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学校规章制度可以用条例吗

学校规章制度可以用条例吗

发布时间: 2024-09-13 17:05:38

条例属于法规还是规章

条例属于规章。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订),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条例属于规章。

❷ 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属于怎么区分

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属于怎么区分

法律、法规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和修改的。
条例多见于国务院极其各部委依照法律法规来作出的实施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
办法、意见多是对某部法律法规在适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规则和建议。
实施细则顾名思义就是实施某些法律法规的具体操作办法和流程等。
这里面法律法规的效力大于其他

法,通知,条例,办法,规定,意见,决定,解释,批复,细则,公告,这些法律法规的层级?

法是最高的,是法律
条例、办法属于部门法规
规定、意见、解释、细则是部门规章
公告、批复、决定、公告是部门意见

《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属于法律不?

不属于基本法律,属巧答于部委行政规章,法院处理案件可以参照却不能直接适用。

乡、镇 *** 有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地的实施细则、规章、条例、办法吗?

乡,镇 *** 无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规章,条例,办法.只能制定决定.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属于什么法

你好、滇行山羊为你解答
属于旅游法、旅游法里很多的规定都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望大家出去旅游之前一定读读旅游法、对你们的旅行很有帮助的
丽江滇行户外祝你生活愉快

关于实施细则的法律效力和地位

实施细则是为了使法律易于理解和操作,由法律授权的机关在不违背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对法律所作的具体的、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释性规定。实施细则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遵照执行,但它的法律效力比法律低,并且不能与本法相冲突,不能作超越本法的扩大解释。制定好实施细则,对于完善立法,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看细则的本法是什么法,要是宪法、法律的细则就肯定大于地方法规,如果是地方法规的细则就比地方法规低!

中国对于火药运输有什么法律法规和处罚实施细则

有。
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5辆以上经检测合格的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设备;(二)有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 *** 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三)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配有必要的通讯工具;(四)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五)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和运输车辆的车辆营运证(《道路运输证》)。
必须指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包括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和使用自备车辆从事为本单位(个人)服务的非经营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两种情况。
危险货物,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在运输、装卸和储存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和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危险货物以列入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的为准,未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的,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结果为准。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以下简称专用车辆),是指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载货汽车。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是指使用专用车辆,通过道路运输危险货物的作业全过程。
16、《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孝高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运输,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运输货物属于危险化学品,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2万以上20万以下的罚款。运输货物属于危险化学品以外的其它危险货物,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擅自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
(二)使用失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等无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件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
(三)超越许可事项,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
(四)非经营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单位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的。

第五十三条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从事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的;
(二)托运人托运危险化学品,不向承运人说明运输的危险孝慎慧化学品的品名、数量、危害、应急措施等情况;或者需要添加抑制剂或稳定剂,交付托运时未添加的;
(三)运输、装卸危险化学品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并未按照危险化学品的特性采取必要安全防护措施的。
第五十六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擅自改装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专用车辆及罐式专用车辆罐体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民用爆炸物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民用爆炸物品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后果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许可生产、销售民用爆炸物品的,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生产、销售活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生产、销售的民用爆炸物品及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许可购买、运输民用爆炸物品或者从事爆破作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非法购买、运输、爆破作业活动,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购买、运输以及从事爆破作业使用的民用爆炸物品及其违法所得。

请问一下 什么什么条例,是法规,那什么什么条例实施细则也是法规吗?

立法法规定
法律一般有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
行政法律,比如条例,属于国务院规定
条例实施细则属于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属于部门规章,也是法规

纪律处分条例实施细则

中国 *** 纪律处分条例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的;
(二)主动检举同案人或者其他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
(三)主动挽回损失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四)主动退出违纪违法所得的;
(五)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六)本条例分则中另有规定的。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一)强迫、唆使他人违纪违法的;
(二)串供或者伪造、销毁、隐匿证据的;
(三)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四)包庇同案人员或者打击报复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人员的;
(五)有其他干扰、妨碍组织审查行为的;
(六)本条例分则中另有规定的。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
(二)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管制、拘役的,一般应当开除党籍。对于个别可以不开除党籍的,应当对照处分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报请再上一级党组织批准。
:lawxp./statute/s973421.#div12415144

❸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规章制定程序,保证规章质量,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本条例。
违反本条例规定制定的规章无效。第三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
制定规章,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五条制定规章,应当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制定规章,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第六条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第七条规章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
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第八条涉及国务院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规章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规章。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制定的规章无效。第二章立项第九条国务院部门内设机构或者其他机构认为需要制定部门规章的,应当向该部门报请立项。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应当向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报请立项。第十条报送制定规章的立项申请,应当对制定规章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第十一条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下简称法制机构),应当对制定规章的立项申请进行汇总研究,拟订本部门、本级人民政府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报本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应当明确规章的名称、起草单位、完成时间等。第十二条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执行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的领导。对列入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的项目,承担起草工作的单位应当抓紧工作,按照要求上报本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对拟增加的规章项目应当进行补充论证。第三章起草第十三条部门规章由国务院部门组织起草,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起草。
国务院部门可以确定规章由其一个或者几个内设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其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确定规章由其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其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起草规章可以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组织起草。第十四条起草规章,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第十五条起草的规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对其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起草单位也可以举行听证会。听证会依照下列程序组织:
(一)听证会公开举行,起草单位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30日前公布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参加听证会的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起草的规章,有权提问和发表意见;
(三)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如实记录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四)起草单位应当认真研究听证会反映的各种意见,起草的规章在报送审查时,应当说明对听证会意见的处理情况及其理由。第十六条起草部门规章,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职责或者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起草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国务院其他部门的意见。
起草地方政府规章,涉及本级人民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责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起草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起草单位与其他部门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起草单位应当在上报规章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规章送审稿)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❹ 条例属于法规还是规章

条例属于法规。管理条例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但位阶较低,一般是省市政府制定的,只在特定区域内有效。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属于规范性文件,具有法律文件的性质,在实施过程中与法律的效力一致。
一、条例是什么?
条例是行政机关或者国家机关依照政策和法律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二、法规和规章有什么区别?
1、效力大小不同。法规是法律和依据宪法制定的,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违反法规就相当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而法规具有行政和道德约束力,违反规章就是违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行政纪律处罚,或者是道德谴责。
2、类别文种不同。法规是按制发主体的不同,分为全国法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三类。常用的就是条例规定办法规章,按性质内容的不同分为组织规章、业务规章、行政规章和一般规章四类。
3、制发程序不同。行政法规需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或国务院总理审批。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各主管部门发布。而行政规章须经行政会议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就能发布实施。组织规章、一般规章、业务规章也要经过讨论通过由主管领导审核才可以签发。
由此可见。国家。制定法规、规章,一定要仔细辨别它们的异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力,更好地为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服务。切不可触碰法律条例,人人必须严格遵守,违反它就会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❺ 法律、条例、规定、通知等等这些法规的后缀名称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有的时候立法委也可以
国务院叫条例
地方人大叫地方法规
地方政府 叫地方行政规章或制度

❻ 有关法律对于我国普通高中校规校纪的规定

一、公立高校校规应该是法律渊源

高校校规即由高校制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则的总称。学生遵守校规曾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如果放在依法治国理念下考量,就应该给出一个理由,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无法通过法律的审视并可能招惹法律责任

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看来,高校校规对学生的约束力来源于法律对公民的约束力,校规是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其约束对象为在校学生。法国大学的法律地位是公法人,公法人“在其主管公务的范围内,根据法律的规定和上级条例的授权,可以制定条例”。校规属于大学制定的条例,根据法国立法传统,条例是和议会制定的法律同样重要的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可见,法国将高校校规作为法源看待。德国将大学校规纳入公法规章,公法规章是指国家内部的独立团体——其中特别是乡镇、乡镇联合体、社团、大学和协会等国家之外的团体,为了管理其自治范围内(即非直接国家性)的事物,针对其成员或者所属的人,以特定的高权方式单方面发布的法律规范。我国台湾地区同样将高校校规纳人法源。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将校规列入法律渊源,遵守校规自然是学生的义务。

我国公立高校校规在学生管理中同样发挥着法律的作用。校规记载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籍管理进行详细规定,有专门的章节规定学生的奖励和处分。如果学生违反了校规,就有可能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尤其是开除学籍,一旦适用,就会改变学生的身份,甚至改变其人生的轨迹。校规对学生的影响比之行政法规对一般公民的影响毫不逊色。学生以校规为自己行为的界限,学校以校规为管理学生的依据,法院审查案件时以校规的效力为基础,对于学生,校规就是他们天天面对的法律。

公立高校校规应该是学生的法律。在法制环境下,校规如果不是法律,就无法解释其对学生的约束力的来源,校规由高校单方制定,并由高校执行,对学生发生强制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宪法权利——受教育权,如果校规不是法律,哪类合同或者组织的内部规定有资格发挥这样的作用?

大学校规是否属于民法范畴?笔者也曾试图从此路径对校规进行探讨,将其归人格式合同,但后来发现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公立高校来说,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在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不平等关系不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而校规正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依据。因此,公立高校校规不属于民事性质。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校规应该是法律文件。

二、校规成为法律渊源的制度基础是大学自治

大学校规为什么成为法律渊源或者说大学基于什么样的理论产生立法权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答案蕴含于西方构建的大学自治制度。

自治指国家基于管理的考虑,通过法律授权人民团体自己管理内部事务。自治使人民团体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经常体现为授予“公法人”地位),享有自治权限(立法权、执行权、人事权、处罚权等),承担自治任务。自治的根本特征是团体内人民对内部事务的民主管理,或者说团体成员对团体事务发生决定性影响。自治的内容之一是团体的立法权,德国称自治团体立法为自治规章(有人译为公法规章),“自治规章是由自治公法人根据自治权制定的规范,它的制定不需要法律的授权,也不是为了执行法律。它只适用于自治公法人内部并受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印‘自制规章’是公法人民主选举的机关制定的,它有民主的基础,凭借自治意义上的成员契约性权利让渡,这种局部的“社会契约”产生合法性,并对社团成员产生约束性权力。大学自治是自治的一种形态,法律授予大学公法人地位,大学成员因而享有民主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取得校规制定权,校规是大学全体成员或者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大会制定,是学生的法律,对学生具有强制力。

虽然校规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允许,是大学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但也要受到一些限制:第一,约束对象仅限于该大学内学生。第二,遵守法律保留原则,重要事项仍然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规定。

大学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单元,国家授权大学自治,不可能将所有权力授出,国家的法律仍然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国家的行政管理权仍然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大学自治是一种国家间接治理的方式,这些约束和影响应该通过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处理的办法是将这些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权力以更加细化的方式制定成校规,这部分内容是传接法律法规的授权或政府的委托而来,称之为传接型校规。传接型校规的权力凭借的是法律法规的授权和政府委托的公务执行权,它明显带有为执行操作而用校规的名义予以细化的特征,其执行力也来自国家法的执行力和行政权力的延伸。除此之外,大学纯粹基于自治权制定的校规,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这类校规称之为自主型校规。自治型校规和传接型校规在大学校规中同时存在,是大学校规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我国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校规的法律地位

我国是否存在大学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l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该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有学者把其中的“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等同于法国、德国的大学自治,认为是大学获得自治权的法律依据。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这里的自主办学和民主管理在当时的条件下强调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办学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之初,考虑的主要是高校应该脱离政府的直接管理,不要再过分依靠政府,没有证据证明有授予大学自治权的意图。如果确实授予大学自治的权力,如前所述,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实际上,我们并未发现相关规定。自治的精髓是民主管理,大学自治精髓同样是大学内部人员包括全体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大学,对大学的事物能够发挥决定性影响,这不符合我国大学的实然状态。因此,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有过高的期待,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同于西方的大学自治,也不能根据此得出高校有立法权的结果。

实际上,我国公立高校校规的制定权不是来源于大学自治,而是具有自己的生成逻辑。高校校规的制定权来自三个方面的授权:

(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授权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定制或者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该规定是是对高校制定校规行为的授权,成为高等学校制定校规的法律依据。

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权利属于自己的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行使“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宪法第90条还规定,“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从宪法的规定可以清楚的看到,教育管理是国务院的重要职能,教育不是国务院主管教育的下属机关,具有根据上位法发布规章的权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一条对该规章和上位法的链接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这些内容说明,教育部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使立法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授权

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有“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指定的行政法规,该行政法规第25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暂行实施办法,制定本单位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基于这一条的授权,有学位授予权的公立高校制定自己的学位管理工作细则,这同时也构成了公立高校校规的部分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有权“拟定发展计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应该包括校规在内。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指定的校规是将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内容在本校的具体条件下进行转化,应该说,这部分校规的内容和约束力是其原上位法的内容和约束力在高校内的延伸,属于传接型校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授权校长制定校规,似乎应该属于高效的自主型立法,但仔细想来,法律授权校长立法,似乎不合情理,因为法的效力来自社会成员的集体契约,而不是个人意志,所以应当理解为由校长召集或者组织立法。

可以看出,我国公立高校校规的制定均来自于法律授权,按照法律理论,这种校规的制定方式应该属于授权立法之列,因为这些授权共同来自于法条的授权,所以,称之为法条授权立法。虽然我们没有在理论上解决公立高校的自主立法权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立高校校规中不存在自主立法的内容。自主立法权是高校的本性权利之一,不会因为法律没有规定高校就主动失去其本性,即使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高校的规章制度也还是存在的。因此,高校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自己权利的行使,从来没有放弃过为了高校职能的实现制定校规校纪的权利,其中不乏没有法律授权或者与上位法冲突的内容,高校一直在行使其自主立法权。高校的自主立法内容并不少见,只是由于存在先天缺陷,这部分校规内容存在合法性危机。

我国虽然通过授权立法的方式解决了公立高校校规制定权的问题,但从法理逻辑分析,这套制度并不完善,存在以下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这种法条授权立法的方式的正当性存在争议。我国《立法法》只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自身立法权限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列为授权立法事项,其他授权立法的方式都没有提及。不仅如此,在立法者眼中,“今后,随着法律的日渐完善,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授权立法的范围自然逐渐缩小。”可以看出,我国对这种法条授权立法的形式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公立高校校规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第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教育部的职权立法,其中设定的纪律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已经对学生的权益产生影响,尤其是开除学籍,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这是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属于法律保留的范畴,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范围内事项,部门规章对此做出创设性规定显然位阶偏低。第三,我国公立高校除行使学位授予权等特殊事项时能成为行政主体外,其他情况下都不是行政主体。我国法律没有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公立高校定位为法人,按通常的理解,是一种民事法人。高校也没有通过其他法律获得行政主体资格,授权高校制定校规等于授权民事主体行使立法权。按照法律理论,民事主体不应该享有立法权。第四,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不可能具体规定高校的所有问题,否则,校规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校规中总是要包含自主型立法的内容,但以现有校规的生成逻辑,自主型校规缺乏合法性基础。

以上的分析如果成立,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公立高校校规制定权在法理上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障碍,完善高校立法机制,消除这些障碍是公立高校治理法制化的当然课题。

四、确立大学自治制度,打通校规合法化的渠道

法国、德国都是通过建立大学公法人制度,实现大学自治,日本从2004年4月起对其所属全部87所国立大学赋予公法人地位,进行法人化改造,我国台湾地区国立大学的公法人化也在酝酿之中。西方大学自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公立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实行大学自治,将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由私法人转换成公法人。

大学自治制度中,大学自治、公法人、大学成员的民主管理、行政主体、立法权这几个因素不可或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自治是国家对高校实行间接治理的方式,基于特定的原因,国家授权大学成员自我管理内部事务,大学因此有较大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承认表现为一种形式,就是赋予大学公法人地位,大学自治和大学的公法人地位是一种类似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大学自治的根本在于大学成员对大学事物形成决定性影响,即民主管理,除了大学内重大事项决定权,还表现为立法权和执行权,立法权体现为订立学校规章。

(一)法律依据的选择

法治国家理念下,自治制度的确立需要法律的明确授权,大学自治也不例外。我国在高校的法人化改造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高校的公法人地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还是给大学自治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该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抛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其他内容,对该条的含义进行孤立解读就会发现,此条完全是大学自治制度的精确概括,“依法自主办学”意指高校的法人地位,“实行民主管理”瞄准大学成员对高校事务发挥决定性影响。这一条的存在是我国具备了大学自治的法律基础。之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以后我国没有产生大学自治制度,是因为我们建立的大学法人为私法人,并非公法人,大学成员对大学的民主管理也没有具体落实。

(二)公立高校公法人地位的确立

高校公法人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单独进行公法人制度立法,规定公法人具备的条件,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属于公法人;另一种是在某项高等教育立法中明确高校的公法人地位。依现在的形势,后者的可行性程度更高,更加快捷。我国正起草《学校法》,在此法中关于高等教育的部分规定公立高校的公法人地位,应该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三)高校成员对高校的民主管理

大学自治权的范围在各国并不一致,有较大的弹性空问,但其核心是学术自由,高校的民主管理制度要围绕学术自由,建立民主管理机构,行使民主管理权。

(四)学校规章的制定

规章包括教师的管理制度和学生的管理制度。规章的法律约束力来源于高校内的局部民主基础和大学成员契约性权利让渡,它的制定必须是大学成员的集体意思表示,而不是现在的校长的权限。因此,在学校规章的制定程序上,教师的管理制度由选举产生的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定通过,学生管理制度(校规)由选举产生的学生代表和教职工代表共同参加的大会制定通过,才能够体现规章制定的民主基础,并保证规章的合法性。

校规是学生需要遵守的法律体系的一个环节,保证校规内容的合法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法律保留原则的遵守。大学自治的范围是有限的,这决定了校规只能对学生产生有限度的约束,学生仍然是国家的公民,学生的基本权利仍然受宪法保护,对学生基本权利产生影响的事项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定。如开除学籍,这种处分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体现对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公民重要权利的保护,对学生进行开除学籍处分应该由法律做出规定。法律保留的范围同时也是大学自治的禁区,只有对法律保留的事项做出清晰的界定以后,剩余的空间才可能是大学自治的区域。

在自治的范围内制定自主型校规。自主型校规是校规的重要内容,但该部分内容必须在大学自治的范围内,不得超越大学自治的内容范畴。

不得违背上位法。我国的相关教育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都是公立高校的运行规则,对高校和学生起着规范作用,相对于校规,它们是上位法,公立高校的校规不得与这些上位法相冲突。另外,高校校规应该准确解读上位法的立法意图,保持与上位法立法意图上的一致,如果违背上位法的规定,就会导致校规的无效。比如,学位是对学生的学术水平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位的事项也就应该是学术事项,但我国公立高校几乎一致地将学位与学生处分挂钩,有的校规规定对给与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不授予学位,这似乎看起来合理的事情,却蕴含着逻辑的矛盾。给与学生处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行为构成犯罪、违法或者造成其他对社会秩序、学校秩序的损害,并非学术问题,以与学术不相关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位,等于扩大了影响学位授予的因素的范围,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立法本意,造成校规与上位法的实质冲突。

上级部门对校规的审查监督。公立高校校规的合法性需要检验,上级部门的监督是重要内容,校规制定以后,应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由其组织专门人员对校规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五、结语

依法治国要求明确公立高校校规的法律地位,并理顺相关的法律问题。我国现有公立高校校规的法律地位不明晰,原因在于公立高校本身的法律地位定位不准确,公立高校在脱离政府的直接管理后没有引人大学自治制度,不能获得立法权和行政主体资格,致使校规的法律地位与应然状态产生差距。应该建立大学自治制度,承认公立高校的公法人地位。公立高校实行民主管理,高校成员权利让渡所达成的“社会契约”使校规的制定权具备合法性,校规因而成为学生的法律。大学自治的范围是有限的,应该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对法律保留的事项做出规定,厘清大学自治的空间,公立高校在自治的范围内制定自主型校规。不论是传接型校规还是自主型校规,都应该与法律、行政法规和教育部的规章保持一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行使对公立高校的检查监督权,确保校规的合法性。

❼ “细则”、“总则”、“条例”、“管理办法”的区别

细则:也称实施细则,是有关机关或部门为使下级机关或人员更好地贯彻内执行某一法令、条例容和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所做的详细的、具体的的解释和补充。
总则:法律规章以及文章的序言。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
管理办法:一种管理规定,通常用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特殊活动的一种规章制度。它具有法律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

❽ 教育部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只对学校有约束力吗

学校单方面制订的规章制度可以具有法律效力。
(一) 制定学校章程的依据 制定学校章程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有法律依据,当前制定小学学校章程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制定的《教师资格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小学管理规程》等章程,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及规章等。在制定学校章程时绝不能与这些法律法规相抵触。另外一个制定学校章程的依据是指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的客观依据,它包括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由于各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制定出的学校章程也就不可能一样。如学校章程中有关学校领导体制的内容、内部管理体制的内容、学校发展目标等,都会因各学校实行的体制、机制、办学目标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 制定学校章程的基本原则 既然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小宪法”,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在制定学校章程时决不能草率,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章程的制定首先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不能与现行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如法律规定学校应当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作为学校章程就不能另行规定本校的收费标准。同时学校章程不能越权,不能超越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不能超越本校的职权范围,把本来应由法律法规或上级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制定在章程中。如学校章程不能自己改变学校的性质;不能对、有关行政部门或非学校人员等提出义务或禁止性要求。另外制定学校章程要将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学校章程作为学校的“小宪法”必须对学校重大的基本问题做出原则的规定,而对于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以及许多具体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出具体规定。对于这些局部性问题,须通过制定其他管理制度来加以规范,从而形成完备的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同时,学校章程的法律地位也要求其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监督调控和学校自主管理的正常运行,不具有操作性的学校章程其实是一纸空文。其次制定学校章程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脱离本校现实的办学条件和特点、生搬硬套别的学校的经验。当然不容否认,同一类学校由于具有诸多共同特性,决定了其学校章程的基本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三)制定学校章程的程序 学校章程的制定程序一般为先由学校成立专门的章程起草小组,负责章程的调研起草工作。起草小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及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完成学校章程草案。然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起草小组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将章程草案提交学校决策(校长办公会和校务会议)审议。审议后,再将学校章程草案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将学校的章程报送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学校章程制定程序也就宣告结束。此时的章程,也就具有了法律上确立的地位。外界形式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对学校章程都将不断提出修改要求,因此我们在学校章程的附则中规定了修改程序,学校章程的修改必须经校务会议讨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生效。

❾ 这么办俱乐部,怎么写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不同的类别,反映不同的需要,适用于不同的范围,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行政法规类
⒈条例
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对有关法律、法令作辅助性、阐释性的说明和规定;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对某机关、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办法、人员配备、任务职权、工作原则、工作秩序和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或对某类专门人员的任务、职责、义务权利、奖惩作出系统的规定。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度的规章不得称“条例”)。例如:《失业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⒉规定
规定是为实施贯彻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根据其规定和授权,对有关工作或事项作出局部的具体的规定。是法律、政策、方针的具体化形式,是处理问题的法则。主要用于明确提出对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规定重在强制约束性。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例如:《关于制止低价倾销工业品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⒊办法
办法是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重在可操作性。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例如:《南方工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⒋细则
细则是为实施“条例”、“规定”、“办法”作详细、具体或补充的规定,对贯彻方针、政策起具体说明和指导的作用。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关。例如:《<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实施细则》、《审批个人外汇申请施行细则》。
二章程类
章程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用以说明该组织的宗旨、性质、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等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准则性与约束性的作用。它的制发者是政党或社会团体。例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写作学会章程》。
三制度类
⒈制度
制度是有关单位和部门制订的要求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是机关单位对某项具体工作、具体事项制订的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的制发者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例如:《安全生产制度》、《××地区环保局廉政制度》。
⒉规则
规则是机关单位为维护劳动纪律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要求大家遵守的关于工作原则、方法和手续等的条规。它的制发者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例如:《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工作规则》、《南方工业学校图书馆借书规则》。
⒊规程
规程是生产单位或科研机构,为了保证质量,使工作、试验、生产按程序进行而制订的一些具体规定。它的制发者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例如:《车间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规程》。
⒋守则
守则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求其成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倡导有关人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品德规范。它的制发者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例如:《全国职工守则》、《汽车驾驶员守则》、《高等学校学生守则》。
⒌须知
须知是有关单位、部门为了维护正常秩序,搞好某项具体活动,完成某项工作而制订的具有指导性、规定性的守则。它的制发者是有关单位、部门。例如:《观众须知》、《参加演讲赛须知》。
四公约类
公约是人民群众或社会团体经协商决议而制订出的共同遵守的准则。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秩序,经集体讨论,把约定要做到的事情或不应做的事情,应该宣传的事情或必须反对的事情明确写成条文,作为共同遵守的事项。它的制发者是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例如:《居民文明公约》、《北京市各界人民拥军优属公约》。

热点内容
工作的条例 发布:2025-01-28 00:42:40 浏览:45
行政法中利害关系人 发布:2025-01-28 00:42:38 浏览:767
中级经济法一周能过吗 发布:2025-01-28 00:29:23 浏览:270
总经销商与分销商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8 00:20:57 浏览:657
法律硕士会有补助吗 发布:2025-01-27 23:48:49 浏览:631
襄阳法官受贿 发布:2025-01-27 23:39:11 浏览:971
四川农业经济法 发布:2025-01-27 23:18:01 浏览:574
2015年中级经济法教材 发布:2025-01-27 22:11:51 浏览:206
增加法律条例 发布:2025-01-27 21:51:34 浏览:321
交通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27 21:49:42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