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条例
❶ 吉林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保障工作人员权益,建设高素质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依据绩效评估结果发放。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体现分类管理思想,考核结果与用人、分配制度紧密联系。考核原则包括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强调一级考核一级,采用领导与群众、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种类包括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考核内容和标准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能考察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勤反映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绩聚焦工作成果数量、质量、效率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表现较差者,给予告诫,期限三至六个月,告诫期满后,根据表现情况定为合格或不合格。
考核方法和程序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一级考核一级的原则,采用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平时考核由被考核人记实,主管领导检查;年度考核一般在年末或翌年初进行,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必要时可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申请复核和申诉,结果存入档案。
❷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条例
一、概述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条例》旨在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该条例规定了管理机制、职责权利、招聘流程、薪酬待遇、奖惩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二、主要内容和特点
1. 人员管理:条例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培训、考核、晋升、奖惩等管理制度。聘用过程需公开透明,确保公平公正;培训和考核体系旨在提升员工能力,激发工作积极性;晋升和奖惩机制则根据工作表现和贡献进行。
2. 职责与权利:条例明确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及享有的权利,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员工应履行约定的职责,同时享有相应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权益。
3. 薪酬福利:条例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确保员工的收入合理增长,激发工作热情。
三、实施与影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条例》的实施,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素质,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它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总结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条例》是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法规,明确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职责权利、薪酬福利等方面,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❸ 事业单位十三薪发放规定
1. 法律分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13个月工资通常是按照基本工资来发放的,并不是整个工资额。例如,如果某人的每月基本工资是1500元,而总工资是5000元,那么第13个月的工资就是1500元。
2. 事业单位第13个月工资规定:通常,第13个月工资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三部分的总和。具体发放情况还取决于单位的性质。
3.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第13个月工资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
4.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因此,第13个月工资也属于人员费用,同样由财政拨款。
5.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工资支出全部由单位自身的经营所得来支付,所以第13个月工资也是由单位自己支付。
6.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并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分配。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应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第三十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并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❹ 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支出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资、津贴、补贴等个人待遇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工资性支出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发放范围和开支标准进行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发放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
2、职工福利费的管理。职工福利费是指用于职工鼓励待遇、解决职工及其家属生、老、病、死等困难所支付的费用,包括拨交的工会经费、按标准提取的工作人员福利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公费医疗、未参加公费医疗单位的职工医疗费、职工死亡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等。
3、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福利费的管理使用应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实行经费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职工福利费使用必须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职工的具体情况处理,个人补助一般要本人申请,群众评议,单位工会研究决定,领导批准。要做到实事求是,把钱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❺ 事业单位管理条例 工资
法律主观:帆没
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由职称或职级决定的,而薪级工资是由可计算工龄的在校时间和工作时间决定的。可计算工龄的在校时间是指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从入学的那一年起计算工龄。比如学历是本科,工龄就从本科入学的那一年起算再加上工作时间计算。再者,晋升岗位的时间也决定了薪级工资的档次,假如晋升职称的时间比别人要晚的话,工资也会凳轿好有很大差别的。工资不一样,一是要看学历和入学时间,二是看晋升职称的时间。
法律客观:
《公务员法》第八十条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公务员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枣铅
❻ 吉林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吉林省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遵循《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旨在规范人事管理,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队伍,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作为基本工资。
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具有分类管理的特点,其结果与用人和分配制度紧密结合。考核遵循的原则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并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考核内容涵盖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在于工作实绩。德方面主要评估政治和思想表现及职业道德;能方面主要考察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知识更新情况;勤方面考察工作态度和遵守劳动纪律;绩方面则评估履行职责情况、工作数量和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聘期考核分为合格与不合格等档次。对于表现较差、难以确定等次的人员,可给予告诫,期限为三至六个月。告诫期满表现改进的可定为合格,仍表现不好的则定为不合格。
考核方法和程序方面,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由事业单位负责人牵头的组织负责,必要时授权副职或相关机构进行。考核分为平时、年度和聘期三个阶段。平时考核随时进行,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必要时可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事业单位人员对年度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后10日内申请复核,复核意见需在10日内提出,并经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书面通知本人。对复核结果仍不满意者,可向上级主管单位人事机构提出申诉。年度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