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责任
Ⅰ 按照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是哪些行为
法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Ⅱ 浅议如何认定和规制反垄断法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反垄断法的三根基本支柱是禁止滥用支配地位、控制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和控制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其中,对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及其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是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实体领域,是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拟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和规范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 Dominate Position ),又称市场控制地位,德国、欧共体等对其的定义为: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市场上所达到或具有的一种状态,处于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以及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 [①]。美国反托拉斯法使用的概念是“垄断力(Monopoly Power)”或“市场支配力(Market Power)”;日本《禁止垄断法》使用的相应概念是“垄断状态”;我国台湾的《公平交易法》使用的概念是“独占”。不同国家对此有着相同的认识:某个经营者或数个经营者在特定的相关市场上占有一定程度优势或强势,可以凭借这种势力“控制”或“支配”市场,进而对该市场上的竞争产生重大的影响 [②]。 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独占(Monopoly)、准独占(quasi-Monopoly)、绝对优势(Sufficient Market Dominance Power)和寡占((OligopolySituation)等。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西方国家曾讨论过不同的标准,如市场结果方案、市场行为方案和市场结构方案等 [③]。其中市场结构标准以市场份额为核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成为界定市场支配地位的核心标准 [④]。但市场份额只能说明企业当时的竞争实力,而不能确定企业以后的市场地位。对有关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应建立在对企业的财力、企业垂直联合的程度和市场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共同评价的基础上。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界定相关市场,二是确定企业的支配能力。 1.界定相关市场 [⑤],即从产品市场、地区市场和时间市场等不同维度界定企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开展市场竞争的领域或范围。界定相关市场是确定市场支配地位的第一步,也是反垄断执法机关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步骤之一。 2.确定企业的支配能力,即具体认定企业在特定的相关市场中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其核心指标为该企业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占力量的存在,因此,在反垄断案件的处理过程中,确定涉嫌企业市场份额的准确数字是非常关键的。确定市场份额的方法通常是被告在相关市场上的销售额除以该市场的总销售额,乘以百分之百所得出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是: 特定企业的销售额 [⑥] 市场份额= ————————————×100% 相关市场的总销售额 涉嫌的支配企业市场份额越大,其行使市场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大。若企业的市场份额如果低于30%,就不可能具有降低产量或者将价格显著地提高到竞争水平以上的能力。相反,若企业具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存在着显著的进入障碍,就非常可能行使市场力量。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 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当然违法,只有当这种支配地位由于被滥用而破坏了竞争以及被企业违法获得与维持时,反垄断法才予以限制或禁止。一般对“滥用”的定义以《欧共体条约》第86条的规定最具代表性 [⑦] 。在我国理论界对此有着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是指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力,并在一定交易领域实质性地限制竞争,违背公共利益,应受到反垄断法谴责的行为” [⑧]。法学博士曹士兵指出:“在决定垄断力滥用的存在与否中,市场支配地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至于‘滥用’,若无特别说明,它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过度使用’,二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损害事实,若无损害事实,滥用也就不存在了” [⑨]。 在法律实践中,可以通过分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构成要件来确定某些具体竞争行为是否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体来说,即其主体应当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个企业或联合起来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主观方面具有滥用的故意,即明知其滥用行为会造成限制竞争等损害后果的发生,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侵犯的客体是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以及与竞争秩序息息相关的消费者利益以及企业自由;客观方面表现为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各种滥用行为及其对有效竞争的实质性损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只能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内容是实施了滥用行为;行为的后果具有反竞争性,损害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等。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强制交易。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或支配地位强迫、利诱或威胁等不正当方式,迫使其他企业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之交易或者促使其他企业从事限制竞争的行为。 2.不正当价格行为。主要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其支配地位确定、维持和变更商品的价格,以高于或者低于在正常的竞争状态下可能实行的价格来销售其产品,该行为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权益。 3.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即经营者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在销售某种产品时强迫交易相对人购买其不需要、不愿购买的商品,或者接受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4.歧视待遇行为。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没有正当理由而对条件相当的交易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致使有些交易者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甚至被迫退出市场竞争,差别对待实质上限制了交易对象之间的竞争。 5.拒绝交易行为。即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利用自己的支配地位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而拒绝相关企业的交易要求,从而保持自己在一定范围内的优势地位和竞争优势。但是并非所有拒绝交易行为都属于反垄断法所规制的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只有市场主体行使拒绝交易权的行为限制了竞争,损害了消费者的整体福利,反垄断法才有必要对其进行限制。 三、对我国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思考 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立法,是反垄断法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控制才刚刚起步,有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控制的系统制度有待进一步确立与完善。许多专家、学者就中国目前是否应建立系统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制度以及建立怎样的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在深受这些观点启发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就完善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制度提出一点自己的构想: 1.构建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相结合的规制制度模式 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方法主要有结构主义控制方法和行为主义控制方法 [⑩]。相对来说,结构主义规制模式较为严厉,行为主义规制模式较为温和。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规制模式是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将高压的结构主义与温和的行为主义相互结合使用,介于二者之间,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严厉高压而损害企业运作的高效率,同时造就市场活动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因温和放纵而失去反垄断立法保护市场竞争的意义。 2.通过综合考察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各要素,明确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 在认定市场支配地位时,市场份额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一家企业独占或几家企业共同占有某一市场的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时,该企业才有可能涉嫌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可就企业构成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作出具体的量的规定,如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50%或70%以上,即有可能被认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同时,还可以就市场份额规定推定标准,如规定一个企业就某种特定商品的市场份额达到1/2以上或两个企业就某种特定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4以上时,可推定其有可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还应当结合考虑其他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如: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障碍;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财力情况;企业垂直联合的程度;企业转向生产其他产品的可能性等。 3.建立主、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分析体系。 只有当经营者主观上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斥竞争的意图,且客观上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危害竞争的行为,才能构成滥用行为。同时,允许被指控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企业对指控的内容进行法律辩护,若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能够对自己被指控的行为做出客观合理的解释,证明该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为之,且主观上出于善意,反垄断主管机关或法院可以不将其认定为滥用行为。例如,拒绝交易是出于购买者本身的不当行为;独家交易所实施的排他性约束可以作为生产商之间开展竞争的合法手段;出于技术上和为使用者安全考虑的搭售是必要的、适当的等。允许经营者抗辩可以对处于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利益与其竞争者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协调,以求和谐发展。 4.确立灵活多样、富于实效的法律责任制度。 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种违法行为,对这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在各国反垄断法中都有规定,如美国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制裁规定了三种方式:一是改变市场结构,切割、解散大企业;二是损害赔偿,由垄断企业向受害人给予三倍赔偿,这种损害赔偿是惩罚性的赔偿,可起到削弱垄断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作用;三是刑事处罚,方式主要为处以罚金和监禁,主要用于情节恶劣的反竞争行为。我国反垄断法即将出台,笔者认为,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制裁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情制定: (1)民事救济。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损害他人权益的,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经营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里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对经营者实施的垄断(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处以惩罚性损害赔偿。 (2)行政劝告。这主要针对情节轻微、尚未造成危害后果,或者虽然掌握了初步证据,但调查认定将非常困难和复杂的情形。当事人如果接受劝告,完全停止滥用行为,执法机关即终止调查;但若当事人不接受劝告,继续实施滥用行为,执法机关应当继续进行调查,直至作出最后的认定,并根据法律规定给予进一步的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当事人已经接受劝告,但事后又违反劝告内容继续实施滥用行为的,只要有证据证明当事人违反了劝告义务,执法机关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3)行政处罚。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滥用行为,国务院反垄断主管机关有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如果行为人在实施滥用行为中还有违法所得的,还应没收其违法所得。同时,反垄断执法机构还可以根据行为人实施滥用行为的情节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基于分解大企业对于改善市场结构的特殊功能,笔者认为在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对大企业在特定情况下加以分解的制裁方法还是必要的,当然,在作具体规定时需要严格限定其适用的条件。 (4)刑事制裁。为了充分发挥法律的权威,有效制裁严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者,我国反垄断法中还应当规定必要的刑事制裁条款,对于实施滥用行为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处以罚金和徒刑。 综上所述,企业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状态并不违法,但是,如果企业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导致垄断化,则可认定是违法行为,这种违法行为是各国反垄断法共同规制的对象。对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及其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是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实体领域,属于基石制度范畴,我国应对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给予足够的重视,构建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制度,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Ⅲ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
1.相关市场:向共同的买者销售具有竞争性产品的所有卖者。竞争性产品包括相同的产品以及在价格、质量或用途等方面具有替代性的产品。
2.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关键在于划定可替代的产品。
(1)消费者需求的可替代性:如果消费者对两种产品就其价格、品质和用途都认为是可替代的,则该两种产品应属于同一市场。
(2)生产者供给的可替代性
A 供给弹性(当涉案厂商将产品价格抬高某一百分数时,市场上相同产品的供给量相应增加的比例):若供给量增加的比例十分敏感,表示其他厂商容易转换生产,厂商价格的抬高可能不易维持。反之,若供给的弹性很低,则表示涉案厂商抬高价格后,可能由于高进入障碍或高转换成本,阻碍其他厂商增加相同产品的供给量。
B潜在竞争:当涉案产品的价格足够高时,有可能诱发其他生产者的生产,从而使市场的供给增多,形成对产品价格的抑制。潜在竞争不是当前事实上存在着的竞争,而是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的预测。如果因为企业间的限制竞争协议,或因为企业合并,使市场上潜在的竞争者放弃了进入市场的机会,即放弃与市场现有企业相竞争的机会,这种限制竞争就是限制了市场上潜在的竞争。
C这个潜在的市场进入被视为遏制市场势力的力量的条件:
a及时性:潜在的竞争者能够及时进入市场,从而可以及时遏制合并企业对产品进行涨价的趋势;当局只是考虑那些在两年内可以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的进入。
b.可能性:进入市场的企业可获得适当的销售机会,以企业合并前的价格销售产品可以获利,并且这个价格可以继续维持下去,这样,潜在的进入者才可能进入市场。
c.充分性:进入者要具备足够的生产技术和财力,能充分实现其销售产品的机会,这才能有足够的力量阻止或抵销合并的反竞争效果。
3、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地域市场是消费者能够有效地选择各类竞争产品,供应商能够有效地供应产品的一定区域。确定相关地域市场应考虑的因素:
(1)区域间交易的障碍
A.交易成本的障碍----产品的运输成本;
B.法律上的障碍----政府管制
(2)产品性质:孟德斯鸠: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市场支配地位,即市场控制力、市场垄断力或市场支配力,是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在特定市场上具有的控制价格或排除竞争的能力。
1.英国:特定商品或劳务在英国占总供给的1/4,且由单一个人或一家厂商或一群没有竞争的厂商提供,即被认为对市场具有支配力。
2.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第22条第3款:
(1)企业就某种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至少占有其1/3的市场份额,则推定该企业为控制市场的企业;但该企业在上界营业年度的营业额低于205万马克的,不适用上述推定;
(2)如果3个或3个以下企业共同占有其50%或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或者5个或5个以下企业共同占有其2/3或2/3以上的市场份额,则推定符合具有市场控制力的条件,但在上界营业年度的营业额低于1亿马克的,不适用上述规定。
3、日本:一个事业人市场占有率在1/2以上、或二个事业人市场占有率达3/4以上,且年度营业额超过500亿者。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 :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2.行政处罚:德国----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卡特尔局可以禁止该企业从事滥用行为。
3.民事赔偿:日本----进行私人垄断----的事业者,对被损害者负有损害赔偿的责任。美国----垄断企业的受害者可就其损失提起3倍赔偿之诉。
4.刑事处罚----罚金、拘役和有期徒刑等;韩国:1亿以下罚金和2年以下徒刑,并实行法人和行为人的“两罚”原则。
Ⅳ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认定中的正当理由有哪些
法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
Ⅳ 判断题: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违法行为. 答案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对.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
Ⅵ 如何认定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您好,
(1)企业已取得市场支配(或优势)地位。
这是企业实施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主体要件。
(2)具有支配地位的企业必须实施了支配地位滥用的行为。
这是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客观方面。如果以合法竞争的方式或以国家或政府授权的方式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产、销售其产品或提供其服务的行为,不仅不为法律所禁止,而且还为法律所保护。只有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所实施的市场行为限制了有效的、自由的竞争,损害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时,反垄断法才对之予以禁止和规制。
(3)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的市场行为破坏了自由的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则该市场行为即被认定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
这是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客体要件。由此可知,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客体(对象)为自由的竞争秩序、其他竞争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该类企业实施的市场行为没有对以上客体造成任何损害后果,那么该类企业的市场行为就不能认定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而为反垄断法所禁止和规制。
(4)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利用其支配地位的优势,在与交易相对人为市场交易行为时,出于限制、阻止、遏制竞争之目的,故意采取低价倾销、搭售以及附加不合理条件、诋毁竞争对手等手段以造成将竞争者排挤出该相关市场的结果,从而实现其攫取高额利润的愿望。这是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主观方面要件。
以上四个要件同时具备,该类企业的行为才能构成支配地位滥用行为。
Ⅶ 如何理解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市场支配地位又称市场优势地位或市场控制地位,是企业的一种状态,一般是指企业在特定市场上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支配或者控制力量,即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尽管各国反垄断法中不一定都使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而分别有垄断状态、独占、垄断力以及经济优势等不同的称谓,但它们所指的经济现象却是大致相同的。
应答时间:2021-0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简述《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第十八条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Ⅸ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有哪些
引言: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上也会出现不同方面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然而当国家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况怎么办呢?那么那样市场支配地位有什么危害呢?下面来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市场发展有哪些影响?
因为某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从而影响了市场正常运营的机制,造成了不正当竞争和损害同行企业的利益也对消费者不利。在自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后,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比其他企业高得多,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如果一经发现一定要严惩。
Ⅹ 判断题: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违法行为。
对。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