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自杀法律责任

自杀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12-18 20:57:31

⑴ 如果朋友因为我对他说谎而自杀,我有法律责任

如果朋友,因为你对他说谎而自杀,那么你应该是有法律责任的,因为他的事跟你对他带来的伤害有关你的说的谎对他伤害很大。

⑵ 如果分手后,对方由于伤心自杀,那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因为我国刑法,以因果关系作为定罪的条件,分手不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且一般来说分手也是不会导致死亡的结果,所以如果因为提分手,导致对方死亡,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也与对方自杀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如果分手后,对方由于伤心自杀,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2)自杀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相关案例:

2007年,家住平谷区的小琪(化名)认识了小王,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在2011年10月开始了同居生活。其间,小琪还曾因意外怀孕而堕胎。

去年年底,小琪与小王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小王向小琪提出了分手。而据小琪留下的信息,她因多次堕胎,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小王又有了外遇,这才要与她分手。

因难以接受现实,去年的11月26日,小琪在家中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幸而被家人及时发现,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看到女儿悲痛的样子,小琪的父亲便带着小琪和她的叔叔一起,找到小王解决两人的感情问题,但并没有结果。

距离第一次自杀仅仅数天后,11月30日,小琪曾给小王的手机打了数十个电话,并发了一条短信,称“我今天晚上就喝药走了,希望你看见信息回个电话!我走了会写个东西,会牵扯到你和潘××!对不起,永远都再见了!”

小王则表示,当时小琪称其自杀的前提是他不与其和好,并且短信中也表示将在当天晚上喝农药离开。“我没有提出说不和好,也对她进行了劝解,我有理由相信她不会喝农药自杀。”

因为联系不到小王,小琪在当天下午2点服下农药后,来到了小王家中。据小王回忆,当时小琪喝下农药来到他家时,他正在睡觉,对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而小王的父亲及时发现,并拨打了急救电话,将小琪送到医院急救。

12月1日,小琪因抢救无效死亡。

因认为小王没有尽到救助义务,导致小琪身亡,小琪的父母将小王告上了法庭,要求其赔偿抢救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共计46万余元。

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并无证据证明被告应当确信小琪必然自杀,也并无必须报警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的法定义务,而被告之家人也将小琪及时送医,应视为已经采取了合理措施,因此判决小王给付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一万元。

小王认为,小琪自杀的原因与她的父亲不同意两人的婚事有直接关系。而小琪作为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自杀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小琪父母的代理律师也表示,对于这种情况,法律确实没有明确规定该如何处理。“但在没有法律规范时,应当适用法理和公序良俗原则,从民法理论上分析,被告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但却没有作为,应当认定其侵权。”

参考资料:人民网——女子因与男友闹分手自杀身亡 其父母索赔46万



⑶ 吵架引起自杀负法律责任吗

要负法律责任。情况严重可属于间接故意杀人罪。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3)自杀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⑷ 孩子自杀,父母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不负法律责任!
孩子的死亡与父母的打骂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孩子的自己的行为!

⑸ 无意造成他人自杀是否该付法律责任

不用负法律责任。

⑹ 因诬陷导致他人自杀,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可以自行起诉

刑事部分可以向当地公安报案

追究其故意或过失教唆杀人罪

⑺ 一个人言语过激,使得另一个人自杀,会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对方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属于被害人自陷风险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民事没有法律规定。

因为个人针对他人言语过激属于激情下丧失冷静思考的行为,其本身并不具备恶劣的社会危害性,也就在客观上无法构成犯罪因素,因此自杀的后果表面上与言语过激有直接关系。

一般情况,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的违法行为,结果导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杀死亡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的情节考虑。

因此,自杀者不能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只在认定辱骂者构成侮辱罪时,作为一个量刑的情节,从重处罚。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7)自杀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侮辱他人的行为。行为的主要手段有:

1、暴力侮辱人身,这里所讲的暴力,仅指作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粪便泼人,以墨涂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而不是指殴打、伤害身体健康的暴力。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和行为,则应以伤害罪论处。

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即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被害人进行嘲笑、辱骂,使其当众出丑,难以忍受,如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

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⑻ 自杀谁负法律责任

1、相约自杀来。指相源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因行为人均不具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所以对其中自杀未逞的,一般不能认为是故意杀人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受托而将对方杀死,继而自杀未逞的,应构成故意杀人罪,量刑时可考虑从轻处罚;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他人自杀的,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2、致人自杀。既由于行为人先前所实施的行为,而引起他人自杀结果的发生。对此,应区别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1)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是正当的或只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他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杀者本人的心胸过于狭窄,这时不存在犯罪问题;
(2)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结果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杀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情节考虑,将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如当众辱骂他人,致其当即自杀的,可对辱骂者以侮辱罪论处;
(3)行为人先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只要行为人对这种自杀结果没有故意,应按其先前的犯罪行为定罪,而将自杀结果作为量刑时考虑的一个从重或选择较重法定刑处罚的情节。

⑼ 网络暴力让人自杀身亡,这些发言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已经成熟的法律,在不同的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才需要结合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加以修改,目前的法律体系中,针对网络暴力而导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行为并没有明确法律责任,虽然从情感和道德层面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只要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予以定罪,严格来说就不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以说为了遭受的网络暴力而自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显而易见,网络暴力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会已然存在,在相关的法律条款出台之前恐怕难以震慑诸如此类的恶劣行径,但是在酿成惨剧之前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付出生命的代价,毕竟网络作为虚拟的空间没有必要作为生活的全部,只有懂得自我保护才能在网络和生活中避免遭受各种形式的霸凌和伤害。

热点内容
劳动法劳务派遣人数规定 发布:2025-01-15 12:46:04 浏览:909
孙国祥行政法违法性判断 发布:2025-01-15 12:35:34 浏览:44
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 发布:2025-01-15 12:31:38 浏览: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项选择 发布:2025-01-15 12:31:37 浏览:660
奥地利民法典pdf 发布:2025-01-15 12:29:15 浏览:649
个人外汇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12:13:50 浏览:951
如何讲道德 发布:2025-01-15 11:55:36 浏览:142
让我们用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5 11:35:34 浏览:853
涞水法院 发布:2025-01-15 11:34:38 浏览:628
二次放行法规 发布:2025-01-15 11:08:49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