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知识特点

法律知识特点

发布时间: 2020-12-20 05:15:21

❶ 知识产权的特征有哪些

(1)独占性。是指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具有排他性质,任何人要实施专利,版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权以外,必须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并按双方协议支付使用费,否则构成侵权。(2)时间性。是指专利权只在授权有效期限内有效,期限届满或终止失效后该发明创造就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专利权的期限是由专利法规定的。(3)地域性。是指一个国家授予的专利权只在授予国或地区的区域范围内有效,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没有法律约束力,每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专利权,其效力是互相独立的。

❷ 简述知识产权客体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这是知识产权区别于物权的原因所在。具体而言,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专利权的客体是发明创造,而商标权的客体则是商标。
2、专有性,又称之为垄断性,即同一智力成果或者商业标记上只能有一个知识产权。例如两个以上的人作出同一种发明只能授予一个人以专利权;两个人就同一类产品就相同或相类似的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商标局只能为其中一个人注册而不能为两个人均进行注册。
3、地域性。地域性的含义有二:其一,知识产权只在产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这种地域性随着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而逐渐消失;其二是知识产权的授权和转让是与地域相联系的。即知识产权的授权和转让必须明确地域范围,仅授权某些地域范围内行使知识产权,那么被授权人超出此地域范围行使该项知识产权即为侵权行为。
4、时间性。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过了这一时间该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成果就进入公共领域由全人类共享,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加以使用。不过商标权的时间性纯粹是基于管理上的需要而设,商标所有人可以不断地续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第一百二十三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❸ 知识产权具有哪些特征

(1)独占性。是指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具有排他性质,任何人要实施内专利,除容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必须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并按双方协议支付使用费,否则构成侵权。(2)时间性。是指专利权只在授权有效期限内有效,期限届满或终止失效后该发明创造就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专利权的期限是由专利法规定的。(3)地域性。是指一个国家授予的专利权只在授予国或地区的区域范围内有效,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没有法律约束力,每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专利权,其效力是互相独立的。

❹ 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依据知识产权与其他回(一般)民事权利联答系和区别,知识产权的对象为包括商标、专利、版权(著作权)在内的以独创构思为核心并附以载体表达的民事权利。

2、知识产权和其他(一般)民事权利的区别主要源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特殊性,即知识产权的对象具有复制性、地域性、时间性:

(1)、复制性在于知识产权在载体上重复体现价值特点;

(2)、地域性源于各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对其管辖范围知识产权的特殊规定;

(3)、时间性源于各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对其管辖范围知识产权时间有效性限制。

4、知识产权本身融合了权利人的财产权、人身权(人格权和身份权),因此单纯对比财产权和人身权,知识产权均有区别。

5、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区别主要在于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更加排他,由所有权权利人自己意志行使即可完成,所有权是绝对权,具有排他性、永久性特点,而知识产权需要法律和法定程序的保障才能完成;且二者产生权利冲突时候,知识产权必然要让渡于所有权。

❺ 法律常识#《国家安全法》有哪些特点

拥有的权利有:

根据《中华民人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国家对支持、协回助国家安全工作的公民和答组织给予保护,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任何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或者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和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拥有的义务有:

第七十七条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下列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

(二)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三)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

(四)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五)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六)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❻ 法律解释的特点是什么 法理学的

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必要性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法律解释是指特定的人或组织对特定法律规定意义的说明。例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条第2款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但在司法实践中,到底什么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以及哪些活动属于“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则需要作出具体的说明和界定。对此,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指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显然,这些说明和解释,对于保证司法人员正确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二)法律解释在法律实施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由于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法律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法律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不可能对所有生动复杂的社会现实都作出规定,无法准确预见事件和行为可能发生的种种场合。因此在将具有概括性的规则适用于具体情况时,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为了统一适用法律,就需要对法律的含义作出统一的、正确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法律解释是从法律制定到法律实施中间的桥梁。
2.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上的差别,也由于人们利益与动机的差别,因此会对同一法律规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法律规定中的一些专门术语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法律解释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
3.由于立法缺憾,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改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立法是不完善的,诸如法律应规定而未规定,法律规定模糊不清,法律规定之间互相矛盾,等等。这些情况造成了法律适用的困难,因此需要法律解释来弥补、消除、改正法律规定的不足。
4.通过法律解释解决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法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又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社会生活是变动的、发展的,有时发展得慢些,有时发展得快些。这就使法律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运用法律解释是解决这种不适应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法律解释伸展、扩张或限制法律规定的含义,以适应发展了的社会现实。在我国,法律解释可以适应改革时期的特殊需要。在社会转型、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法律全面地规范和调整;另一方面,又需要这种规范和调整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法律解释就可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及时对某些行为做出新的法律评价,以积极推进改革并有效地维护改革成果。
5.通过法律解释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教育。在中国目前这93样一个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法学工作者和法律界人士进行的,旨在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法律解释工作,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一)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的概念法律解释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
解释两种。所谓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法定解释又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有权作出法定解释的机关、官员和个人,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通常是由法律规定或由历史传统决定的。
非正式解释,通常也叫学理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做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这种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通常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法定依据。虽然如此,非正式解释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制宣传以及法律发展方面还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法律解释体制,是指正式解释的权限划分。当代中国关于法律解释的体制主要是在1982年宪法的有关规定以及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这些规定,当代中国建立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主体的各机关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释体制。
1.全国人大常委会所进行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进行的解释也叫立法解释。它包括对宪法的解释和对法律的解释两部分。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律加以补充规定。这里所说的法律指狭义的法律,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立法解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决定、决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通过创制新的法律条文对原有法律规定做出具有补充性质的解释。
在我国,立法解释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法律实施中产生的疑义,即对法律规定本身不十分清楚、明确的条文进行说明,或者规定本身虽然清楚、明确,但实施法律的人不了解立法者的立法精神,因此需要立法解释,适应社会发展,赋予法律规定以新的含义。在没有对原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废止之前,通过赋予法律规定新含义的方法补充法律。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常委会办公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所作的答复,虽然不是正式的法定解释,但对正确理解和执行法律具有积极的作用。
2.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所做的解释。(1)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所做的解释也叫司法解释,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这类解释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审判解释,另一种是检察解释。审判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对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我国的审判解释权由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统一行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都没有对法律的审判解释权。检察解释是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检察机关在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进行的解释。如果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有原则性分歧,则应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解释或决定。在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为了更好地协调和配合,统一认识,提高工作效率,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有时采取联合解释的形式,共同发布司法解释文件。(2)司法解释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主体的,这是由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关,它们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成为法律解释具体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其他国家,由最高立法机关或其常设机关主要负责法律解释95的情况也是很少的。在我国,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时间和它作为议事机构的性质上来看,它也无法承担主要的法律解释工作。建国以来,常委会法律解释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从数量上看,目前司法解释最多。这是由它作为司法机关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它的任务就是适用法律于具体案件。(3)司法解释的任务。从内容上划分,司法解释的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对法律规定不够具体明确而使理解和执行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解释,赋予比较概括、原则的规定以具体的内容;②在多项法律对同一问题作出规定出现理解和执行困难时进行统一解释;③对各级各类法院之间应如何依据法律规定相互配合审理案件、确定管辖问题进行解释;④为统一案件审理标准而就某一具体案件说明应如何理解和执行某些法律规定;⑤由于社会情况发展、变化,对某类犯罪的定罪量刑的依据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新的解释。法律调整应当与社会现实相协调,法律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某类行为以不同的法律意义,做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法律评价。(4)司法解释的具体方式:①在总结大量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原则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这种解释的特点是:结合司法工作但不针对某个具体案件;用概括性的方法解释法律的含义;解释的结果对司法机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反复适用性。这种解释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统一司法实践。
②直接针对具体案件事实阐明某一法律规定在某一特定场合应如何理解和适用,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一则批复中,对于在适用《继承法》时,尽了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是否拥有继承权的解释,以及关于承担抚养年幼弟妹的兄姐在年老无子女时,是否应由弟妹抚养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结果使法律规定中抽象文字的含义在本案中具体化,对同类案件的审理具有示范作用。
3.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1)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也叫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解释。它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是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做的解释。比如,国家技术监督局在“技监局发(1990)485号”、“技监局发(1992)491号”文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所规定的“违法所得”的确定和计算方法所做的解释。第二,是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对自己所制定的法规所进行的解释。(2)有权进行行政解释的机关包括: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务院以及制定行政规章的各部委;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国家机关授权的下级机关。(3)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它所作出的或由它授权作出的解释,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这种解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不得同所解释的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解释。(4)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在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需要完善的行政法规体系。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法律解释是建立统一、协调的行政法规体系的重要条件。随着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适应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要求,新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必然大量涌现,要协调这些法规和规章之间的关系,保障其有效地实施,必须借助于行政解释。
4.地方政权机关的解释。(1)国家地方政权机关所进行的法律解释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是对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做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进行解释或做出规定。第二,是对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解释。(2)地方政权机关的法律解释的特点是:只有法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即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执行机关才有此项职权;解释只能在本地区所辖范围内发生效力;解释必须符合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国家政策,否则无效;地方国家政权机关无权解释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解释法律的方法有多种。根据解释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释的方法可以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三种。
(一)字面解释这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二)限制解释
这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如《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里的“父母”与“子女”都应作限制性解释,前者应限制在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的父母,后者应限制在成年和具有劳动能力的子女。
(三)扩充解释
这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窄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例如,《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一词应做广义解释,即不仅包括宪法和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❼ 知识产权的特点是什么

知识产权的特点
(1)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
(2)知识产权具备专有性的特点。
(3)知识产权具备时间性的特点。
(4)知识产权具备地域性的特点。
(5)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
■专有性,即独占性或垄断性;除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规定外,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这表明权利人独占或垄断的专有权利受严格保护,不受他人侵犯。只有通过“强制许可”,“征用”等法律程序,才能变更权利人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既不是人身或人格,也不是外界的有体物或无体物,所以既不能属于人格权也不属于财产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是一个完整的权利,只是作为权利内容的利益兼具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因此也不能把知识产权说成是两类权利的结合。例如说著作权是著作人身权(或著作人格权、或精神权利)与著作财产权的结合,是不对的。知识产权是一种内容较为复杂(多种权能),具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两方面性质的权利。因而,知识产权应该与人格权、财产权并立而自成一类。
■地域性,即只在所确认和保护的地域内有效;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外,经一国法律所保护的某项权利只在该国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所以知识产权既具有地域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国际性。
■时间性,即只在规定期限保护。即法律对各项权利的保护,都规定有一定的有效期 ,各国法律对保护期限的长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只有参加国际协定或进行国际申请时,才对某项权利有统一的保护期限。
■知识产权属于绝对权,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物权中的所有权,例如是对客体为直接支配的权利,可以使用、收益、处分以及为他种支配(但不发生占有问题);具有排他性;具有移转性(包括继承)等。
■知识产权在好几方面受到法律的限制。知识产权虽然是私权,虽然法律也承认其具有排他的独占性,但因人的智力成果具有高度的公共性,与社会文化和产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不宜为任何人长期独占,所以法律对知识产权规定了很多限制:
△第一,从权利的发生说,法律为之规定了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条件以及公示的办法。例如专利权的发生须经申请、审查和批准,对授与专利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规定有各种条件(专利法第22条、第23条),对某些事项不授予专利权(专利法第25条)。著作权虽没有申请、审查、注册这些限制,但也有著作权法第3条、第5条的限制。
△第二,在权利的存续期上,法律都有特别规定。这一点是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大不同的。
△第三,权利人负有一定的使用或实施的义务。法律规定有强制许可或强制实施许可制度。对著作权,法律并规定了合理使用制度。

❽ 简答题: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有效期限一旦届满,权利就自行终止或消灭,相关智力成果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

2、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指依据一国法律所取得知识产权仅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不发生效力。就此而言,知识产权有别于有别于财产权。

3、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智力成果可以同时为多个主体所使用,因此大多数的知识产权具有法律授予的独占权,它的排他性使对同一项智力成果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有权人。

4、知识产权须经法律直接确认。知识产权没有形体,不占有空间,难以实际控制。因此,虽然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享有民事权利。法律仅承认该种民事权利的客体是智力成果,而非智力本身。因而,知识产权的承认与保护通常需要法律上的直接具体的规定。

5、知识产权的客体属无形财产。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也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相区别的最根本的标志。

(8)法律知识特点扩展阅读:

类型

一、著作权与工业产权

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以及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

它有两类:一类是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文学产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也称为产业产权)。

(一)著作权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的邻接权;通常我们说的知识产权主要是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作品登记。

(二)工业产权

工业产权则是指工业、商业、农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由此看来“产业产权”的名称更为贴切。主要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

❾ 知识产权的特点是什么

(1)独占性。是指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具有排他性质,任何人要实施专利,除回法律另有规定答的以外,必须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并按双方协议支付使用费,否则构成侵权。(2)时间性。是指专利权只在授权有效期限内有效,期限届满或终止失效后该发明创造就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专利权的期限是由专利法规定的。(3)地域性。是指一个国家授予的专利权只在授予国或地区的区域范围内有效,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没有法律约束力,每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专利权,其效力是互相独立的。

热点内容
郑州名律师 发布:2025-01-20 18:42:13 浏览:519
中级经济法只看郭守杰 发布:2025-01-20 18:40:48 浏览:501
新疆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1-20 18:27:06 浏览:509
噪音扰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0 18:10:15 浏览: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听 发布:2025-01-20 17:42:50 浏览:486
职业卫生法律知识橱窗资料 发布:2025-01-20 17:37:23 浏览:497
simple语法规则 发布:2025-01-20 17:12:52 浏览:442
法院扫描录入 发布:2025-01-20 16:52:17 浏览:708
民法典横幅 发布:2025-01-20 16:40:47 浏览:667
劳动法颁布和实施 发布:2025-01-20 16:30:34 浏览: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