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条例美国
❶ 简述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产生与特点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简称NCDS,指银行发行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流通的一定期限的银行存款凭证。商业银行为吸收资金而开出的一种收据。即具有转让性质的定期存款凭证,注明存款期限、利率,到期持有人可向银行提取本息。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最早产生于美国
美国的Q条例规定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不能支付利息,定期存款不能突破一定限额。20世纪60年代,美国市场利率上涨,而美国商业银行受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不能支付较高的市场利率,大公司的财务主管为了增加临时闲置资金的利息收益,纷纷将资金投资于安全性较好又具有一定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银行的企业存款急剧下降。为了阻止存款外流,美国花旗银行率先设计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这种短期的有收益票据来吸引企业的短期资金。此后,这一货币市场工具迅速在各大银行得到推广。大额可转让存单一般由较大的商业银行发行,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信誉较高,可以相对降低筹资成本,且发行规模大,容易在二级市场流通。
主要特点
NCDs主要特点是流通性和投资性
具体表现在:NCDs具有自由流通的能力,可以自由转让流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NCDs存款面额固定且一般金额较大;存单不记名,便于流通;存款期限为3~12个月不等,以3个月居多,最短的14天。
❷ 美国q条例是什么工具
Q条例是指美联储禁止会员银行向活期储户支付利息,同时规定定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最高限额的条例。
Q条例的内容是: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即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并对上述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
当时,这一上限规定为2.5%,此利率一直维持至1957年都不曾调整,而此后却频繁进行调整,它对银行资金的来源去向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Q条例的作用
Q条例成为美国创建立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初动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谷,形成滞胀现象。由于Q条例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5.25%~5.5%的规定,使得公众对存款越来越没有兴趣。
而在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
于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另一方面,Q条例的规定则为欧洲美元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促进了离岸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
❸ Regulation Q是什么意思
同学你好,很高复兴为您解答!制
Regulation Q:条例Q联邦储备局条例,监管银行向储蓄存款支付的利率。
对于各个投资领域内的专业人员,包括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财务总监、投资顾问、投资银行家、交易员等等,CFA非常重要;它直接证明了你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被投资业看成一个“黄金标准”,这一资格被认为是投资业界中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承诺。考生考过CFA对自己将会有很大帮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❹ 商业银行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怎样产生的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的“Q条例”(所谓 “Q条例”,即第Q项条例。美联储按照字母顺序排出了一系列条例, 如第一项为A项条例。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规则正好是Q项。该条 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 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后来,“Q条例”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 制的代名词。)规定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不能支付利息,定期存款不能突破一定限额。20世纪60年代,美国市场利率上涨,高于Q条例 规定的上限,资金从商业银行流人金融市场。为了吸引客户,商业银 行推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购买存单的客户随时可以将存单在市场 上变现出售。这样,客户实际上以短期存款取得了按长期存款利率计 算的利息收入。
❺ 1967~1986年美国的Q条例是怎么回事
所谓“Q条例”,即第Q项条例。美联储按照字母顺序排出了一系列条例,如第一项为A项条例。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规则正好是Q项。
该条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后来,“Q条例”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
1929年之后美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大萧条。金融市场随之也开始了一个管制时期,并同时颁布了“Q条例”,为存款利率规定了上限机制。
“Q条例”的实施,对20世纪30年代维持和恢复金融秩序、40至50年代初美国政府低成本筹措战争资金、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恢复,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弊端
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之后,这一条例的弊端暴露出来。依据当时的情形,美国通货膨胀率曾一度高达20%,而“Q条例”执行的结果是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这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银行的吸存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以致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生存岌岌可危。
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开始进行金融创新,货币市场基金也应运而生。
这种基金规避掉银行存款的许多限制,又保留了银行存款的许多特性。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具备了活期存款的许多特征,可以提现,可以转账结算,甚至可以转入资本市场的其他基金。
这种基金的收益虽不保底,但实际上由于其投资风险较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客户可以通过投资这种基金获得远远高于“Q条例”所规定的最高存款利率的收益,因而至今在发达国家仍占有最大比重。
废除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Q条例”已经形同虚设,因为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在保留银行存款特点的同时,已经成功地绕开了最高存款利率的限制。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绕行”并没有影响经济秩序。因此人们认为,严格的金融管制只能降低金融运行的效率,市场开始对金融管制政策“逼宫”。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揭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此后的6年中,美国分阶段废除了“Q条例”,而于1986年3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应该说,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功不可没。从美国的经验看,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并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