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㈠ 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指未成年人,即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遵循尊重人格尊严、平等对待原则,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坚持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确保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卫生、工商、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通信管理等部门,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在其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采取有效措施,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第五条,共青团、妇联、工会、残疾人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和居民委员会、嘎查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第六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青团组织,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职责包括:宣传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监督、检查其实施情况;制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关工作制度;研究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指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和救助工作;接受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控告和举报,并督促有关部门查处;保护未成年人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八条,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教育未成年人自强、自尊、自爱、自信,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九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内蒙古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经1989年4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通过;2010年12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修订。2010年1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2号公布。该《条例》分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国家机关保护、社会保护、法律责任、附则7章64条,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㈡ 《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内容是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负有依法处理残害未成年人、强迫或教唆未成年人从事乞讨、盗窃、抢夺等不利于其成长行为的责任。同时,公安机关需要加强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巡逻和监控,及时发现并清除治安隐患,以维护学校周边秩序,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
此外,该条例还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学校附近的交通道口设置人行横道线,以及学生过往及车辆缓行的标志,加强学校周边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这旨在为未成年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其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针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同时要求其加强学校周边的治安巡逻与监控,维护学校周边秩序,预防犯罪行为。同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学校周边加强交通安全管理,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以确保未成年学生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