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的格式
A. 条例正文的格式有哪两种
一种是章断条连式;一种是分条列项式。
B. 条例格式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下面是我整理的条例格式,一起来看看吧。
条例格式 篇1
(一)条例的基本格式
1.标题
条例的标题是“主题+文种¨,如<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管理暂行工作条例>、<教研组工作条例)。
2.发布
发布与制度相同,一律放在标题下面,但通常是以公布日期与公布机关来表示的。个别条例的发布置正文后,成为落款。
3.正文
条例正文的格式有两种:一是章断条连式,一种是以条一贯到底式。章断条连式第一章是总则,不独立于各章之前,条数从总则部分开始分下去;最后要设一章”附则“.以条一贯到底式,不分章,开头就是第一条,直到最后。
(二)条例的写法
1.开头部分
条例的开头部分通常是开宗明义,首先交代制定条例的目的,以”为了……,特制定本条例“的句型开头。这样能强调条例的针对性,突出其行政约束力。如(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一条就说明:”为了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科学技术档案(以下简称科技档案),充分发挥
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条例。“其次,条例开头部分还要说明条例所涉对象范围,以便为下文的正式规定提供基础,也为条例的专指对象确定一个明确的外延。如<教导处工作条例)第二条就分别对”教导处“的职权内容和”教导处工作“的责任范围作了限制:”教导处是在校长领导下由
教导主任负责主持的学校教学管理机构。教导处工作是指负责计划、组织、检查教学,处理日常教务行政事宜等工作。“
2.主体部分
这部分是条例所规定的具体事项,即”条例“所在。写作条例,它的总要领就是”条例条例,有条有例“.所谓”条“,就是从正面规定的条文。包括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两方面的内容;所谓”例“,不是指事例,而是从反面加以说明的例子,即规定如果做不到就该怎样处理。这是条例写作一个明显不同于其他文种的地方。条例的强制性,主要是通过”例“体现出来的。
这一部分的行文步骤,一般是”条‘’在前“例”在后,以条为主,正反相辅相成,是非界线分明。“条”当中的“应该,与”不应该¨这两个方面,可以揉在一条规定里对照说明,也可以把“不应怎样做”的内容集中在一条或几条里单独说明。至于“例¨,必须在后面单独写作一条或几条或一章以示突出。
3.结尾部分
条例一定要有专门的结尾,说明实施要求、生效日期,或者是解释与修改权属,与原来有关文件的关系及其他未尽事宜的处置办法,以强调它的严肃性和行政约束力。
条例格式 篇2
(一)含义、功用和性质
“条例”,是“用于规定特定范围某些事项或机关、团体的组织、职权、工作、活动以及人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其中党的机关的“条例”,是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公文文体。
“规定”,是“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订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的公文文体。
从写作角度看,条例、规定都属条款型,与其他公文文种中的文章型的或者日用文书中的'表格型的有别,所以放在一起比照讲述。至于同类别称或相近的“办法”“准则”以及“细则”等,其中用得较多的是“办法”和“细则”。“办法”是党政机关或主管部门对某项工作活动规定具体做法或实施上级法律、条规做法的公文文体;“细则”是对法律、条例、规定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解释或规定如何具体施行的公文文体。应该说是由“法律”、“章程”、“条例”、“规定”派生的。写法与“条例”、“规定”基本相同。
条例和规定,是规范性的文件,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具体化。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团体、企业事业部门,都可依据法律、政策和自身的工作权限,在特定范围内制订,但它却必须是领导机关制定或经领导机关批准。它所规定的事项和行为规范,是要实施和执行的,即规范所有有关人员的行为,没有特殊人物可以不受约束;它具有强制性,执行中不能打折扣,更不能违反。
“条例”和“规定”相比,往往更为宽泛、原则一些,是对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领域某些事项的规定,或对机关团体的组织职权的规定;“规定”则往往针对更为具体一些的事项和问题,即对一定范围的事务提出具体的办法和要求,往往是某一决定的落实或某一条例的补充。
(二)格式和写法
“条例”的标题为实用范围、内容和文种三部分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 《xx市价格监督检查条例》等。有时也可以省略第一部分,如《城市规划条例》、《港口口岸工作暂行条例》;试行或暂行的要在标题上写明。标题下有的要写明制定、批准或通过的机构和日期。正文,分条开列,大体有两种格式:一是内容复杂的,按一般规章制度的写法,分总则、分则、附则;分章再分条,第一章总则,末章为附则,中间数章分则;条序从头统一排下。二是稍简单些的,不分章则,直接分条写下,但第一、二条等多写宗旨、范围、管理部门等总则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可以用“前言”的形式写),最末两条多写何机关制订、何时施行等附则的内容,其他条款写分则的具体内容。
“规定”的标题同于一般公文的三部分,即制发机关、内容和文种,如,《国务院关于制止乱涨生产资料价格的若干规定》。有时可以省略制发机关,如,《关于中缅边境小额贸易管理规定》,在“内容”方面还写了实施范围。正文往往也是二三部分,开言可写成前言形式,也可列入条款。内容一般应简要说明制发本规定的因由,即根据什么政策决定或什么情况,或为了什么目的等;主体,写规定的具体内容,可分章分条,也可只分条开列具体规定;结尾,用一条或二三条写实施说明。
(三)写作注意事项
1.制订的合法性。依据党规国法及自身权限,不能违背、超越,不能随意为之。
2.执行的政策性。在执行时能体现政策,明确规定什么准许、什么不准许,并写明违反的惩处。
3.内容的可行性。条款要能实行,切忌虚张声势、空言威吓而不能实施实行,所以,规定要具体,界限要清楚,前后不能矛盾,要体现出针对性、有效性、可行性。
4.解释的单一性。用词准确,不能产生歧义,不能作不同解释。
5.文字的简明性。语言简练,条理清楚,意思浅显,一目了然。
C. 参考文献格式问题
这个参考文献属于【条例】类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具体写法:
[8] 国家技术监督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Z].1995—XX—XX
[Z]的含义: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D. 引用法条的格式
行文中引用法律条款应该是按照条、款、项、目进行引用,例如某一法条属于民法通则第几条的几款第几项,那在文书中引用的格式为“根据《民法通则》第几条第几款第几项之规定“···········································(具体法律条文)”。并列引用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顺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司法解释。同时引用两部以上法律的,应当先引用基本法律,后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法律条文,法律规范的条文化的文字表述形式。一个法律条文可以表达一项或几项命令性规范,而一项包括了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的完整的逻辑性规范往往要体现在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条文中。法律条文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基本构成因素,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条文的集合。一个法律条文可以表达一项或几项命令性规范,而一项包括了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的完整的逻辑性规范往往要体现在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条文中。法律条文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基本构成因素,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条文的集合。
法律适用条款是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合同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利润条款和税务条款;资本和外汇转移条款;不可抗力和特殊风险条款;合同的生效条款、中止条款、终止条款。违约责任条款。合同争议的解决,即仲裁条款。
2.不同国家的法律对这些条款的规定可能有所不同,选择法律适用时应力求完整严密,合同适用法律要确定,争端解决的方法、程序以及仲裁的机构或诉讼的法庭也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在合同签订前,对所有可能发生法律歧义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签订一个法律适用条款完整的合同,在发生纠纷时取得主动权。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裁判依据。引用时应当准确完整写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条款序号,需要引用具体条文的,应当整条引用。
E. 条例是什么意思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为了确立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产生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条例作为法规性公文,其在发布时,省部级以上单位一般是“法随令发”,以下单位大都使用“通知”作“文件头”。
条例的特点,一是制发机关的特定性,二是内容的稳定性,三是格式的固定性,四是执行的强制性。
(5)条例的格式扩展阅读
条例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
一是由事由(或适用范围)和文种类别(条例)组成,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共场所卫生条例》;二是由制发机关、事由和文种类别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
如果条例是暂行的或试行的,要在标题中写明“暂行”、“试行”字样,例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
如果标题中不标明发文机关,必须在正文之后增加落款,署上发文机关和日期。独立发布的条例,要在标题之下正中位置加括号标明制发机关和制发时间。用命令、通知等文种予以发布的条例,条例本身不显示制发时间,以命令或通知的发文时间为准。
2、正文。条例的正文,可分为总则、分则和附件来安排结构。通常采取两种格式。“总分附式”,即总则、分则和附则。第一章为总则,或相当于总则的部分,多有一段导入语,简要说明条例制发的目的、意义、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等。
最后一章为附则,是对分则补充说明,多用以说明条例的生效日期、适用对象、解释权限等,以显示条例的严肃性和行政约束力。
中间各章为分则。分则是分章节或条目分列条例的具体内容。这是条例的核心、主体。条例法规性的强弱,约束力的大小,就取决于这一核心。
所以,必须着力写清三层意思:第一层,条例所规范的具体行为;第二层,应规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第三层,应规定奖励和处罚的事项,以保证条例付诸实施。这部分的写法比较复杂。
章中设条,条数是从总则的第一章第一条算起,依次排列,直到附则的最后一条为止。这种格式分章设条,条条相连,各章都有小标题。这种格式适用于内容较为复杂的条例。
第二种格式,分条列述式,不设总则、分则和附则,也不分章,开头即是第一条,依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