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部法规
A. 环境保护法第58条规定的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根据法律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
1、《环境保护法》第58条明确,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可以根据法律授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有权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需满足一定条件: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且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未有过违法记录。3、依照该条款规定,当符合条件的组织实施诉讼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同时,这些社会组织提起诉讼的目的不应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4、实施《环境保护法》第58条时,可能会遇到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的困难。环保法庭并非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有效手段。法院需要积极适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把涉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新类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纳入民事案件案由体系,并优化立案流程,以此清除《环境保护法》第58条实施过程中的司法障碍。
B.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有哪些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1、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2、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3、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4、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5、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6、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7、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8、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C. 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主要包括哪些主要部分
1. 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核心由五部分构成: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单行法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法律中的环境条款。
2. 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环境立法提供了根本法基础,确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家职责和基本国策地位,为国家和社会的环境活动提供了最高法律效力的依据。
3. 环境保护基本法作为综合性实体法,在环境法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的原则性规定,是其他单行法规的立法基础,对完善环境法体系和加强环境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4.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规基于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提供了具体规定,是环境管理的直接依据,数量众多,在环境法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5. 环境标准作为环境法体系的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法律、法规相互配合,对国家环境管理发挥着关键作用。
6. 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定,作为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广泛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和规范,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环保法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