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公安行政执法规范

公安行政执法规范

发布时间: 2025-04-28 19:28:49

①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

第一条为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本级公安机关对所属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民警察的各项执法活动实施的监督。



第三条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应当建立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执法制度,制定、完善执法程序,加强对各项公安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




第四条执法监督工作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公安机关在加强内部执法监督的同时,必须依法接受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接受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的监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


第六条执法监督的范围:


(一)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是否合法;


(二)刑事立案、销案,实施侦查措施、刑事强制措施和执行刑罚等刑事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和适毁首当;


(三)有关治安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边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四)适用和执行行政拘留、罚款、没收非法财物、吊销许可证、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强制戒毒等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合法和适当;


(五)看守所、拘役所、治安拘留所、强制戒毒所、留置室等限制人身自由场所的执法情况;


(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七)国家赋予公安机关承担的其他执法职责的履行情况。




第七条执法监督的方式: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和制度进行的监督;


(二)对起草、制订的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进行法拆余历律审核;


(三)对疑难、有分歧、易出问题和各级公安机关决定需要专门监督的案件,进行案件审核;


(四)组织执法检查、评议;


(五)组织专项、专案调查;


(六)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听证、复议、复核;


(七)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八)各级公安机关决定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八条各级公安机关发现本级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措施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予以纠正或者通知下级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第九条对案件的审核可以采取阅卷审查方式进行,就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适当,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法律文书是否规范、完备等内容进行审核,保障案件质量。




第十条对公安行政管理执法行为的审核,可以采取查阅台帐、法律文书、档案等方式,就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等内容进行审核,保障公正执法。




第十一条各级公安机关每年应当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本级和下级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检查或者评议。


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发布实施后,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在一年内对该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组织执法检查,检查结果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并在本级公安机关予以通报。


各级公安机关对本级和下级公安机关每年的执法工作情况应当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并在本级公安机关予以通报。考评结果与奖惩相结合。




第十二条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公安机关交办复查的案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普遍性、倾向性的公安执法问题,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调查或者专案调查。在查明情况后,应当写出调查报旅搜告,提出处理意见和纠正措施,报本级公安机关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将查处结果报告交办机关和上级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本级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已经办结的案件或者执法活动确有错误、不适当的,主管部门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直接作出纠正的决定,或者责成有关部门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办理听证、行政复议、国家赔偿案件工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②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的针对公安机关从执法前的准备工作、案件办理、证据管理、复议程序等多个方面。

该细则旨在解决相关突出的执法问题,确保民警严格、准确规范执法。对公安执法的各个环节做出了相关规定,尤其是确定了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场所、执法信息化等公安执法的基本要求。同时还针对刑事、行政、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的相关程序做出了相关行为规范。

1、出警前应当检查装备是否齐全。

2、出警过程中应当依照接处警的相关规定进行,依据法律规定处理警情,对于不构成案件的可以当场告知对方权利、义务,或协助调解。

3、如果执法过程中发现有违法嫌疑的,应当依法进行核实。

公安机关对于办理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有不同的程序。

对于行政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受理后进行调查取证,对于有明确线索或嫌疑人的,应当尽快核实相关情况,通常情况下应当在6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对于刑事案件,公安机关认为有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案件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院。对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等情况的,应当做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已经立案的应当撤销案件。

1、报告撰写:详细记录执法过程及结果,撰写执法报告。

2、证据整理:整理收集到的所有证据,确保证据链完整。

3、案件移交:按照规定将案件及相关材料移交给有权处理的部门或机构。

4、后续跟进:对于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案件,应持续关注进展,并按要求配合其他部门工作。

5、总结反馈:对整个执法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改进建议,并向上级汇报。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第三版)》的通知》(2018修正)进一步细化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指南,确保执法行为规范、统一。

③ 公安执法规范化的重要性

1、公安机关的主要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主要行为是执法行为,执法工作始终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整个公安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公安机关排头兵作用。

2、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部门,建设法治公安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法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和政府整体法治化水平。

建设法治公安的核心要求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不作为、乱作为、不公正、不文明等问题,实质上都可归结为执法不规范。因此,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推进法治公安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根本途径,要把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公安机关依法履职能力和执法公信力。

3、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能力极大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时刻处在媒体聚光灯下,执法行为稍有不当就很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炒作的热点。

因此,新形势下衡量公安工作的优劣,不仅要看是否体现了执法效率、实现了维稳目标,而且还要看是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公安改革是推进执法规范化的动力所在,促进执法规范化是公安改革的重要目标。

(3)公安行政执法规范扩展阅读

坚持执法为民,让人民群众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更多获得感。之所以存在很多不良现象,主要是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着力整治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健全执法制度、改进执法管理、强化执法监督,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个执法行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有关庭审方式的规定 发布:2025-04-28 22:40:45 浏览:160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对吗 发布:2025-04-28 22:39:06 浏览:946
法律顾问合同的解除 发布:2025-04-28 22:38:15 浏览:232
铁路运输安全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8 22:37:44 浏览:322
故意损坏法官证件 发布:2025-04-28 22:36:21 浏览:967
企业有道德案例 发布:2025-04-28 22:21:20 浏览:568
解决刑法疑难问题 发布:2025-04-28 22:16:22 浏览:636
司法考试劳动法在哪里考 发布:2025-04-28 22:16:19 浏览:909
行为道德证明 发布:2025-04-28 22:03:52 浏览:947
黄韦博2016行政法 发布:2025-04-28 21:56:12 浏览: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