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采办条例
㈠ 载油超百吨!刚诞生的运油-20,
载油超百吨!刚诞生的运油-20
长春航空开放活动中,官方公开展示了国产大型空中加油机的正式编号——运油-20A。军事专家宋心之在CCTV-7的节目中,公开对外界表示,运油-20A最多能装载超过100吨燃油,对外加油量超过50吨。
单纯看“超过100吨”这个数据大概并不好理解,但美国空军耗费17年时间研制,预计生产数量将达179架的KC-46A型主力机油机,载油性能也不过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运油-20A不仅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目前曝光的性能不仅并没有夸大,反而是出于保密和谨慎考虑的保守数据。
运油-20性能令人振奋不已
2016年7月,首批两架运-20A战略运输机正式进入空军服役,结束了空军长期依赖俄制伊尔-76大型运输机的尴尬。
在此之前的2016年4月,乌克兰就已经向中方交付了第三架苏联空军遗留的二手伊尔-78加油机。换句话说,中航工业最快也是在2016年末,才开始尝试将伊尔-78的设计经验应用于国产运-20A的加油型,即便按照运油-20A于2021年12月非正式亮相的时间算起来,在此期间耗费了大约5年时间。
相比之下,美制KC-46A加油机始于2001年启动的KC-X加油机项目,当时美国空军计划耗资300亿美元采购179架新型加油机,以取代之前装备的旧式KC-135加油机群。
KC-135加油机性能老旧、老化严重
最终,波音公司基于波音767-200民用客机发展的KC-767加油机,得到了美国空军认可,最终被赋予KC-46的编号,但原计划的服役时间却大幅延后,第一批量产型到了2018年才开始服役,前后耗费17年时间。
量产型KC-46A的载油量虽然比最初设计有所增加,但最终也不过21.2万磅的水准(约合96.2吨),而仅仅花费5年时间的国产运油-20A,按照权威说法的载油量已经超过100吨。两者研制过程耗费的时间、投入的资源与实际性能的反差,显然并不符合外界对两支空中力量的印象。
个中原因,或许与两军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但两款加油机使用的空中平台差异也是原因之一,而美国空军在KC-46A项目中的决策失误也很明显。
KC-46A为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加油
最初的KC-X加油机项目于2001年启动后,波音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就是B-2A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公司)分别提交了各自的方案。
在2002年3月,美国空军对外宣布,波音KC-767方案中标,项目随即进入下一发展阶段。但波音尚未来得及为赢得订单而庆幸,波音公司财务总监迈克·西尔斯和美国空军采购官员达林·德鲁扬往来的电子邮件意外曝光,后者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报价提供给前者,以换取波音副总经理职位,这件黑幕交易迅即震动了美国军界。
事后,参与此事的多位波音高管引咎辞职,已经前往波音任职的德鲁扬也因罪入狱。
测试KC-46A加油机的远程视觉系统
波音公司在主动提供资料支持案件结案后,坚持认为KC-767方案完全能够满足美国空军需求,不应该因个人舞弊行为否定已经赢得的合同,但美国参议院拒绝接受这种解释,要求KC-X项目必须重新招标。
最终,当美国空军准备妥当再次对外招标时,时间已经到了2007年1月。这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前6年,实际上因一桩受贿丑闻的影响毫无寸进。
好在接下来的一切进展比较顺利,在第二次招标启动一年后的2008年2月,美国空军就宣布诺斯罗普·格鲁曼的KC-30方案获胜(由于诺斯罗普·格鲁曼缺乏客机、运输机研发经验,因此选择与欧洲空客合作参与美国空军加油机订单,KC-30就是基于空客A330-200民用客机发展而来)。
波音KC-767方案后经修改出口到日本
面对这个结果,波音公司毫不意外地提起抗议。2008年6月下旬,波音递交了一份长达67页的项目调查报告,就自己遭遇的“不公平竞争”进行全面控诉。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出面对整个项目进行审查,最终给出的结论认定,美国空军在项目招标中违背采办程序。
这意味着,美国空军加油机项目的第二轮竞标以失败告终。2010年2月,意识到美国空军已经无法掌控局势,美国国防部开始亲自出马,启动KC-X项目的第三轮招标。
但诺斯罗普·格鲁曼和空客联手的团队,认为第三轮招标的条件明显偏袒波音,竞争已经没有意义,最终宣布退出。
2011年2月,美国国防部宣布波音KC-767AT方案成为第三轮竞标的获胜者,并将其定名为KC-46,此时距离KC-X项目启动已经过去整整10年。
运油-20同时为歼-20、歼-16空中加油
纵观KC-X项目发展全过程,美国军工企业和项目招标的内部黑幕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最终波音赢得竞标也一直被认为绝非偶然。
事实上,从美国空军最初的KC-135加油机到80年代的KC-10A大型加油机(KC-10A原本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基于DC-10发展出来的加油机
但麦道在90年代被波音收购),再到最新的KC-46,波音已经垄断了美国空军所有的大型加油项目,人脉壁垒、技术壁垒使得其他公司企图介入变得非常困难。此外,美国空军对加油机性能需求的变化,也无形中拖延了项目进程。
波音从KC-135开始成为美军空军加油机的最大承包商
立项之初,美国空军希望得到一款基于成熟客机的加油机,属于“又快又好又便宜”的理想型号。但在项目发展过程中,美国空军发现这种方案载油量偏低,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因此借受贿案提出了体型更大的KC-30方案。
但这一举动引发了波音的强烈不满,由于这一方案使用大量欧洲成熟装备,300亿美元资金中的不少部分将流向欧洲,这就导致订单无法为美国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因此招致美国内部激烈反对。
最终,美国国防部出面,采用堪称“威权”的手法强行确保波音中标。美国空军指出,最初的KC-767载油量太低,因此波音又在原有成熟设计基础上,融入了部分更大型客机的机翼设计,造就了最终的KC-46。不过,修改机翼的改进涉及面很广,波音为此付出了近4年时间,直到2014年12月才完成首飞。此时的KC-46,实际已经成为“不快不好不便宜”的典型。
KC-46项目简直就是一场“美国闹剧”
2018年初,第一批KC-46A在历经长达17年的研发之后,终于交付美国空军,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先进空中加油机。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KC-46A是各国空军发展的新一代大型加油机之中,载油最少的型号。
当年,空客在放弃竞标美国空军后,以A330-200客机为平台,推出了著名的A330MRTT大型加油机(其实就是DC-30项目的进化版),不仅最大载油量超过110吨,而且还搭载了花费近1亿美元研发的硬管加油装置。
该机除了与波音KC-46A竞标之外,也试图争夺以美制加油机为主力的其他空中力量的订单(新加坡就已经为其F-16和F-15SG战斗机群采购了6架A330MRTT加油机)。
为法国“阵风”战斗机加油的A330MRTT加油机
相比之下,俄罗斯空天军在加油机领域的表现,虽然动作不大但仍然稳步前行,并以最新伊尔-76-90A运输机为基础,发展了伊尔-78M-90A加油机,最大载油量更是高达122.7吨,超越了KC-46A和A330MRTT两款欧美型号。
事实上,从苏联时代以伊尔-76军用运输机为基础发展的伊尔-78,和以民用客机为空中平台发展的欧洲加油机,就属于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除了KC-10A这款以三发宽体客机为平台发展的特殊型号外,其他民用客机改进的加油机,最初的机体平台就小于专用的军用运输机,最终载油量自然也都不及后者。
俄罗斯伊尔-78M-90A加油机性能不可小觑
国产运油-20的基础平台为运-20A运输机,目前装备的仍是推力不足的俄制D-30KP-2型发动机(最大载重量只有约55吨),虽然运-20A和伊尔-76-90A运力基本相当,但运油-20A的最大载油量无法达到后者122.7吨的水平。
不过,既然30多年前苏联空军基于载重量48吨的伊尔-76MD推出最大载油量92吨的伊尔-78,那么运力水平更高,气动设计更优秀,并且应用了多用途设计的运油-20A,最大载油量超过100吨,也当也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如果再仔细估算,这个数字有可能超过110吨。
国产运油-20未来可期
更重要的是,运-20计划的最大载重量高达66吨,这一点预计将随着未来涡扇-20的应用而实现。届时,基于这款有可能被称为“运-20B”改进型号衍生的“运油-20B”,最大载油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超过俄制伊尔-78M-90A的122.7吨,成为全球新一代加油机中载油冠军也非常可能。
目前最为迫切的事情,就是尽快扩大国产运油-20系列的规模,充分满足各类高性能空中战力延长“拳头”的需要,真正打造形成名副其实的战略空军,为维护海空正当权益提供坚强支撑。
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欧美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提供服务的低效率和垄断性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下,英、美、澳、日等欧美国家都逐步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到了政府改革的实践框架之中,并取得了重大成效。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提高政府效率的一种有效选择。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不少地方作了大量积极探索,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健全的立法规定
在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均有国家层面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立法。比如,美国就具有全世界最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美国国会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大约500 种政府采购法规,形成了以法律(法案、法令)、规章制度、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组成的制度体系。其中《联邦政府采办法案》和《联邦政府采购条例》是政府采购法规体系的核心,统一规范了政府各机构的采购政策、标准、程序和方法。
在英国,自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社会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大范围推开以来,无论是1997年上台的托尼·布莱尔将其常态化、制度化,还是如今执政的卡梅伦提出的“大社会”计划,均在立法和政策上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后于1998年和2011年分别发布了《政府和志愿及社会部门关系的协议》和《开放的公共服务白皮书》,通过选择性放权,秉持公平性与多元化原则,改善公共服务,引领公共服务改革创新。
日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起始于2004年小泉内阁通过的《推进规制改革、民间开放3 年计划》。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日本政府在公共服务购买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立法为先导的原则。《关于通过竞争改革公共服务的法律》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会计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了中央政府有关的购买服务程序;《地方自治法》及相关法规规定了与地方政府有关的购买服务程序,从而形成了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较为完备的法制框架。
在澳大利亚,对于社会部门的一般管制均以澳大利亚税务局为核心,这就确保了澳大利亚慈善法律的真实价值是关注获取利益。1997年颁布的《财政管理与责任法》和《联邦服务提供机构法》规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这方面的细则。
公开透明的购买流程
一套公开透明的公共购买流程,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安排专项预算,通过一定的政府采购程序对私有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进行购买,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简单来说,西方国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政府对购买服务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按照一定的程序选定购买的公共服务的范围、项目,并确定相应的预算;其次,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的项目、购买价格、预算安排以及质量要求和各项服务指标等;再次,对投标进行资质认定,并运用招投标和委托等方式选定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实施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监督;最后,对这些组织进行绩效考核并按照绩效进行结算。
当然,具体到每个国家而言,其流程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至少由6个环节构成:制定统一的单据格式、招标公告以及表述格式、对招标工作人员统一定位,详细制定招标采购操作规程,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单,招投标,交货追查,进行采购审计和管理审计。英国的政府采购程序则包括8个阶段: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总负责人和配备律师、会计师或审计师,律师起草和在指定刊物上公布信息,接受咨询,按标准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单,招标或直接采购,按照合同监督供应商完成服务,独立审计。
但不管怎么变化,实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公共服务的购买,“按照选定服务项目——社会公布——资质认定、招标管理——过程管理、监督——绩效考核——结算”都是最基本的流程。
非垄断的购买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开竞标是最典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例如,英国政府早在1990年公布的公共医疗和社区关怀法中就明确规定,中央政府拨付的特殊款项的85%必须以竞争招标的方式向私营或非政府组织购买。不过在加拿大,正式招投标并非最主要的方式,政府也经常采用直接向社会组织提供项目的方法。
竞标可以帮助政府降低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不足之处是有可能引起政府雇员的反对,需要建立起相关过渡的政府雇员机制。除公开竞标外,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公共服务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会采用协议定标的方法,如对监狱、医院等服务的购买。
在美国,合同外包则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主要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在合同外包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购买服务经历了由设计型合同向绩效型合同的转变。设计型合同的特点是政府为投入和过程付费,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社会组织的行为;绩效型合同则是通过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质量、效果等的评估付给费用。20 世纪90 年代新公共管理理念取得主导地位后,绩效型合同出现并普遍使用,使为公民提供的服务和项目质量最大化,便于有效测算项目和服务的最终产出。
另外,不管采取哪种购买方式,政府都应逐渐从公共服务直接生产者的角色中淡出,而更多地承担起公共服务规范和制度制定者的责任。以英国政府做法为例,2001 年,布莱尔政府设立了公共服务改革办公室,与公共服务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相关部委制定购买服务政策,下设具体的部门执行。同时,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分治”,使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决策权。在社会层面,独立顾问团、专业消费者组织和行业自律协会在完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系,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央政府制定规划、各级政府部门具体执行和社会团体予以辅助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