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法规
❶ 我国当前的应急法律体系包括什么
我国当前的应急法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
1、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法规;
2、应对公共安全方面法律法规;
3、应对公共卫生及畜禽类疫情法律法规;
4、应对国家紧急状态及动员类法律法规;
5、应对科技发展及利用科技手段发生责任事故类法律法规;
6、经济安全类应急法律法规;
7、产品质量安全类法律法规。
关于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见于各类法律以及行政法规之中:
1、安全保护类: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原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
2、交通救援类: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搜救民用航空器规定等;
3、应急管理类: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4、医疗卫生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四条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
(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❷ 法律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有哪些重要规定
《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提出了明确规定。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要求其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需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此外,《安全生产法》还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危险化学品单位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也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
此外,《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规定。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等工作进行了规范。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专项应急预案则对特定类型的事故灾难提供了详细的应急救援措施。
综上所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