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造法性条约对第三方的法律效力

造法性条约对第三方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0-12-17 02:35:25

Ⅰ 电子合同中使用到的“电子公章”有法律效力

电子印章是电子签名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我国《电子签名法》第3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一、以下情形不适用电子印章:

1、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

2、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

3、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

5、电子签名是基于国际PKI标准的网上身份认证系统,数字证书相当于网上的身份证,它以数字签名的方式通过第三方权威认证有效地进行网上身份认证,帮助各个主体识别对方身份和表明自身的身份,具有真实性和防抵赖功能。

6、与物理身份证不同的是,数字证书还具有安全、保密、防篡改的特性,可对企业网上传输的信息进行有效保护和安全的传递。

二、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1、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2、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3、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4、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以微签为例,微签支持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CA数字证书,Ukey证书即支持RSA国际标准,也支持SM2国密标准,可查看签章有效性,真实身份。

Ⅱ 第三方对物业造成损失,法律规定怎么解决

依据侵权责任法,由具体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物业有过错,需要承担过错责任。采纳谢谢

Ⅲ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官不应具有造法的权力,为什么司法解释却有法律效力呢

司法造法是各国司法实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成文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张力作用的结果。一定条件下的造法职能的存在,也是我国司法裁判的必然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就可以不断地扩张其造法职能,侵入立法领域。司法权的性质决定了其基本的职责是裁判案件、解决法律纠纷,造法不过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司法解释“立法化”的成因
第一,长期以来法制的不健全与立法的粗陋、缺乏预见性,是导致司法解释泛立法化的客观基础。共和国的法制建设几乎是从零开始的。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要求以蔑视和批判的精神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7条也明确要求:“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但是,旧法已去,新法却未随之而立。除建国初期有限的立法外,此后的20余年里基本上未进行任何有效的立法。然而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法律纠纷却并不因此而不发生或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为了因应审判工作之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通过发布一些具有规范性文件性质的司法解释来填补立法上的欠缺与不足。尽管这些文件严格地说可能不属于司法解释的范畴,而是属于“政策性”解释——以司法机关文件的形式表述的国家的民事、刑事政策。经年之下,逐步形成了以司法解释替代立法机关代行立法权的习惯性做法。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1978年以后,国家对立法的重视及立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应使这种“权宜之计”逐步消失,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长期以来法制建设“欠账”太多,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的剧烈变动之中,立法机关为了回应各个领域内立法的要求,不得不采取“宜粗不宜细”、“先制定、后修改”的策略,使得大量立法从其制定时起就具有粗陋、滞后于社会发展等不足之处,法律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的情况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形下,系统性的、“立法化”的司法解释自然也就成为弥补法律漏洞以因应一时之需的便宜工具。因此,如果说立法机构长期的虚位导致法律的空白进而滋生大量法律解释的诉求是司法解释“立法化”产生的客观根源的话,那么,当前仍然普遍存在的立法内容的简单化、立法技术的粗劣则是导致在法制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不断强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转型期非持续性社会政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冲击和改变着建国数十年来一成不变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社会开始进入了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项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形成的社会制度安排,都需要重新审视、重新构建。问题的复杂性与经验的不足,决定了新体制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必然有失误、有反复。法律的稳定性与严格的立法过程使得本不完善的法律无法适应剧烈变动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也就成为推进这一进程的最好手段。为了顺应政策的需要,法律随政策剧烈变动也就日益彰显,本来就没有真正确立的国家立法的稳定性、权威性明显减弱。“由于政策具有灵活性,而法律具有稳定性,在政策变动时,很多法律条文不可能得到及时的修改。这种现象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即法律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是可能被忽视甚至被突破的”,认为“国家机关的一些举措虽然违背当时宪法的个别条文,但却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属于“良性违宪”,因而是可以接受的。相对于忽视或突破现有法律而言,通过司法解释也就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而又具有一定“合法性”的权宜之计,并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同。
第三,司法体制的影响。司法裁判本身是一种亲历性的活动,只有亲自参加全案的审判工作,才有可能对各种证据,特别是对证人证言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而个案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解释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事物本身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法律文本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审判委员会、个案监督、错案追究等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它无视司法裁判的特点,抑制了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所理应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主观上斩断了法官解释法律的努力,法官独立解释法律文本既不被认同和允许,更不被提倡。尽管法官完全可以基于自身对宪法文本(甚至不需要借助对宪法文本的解释)的理解而得出大体相同的结论,却仍不得不寻求最高人民法院的指示———“司法解释”。
第四,司法职业平民化的影响。司法职业的平民化严重削弱了法官解释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不得不将法律的解释权进行高度的集中,以试图维护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建国初期,在全面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同时,旧司法机构中的一大批专门法律人才也在自1952年开始的“司法改革”运动中被逐出司法队伍,代之以大批既无法律专门知识又缺乏法律职业训练的“国家法律工作者”。本来应当加强的法学教育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法学知识的传播与法律技能的训练也被政治运动所取代。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法制及司法机关时“无将可用”,不得不从其他机关或事业单位抽调大批非法律专业的人才充实司法队伍。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法律的阶级性与工具性,法律并不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是解决失业问题、安置复转军人乃至精简政府机构的分流人员等的途径之一,平民化、泛政治化因而成为我国当前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成为法官、检察官人员结构的基本特征。司法职业的平民化不但是日益严重的司法腐败问题的重要根源,也严重削弱了法官解释法律、正确适用法律的能力,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增长了法官希望权威机构对法律进行系统解释的需求。即使法官偶尔在个案处理中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也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荒谬的结论,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决策层对法官解释法律文本能力的不信任,并成为不断强化司法解释的作用与地位的心理基础与理论依据。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理论上对司法解释的肯定和认同,也是司法解释日益扩张、越来越“立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观近年来关于司法解释的讨论,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赞同。例如,孙笑侠先生将我国的司法解释分为三类:(1)最高人民法院按规范性形式所进行的普遍性司法解释,创造性地解释了法律;(2)地方人民法院针对地方特点对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性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创造性地解释了法律、法规;(3)法官个人依主观意志针对具体案件所做的个别性司法解释。孙先生认为:“前两种情况应当认为是可行的。后一种情况就不属于法官造法的范围,应予否定。”孙先生还明确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权力在今天并没有产生什么副作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院是否应当享有较自由的解释权,而是在于如何促使司法解释的理性化。”再如有的学者认为,新刑法中的许多条文仅属“引申性解释”而没有刑罚规定,因而理应在相关条文中“以适当文字概括进去”或者“以司法解释处理”。郑戈在评论我国的司法解释体制时曾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法理学教科书上所称的‘法律解释’,都是一种创制法或试图创制新规则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法律规则或者说人的理性不断扩大其疆域,将其原先所未及的与法律有关的事实纳入其中。”理论上的这种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对实务上的操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当理论上的“研究成果”迎合了有关当局的需要时,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有关当局积极行动的根据,强化其业已存在的某种操作习惯或做法。

Ⅳ 当事人对法援委托第三方出的工程造价不满意该怎么办

仲裁与诉讼是相互排斥的,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任一种方式。仲裁称之为委托第三方鉴定,而不是鉴定。
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仲裁法》摘录: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五条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第六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第七条 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第八条 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九条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过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第四十四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部门鉴定,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部门应当派鉴定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Ⅳ 伪造证据的司法解铎不具备法律效力。

伪造证据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且还要受到相关处专罚。根据《民事属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Ⅵ 什么是契约型条约和适法型条约

适法型条约是指缔约各方为创立新的行为规则确认、改变现有行为规则专而签订的条约。属这类条约通常是多边的、开放性条约,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契约型条约是指缔约国之间为在某一具体事项上确立一种权利义务关系而缔结的条约,如有关边界、通商条约等。但在实践中,这两类条约往往是很难严格区分的。

(6)造法性条约对第三方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条约、协定、协约的区别为: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出处不同。

一、意思不同专

1、条约:属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确定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

2、协定:条约名称之一。一般指国家间就某方面问题经协商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款,如停战协定、贸易协定和文化协定等。

3、协约:双方或多方协商签订条约。

二、侧重点不同

1、条约:条约一般具有时间性,如果期满不再续签即失效。

2、协定:协定缔结的手续较简便,除必须经过一定部门批准外,一般签字后即可生效。

3、协约:指国家间协商订立的条约,有协商过程,是条约的一种。

Ⅶ 按照条约的法律性质可以把条约分为哪两种条约

按照国际条件的法律性质化分,条约可以分为:A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B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C平等性条约和不平等条约;D政治条约和经济条约、文化条约等.

Ⅷ 单方面解除合同对第三方造成损失 如何解决 要法律条款

您的事情有些小复杂,但是缕清里面的法律关系就简单了,首先酒店同家具城之间属于房屋租专赁合同关系,属由于酒店老板欠债跑路,无法继续履行双方的租赁合同,家具城房东单方解除租赁合同是合法的、有效的;其次酒店老板同其债主间属于债权、债务关系,其继续经营酒店不是不可以,必须经过双方都同意以酒店的经营权抵销债务,否则就是非法经营。因此在找到原酒店老板之前,你可以先起诉房东和现酒店老板,因为他们都是你方装修工程的受益人,当然他们可以向原酒店老板进行追偿。
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你也可以咨询其他律师,至于法律条文那些东西都是死的,具体要看个人的法律修养。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到您

Ⅸ 请你辨析有人说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严重,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不负法律责任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较严重,自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如果具有某种法专定情节的,也可以属免于追究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一般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有可能侵害到相应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还是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另外,像违反交通法,情节轻微的,会承担罚款等行政处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会被处以治安处罚。
------所以说,文题说法错误。

Ⅹ 什么是造法性公约

你从哪儿来听说这个的,了解源这个的人不多啊。造法性公约:多数国家参加的以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为目的并载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条约。通俗一点就是,许多国际法主体参加或承认的能够对国际法原则、规范生产创立、确认、补充或修订意义的国际条约。举两个例子就是:《联合国宪章》《海洋法条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因此,造法性公约构成直接的国际法渊源。
为了方便你理解,给你再讲一个它的对立的性质的公约,叫做契约性公约,它是指国家之间所订立的特定事项具体权利义务的条约。比如:交通运输协议、边界条约、贸易协定等,一般属于双边条约。都会对具体事务的协议,在处理完问题后即告终止,但是仅仅对缔约国有约束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不直接产生一般国际法规范。
他们都是国际法条约的两个不同性质。

热点内容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方案 发布:2024-11-15 14:03:56 浏览:74
美国纽约律师 发布:2024-11-15 13:58:45 浏览:932
2014注册会计师经济法音频 发布:2024-11-15 13:45:47 浏览:768
司法廉洁队伍 发布:2024-11-15 13:04:04 浏览:513
对校园法治社理解 发布:2024-11-15 13:02:37 浏览:313
平面设计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5 13:02:33 浏览:25
劳动法固定期限合同视为长期 发布:2024-11-15 12:18:11 浏览:740
老赖民法 发布:2024-11-15 11:56:26 浏览:723
佛山经济律师 发布:2024-11-15 11:04:47 浏览:675
申请法律援助书怎么写 发布:2024-11-15 10:42:48 浏览: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