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二建法规难吗
A. 二建建筑工程法律法规怎么复习。两个月就考试了。 今天看了一下试卷什么都不知道。看不明白。很没头绪章
法规法条多、需要记忆。
时间考点多,容易混淆。
试卷覆盖面广,难度内增加。
2014年试卷综合考虑容教材改版的衔接、第四版教材内容增加较多,覆盖面广等因素,难度略有下降。
2015年试卷覆盖面及难度整体将有所增加,考试深度相对一般。
学习方法:针对法规这种知识点繁杂、覆盖面广、法规条文多需记忆的考试,适宜采用多次重复记忆、大量做题的方法。如果参加课程辅导,应在听精讲班之前看一遍教材,做到重在理解,有所印象。
课后第一时间进行做题练习,有助于加深记忆、查漏补缺。法规都是选择题,所以考生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包袱,相对于实务,它是比较容易的。
二级建造师考试为全国统考,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但是各省合格分数线不一样,大部分省份法规需60分才合格。
B. 二建中法规,管理,实务难度由大到小是
最容易的是管理
其次是法规
最难的是实务。
考试时间
201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时间由各省自行安排,从各省发布最新通知判断,201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时间为5月30-31日。
2015年5月30日 9:00—12:00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2015年5月30日 14:00—16:00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2015年5月31日 9:00—12:00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二建考试内容
收费标准
2015年二级建造师各省考务费用汇总
201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时间部分省市确定为:5月30、31日,各省考试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具体请以当地人事考试中心公布的时间为准。
2015年全国二级建造师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考试大纲
201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命题沿用2014年大纲(第四版)
成绩管理
考试成绩实行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全部3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免试部分科目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
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全部3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免试部分科目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
C. 2015年二建考试难吗
2.哪些人参加二级建造师考试更容易通过?
通过分析历年考试人员的通过率发现:年龄在35-45之间的考生通过率最高,他们至少在工程项目上带过5年以上,所以实战经验对每一位考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年轻的考生,刚进入工程项目工作的大学生,要更加珍惜实战的机会。
3.二级建造师题型
二级建造师考试的课目设置为2+1,即两门公共课程加一门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都要考试的课通用性。专业课程则是公共课上讲述的原则、原理和法律法规在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专业课程的考试是用来检验应考者应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
4.二级建造师难度
考试题目是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来设计的,大纲知识点可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了解性的知识点题目不多,熟悉性的知识点题目也不多,主要题目属于考核掌握性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应该对照大纲,着重加强对掌握性知识点的学习。【查看详情】
5.二级建造师通过率
2014年度二级建建造师报考总人数超过156万人报名,北京6万多人,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报考人次达到19万人,其次是河南10万人,浙江11万人;四川9万人;山东和广东都近9万人。报考人数逐年递增,所以今年报考人数还会保持增加。
北京分数线为:施工72分、法规降5分、实务72分。各省二建考试控制在20%的通过率。
D. 四川二建机电历年合格分数线
在四川二建机电考试中,历年来的合格分数线有所不同。具体来看,2018年的合格分数线为:施工管理51分,法规及相关知识46分,专业工程44分。而在2017年,施工管理的分数线提升至55分,法规及相关知识和专业工程的分数分别为46分和45分。此外,2015年的合格分数线显示,施工管理为51分,法规及相关知识达到50分,专业工程则为43分。最后,2014年的分数线为施工管理51分,法规及相关知识49分,专业工程48分。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四川二建机电考试的合格分数线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施工管理的分数线在2017年达到最高点55分,而在2018年则回落至51分。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分数在2015年达到峰值50分,之后有所下降。专业工程的分数线则相对稳定,2014至2018年间在43至48分之间波动。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关注历年的分数线变化,以便更好地制定复习计划。从整体趋势来看,施工管理的分数线较为波动,考生在复习时应更加注重这一科目。同时,考生也应关注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变化,避免在这一科目上失分过多。
此外,专业工程的分数线相对稳定,考生可以适当调整复习侧重点,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分析历年分数线的变化,考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准备考试,提高通过率。
值得注意的是,分数线的变化与考试难度、考生水平等因素有关。考生在备考时,除了关注分数线,还应关注考试内容的变化,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最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