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规章特点
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概念含义的差异:
- 法律:在广义上,指的是所有规范性文件;而在狭义上,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法规: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 规章:指由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 规范性文件:广义上包括法律范畴内的立法性文件和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狭义上则专指法律范畴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 制定主体的区分:
-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例如民法、刑法等。
- 法规:由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
- 规章:主要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
- 规范性文件:由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属于非立法性文件。
以上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制定,确保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对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⑵ 法律法规与规章的区别
法律法规与规章在法律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定义、制定程序以及法律效力。
法律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而规章则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主要用于执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务。
一、法律法规的概述
法律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通常比较严格,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议和批准。在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进行执法和司法的依据。
二、规章的概述
规章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执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务。规章的制定程序相对灵活,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法规,但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约束力。规章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细化法律规定,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法律法规与规章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法律法规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而规章由行政机关制定。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进行执法和司法的依据;而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法规,但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约束力。
3.制定程序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通常比较严格,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议和批准;而规章的制定程序相对灵活,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
4.内容与功能不同:法律法规通常涉及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重大问题;而规章则更多地关注于执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务的细节性问题。
综上所述:
法律法规与规章在法律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定义、制定程序以及法律效力。法律法规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规章由行政机关制定,主要用于执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条规定: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⑶ 如何快速区分法律法规和规章
区别: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制定者不一样: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在其权限内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件,称为“部门规章”。
2、效力不一样: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其次是法规,然后再到部门规章。
3、含义概念不一样。
(一)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二)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
(三)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法律法规的作用
1、法律法规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2、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
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行为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3、法律法规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
4、法律法规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八十九条 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⑷ 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的区别
法律分析:1、制订的机关不同:法律的制订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的,法规的制订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级主管机构来完成。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的效力一般高于法规的效力,与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在实际的审判和操作中应当以法律为准。
3、空间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间效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之内。
4、调整范围不同,法律的调整范围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或多项内容,法规的调整范围一般是社会生活的某一具体方面或某一项具体内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⑸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什么区别
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特点,相互区别。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分为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效力次于宪法。广义上的法律概念则包括狭义法律、法规与规章,覆盖所有有约束力的规范。
法规则进一步细分为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法规与经济特区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效力仅次于法律。地方法规由省级、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效力次于行政法规,省级法规高于市级,人大法规优于常委会法规。自治法规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包括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针对经济特区。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是法律体系中效力层级最低的规范。
至于制度,其定义相对模糊,但通常指社会的游戏规则,涉及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特征。制度是人为设定的规则,旨在决定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而言之,制度涵盖了法律、法规与规章等正式规则,以及非正式的约束与实施方式,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