 2003.7.1 国家计委财政部 国家环保总局厅
82 L-K110-h-005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1992.8.14 1992.10.1 国家环保局
83 L-K110-h-006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 1997.7.31 1997.8.16 国家环保局、省人届人大常委会
84 L-K110-h-007 江苏省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规定 2006.10.26 2006.10.26 江苏省
85 L-K110-h-00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11.18 1998.12.18 国务院
综合环境保护 86 L-K110-h-009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2001.12.27 2002.2.1 国家环境保总局
87 L-K110-h-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89.4.1 1988.12.2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88 L-K110-h-011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 1982 1982 国务院
89 L-K110-h-012 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 1983.2.6 1983.2.6 国务院
90 L-K110-h-013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办法 1995.7.26 1995.8.1 江苏省
91 L-K110-h-014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 1993.9.6 1993.9.6 江苏省
92 L-K110-h-015 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1990.9.11 1990.911 国家环保局
93 L-K110-h-016 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2003.9.24 2004.5.1 中国卫生部
94 L-K110-h-01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1987.3.20 1987.3.20 国家部门
95 L-K110-h-018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 1999.1 1999.1 国家部门
96 L-K110-h-019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 2001 2001 国家部门
97 L-K110-h-020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三批) 2002.6.2 2002.6.2 国家部门
98 L-K110-h-021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 2002.5.5.8 2002.5.8 国家部门
99 L-K110-h-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99.12.25 2000.4.1 国务院
100 L-K110-h-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2.6.29 2003.1.1 国务院
101 L-K110-h-024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 1995.11.20 1996.7.1 国家环境保护局
102 L-K110-h-02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7.7.1 2007.7.1 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Ⅷ 江苏省消防条例的第二章
第十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乡镇人民政府编制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包括消防内容。
消防规划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当及时修改。
消防规划确定的消防站建设用地和水上岸线不得挪作他用;确需变更的,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同意。
第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消防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将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同步组织实施。开发区、科技园、产业园、旅游度假区等各类园区的管理机构,应当落实消防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旧城改造应当同步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对城市易燃建筑密集区应当优先改造。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消防规划确定的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不符合消防安全布局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限期搬迁或者改变用途。
第十三条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其执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消防法律、法规等规定和消防技术标准,依法对建设工程消防安全质量负责。
第十四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明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符合规定的临时消防给水设施,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设置消防车通道并保持畅通,规范用火用电,消除火灾隐患。
建筑施工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消防产品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新研制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经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使用;在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前,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省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依法备案。
生产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的企业应当具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出厂前应当经检验合格。
建设单位和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查验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的合格证明,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实施见证取样检验,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材料。
本条例所称建筑材料,是指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结构材料、装修材料、装饰材料和专用材料等。
第十六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明确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机构,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安全人员,保障消防安全工作经费投入,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全面负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和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第十七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验、检测、维修和保养,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单位自身不具备检验、检测、维修、保养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验、检测、维修和保养。
按照消防技术标准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单位,应当落实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火灾报警。
第十八条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住宅区物业进行管理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业主、使用人签订防火协议,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维护管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建筑物,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明确统一的机构或者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圈占或者妨碍他人使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
住宅区以及其他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应当设置标志,加强日常管理,保持畅通。
第十九条 住宅区和其他共用建筑消防设施保修期内的维修等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可以纳入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开支范围;没有专项维修资金或者专项维修资金不足的,消防设施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由业主按照约定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各自专有部分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承担。
共用建筑的建筑消防设施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业主不进行维修、更新或者改造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通知县(市、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由县(市、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代为维修、更新或者改造,所需费用从相关业主的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或者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专有部分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承担。
第二十条 建筑物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明确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承租人应当在其使用范围内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出租人应当对承租人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建筑物外立面装修、装饰、设置广告,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规定,不得妨害防火、逃生和灭火救援。有关部门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征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意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协助并出具书面意见。
第二十二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在建筑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疏散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标识,告知维护、使用消防设施、器材以及紧急情况下逃生自救的方法、要求。
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属常闭式防火门的应当保持常闭;设置保持开启状态的防火门的,应当保证火灾时能自动关闭。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自救器材和辅助逃生设施。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应当根据需要配备专用灭火器材、储备专用灭火剂并保持完好有效。
第二十三条禁止在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存放可燃、易燃物资的仓库、露天堆场等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
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所燃放烟花爆竹或者使用其他产生烟火的物品。
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正在生产、营业、使用的人员密集场所,因施工等原因需要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单位的用火管理制度事先办理手续,落实现场消防安全措施。
第二十四条公共汽车、轨道列车、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中型以上客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和安全疏散设施,设置明显标识,并保持完好有效。
前款所列交通工具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应当迅速引导、协助乘客疏散、逃生。
高速公路、隧道、大型桥梁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火灾等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处置需要,配置灭火救援装备、器材,明确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人员。
利用船舶或者水上浮动设施开设餐饮、娱乐场所,应当符合相应的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人应当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活动举办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实施消防安全检查时,承办人应当提供活动场所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合格报告或者电气消防安全合格承诺书,以及消防设施、器材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证明材料。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二十六条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以及存放可燃、易燃物资的仓库,应当定期自行或者委托专门机构对其使用的电器产品和线路进行消防安全技术检测,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导除静电和防雷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检测。
第二十七条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修、保养,电气消防安全检测,消防安全监测、评估,灭火器维修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审查批准,取得相应的资质:
(一)有符合规定的执业人员;
(二)有关设施、设备依法取得计量认证证书;
(三)有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消防技术服务执业人员应当从事消防相关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具有消防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经考试合格,取得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颁发的执业资格,或者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消防行业特有职业(工种)资格。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从事消防技术服务,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执业准则,不得出具虚假、失实文件。
第二十八条下列人员应当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培训、考核的标准执行国家规定;国家没有规定的,由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规定:
(一)自动消防设施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维修、保养人员;
(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直接负责消防管理、消防检查的人员。
对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电焊、气焊以及其他从事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特殊工种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上岗培训时,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培训的内容。
第二十九条从事灭火、应急救援工作的专职消防队员和从事建筑防火工作的有关消防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消防行业特有职业(工种)资格;鼓励其他消防从业人员取得消防行业特有职业(工种)资格。
第三十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或者确定消防防灾教育场馆,为居民提供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培训。
住宅区、村庄和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固定消防安全宣传设施,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