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① 社工中级哪一门最好考
在中级社工证的考试科目中,《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科目相对容易通过。此科目的题目常常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来判断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则显得较为挑战。其中,《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科目尤其需要记忆大量的内容,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是最难掌握的部分。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之所以相对容易,是因为其内容多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考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实践,对很多问题有直观的认识。考试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答案往往不难。
相比之下,《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要求考生深入理解社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给出专业、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科目对考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难度相对较大。
至于《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围绕社会工作领域的法律、政策展开。考生需要记住大量的法规条款、政策规定等,这对于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科目,考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和理解这些内容。
综上所述,中级社工证的考试科目中,《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相对容易通过,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则需要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②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点精讲,共分为十一章,内主要内容容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社会政策的运行;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我国婚姻家庭政策法规;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我国民间组织管理与公益慈善事业促进政策法规;我国劳动就业与失业保险政策法规;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第二部分为模拟题库,该部分的章节设置与第一部分相同。第三部分为真题解析,主要是对近年的考题进行详细解析。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浓缩了考试复习重点,试题丰富,解答详细,可作为考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辅导教材。
③ 第一章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以下的内容摘抄《社会工作师应试解难》
考点1: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
1.法规的种类
(1)国家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2)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3)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
(5)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2.法规的制定过程
(1)法律制定的责任主体及程序。
(2)法规制定的主体及程序。
考点2: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运行
1.社会政策的主体
(1)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妇联、残联等组织。
(2)政府行政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的部门。
(3)其他各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4)全体民众。
2.社会政策的对象
(1)普惠型社会政策。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2)特惠型(又称选择型)社会政策。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3.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是主渠道。
(2)各种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包括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居(村)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境外的组织和个人。
(3)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社会政策资源模式和运行方式。一是“动员型”,即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并在其中分担一定的资源供应责任;二是“优惠型”,即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和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三是“购买型”,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各类公益活动的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形成公共财政提供的资金与社会力量组织的人力相结合的资源供应模式。
考点3: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考点4:我国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考点5:我国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考点6: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考点7: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
④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1.法规 :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本书的法规: 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等各种规范性文件。
3.法规的种类: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4.国家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法律的总称。
5.行政法规: 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6.国务院部门规章: 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按照《规章制定秩序条例》制定的规章。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但不能称“条例”。
7.地方性法规: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地方政府规章: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一般称“规定”或“办法”。
9.《立法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10.公共政策: 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的干预,它以带有明确目的性和规划性的行动体系去调节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引导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 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以及 社会性 的统一等基本特点。
11.社会政策: 公共政策体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社会保证政策(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流动人口等专门对象的权利保护和社会服务政策,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相关政策。
社会政策的主体: 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行动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社会政策的对象: 各项社会政策所针对的民众,即社会政策范围中各类社会福利项目的受益人和各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
普惠型社会政策: 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优点: 对象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可以避免“贫困烙印”等问题。
缺点: 需要花费的资金量往往很高,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不够强。
特惠型社会政策: 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⑤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这门课一共有多少章节
这门课一共有13个章节。包括:第一章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概述,第二章 社会政策回的运行,第三章答 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政策与法规,第四章 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业务政策与法规,第五章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第六章 我国优抚安置政策与法规,第七章 我国特殊群体保障政策与法规,第八章 我国婚姻家庭政策与法规,第九章 我国劳动就业政策与法规,第十章 我国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第十一章 我国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政策与法规,第十二章 我国社区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政策与法规,第十三章 我国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政策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