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行“推恩令”,分散了王国领地;通过“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剥夺了王国封回地;寻找借答口罢黜了大批王侯爵位。(6分)
(2)主要通过
立法方式实施;怀柔(温和)手段与强硬政策相结合;剥夺王国封地和爵位,削弱王侯身边政治势力。(8分)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西汉社会稳定。(3分)
⑶ 汉“附益之法”的颁布属于使用了什么手段(经济政治......)
政治手段
详细的来看附益法,其内容并不是禁止诸侯结交宾客,而是防止中央朝臣与回地方诸侯相互贿赂答。张晏注引《汉书》说:“律郑氏说,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汉武帝为了孤立诸侯王,不让其勾结党羽、敛聚财力,故出此法。这也反映了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手腕。
汉高祖刘邦虽然从善如流,却并不算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他错误的以为秦之灭亡是缘起未分封诸侯,所以大封同姓诸侯。而这分散了封建经济,破坏了其自足性,致使汉室出现危机。汉武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行了:推恩令、左官律、阿党法、附益法、私出界罪、酎金律、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以求削弱诸侯国。所以从此来看,这不过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种集权中央的手段。而中央集权的加强,正是封建王朝发展的体现。
略观史籍,一孔之见,若有疏漏,望不吝赐教。
⑷ 汉武帝颁布的 六条问事 的译文 谢谢
翻译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版弱势者。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权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开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除此六条之外,刺史还具有监察各诸侯王,全面考察其活动的职责,具体内容有:巡行郡国,以六条监察郡守、相国、诸侯。一但发现他们有六条所列的不法行为时,有权弹劾,并报请上级监察机构处理;考察地方治理情况,断治冤狱,及时把情况向中央政府汇报,以作为对地方官吏的奖惩依据;随时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
⑸ 为何说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是一场阳谋
“推恩令”就是一个阳谋,是建立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文景之治”朝廷实力强盛的基础上的。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刘彻开始实施的,在之前是没有的,我们先来看一下之前是什么状况。
诸侯国的情况,推恩令的起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其它公子要是比较受他爹喜欢,或者有功劳的有可能会封以君位。
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对应的是汉爵,相当于列侯。君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属官。这种形式相当于另类的推恩令。

而汉武帝也用这样的政策收回了大量的封地。而此时中央的权力完全压制了所有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再无嚣张的资本了。
结语:
在汉朝中央占据绝对优势局势之后,中央又推行了相关的一系列针对诸侯的政策,最后诸侯王的权力只能享受自己封地租金,而没有权利管辖自己的封地,诸侯王成为了徒有其名,而没有其权的一个职位。最终汉朝的诸侯沦为一个个富家翁。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⑹ 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
汉武帝削藩的治理技巧
作者简介:爱新觉罗·启翊,盛华永道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顾问
如果说,“变革祖宗之法”属组织路线变革的话,那么历史上的“削藩”则是公司治理上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权力的重组,组织架构的变革,稍有不慎,则腥风血雨,兵祸连年。
在古中国时代,夏商周朝基本上属于联盟组织,类似于现在的代理商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了秦国集团,下设事业部、分公司以及办事处(郡县制)。只有集团有法人资格,其他机构则没有,财权、人权全部收归到总公司,实现了高度集权化,这是当时的一个重大制度变革。
之后是汉朝集团,继续实施之前的代理商制还是事业部制,是集团CEO刘邦伤脑筋的问题。最后,他采取了一朝两制:对总部附近即京畿地区的势力范围按照子公司的模式运行(它不同于秦国集团的分公司制),而偏远的地方则采取代理商制度,让其他人去开拓,给足优惠政策。
这些子公司掌握着属地地方赋税和官员的任免权力,有法人资格,被称为“藩国”。“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这些子公司像篱笆一样,在京师周围保卫中央总部。这些子公司老总都称之为“藩王”,刘邦规定必须是刘姓子弟才能当子公司老总。
但当这些子公司老总势力坐大、不听总公司话的时候,就需要抑制他们。为何叫“削”呢?就是慢慢来,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一点点把他的势力切小,这就叫“削藩”。如果变成了“砍藩”,挥起大刀猛砍,那就有可能被子公司反噬,两败俱伤。
汉景帝就是因为听信了智囊晁错的建议而“砍藩”,引发了八位子公司老总的造反,差点连CEO的宝座都坐不稳了。
汉景帝的莽撞
汉朝集团自刘邦创立,后被其妻吕氏夺取大权,任用自己娘家人搞得总公司鸡飞狗跳。最后被主管销售的高级副总裁、元老周勃拨乱反正,迎接刘氏后人刘恒重掌大权,史称汉文帝。
当刘家、吕家内讧的时候,各子公司的发展却蓬勃向上。当汉文帝坐上CEO的宝座后,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弱总部强地方”的格局,子公司的强大使他们对总公司的政令阳奉阴违。虽然有不少朝臣不断建议削藩,但汉文帝深知时候未到,多次驳回了此类条陈。
等到汉景帝继位,总部的势力已经开始有所恢复,但仍不具备削藩的实力。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晁错出现了。此人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时任CEO高级助理。他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后,向汉景帝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削藩策》,建议马上削藩。比起自己的父亲,汉景帝对大势的把握要差得多,他糊里糊涂地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任用晁错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上面要削藩,下面的子公司老总肯定不愿意。在子公司里,这些老总就是皇帝,说一不二。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谁愿意把自己的权力白白交上去?所以,发生冲突和矛盾是必然的。
可这时候,作为削藩项目负责人的晁错就认一个死理:不削藩国家就会乱,这些人势力大了迟早都要反。最后说得犹疑不定的汉景帝也同意了。不过这君臣二人却没有想到万一如果这些人真的造反了,他们该怎么办?
由于估计不足,当子公司老总纷纷发难的时候,该项目负责人晁错就只有作为替罪羊,被汉景帝骗到刑场处死,将矛盾暂时缓解下来。
宋朝的苏东坡写了一篇《晁错论》,指出了这次削藩的失败原因。他认为,削藩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否则非常不利于整体的长治久安。但是,汉景帝的削藩却犯了三个错误:一、选错了削藩的时间;二、选错了削藩的人;三、选错了削藩的方法。他认为要想此事成功,必须“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知其当然。就是事先把这个事情想得清清楚楚,把握厉害关系,我如果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晁错没有想清楚。他提出的就是一个口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这八个字,没有做什么可行性研究,没有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仅此而已。
事至不惧。就是事情来了以后不害怕,因为你做的事情,是非常难做的,一旦发动以后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做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然后还要“徐为之图”。
徐为之图。就是你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事缓则圆。要逐步一点点去实施。
对苏东坡的思想领会最深的要数清朝帝国的康熙。他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这三条策略,和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太后筹划了五年左右,想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从最弱的藩王尚可喜打开突破口,徐徐图之。最后面临吴三桂势如破竹的造反,不慌不忙,御驾亲征,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汉武帝的渐进法
自己的父亲因为削藩郁郁而终,汉武帝刘彻却牢记这个教训。
当16岁的刘彻坐上CEO宝座的时候,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集团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社会安定,人心思安。但子公司日益做大,总部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总部的高管们却醉心于表面的太平盛世,开始奢华*。
对此,刘彻充分吸取了父亲的失败经验,集聚了足够民心和人才后,才开始破局的第一步——推出推恩令。
在当时藩国,藩王去世后,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继承他父亲的所有领土和权势,其他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汉武帝的高级助理主父偃提出了一个新政策,内容是经过报请皇帝同意,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封立他的子弟为侯。这些侯国的名分要由中央确定,而侯国的领土来自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这些侯国一旦确立,就不再隶属于原来的王国所有,而转属附近的郡,也就是说改属中央直辖领导。起名为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泽推广开来——在这样一个好听的名义下,各藩王名义上没有任何损失,但却使他们的绝对领土很快由大变小,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股独大的问题。
随着第一步的顺利实施,刘彻又逐步颁发了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等新的规定,进一步收回了地方权力。所谓阿党法是指“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阿党是重罪,由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在诸侯王国出任傅和相的高级官员,如果诸侯王有任何的不轨行为没有事先发现,或没有向中央朝廷举报,就要被按照阿党之罪处置。
通过推恩令分化各子公司内部势力,然后通过阿党法让下面的高管彼此监督,使他们面对“囚徒困境”不得不选择抢先告发,最后将子公司的财权和人事权归置中央,把子公司变成分公司,甚至有些子公司改为办事处。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削藩的最终目的。
可惜的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却没有这么幸运,与汉景帝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自己刚继位不久,朝局不稳的情况下,采用了大儒方孝孺的削藩建议,最后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赶得不知所踪。藩没削成,却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没了。
⑺ 汉武帝颁布的附益之法什么意思
(1 )《汉书 诸侯王表》曰:“设附益之法”注引张晏曰:“律郑氏说,封诸侯内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容媚王侯,有重法也。”颜师古:“附益者,盖取孔子云‘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之义也,皆背正法而厚于私家也。” (2)《汉书 高五王传 燕灵王刘建传》曰:“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注引颜师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条也。左官,解在《诸侯王表》。附益,言欲增益诸侯王也。” (3)《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注引李贤:“武帝时有淮南、衡山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将有重法。” 根据以上三条,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汉武帝颁布的附益法的大致内容: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总之,附益法的颁布是为了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成自己的小集团。
⑻ 汉武帝颁布的附益之法什么意思
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往往贿赂中央大臣,一方面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好版话,一方面打听中央权情报,以此内外勾结,威胁中央政权。附益法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制定的。附益法的主要内容是: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甚至于弃市(当众杀头)。
通过附益法的颁布实施,汉朝中央政权阻止了诸侯王和中央官僚的勾结的可能,孤立了诸侯王,也限制了他们获利的渠道,使其在政治、经济上无法形成势力威胁到朝廷,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⑼ 汉武帝时期的政策
景帝时期,封建制的最大毛病也就是上层权力不稳定,诸侯王老是想当皇帝的问题已经引发了一场战争,虽然是中央一方胜利,但是从吴王"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的言论来看,假如他胜利,也会登上帝位而不会让封建割据长期化.战争打击了诸侯国的势力,更证明了封建制必然向统一的帝制过渡的历史趋势.到了汉武帝,随着"大一统"思想的提出,分散的封建王国权力回归中央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汉武帝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法律,完成了这一进程.
推恩令.推恩令是主父偃(人名)向汉武帝提的建议,规定诸侯的子弟除了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外,其他的儿子可以由中央出名义,割诸侯的地盘封侯.中央出些名义毫发无损,诸侯可被切的七零八落.力分则弱,从此丧失向中央挑战的实力.
左官律.所谓"左官",是在诸侯手下当官.在诸侯手下当官要受诸多限制,比如不能住在首都,不能提升,诸侯犯罪跟着连坐等等,把诸侯的手下往受气包方向培养.武帝在淮南王谋反之后作出此规定,意在限制臣民擅自出仕诸侯,进而削弱诸侯的私人班子,剪除其羽翼.
阿党法.诸侯不能自行聘任官员,倒也不能让他们当光杆司令,中央要给他们派傅、相等官,名为辅助,实为监视.但是皇帝又怕傅相大臣与诸侯串通一气,共同糊弄皇帝,所以制定阿党法来管理这帮人.所谓阿党,是指诸侯有罪,傅相不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
附益法.诸侯也知道"朝里无人莫做官"的道理,往往贿赂中央大臣,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几句好话,附益法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制定的.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也至于弃市.
私出界罪.为了防止诸侯王互相沟通,重现吴楚七国联盟之类的组织,干脆规定诸侯国王不经中央同一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违者降为侯爵.
酎金律.所谓酎金,是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此法本来是汉文帝所订,没有特别的含义.武帝时候,为了收回权力,本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精神,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忽然宣布检查贡金的成色,"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结果一连免了一百多个倒霉的侯爵,此法遂成定制.不过估计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法律,最多只能施行一次.
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汉代诸侯王仍然施行的嫡长子继承,但却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本来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如果试图让庶子继承,就叫"非正",依律免为庶人;如果试图从母亲那里变更庶子的地位,则为"乱妻妾位",不仅免为庶人,有时候还要处以迁刑.按说此项规定与推恩令是有逻辑矛盾的,有嫡的诸侯庶子需要推恩,无嫡的却一律为庶人,事太不均.但是中央政府巴不得诸侯王都断子绝孙,好名正言顺的把地盘收回自己控制,又哪里管得了这么多.
经过这一番折腾,诸侯国纷纷散架,《史记·高五王传》记载,"自吴楚反后,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诸侯国的地位也从独立王国降为大致与郡相等,秦代的郡县制终于重来,只是改名叫做郡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