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法律知识
❶ 乡镇干部应掌握哪些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和广大农民,因此要带专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属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提升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本领。需要掌握以下的法律法规 :
1、《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
2、《婚姻法》和《计生条例》。
3、《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法》。
4、《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要紧跟形势,学习掌握运用好党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为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❷ 有没有关于领导干部必学法律方面的知识呢
这位朋友您好:
您提到的有没有关于领导干部必学法律方面的知识呢?
答:您提的版很好,当今领导权干部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太有必要,就目前而言有的领导说句好听的,他们真不如一般百姓,就拿全国上上下下的选举来说,拉票不足为奇,买官更不少见,追其根源就是有的领导法律观念淡薄,他们没有认识到当官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他们认为我是官,我管辖的范围就是我的家,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真得让这样的官好好学习法律,彻底改变老爷作风,让老八路的风气重新回到人们心中。
❸ 求:河南省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试卷(B)答案
河南省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试卷(B)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依法行政
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5法律的地位与效力
6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7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果
8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和信访
9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局面
10、法律制度、法律理论、法律心理
二、判断题
1、√ 2、√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
1—5 BCCCB 6—10 CCBCA
四、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ABC 4、ABCD 5、ABC 6、ABD
7、ABC 8、ABCD 9、ACD 10、ABCD
五、简答题
1、第一,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第三,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
第四,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五,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第一,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向于任何一方。
第二,提前告知当事人纠纷化解的相关事项,为当事人预留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三,纠纷化解过程向各方当事人公开,让正义成为看得见的正义。
第四,各方当事人都有亲自或委托代理人参与纠纷化解过程,发表自身意见,反驳对方观点。
第五,纠纷化解的结果应当说明理由,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
第六,当事人至少应当享有一次申请复审的机会,由具有独立地位的复审机构和人员进行复审。
六、论述题
书本第224页(主要是第二段)
❹ 领导干部网上法律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要求至少多少分
人民警察执法资格岗位执法资格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逐级晋升,取得下一等级年满1年方可申报晋升上一个等级。
国家对人民警察执法资格等级证书的文件规定如下: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公安民警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执法水平,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岗位执法资格等级化认证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安机关在职人民警察均应取得相应岗位执法资格。未通过岗位执法资格认证的,不得执行主办、审核、审批案件和直接从事公安行政管理等执法活动和任务,但可以在取得资格民警的指导下协助参与案件办理和进行公安行政管理(公安部已有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紧急情况,无论是否取得岗位执法资格,都应当依法履行人民警察职责,不得推诿、拒绝或者拖延。
第三条岗位执法资格分为综合执法、刑事执法、行政执法和交通执法四类。
综合执法类适用于在督察、信访、指挥中心、法制等部门中从事综合性公安执法工作的民警。
刑事执法类适用于在国保、经侦、刑侦、监管(看守所)、行动技术、禁毒等部门中从事刑事执法工作的民警。
行政执法类适用于在治安(派出所)、警卫、特警、出入境、网警、拘留所和城管等部门中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民警。
交通执法类适用于在交警等部门中从事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民警。
上述各部门的综合管理岗位民警参加本部门岗位执法资格认证,也可选择参加综合执法类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其他综合管理机构民警可在四类岗位执法资格中自主选择申报一个类别参加认证。
民警实际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业务性质归属其他部门岗位执法资格类别范围的,可经申报同意后直接报名参加相应类别岗位执法资格认证。
鼓励民警在取得本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后,报名参加其他警种岗位执法资格认证。
第四条岗位执法资格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逐级晋升,取得下一等级年满1年方可申报晋升上一个等级。
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试分为资格认证考试和资格审验考试两类,资格认证考试主要考查民警对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法律业务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熟悉程度,资格审验考试主要考查民警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岗位新增、变化法律业务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考核是考查民警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工作勤绩和执法的具体数量、质量,其中对执法的数量和质量应综合测算、科学评价。
第五条各级公安政工、法制部门具体负责岗位执法资格认证管理工作,其他各部门共同参予。其中:政工部门负责资格审查、考试组织和工作勤绩评定等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考试纪律、违法违纪和重大执法问题查证等工作;教育训练部门负责师资整合、教材审议、学习培训等工作;法制部门负责建立考试题库、编制考卷、执法办案情况评定等工作;其他各部门依岗位职责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岗位执法资格等级认证理论考试前应当组织学习培训,培训和考试的内容、学习大纲由市局在省厅要求的基础上统一编制。
岗位执法资格认证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工作结合执法质量考评每半年组织一次。其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七天,考试采取闭卷形式(男50周岁以上、女45周岁以上的民警参加初级岗位执法资格考试时,可以开卷)。县级公安机关开展初级认证理论考试时,应事先通知市局,由市局组织督考组到场督促检查。
允许并鼓励民警提前报名参加可晋升的下一等级岗位执法资格认证理论考试,考试成绩保留3年。
第七条市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岗位执法资格等级化认证管理工作,直接负责组织市局机关民警初级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全市中级岗位执法资格认证,配合省厅做好高级岗位执法资格等级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
县级公安机关负责本地岗位执法资格初级认证管理工作,配合市局开展中、高级以上岗位执法资格等级认证管理工作。
第八条对1年内没有违反《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行为,通过初级岗位执法资格考试的民警,授予初级岗位执法资格。对从事执法勤务岗位,执法的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基准值且综合得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上,1年内没有违反《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行为,通过中级岗位执法资格认证考试的民警,授予中级岗位执法资格。
第九条鼓励民警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对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在职民警,应予以支持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考试的应当予以奖励。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民警,免于初级和中级岗位执法资格考试;同时达到本办法第八条考核条件要求的,直接授予初、中级岗位执法资格。
免考民警应向所属公安机关政治部门提交统一的书面申请表,身份证、警官证复印件,司法考试合格证明材料,以供审查备案。
第十条申报高级岗位执法资格等级认证的条件、要求以及管理工作,按省厅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对取得岗位执法资格的民警,根据管理权限由相应公安机关组织定期的资格审验考试和日常动态考核。
资格审验考试按照资格理论考试通过时间每三年进行一次,初考未通过的,允许复考一次。
执法日常动态考核参照资格认证考核标准执行,对有违反《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行为或执法的质和量未达到基本条件要求的,直接确定为考核不达标。
经资格审验考试或考核不达标的,降低一级资格;原为初级岗位执法资格的,取消资格。
第十二条被降低或取消岗位执法资格的民警,从降低或取消岗位执法资格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晋升岗位执法资格。退休、辞职的民警,受到刑事处罚、被辞退或开除的民警,其岗位执法资格自动取消。
第十三条已取得岗位执法资格的民警更换执法勤务岗位,资格类别发生变化的,原等级予以保留,可以执行新岗位所在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执法任务;1年内通过新类别相应等级岗位执法资格审验考试的,直接转为相应等级的新岗位执法资格并进行后续管理;未通过资格审验考试的,按新岗位执法资格审验不合格处理。
提前通过岗位执法资格理论考试的民警变更执法勤务岗位的,比照前款执行。
第十四条县、市两级公安机关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警参加岗位执法资格等级化认证,并逐步建立与岗位执法资格等级以及执法工作质与量相对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第十五条岗位执法资格认证等级晋升情况纳入民警执法档案,具备岗位执法资格是公安机关所属机构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任用的必要条件。
具备初级以上岗位执法资格是担任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所属机构中层副职以上领导职务的基本条件。其中在执法勤务机构担任市级中层副职以上和县级中层正职领导职务的民警,应当具备中级以上岗位执法资格,在其他非执法勤务机构担任相应领导职务的民警原则上也应通过中级以上岗位执法资格理论考试。
专、兼职法制民警应取得中级以上岗位执法资格;
同等条件下,岗位执法资格级别高的优先任用。
第十六条民警岗位执法资格等级与单位评优创先、民警立功受奖、晋职晋级直接挂钩。民警立功受奖、晋升非领导职务,同等条件下,具备岗位执法资格或者岗位执法资格级别高的,应当予以优先。
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取得高级岗位执法资格的民警,按规定给予嘉奖;保持高级岗位执法资格每满三年且期间工作业绩突出的,可按照规定给予记功、嘉奖。
第十七条应当取得而未取得初级以上岗位执法资格或者岗位执法资格被降低、取消的民警,取消当年度评优受奖资格,不得晋升职务或级别,年度公务员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
在职部门中层领导按资格等级晋升规定逐级参加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并应在达到晋升年限标准的一年内取得相应岗位执法资格。未取得相应岗位执法资格的,按照所属机构领导职务的任职岗位执法资格等级要求予以降职或免职。
第十八条取得各岗位高级执法资格的民警,纳入市局专家组和教员储备库。各级公安机关应确定专项资金,为录用的民警提供课研经费保障。
第十九条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依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
执法勤务机构中层领导干部的办案数量参照《公安机关中层领导办案制度》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执法数量和质量的基准值由市局根据各执法勤务岗位执法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另行规定。
❺ 求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电子书下载地址
放到保鲜冰箱里,呵呵~~~
我认为不管能维持多长时间,结果还是不会版改变的,因为人是权会长大,成熟的自然就会改变了
相互的包容是很重要的,适当的惊喜我觉得也可以考虑,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惊喜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一下,比如小纸条留言,小短信,上班偶尔的电话,周末研究的一道新菜等等啦~~~
❻ 村干部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有哪些
村干部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8年11月4日修订通过,自1998年11月4日施行。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决定。
2、《农村土地承包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201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生效。通过修法,一些早就落后于农民实践、阻碍农村发展的条款从法律中删除。
3、《土地管理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
4、《城乡规划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城乡土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法。
5、《食品安全法》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2月28日发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出修改。
❼ 如何增强领导干部法律意识
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法律是解决难题最理想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思想上重视法律,才能产生学法用法的浓厚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严格学习制度。利用周三、周五学习时间和党组中心组学习时间,以党组中心组普法学习带动党员干部的普法学习,努力使各项普法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2、要在方法上突出重点。
法律知识门类繁多,系统庞杂,博大精深。大家工作忙、事务多,时间有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学全掌握,在掌握基本方法、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把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本职岗位所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真功,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上用苦功,不断增强驾驭本职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宣传好、学习好《环境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以及与禁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把握其精髓,不仅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普法学习,而且要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自学,不仅做到学习有记录,而且还撰写学习心得,促进干部职工普法学习向深层次发展;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起权利义务对等的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懂得学法用法不仅要讲权利,维护合法权益,更要讲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3、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学作决策、办事情,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否则就会出现决策失误,感情用事,甚至造成瞎指挥现象,害人害己。只有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事务,才能推动依法治区进程,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切实搞好法律知识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我们组织领导干部观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普法栏目,用发生在身边的法律故事引领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我们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在学习中不仅采取领导宣讲、专题讨论、集中阅读、封闭测试等常用方式,而且要求每一名干部职工在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全局普法学习中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一次宣讲,起到大力宣传和锻炼干部的双重目的,充分发挥普法学习对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指导作用。
❽ 2012年焦作市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和答案
选择题1,A 2,C 3,A 4,C 5,C 6,B 7,A 8,C 9,C 10,C 11,B 12,C 13,C 14,B 15,A 16,一专个17,B 23,C 19,B 20,B 21B 22,A 24,C 25,A 26,B 27,B 28,C 29,A 30,A 18,C
判断题1×属2× 3√4×5√6×7×8√9×10×
测验
爱国主义教育,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该是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30个碱基对,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和文化中心,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主要部分的答案是绝对正确的,我查了很多资料,
❾ 紧急求助,五五普法统一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的电子版或主要内容,复习资料.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概述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
社会法制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林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
二、新中国民族法治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和外国法治文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是社会主义立法的思想前提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和司法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守法的必要保证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的科学指导
第二章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第一节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林的深刻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的威严
三、严格依法办事
第三节 努力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提高法律素养
二、坚持严格执法
三、模范遵守法律
第三章 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第一节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一、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起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和具体体现、
三、执法为民是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第二节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
一、一切为了人民
二、一切依靠群众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节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一勤政守法
二、甘当公仆
三文明执法
四、清正廉洁
第四章 牢固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
第一节 公平正义是执法公正的生命线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
二、实现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神圣职责
第二节 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合法合理
二、平等对待
三、及时高效
四、程序公正
第三节 公平正义理念对执法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坚持秉公执法
二、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坚持实体工作和程序公正并举
四、坚持工作与效率并重
第五章 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第一节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二、服务大局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大局是解决执法、司法实践中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 服务大局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三、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节 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一、胸怀大局
二、立足本职
三、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第六章 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是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一、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二、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节 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一、切实增强党的观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
第七章 人民主权
第一节 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概念
一、主的含义
二、人民主权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
一、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二、坚持人民主权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职要求
三、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人民主权与坚持党的领导
第三节 人民主权与宪政
一、宪政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宪政
三、社会主义宪政的主要作用
第四节 人主权的法治保障
一、宪法对人民主权的保障
二、立法对人民主权的保障
三、执法与司法对人民主权的保障
第八章 法律权威
第一节 法律权威的含义和特点
一、法律权威的含义
二、法律权威的特点
第三节 法律权威的意义和作用
一、法律权威是法治理念的要求
二、法律权威是推行法治的前提
三、司法权威是法律权威的基础
第三节 维护法律权威与坚持党的领导
一、维护法律权威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党的领导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保障
第四节 维护法律权威与人民当家作主
一、人民当家作主需要法律权威
二、法律权威需要人民的维护
三、人民民主何以维护法律权威
第九章 保障人权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人权观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二、人权的概念与特征
三、社会主义人权纲领
第二节人权入宪的意义
一、人权的一般价值
二、人权入宪的意义
第三节 人权的法治保障
一、人权的国内发保护
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第四节 依法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一、权利和义务的释义
二、法与权利和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四、权利界限与权利滥用
第十章 民主立法
第一节 民主立法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立法的认识
二、民主立法的意义
三、民主立法的实现形式
四、我国民主立法的发展
第二节 民主立法与人民民主
一、民主立法是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
二、立法机关的民主性
三、公民对立法的参与
第三节 民主立法与法治建设
一、民主立法为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立法程序民主化
三、立法活动过程的公开性
第四节 民主立法与提高立法质量
一、民主立法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
二、立法内容民主化
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一章 依法行政
第一节 依法行政概述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
二、依法行政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二、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三、依法行政再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依法行政与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政府属性的本质体现
二、执法为民的内涵
三、当前践行执法为民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依法行政及时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和谐社会中依法行政的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公民的权益
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节 依法行政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依法行政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十二章 公正司法
第一节 工作司法的内涵和意义
一、公正概说
二、司法概说
三、公正司法的内涵
四、实现公正司法的意义
第二节 公正司法的基本原则
一、公正司法的本质要求——坚持合理合法性原则
二、公正司法的具体体现——贯彻平等对待原则
三、公正司法的程序性保障——坚持程序正义原则
四、公平司法的效率保障——及时高效原则
五、公正司法的组织保障——法律职业化原则
第三节 公正司法的基本制度
一、司法组织制度
二、诉讼制度
三、司法行政制度
四、司法监督制度
第四节 公正司法与司法体制改革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三、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原则
第十三章 权利的监督与制约
第一节 权利受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宪法、法律确立的国家权利机构
二、权利受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三、权利不受监督制约必然产生腐败
第二节 以权利和权利监督制约权利
一、国家性质决定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二、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国家权利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制约
四、权利对权利的监督
第三节 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利
一、观测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二、建设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利的机制
三、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利,必须加强廉政法治建设
第十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
第一节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法治建设的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法治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法治发展的体现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法律制度要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二、立法发展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法律实施要更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以法治保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法治科学决策是提供程序保障
二、法治为重大失误提供救济程序
第四节 促进法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法治协调发展
二、法治协调发展要遵守从科学的法学理论
三、法治协调发展要符合和社会法治的客观规律
第十五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一、以法律为行为准则
二、依照法律运营
三、依照法律调控、监管
四、依照、法律与国际市场相通
五、依照法律保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
一、以人为本,确立市场主体资格
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一体保护财产所有权
三、尊重意思自治,维护合同自由
四、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自主科技创新
五、坚持经济民主,维护公平竞争
六、国家适度干预,政府宏观调控
七、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弱者利益
八、诚信自守,互利共赢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制度建设
一、健全民事法律制度
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三、健全经济法律制度
四、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五、健全社会法律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保障
一、树立崇高的法治观念
二、健全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
三、完善公正的司法制度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六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文明”一词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发展史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基本途径和根本保障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
第第四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十七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文化概说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先进文化”
第二节 法治文化
一、发展文化概说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素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法治的促进作用
一、法治文化对于立法和法律实施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树立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执法和司法环境的改善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宪法确定了文化建设和法治的一系列原则
二、国家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法治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第十八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和谐与和谐社会
一、如何理解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一、立法保障
二、执法保障
三、守法保障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的意义
一、农村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建设为法治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问题
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法治问题
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法治问题
三、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法治问题
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法治问题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法治问题
六、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的法治问题
七、保障农村权益的法治问题
八、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问题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法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环节
第四节 党的农村法治建设的任务
一、建立完善农村法治运行机制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制度构建
第二十章 法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法治意义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二、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及其法治意义
第二节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含义
第三节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的基本方式
一、依法执政是现代政党政治的普遍要求
二、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依法执政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关键
第四节 提供依法执政水平
一、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