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如何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正

如何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正

发布时间: 2024-06-29 07:57:07

㈠ 如何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

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环节构成了物流系统,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物流业从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功能性环节朝着系统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整体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其受到交通、内贸、外贸等部门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当前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从法律的效力来看,我们可以将当前的物流法律分为三种:首先是由国家制定的现行物流法律,或者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铁路法、海商法等;其次是涉及到物流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货运合同的实施细则、或者是航道管理条例及海港管理的暂行条例、公路的管理办法等等,还有就是联合运输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总之,与公路、海港、航道相关的管理条例均属于行政法规;最后是由中央各部委颁布的与物流有关的规章制度,例如对货物搬运的规定,对商品包装的暂行规定,商业运输管理办法、国际铁路货物联运的规定、铁路运输管理办法等等,这些都属于我国的物流法律。
从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现状来看,其弥补了过去的“法律空白”,大大提升了法律的效率,对物流业的高速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功效。
二、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其仍需要不断地调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从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来看,其主要是来自传统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法律,其在那种形势下产生,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推进了当时的物流业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法律明显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物流系统发展的需求,一些法律出现交叉,一些新兴的行业也缺少与之对应的法律,无法满足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更无法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传统的物流法律进行修订、补充甚至是废除。从技术上来看,我国的物流法律技术性较差,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宏观调控与微观约束力上力度不够。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1.流通基本法亟待建立
当前,我国的物流法律仍分属于不同的法律部分,缺乏自己独立的体系,没有基本的保障,物流的法律法规分布在各类的法律渊源中,对物流的相关行为约束力不够,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物流基本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够健全
从西方的物流系统管理经验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依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要想进入到这个行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也就说必须要有完善的准入机制,这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物流市场的准入机制,加强管理,改善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层次不够,效力不足
从当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现状来看,其主要是由中央的部委、地方部门进行制定的,相较之下,其规范性较差,没有法律的制约作用,其主要以条例、法规、办法及规定的形式出现。从其内容来看,部分内容与国际惯例相违背,实际的管理汇总运用难度较大,无法产生法律效力,在法律纠纷中其一般只可作为参照性依据存在,没有实际的效力,调整主体间的关系功效较差,制约作用不够明显。
三、改进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对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我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体系
首先,增强与市场的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物流体系建立与健全迫在眉睫,从过去的发展历史及客观环境来看,我国要建立健全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关键是确立主体资格,建立物流主体法,做到权责分明,同时必须要明确规定行业的准入机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行业的行为规范,制定与之对应的行为法,对物流主体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要加强国家与物流主体间的调控的宏观调控法,使其与市场发展相一致;最后是保障国家、物流主体及劳动者与消费者的权益的保障法。只有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其次,建立行业的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标准。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开始应用其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但是从物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其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电子认证体系,而且电子签名出台仍显落后,这对其长远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物流行业的准入标准,提升技术水平,改善行业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物流法律法规的层次水平
从法律的构建到实施,其有自己的目标,而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完善相关法律,补充缺失,改进不足,实现各行业间的法律沟通,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法。提升物流行为的规范性,同时也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差别较大,因此其物流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建立物流法律的时候考虑到当地的具体环境,近期内建立健全全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根据自身的基础与条件,制定出符合当地物流发展的法律。同时,要考虑到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加强区域间的沟通,更好地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还有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对此,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外,还必须要加强行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人是发展的根本,因此,要想发展,必须要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遵守法律,促进法律的完善,推进行业的发展。

㈡ 法律法规的修正是什么意思

我国法律的修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修正,另一种是修订。法律的修正与修订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修改的内容不同法律的修正是指法定机关对法律的部分条款进行的修改,是局部的或者个别的修改。如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只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两条内容作了修改。当然有时法律的修正条款不少,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局部的,不是全局的修改,只能是修正,不是修订。法律的修订则是指法定机关对法律进行全面的修改,是整体的修改。如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产生了一部新的公司法。

第二,审议的内容不同

法律的修正通常提出修正案草案,审议机关的审议是针对修正案草案进行的,未作修改的部分不审议。如2005年9月3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2006年2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次会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常委会作《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常委会对审计法修正的条款内容进行了审议。

法律的修订通常提出全面的修订草案,审议机关的审议是针对草案文本的全部内容,而不是针对修改内容进行审议,如公司法的修订。

第三,表决的内容不同

法律的修正,在表决通过时,通过的是修改某某法律的决定或者修正案,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

法律的修订,表决通过的是整个修订草案,如公司法的修订。

第四,公布的方式不同

法律的修正,其公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布修改决定,即国家主席发布主席令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修改决定,再由有关部门根据修改决定将修正后的法律予以重新公布。如2006年2月28日第48号国家主席令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在该修改决定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据此,有关部门重新公布了审计法,并写明“根据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修正”。另一种是公布法律修正案,即国家主席发布主席令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修正案,法律文本不重新公布,原法律条文保持不动,引用法律时可直接引用法律修正案的条文。如1997年刑法颁布实施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六个刑法修正案,刑法条文仍保持不动。

法律的修订,没有修改决定,国家主席令直接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法律文本全文,如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

第五,生效日期不同

采用修正方式修改的法律,只对修正的条款规定一个新的生效日期,原法律的生效日期不变,即未修正的条款的生效日期仍为原法律的生效日期。如审计法的修正就是如此。审计法修正的条款自 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审计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施行日期仍是原审计法规定的“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未作任何修改,也不能作出修改。

采用修订方式修改的法律,对原法律规定的生效日期必须作出修改,另行规定新的生效日期。如原公司法是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本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㈢ 对法律有不足之处或者增加内容,如何提出修改或者建议,方法和步骤

你可以先写成论文,然后与政府立法机关相应办公室联系,提交你的建议。
但是从实践而言,应该等你有所成就,成为政协委员之后,在政协会议期间,正式提交较为合适。
而且应该是法律法学方面有极高水平和极大建树,比如法学博导,来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㈣ 如何矫正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局限性问题是自法律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且至今尚难有定论的社会课题。秦国荣在《法学》二○○五年法律局限性矫正:基本思路与对策

由于法律及其运作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局限性,因而我们在肯定和强调法律乃是现代社会最具权威和效率的社会调控手段的同时,需要注意理顺法律运作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注意运用社会综合控制手段矫正法律的局限性。具体而言:

第一,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社会控制手段功能的充分发挥。

法律及其调整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仅靠法律运行是难以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有效调控的。所以,对于过去那种摒弃法治、否定法治功能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我们固然要从根本上予以批判,但那种认为有了法律就可以万事大吉,只要实行了法治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思想同样是非常幼稚和有害的。事实上,过分依赖法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病态已引起了西方社会深刻的反思。比如海外学者余英时就曾指出,西方法治观念已经给西方社会带来了“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止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不良影响,他理智而深刻地指出,上述现象均属社会病态而决非现代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注:参见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对于法律局限性以及单纯依靠法治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此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强秦因法制完备而致兴盛,也因法律过于残苛而致败亡的教训,给了后世历代统治集团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汉代以后,经过儒法之争,主张“礼法”并举的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应当说并不是偶然现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重视“法治”的同时特别注重“德治”,强调“德法并举”、“出礼入刑”,诸种社会控制手段综合运用的做法早为实践证明为高明理智之举,它对于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部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历史与现实均已证明,这是在东方国家具有普适性的治国之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人性与法治本质的深刻领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经过世代传承所积累的治理多民族大国的成熟经验和高超技巧。我们说,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领先世界,保持其文化上的先进性,甚至在近现代仍然能对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法制文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应当说与此不无关系。

事实上,法律与道德以及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法律只有与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调整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彼此协调互动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内在功能。因为人类社会毕竟是由每个活生生的个体所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类在需要物质生活维系生存的同时,更需要精神生活维系社会有机体的存在。那种离开了道德、文化等精神生活内涵的社会则决不是人类社会,只能是“动物世界”。而尽管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是相互包容涵盖的,但再完善的法律都并不能自动提升社会的精神风尚与人们的道德水平。所以,要保证法律得以良性运作,我们就要在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同时,着力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因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公众整体素质与文明状况往往并不仅仅取决于该民族、该社会的法律意识情况,而恰恰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水平。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说,道德素养较好的人,虽然法律知识欠缺,但因其恪守内心的价值信念和道德底线,往往能够做到严守自己的做人准则,其违法的概率一般相对较低。而那些法律意识较强但道德素质很差的人,由于没有起码的道德防线和规则意识,不能用道德信念来克制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往往难以抵制诱惑,容易滋生犯意和邪念,其违法犯罪的概率一般相对较高。比如那些穷凶极恶的刑事犯罪分子,其实施故意犯罪时应当说完全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其不仅有很强“法律意识”,而且懂得如何钻法律的漏洞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要建设现代法治文明社会,我们就应当要将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作为基本标尺,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反映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提升社会公众的道德水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环境和良好社会风气氛围;必须将法治与道德等社会控制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法律和道德所内蕴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社会公众内心牢固的思想信念,使之自觉以此来反省、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缩小乃至消除法治理想与法律运作效果之间的落差,实现法律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既要重视法律的形式理性,更要重视法律的价值理性,在保证法律形式正义实现的同时,实现法律的实质正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强调“德主刑辅”的同时,虽然建构起了庞大的行政司法体制,但其法律的内在精神和功能在于维护皇权专制统治,而不是维护普通民众的基本权益,因而中国传统法制充满了残暴、腐败和黑暗。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我们长期忽视法制建设,使得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文革”期间,法制更是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包括国家主席和开国元勋在内的公民基本人权都不能得到保障。所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任务特别繁重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首先应当要按照法治运作的要求架构体系完备的现代法制模式,实现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在立法上建构概念科学、逻辑严密、内部结构相互和谐统一的法律体系;在司法上建立程序严格、运作规范、各司法机构相互制约与配合的司法机制;在执法上建构严格执法、依法办事,既保证国家公权力的有效运作,又使这种权利能得到有效监督的执法体制;等等。只有建立起形式合理完备的法律机制,才能为现代法治社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建构形式理性的法律制度是确保法律能够实现平等与规则正义的前提,而要使法律能够实现良性运作,我们还必须对立法进行价值选择与定位,实现法律的价值合理性。历史反复证明,法治既可以正向价值为依归,成为维护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保障社会公众福祉及其正当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有效手段;也可以负向价值为取向,成为推行专制和压制、维护特权和私利、实行暴政和法西斯专政的工具。只有实现了法律的价值合理性,法律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安定的保障器,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器,社会文明的推进器。

法律价值理性和形式理性的有机统一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有效途径。法律形式理性指向的是法律自身的结构或程序意义,它着眼于法律的操作功能,注重法律的逻辑严谨性,从技术层面说明了法治是一种“真法之治”。法律价值理性指向的是法律所内蕴的价值目标,它着眼于法律的精神理想,注重法律本身的“合法性”和普遍性。它从客观的角度,从社会的层次上,说明了法治是一种“良法之治”。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只有实现了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赢得全体民众从内心深处对法律心悦诚服的信任和信仰,真正使法律成为令人信服的社会理想信念和社会民众自觉遵行的行为规则。

法律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法律具有权威性的保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法律制度设计时,应当要注意从古今中外吸取既适合于我国现实国情,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制运作的成功经验,精心架构结构精巧、程序完善细备、运作精良的法律机器;应当能够敏锐洞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准确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和主线,将那些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气质,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共通要求和一般道德观念,反映世界各国所共同接受的通行规则和一般价值理念的内容纳入到立法之中,真正使立法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地注意防止法律出现“时滞”现象,及时改良法制运作中存在的弊端,剔除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始终保持法律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第三,既要重视法律的制度建设,更要重视司法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到法治的“硬件”与“软件”相配套。

建国以来,由于我们长期忽视法制建设,使得执政党以及党的领导人失去了有效的法律监督与制约,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害并直接导致了“文革”浩劫的发生,小平同志对此透辟地分析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继续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趋向反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他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能否真正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能否真正做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否最终建立井然规范的社会秩序,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完善、系统、严密的法律制度体系及其运作机制。

更应看到的是,再完美无缺的法律制度毕竟都是人所设计出来并靠具体的人去推动和实施的。法律地位越重要,它对立法、司法和执法者的素质要求就越高。从某个角度说,“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注:《荀子·君道》。)实践证明,法律的实际运行状况与法律操作者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有了高素质法律人的操作,必然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善法”功能。而如果没有素质良好的法律操作者,则再好的法律制度都可能会或形同虚设,或变形走样。

在建构现代法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硬件”法律制度建设,形成完整配套的对公权力行使进行有效监督与制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权力行使者进行问责落实的责任追究机制、对非法公权力行使对社会主体侵权造成损害时予以赔偿的司法救济机制、对法律操作者进行遴选、考评、提拔、监督、奖惩、淘汰的组织用人机制,将公权力行使严格限制在法定范围内,确保法律操作者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严格依法办事;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注重法律人才的“软件”建设。必须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法律操作者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其养成忠于法律,信仰法律,愿为神圣的法律献出一切的意志品质;在业务素质上加强对使其进行业务素质教育,使其能够做到精通法律、熟谙法律的正当程序和操作技巧,成为法律实务上的行家里手,等等。只有使法制做到制度“硬件”精良精巧,人才“软件”优品高质,法制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与运作。

第四,既要加强法制建设,更要重视法制运作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建设。

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脱离社会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的法制变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对于法律与现实社会生活条件的内在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39页。)所以,尽管法制变革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法律的内容和性质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所决定的,法制变革能否成功也往往取决于后者。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其关键之处并不在于变法者的态度是否坚决,也不在于变法的内容是否先进,而在于这种变法具不具备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支持等现实社会条件。

在中国以现代法治社会为建构目标的法制现代化进程,有着极为特殊而复杂的国情背景和阻碍因素。中国古代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统治和落后封闭的小农经济,严重窒息了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官本位”、“义务本位”等传统观念则时时侵蚀着现代法治文明理念的形成。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建设现代法治模式将是一个极为漫长艰难的过程,我们决不能企望仅靠法制变革就能一蹴而就地实现现代法治社会,而必须要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法制的外在运作环境建设,使已经建构起来现代法制模式能够获得良性运行和实施的社会基础条件。

我们所说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指要加强对立法、司法及执法的内在规律研究,在立法上应当要革除现有立法体制中的弊端,促进立法活动本身的法治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推动高度透明、高效运作的现代立法体制模式的建立,从而迅速提高我国立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并使我国的相关立法实现与国际先进立法和通行规则相接轨;在司法上应当要在法律上和体制上真正赋予司法机关以司法独立权,坚持司法运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要完善对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地遏制和防止司法腐败,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执法上要使各级政府部门养成严格按照法律和法律的正当程序办事的习惯,遵循政府行为“法无授权即非法”的理念,坚决摈弃过去那种不按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而只按上级“红头文件”、“会议纪要”甚至是“领导批示”来办事的做法,做到行政行为的适法、公开和透明。

加强法制的外在运作环境建设是指要按照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形成良好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氛围,从而为现代法制运行提供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具体而言,要做到:

要加快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和完善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先进的对公务员进行遴选、考核、评价、回避、升降、淘汰等管理制度,以及形成相对完备的对公务员非法行政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与处罚的法律制度;应当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关的权力范围、义务内容和角色定位,在赋予其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同时,要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义务与责任,切实改变行政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等恶习,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服务公众的“公仆”意识;应当要求形成高效顺畅和法治化的政府运作机制,建立廉洁精干的公务员队伍,培养行政机关注重行政行为的公开合法性和依法行政的习惯,从而能够做到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权力行使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一切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和法律的正当程序才能作出,任何社会主体的正当权益因行政权力的非法行使而致损害的都能依法得到救济,一切违法违纪的官员都应受到法律追究。

要加快市场经济建设,建立能够对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管理和市场秩序等进行有效调控的现代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证券金融监管体系、市场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法律制度,将一切市场主体的营利行为都纳入法律所设定的规则范围内,使其在享有法定范围内最大限度的经营自主权和自由竞争权的同时,能够做到公平竞争和守法经营。如果其行为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侵害了其他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并使受害当事人能够依法得到补偿,从而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安全运行,使市场主体的正当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此外,还要在社会民众中培育和普及现代法律意识,大力建设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从根本上说,法制改革与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之间既互为内容与目标,也互为手段与途径。因为现代文明社会乃是法治社会、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和谐统一,而现代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建设乃是传统法制实现向现代法治嬗变的最重要保证,是中国最终建成现代法治文明社会的最深刻或最根本的标志。惟有大力推动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以及法治文化建设,现代法制才真正得以建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真正得以建成。

㈤ 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㈥ 濡備綍瀹屽杽鐢靛瓙鍟嗗姟娉曞緥娉曡

娉曞緥涓昏傦細

鐢靛瓙鍟嗗姟娉曟湰璐ㄤ笂灏辨槸涓轰簡瑙e喅鐢靛瓙浜ゆ槗鐨勬柟鏂归潰闈锛屽规ょ數瀛愬晢鍔℃硶鏈夌嫭绔嬩笌鍏朵粬娉曞緥鐨勬硶寰嬪師鍒欙紝褰撶劧鏈夊叿浣撹勫垯鐨勯傜敤瑙勫垯銆備竴銆佺數瀛愬晢鍔℃硶绔嬫硶鍘熷垯1銆佸姛鑳界瓑鍚屽師鍒欏惈涔変负鐢靛瓙鍗曡瘉銆佺エ鎹鎴栧叾浠栨枃浠朵笌浼犵粺鐨勭焊闈㈠崟璇併佺エ鎹鎴栧叾浠栨枃浠跺叿鏈夊悓绛夌殑鍔熻兘鏃跺氨搴斿綋鑲瀹氬叾娉曞緥鏁堝姏骞跺湪娉曞緥涓婂悓绛夊瑰緟銆2銆佸獟浠嬩腑绔嬪師鍒欐寚娉曞緥瀵逛簬浜ゆ槗鏄閲囩敤绾歌川濯掍粙杩樻槸閲囩敤鐢靛瓙濯掍粙锛堟垨鍏朵粬濯掍粙锛夐兘搴斾竴瑙嗗悓浠侊紝涓嶅洜浜ゆ槗閲囩敤鐨勫獟浠嬩笉鍚岃屽尯鍒瀵瑰緟鎴栬祴浜堜笉鍚岀殑娉曞緥鏁堝姏銆3銆佹妧鏈涓绔嬪師鍒欐寚娉曞緥瀵圭數瀛愬晢鍔$殑鎶鏈鎵嬫典竴瑙嗗悓浠侊紝涓嶉檺瀹氫娇鐢ㄦ垨涓嶇佹浣跨敤浣曠嶆妧鏈锛屼篃涓嶅圭壒瀹氭妧鏈鍦ㄦ硶寰嬫晥鍔涗笂杩涜屽尯鍒瀵瑰緟銆4銆佹渶灏忕▼搴﹀師鍒欐寚鐢靛瓙鍟嗗姟绔嬫硶浠呮槸涓虹數瀛愬晢鍔℃壂闄ょ幇瀛樼殑闅滅嶏紝骞堕潪鍏ㄩ潰寤虹珛涓涓鏈夊叧鐢靛瓙鍟嗗姟鐨勬柊鐨勭郴缁熸х殑娉曞緥锛岃屾槸灏介噺鍦ㄦ渶灏忕殑绋嬪害涓婂圭數瀛愬晢鍔¤㈢珛鏂扮殑娉曞緥锛屽敖鍙鑳藉皢宸茬粡瀛樺湪鐨勬硶寰嬮傜敤鍒扮數瀛愬晢鍔′腑銆備簩銆佺數瀛愬晢鍔℃硶鐨勪繚鎶ゆ潈鐩1銆佹惌鍞椤绘湁鏄捐憲鎻愮ず閽堝硅繖鏍风殑鎭间汉鎼鍞锛岀數鍟嗘硶鑽夋堜笁瀹$垮炲姞瑙勫畾锛氱數瀛愬晢鍔$粡钀ヨ呮惌鍞鍟嗗搧鎴栨湇鍔★紝搴斿綋浠ユ樉钁楁柟寮忔彁璇锋秷璐硅呮敞鎰忥紝涓嶅緱灏嗘惌鍞鍟嗗搧鎴栬呮湇鍔′綔涓洪粯璁ゅ悓鎰忕殑閫夐」銆2銆佷繚璇佹娂閲戦『鍒╅杩橀拡瀵规娂閲戦杩橀毦鐨勯棶棰橈紝鑽夋堜笁瀹$垮炲姞浜嗗備笅瑙勫畾锛氱數瀛愬晢鍔$粡钀ヨ呮寜鐓х害瀹氬悜娑堣垂鑰呮敹鍙栨娂閲戠殑锛屽簲褰撴槑绀烘娂閲戦杩樼殑鏂瑰紡銆佺▼搴忥紝涓嶅緱瀵规娂閲戦杩樿剧疆涓嶅悎鐞嗘潯浠躲傛秷璐硅呯敵璇烽杩樻娂閲戯紝绗﹀悎鎶奸噾閫杩樻潯浠剁殑锛岀數瀛愬晢鍔$粡钀ヨ呭簲褰撳強鏃堕杩樸3銆佸悜鈥滃ぇ鏁版嵁鏉鐔熲濊翠笉鑽夋堜笁瀹$挎槑纭瑙勫畾锛氱數瀛愬晢鍔$粡钀ヨ呮牴鎹娑堣垂鑰呯殑鍏磋叮鐖卞ソ銆佹秷璐逛範鎯绛夌壒寰佸悜鍏舵帹閿鍟嗗搧鎴栬呮湇鍔★紝搴斿綋鍚屾椂鍚戣ユ秷璐硅呮彁渚涗笉閽堝瑰叾涓浜虹壒寰佺殑閫夐」锛屽皧閲嶅拰骞崇瓑淇濇姢娑堣垂鑰呭悎娉曟潈鐩娿4銆佷釜浜轰俊鎭淇濇姢鏈夊緟鍔犲己鑽夋堟寚鍑猴紝鐢靛瓙鍟嗗姟缁忚惀鑰呮敹闆嗐佷娇鐢ㄥ叾鐢ㄦ埛鐨勪釜浜轰俊鎭锛屽簲褰撻伒瀹堟湁鍏虫硶寰嬨佽屾斂娉曡勮勫畾鐨勪釜浜轰俊鎭淇濇姢瑙勫垯銆傚规わ紝鍦ㄥ垎缁勫¤涓锛屼笉灏戝斿憳寤鸿搴旇繘涓姝ュ畬鍠勫逛釜浜轰俊鎭淇濇姢鐨勭浉鍏宠勫畾銆備笁銆佺數瀛愬晢鍔$籂绾峰簲璇ユ庢牱缁存潈1銆佷繚鐣欐秷璐硅瘉鎹銆傚湪缃戣喘涓锛岀綉璐鐨勬秷璐硅呭湪杩涜岀綉璐鏃朵竴瀹氳佸皢鐢靛瓙鏁版嵁淇℃伅濡ュ杽淇濆瓨锛岃繖浜涚數瀛愭暟鎹淇℃伅浜︽槸鍙戠敓绾犵悍杩涜岀淮鏉冪殑閲嶈佽瘉鎹銆2銆佸紓鍦扮収鏍疯兘澶熸姇璇夈傜綉缁滀氦鏄撲笉鏄娉曞栦箣鍦帮紝鏃犺烘湰鍦板栧湴缃戠珯锛岄兘鍙鎶曡瘔銆3銆佷竷鏃ラ璐с傜粷澶ч儴鍒嗗晢鍝侀兘鑳戒竷鏃ュ唴閫璐с4銆佺數鍟嗗钩鍙拌佺煡鍚嶃5銆佺綉閾剁粨绠楅渶璋ㄦ厧銆6銆佽瘉鎹淇濈暀寰堥噸瑕併傚傛灉涓嶆厧涔板埌杩囨湡椋熺墿锛屽崈涓囦笉瑕佽嚜璁ゅ掗湁锛岃屽簲褰撲繚瀛樺ソ璐鐗╁皬绁ㄧ瓑鐩稿叧璇佹嵁锛屽悜閿鍞鏂硅繘琛岀储璧旓紝鍚屾椂涔熷彲鍚戦熻嵂鐩戦儴闂ㄨ繘琛屼妇鎶ャ7銆佷骇鍝佷笉鑳界瀻蹇芥偁銆傞伃閬囪櫄鍋囧d紶锛屼篃瑕佺淮鏉冦傝櫄鍋囧d紶涔熸槸杩濇硶鐨勶紝娑堣垂鑰呭傛灉涓婂綋锛屼笉瑕佽夊緱鏄鑷宸辩殑闂棰橈紝搴旇ユ嬁璧锋硶寰嬫﹀櫒缁存潈銆8銆佺數鍟嗗钩鍙颁笌浜у搧鍟嗗惰繛鍧愭硶銆傜綉璐鍚庢壘涓嶅埌鍟嗗舵庝箞鍔?缃戣喘鍑虹幇闂棰樺悗锛岀綉璐骞冲彴涓嶈兘鎻愪緵缁忚惀鑰呯湡瀹炴儏鍐电殑锛屽繀椤诲悜娑堣垂鑰呪滃厛琛岃禂浠樷濓紝鍐嶅悜鎻愪緵鍟嗗搧鐨勭粡钀ヨ呰拷鍋裤傛牴鎹娉曞緥瑙勫畾鍙浠ュ緱鐭ワ紝鐢靛瓙鍟嗗姟娉曠珛娉曞師鍒欎富瑕佹湁鍥涗釜锛屽嵆鍔熻兘绛夊悓鍘熷垯銆佸獟浠嬩腑绔嬪師鍒欍佹妧鏈涓绔嬪師鍒欍佹渶灏忕▼搴﹀師鍒欑瓑銆

娉曞緥瀹㈣傦細

銆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鐢靛瓙鍟嗗姟娉曘
绗浜屾潯
涓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澧冨唴鐨勭數瀛愬晢鍔℃椿鍔锛岄傜敤鏈娉曘傛湰娉曟墍绉扮數瀛愬晢鍔★紝鏄鎸囬氳繃浜掕仈缃戠瓑淇℃伅缃戠粶閿鍞鍟嗗搧鎴栬呮彁渚涙湇鍔$殑缁忚惀娲诲姩銆傛硶寰嬨佽屾斂娉曡勫归攢鍞鍟嗗搧鎴栬呮彁渚涙湇鍔℃湁瑙勫畾鐨勶紝閫傜敤鍏惰勫畾銆傞噾铻嶇被浜у搧鍜屾湇鍔★紝鍒╃敤淇℃伅缃戠粶鎻愪緵鏂伴椈淇℃伅銆侀煶瑙嗛戣妭鐩銆佸嚭鐗堜互鍙婃枃鍖栦骇鍝佺瓑鍐呭规柟闈㈢殑鏈嶅姟锛屼笉閫傜敤鏈娉曘

热点内容
道德经说兵 发布:2024-11-16 07:00:35 浏览:683
百民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 发布:2024-11-16 06:59:57 浏览:768
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经济法 发布:2024-11-16 06:56:16 浏览:286
参考文献中行政法规的写法 发布:2024-11-16 06:33:39 浏览:106
行政诉讼法追加被告通知书 发布:2024-11-16 06:31:28 浏览:91
刑法书全名 发布:2024-11-16 06:18:36 浏览:815
范健商法学第四版 发布:2024-11-16 05:51:04 浏览:455
劳动法企业旷工处理 发布:2024-11-16 05:23:57 浏览:792
哈尔滨学院法学 发布:2024-11-16 05:12:55 浏览:14
刑法139条规定的 发布:2024-11-16 04:28:54 浏览: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