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多投的法律责任
『壹』 一稿多投是犯法的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总体而言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稿件的性质,是图书稿件还是报纸/杂志类稿件;著作权法律的相关规定;作者与出版商的约定。
请参看以下两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第三十条 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约定期间享有专有出版权。合同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十年,合同期满可以续订。
图书出版者在合同约定期间享有的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出版该作品。
第三十二条 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也就是说,如果你投的是图书稿件,那么根据上述第三十条的规定,你应该和图书出版商(出版社)签定合同,约定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年限。专有出版权年限的长短其实是你(作者)的名气的大小和你稿件的质量与出版社博弈的结果。一般来说,名气大的图书作者,会给予出版社很短年限的专有出版权,比如一年或两年,过了这个期限,作者就可以向其他出版社投稿。同时,出版社基于作者的名气,以及该作者所写的图书的潜在热销,经常也会接受作者的要求。反过来说,很多作者在出第一本著作时或者名气很小时经常是找人求出版社出版的,他们根本没有和出版社谈判的资本,此时出版社会要求尽可能长的专有出版权的期限,比如八年或十年(当然法律规定不能超过十年)。这样的话,一旦出版的图书热销,出版社可以在十年内重复出版,就能挣大把大把的钱。此时,作为作者的你也会因为出版社的重复出版获得版税(稿酬),但是往往当初约定的版税就很低,只能眼睁睁看着出版社拿大块,自己剩下小骨头了。
在专有出版权期限内,作者向其他出版社投稿并出版的,作者和其他出版社都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果你投的是报纸或杂志类稿件,那么根据上述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
但是,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也就是说,有很多报纸杂志社在约稿时,就将条件写的很清楚,可能超出法律规定的15日或30日,比如两个月(但绝不可能太长,因为这不符合民法诚实信用基本原理,以及著作权法鼓励创作的初衷)。 也有的情况是,处于强势的作者(名作家、著名评论员等反正名气等原因)与报纸杂志出版社直接约定,不受上述法律期限限制,作者可以无条件,无期限向多家报纸杂志社投稿。
我想我的答案很清楚了吧,你是哪一种情况,就直接对号入座。
同时,提醒你一下,你与出版社形式上是平等的,是民法的平等主体,所以尽量与出版社协商,争取自己的权益的最大化。
『贰』 一稿多投符合法律规定吗
我国《著作权法》第33条对此类问题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可见,著作权法规定原则上不允许作者一稿多投,但是如果著作权人将自己的作品投向某一个报社、期刊社,在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没有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当然,如果著作权人和出版社之间就一稿多投问题事先有了约定就按照约定来处理。
『叁』 一稿多投要面临什么后果和处罚
不提倡一稿多投只是新闻出版机关的业类的限制规定,作为新闻稿件限制不是很明确的,一般是限定本报的采编人员不准一稿多投,而对社会上的作者或编外的通讯员是不限制的。
即使限制也还没有上升到立法层而的法律后果或处罚后果,最多只是内部批评或考评了会扣出相应的分值。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搞报道时,同一稿在中央级、省部级、地市级或同级的不同报纸或电台采用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采用达几十家。
『肆』 一稿多投是否违法
合同法规定,著作权人投稿的行为属于要约,出版单位同意发表是承诺。但是对于报纸与期刊,往往无法与每个著作权人订立专门的出版合同。
法律并不禁止一稿多投,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
著作权人如果要一稿多投,应当符合以上要求,否则就违反法律的规定。
『伍』 这样算算一稿多投吗会有什么法律后果吗
一稿多投没有法律后果,只有信誉后果。
投稿的圈子往往是固定的,相关媒体间也是有关联的。一旦一位撰稿人出现一稿多投并出现同时刊发的情况,将会对两家媒体造成不良影响,造成的名誉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进行量化。对此的处理方式大多为追讨稿费并责任登报道歉。不会承担法律上的后果,但对个人的名誉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未来将不再可能再次在此媒体上进行内容刊发。
『陆』 一稿多投是否违法
合同法规定,著作权人投稿的行为属于要约,出版单位同意发表是承诺。但是对于报纸与期刊,往往无法与每个著作权人订立专门的出版合同。
法律并不禁止一稿多投,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
著作权人如果要一稿多投,应当符合以上要求,否则就违反法律的规定。
『柒』 一稿多投会负什麽法律责任
不存在法律责任。因为是处分自己的著作权。但违背新闻出版的行业规定。
如果是新闻稿件,允许一稿多投,因为新闻行业有新闻共享的惯例。如果是文学作品,一稿多投会被追回第二次以后取得的稿酬,并被该报刊出版社封杀一段时间。
『捌』 一稿多投行为是怎样界定的
法律无明文禁止一稿多投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关于例如“对一稿多投的稿件一经发现,不发稿酬”的声明,这让笔者不明白,既然录用了人家的作品几已经证明了该作品符合出版和报道宗旨,并以发表的方式肯定了作品的优劣,即接受了作者关于发表的授权,就应该给予稿酬。实际这种声明类似于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其法律效力是要质疑的。《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当事人地位平等,合同订立必须遵循自愿公平原则,其中还特别强调,“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因此,此声明只是一种行规,违反了法律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规定。
从权利和义务一致的法律原则上认识这一问题,我认为,既然出版机构有权利对一些好的作品多次反复再版,作者自己就更应该有权一稿多投。甚至还可以反过来,只有在法律肯定作者有权一稿多投的前提下,才能赋予出版机构再版的权利。
『玖』 请问如果一稿多投,要承担啥责任
一稿多投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如果单纯站在法律的角度看,一稿多投是有所限制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有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就意味着,作者在规定之日内是不得一稿多投的。
然而,如果从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来看,一稿多投不但不应限制,而且值得大力提倡。
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与受众的多少成正比,受众的多寡又与报道的密度成正比。一篇没有多少受众的报道,内容纵然如何重大,也谈不上有多大的社会效果。因此,新闻宣传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反复报道某一类型的新闻或对某些重大的新闻多种或多个媒体同时进行轰炸式报道。
从事新闻传播的业内人士都知道,每逢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出台之时,我们的新闻媒体都要拟定报道计划,既有战役性的近期报道计划,又有战略性的长期报道计划。不管报道计划的内容以何种形式出现,但内容总是不会偏离轴心,也就是说,报道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大同小异的或正面的或反面的东西。如果从大范围来讲,这些雷同的东西似乎应算“重稿”或“重复”,但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又有哪家新闻媒体特别是党的报刊网络谁又会因此而不予以“重复”式的报道呢?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国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往往都由新华社统一口径向全国播发通稿。对于特别重大的新闻,新华社还受权指定各报纸、电视、电台刊播的篇幅、版位或时段、次序。明知是一稿多投和一稿即将被多用,各媒体为何还纷纷采用这种连篇幅、版位或时段、次序都硬性规定了的通稿呢?不就是为了追求新闻最大的宣传效果吗?在此我有些迷惑不解:新华社的通稿算不算一稿多投?各媒体采用新华社的通稿算不算一稿多用?为什么允许新华社一稿多投,而不允许普通作者一稿多投?作为代表政府行为的新华社的一稿多投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果,普通作者的一稿多投难道就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
剪刀加浆糊的文摘,有哪一篇文章不是别的媒体用过了的,要说有也只不过是广告而已。然而,我国目前却有不少文摘报刊或文摘专版专栏,这些文摘媒体为什么会有其赖以生成的受众呢?不就是人们不嫌弃文摘吗?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信息时,是不在乎信息是否原创首发还是来自剪刀浆糊的,对受众来说,只要信息重大权威新鲜,他们就愿意花钱消费。有些信息在某个媒体上已刊载了,但出现在文摘媒体上时依然有不少受众,这是因为传媒有一定的地区性和一定的受众群体的缘故。这也许是我国允许文摘媒体存在的理由,当然这种理由如果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的话,那就是为了加强新闻宣传效果的需要。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一稿多投的稿件视为文摘呢?其实,好稿是难免被媒体转来转去的,我曾发表在《人民网》观点频道的小文《捏造新闻者应受法律制裁》就被《江南时报》、《千龙新闻网》等不少媒体转载过。他们都明知《人民网》已发表,为何还要刊载?
我认为,一稿多投就像新华社的通稿和文摘媒体的文摘一样。新华社的通稿一般情况下并不强迫媒体采用,媒体上已发表的稿件也没有谁会强迫文摘媒体再登,一稿多投时作者也不会也不能要求所投媒体一定要采用。而有些媒体在明知某些稿件已被别的媒体刊登或可能会被别的媒体发表的情况下却仍然要采用,不就是看中了某些稿件具有再次刊登的价值吗?
不管是新华社的通稿,还是文摘稿,还是一稿多投之稿,只要有再刊登的价值——社会反响大,效果好,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就可以一稿多投,一稿多用。一稿投个上百家媒体,上百家媒体同时刊登同一条重要新闻又有何妨?
『拾』 一稿多投有什么后果
一般来说,前者会影响版权问题,后者则可能会因为疑似恶意投稿而被取消资格,都不是什么好结果。
不过如果一份稿子投给不同杂志社或者征文单位,可能在采用时带有选择性,你可以根据对方给出的不同酬劳而选择最终把版权给哪个。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出版社或其他媒体,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是著作权法赋予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当今网络时代,不准一稿多投是落后文化,势必影响信息传达。现阶段,是应该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用稿原则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