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婚法律责任
『壹』 什么是重婚重婚罪的法律责任
重婚罪是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在《内刑容法》上认定重婚罪,首先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重婚罪的前婚属于合法婚姻。2、 重婚罪的后婚可以是法律婚姻,也可以是法律上认可的事实婚姻关系。
『贰』 犯重婚罪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重婚罪是有配复偶又与他人制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在《刑法》上认定重婚罪,首先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重婚罪的前婚属于合法婚姻。2、 重婚罪的后婚可以是法律婚姻,也可以是法律上认可的事实婚姻关系。
『叁』 重婚罪的法律责任:重婚罪判几年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版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权行为。所谓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这种夫妻关系未经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续的,即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关系已经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关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所谓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是指本人虽无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故意与之结婚的(包括登记结婚或者事实婚)。此种行为是有意破坏他人婚姻的行为。《刑法》分则条文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对于婚外情一方,重婚罪肯定是要判刑的,即使是拘役,也属于刑事处罚。对于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也是触犯刑法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情愿做婚外情的第三者的,也可能触犯刑法,受到刑事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肆』 重婚罪法律责任
重婚罪法律责任——刑事责任
犯重婚罪的,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基于重婚严重侵犯了无过错方的人身权利,妨害与破坏了婚姻家庭安全,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而许多国家的刑法都确定重婚是一种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中国现行刑法明确规定重婚为一种应受刑事制裁的侵犯人身权利罪,中国《婚姻法》与现行刑法相适应,在第45条中明确规定:"对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要对重婚者的刑事惩罚到位也决非易事,这突出表现在对事实上的重婚的刑事惩罚难以落到实处,对纳妾性质的重婚者的惩罚显得苍白无力。1999年广州市两级法院受理判决的重婚案只有10宗左右,这与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变相重婚的严重情况极不相称,致使大部分事实上的重婚不受刑法追究。
重婚罪法律责任——民事责任
基于事实上的重婚、变相纳妾、第三者插足等行为,是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违反,它严重侵犯无过错方的同居权、贞操保持权等一系列配偶权利。由此决定法律不但应当对重婚者予以刑事惩罚,而且还应当由重婚者对无过错方承担惩罚性的赔偿责任。刑事惩罚重婚者是手段,保护无过错方的婚姻家庭权益才是目的。为此,婚姻法律制度应当设置对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因重婚罪造成无过错方损害的,应当得到赔偿。中国《婚姻法》第46条第1项规定:"因重婚的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由此体现了对无过错方损害的经济补偿。这对无过错方具有补偿性,对重婚者则具有惩罚性。
在离婚诉讼中,如果确实是因重婚引起婚姻关系破裂而导致离婚的,"重婚人"与"相婚人"对无过错方应负连带赔偿责任。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婚姻家庭权益,都规定了只要具备包括重婚、通奸、遗弃等妨碍婚姻存在的离婚法定事由的,过错方都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中国《婚姻法》合理借鉴了外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有益经验,明确规定因重婚或婚外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是中国婚姻法律制度中第一次设置的损害赔偿制度,标志着中国婚姻家庭领域的民事责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伍』 重婚,当事人应当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重婚行为的当事人包括重婚人,即已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人,和相婚人,即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人或不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过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人。他们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分为民事后果(民事责任)与刑事后果(刑事责任)。
就民事责任而言,首先,在人身方面,我国《婚姻法》第十条规定,重婚为婚姻无效的法定情节之一,第十二条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所以重婚当事人的婚姻为无效婚姻,且自始无效;第二,财产方面,《婚姻法》第十二条又规定,婚姻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因此,重婚当事人婚姻无效后财产分配依《婚姻法》规定,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的,依法分配:同居前属于个人的财产,应归各自所有。同居前一方赠与对方的礼物,可按赠与关系处理。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创造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一方存在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双方均有过错的,分别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同居期间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同居期间为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承担清偿责任,适当照顾无过错方。第三,子女方面,《婚姻法》第十二条规定,“(重婚)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对同居期间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双方均有抚养的义务,非直接抚养方应当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成年。第四,重婚人对原配偶的赔偿。如果因重婚而导致与原配偶离婚的,《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故,如果重婚导致原婚姻关系破裂,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的,重婚人要承担赔偿责任。
就刑事责任而言,《婚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故,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构成重婚罪,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如果确不知道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不构成重婚罪。同时,刑法对破坏军婚有特殊规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破坏军婚者,要承担较重的刑事责任。
『陆』 重婚为什么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民事责任
重婚罪已经触犯了刑法,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令禁止重婚。任何人都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一切公开的或变相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结合都是非法的。违反一夫一妻制的结婚不予登记;已经成立合法婚姻的男女,只有在配偶死亡(包括宣告死亡)或离婚后,始得再行结婚。
纳妾者亦应按重婚论处。重婚在民事上是婚姻无效的原因,在刑事上应依法追究犯罪者的责任。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均须按重婚罪予以制裁。
(6)重婚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重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配偶登记结婚后,与他人又登记结婚而重婚。也即两个法律婚的重婚。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有重婚者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而领取结婚证的,也有重婚者和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互相串通作弊领取结婚证。
2、与配偶登记结婚的,与他人没有登记确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而重婚,此即为先法律婚后事实婚型。
3、与配偶和他人都未登记结婚,但与配偶和他人曾先后或同时以夫妻名义同居而重婚,此即两个事实婚的重婚。
4、与原配偶未登记而确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后又与他人登记结婚而重婚,此即先事实婚后法律婚型。
5、没有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其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而重婚。由此可知,重婚在一定程度上和事实婚姻挂上了钩。
『柒』 重婚罪给予精神损失费之后,还要付法律责任嘛
重婚罪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基于事实上的重婚、变相纳妾、第三者插足等行为,是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违反,它严重侵犯无过错方的同居权、贞操保持权等一系列配偶权利。由此决定法律不但应当对重婚者予以刑事惩罚,而且还应当由重婚者对无过错方承担惩罚性的赔偿责任。刑事惩罚重婚者是手段,保护无过错方的婚姻家庭权益才是目的。为此,婚姻法律制度应当设置对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因重婚罪造成无过错方损害的,应当得到赔偿。中国《婚姻法》第46条第1项规定:“因重婚的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由此体现了对无过错方损害的经济补偿。这对无过错方具有补偿性,对重婚者则具有惩罚性。
在离婚诉讼中,如果确实是因重婚引起婚姻关系破裂而导致离婚的,“重婚人”与“相婚人”对无过错方应负连带赔偿责任。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婚姻家庭权益,都规定了只要具备包括重婚、通奸、遗弃等妨碍婚姻存在的离婚法定事由的,过错方都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中国《婚姻法》合理借鉴了外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有益经验,明确规定因重婚或婚外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是中国婚姻法律制度中第一次设置的损害赔偿制度,标志着中国婚姻家庭领域的民事责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在因重婚罪导致离婚的时候 、重婚的一方需要对另一方进行相关的离婚赔偿,也就是在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对有过错的一方适当少分一些财产,同时要是由子女的话,还需要对子女承担一定的抚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