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禁毒条例
『壹』 山西省禁毒条例(2020修订)
1
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2
我省行政区域内禁毒宣传教育、毒品和制毒物品管制、戒毒管理、禁毒工作保障等活动,均适用本条例。
3
禁毒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同时,坚持教育和惩治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工作机制。
4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都应依法履行禁毒职责或义务。
5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的考核内容,并将禁毒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6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禁毒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委员会应建立成员单位禁毒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工作。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禁毒工作,并向本级禁毒委员会报告工作。
7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推动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提升禁毒工作治理水平。省人民政府应对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或禁毒工作不力的地区开展禁毒重点整治。
8
本省实施禁毒大数据工程,通过禁毒大数据平台,提升禁毒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9
公安机关应加强区域协作,开展禁毒信息和涉毒线索的收集、使用、交流和研判工作,构建联查联防联控立体化防控体系。
10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方式,依法保护和奖励举报人。
11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禁毒宣传教育,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实现禁毒宣传教育全覆盖。利用全民禁毒宣传月和国际禁毒日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效果。
12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禁毒宣传和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由禁毒委员会组织、成员单位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13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对其工作人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14
公共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应提供禁毒知识读物,展播禁毒知识内容。
15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禁毒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学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毒品认知能力,分别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16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进行其他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贰』 江苏省禁毒条例第一章 总 则
为了有效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确保公民的身心健康并维护社会秩序,江苏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国务院的《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条例明确,毒品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能够导致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些物质被严格管控,不容许非法使用或流通。
在禁毒工作中,全社会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应依法履行各自在禁毒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确保预防为主,采取禁种、禁制、禁贩、禁吸的综合策略。
政府在禁毒工作中扮演关键角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禁毒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禁毒活动,公安机关承担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则负责毒品预防、社区戒毒和康复等工作。
政府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确保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社会捐赠,对符合条件的捐赠者给予税收优惠。公众积极参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举报毒品犯罪,举报行为将得到保护和表彰。
最后,条例倡导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服务,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禁毒工作格局。
(2)省禁毒条例扩展阅读
《江苏省禁毒条例》经1999年12月21日江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2012年9月26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修订。该《条例》分总则、禁毒宣传教育、毒品管制、戒毒措施、监督保障、法律责任、附则7章60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叁』 浙江省禁毒条例(2022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国务院《戒毒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绩效考核、平安建设考核、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并将禁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禁毒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做好毒品预防、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以及其他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宣传禁毒法律、法规、政策和毒品预防知识;
(二)明确成员单位禁毒工作职责分工,协调解决禁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组织制定和实施禁毒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和下级人民政府年度禁毒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四)组织开展毒情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建立健全药物滥用监测预警和毒情通报机制,定期研判和发布毒情形势;
(五)督促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并组织考核,组织开展禁毒示范创建和禁毒重点整治;
(六)上级禁毒委员会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公安机关,配备必要工作人员,承担禁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按照禁毒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履行禁毒工作职责,并定期向禁毒委员会报告禁毒工作情况。第四条公安机关负责毒品查缉、毒品案件侦查、吸毒人员查处和动态管控,负责易制毒化学品购销运输管理、本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结合工作职责指导和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管理,负责涉毒服刑人员戒毒治疗和教育改造,统筹禁毒法治宣传教育,结合工作职责指导和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工作。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戒毒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活动的监督管理,指导戒毒医疗服务、吸毒所致精神障碍的防治等工作。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等活动的监督管理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教育、广播电视、网信、邮政管理、民航安全监督管理等其他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禁毒相关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毒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禁毒重点问题通报和重点整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禁毒重点整治区域和单位,明确整治工作目标,责令限期整治。
禁毒重点整治区域和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整治,定期报告整治情况。第六条省公安机关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建立全省统一的禁毒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强禁毒工作数据归集与共享、研判分析,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禁毒监测预警、执法查处、管理与服务等工作中的应用,提升禁毒数字化治理能力。第七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根据禁毒工作需要,设立禁毒工作站或者确定禁毒联络员,协助做好禁毒宣传教育、毒品违法犯罪预防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鼓励将禁毒措施依法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第八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依法设立的禁毒协会,按照章程开展禁毒相关工作。
药品、易制毒化学品、快递、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本行业禁毒规范,督促会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实施行业内自律惩戒。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奖励措施,并对举报人员予以保护;对举报有功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对禁毒工作中牺牲、伤残的人员及其家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抚恤和优待。
『肆』 福建省禁毒条例(201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氯胺酮(K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第四条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禁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禁毒经费与禁毒工作需要相适应。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
禁毒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制定本行政区域禁毒工作规划、年度工作目标;
(二)建立禁毒协调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
(三)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四)组织调查、评估本行政区域内的毒品问题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
(五)督促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完成禁毒工作任务;
(六)指导、检查下级禁毒委员会的禁毒工作;
(七)完成上级禁毒委员会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禁毒工作。
各级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按照禁毒委员会的工作安排,确定责任领导和工作人员,安排专项经费,落实禁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禁毒宣传教育、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毒品预防、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吸毒人员帮助教育和禁种铲毒等工作。
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卫生行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第八条鼓励公民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奖励制度,对举报人的身份信息予以保密,保护其人身安全,对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有功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九条鼓励成立禁毒志愿者服务组织,支持禁毒志愿者、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第二章禁毒宣传教育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宣传教育纳入公民素质和普法教育内容,根据本地禁毒工作实际开展常态化禁毒宣传教育,设立禁毒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增强全社会的禁毒意识。第十一条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禁毒宣传教育计划,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第十二条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禁毒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从事禁毒工作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第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卫生行政等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中小学校应当在小学五年级至高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每学年不少于二课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第十四条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将禁毒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以及其他公共视听载体等信息服务的单位和媒体,应当开展常态化公益禁毒宣传教育,安排专门时段、版面免费刊登、播放禁毒节目和公益广告。第十五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禁毒宣传教育,落实禁毒责任制,做好禁毒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进行其他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家庭成员有吸食、注射毒品的,家庭其他成员应当进行教育和制止,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帮助其戒除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