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效力具有什么性

法律效力具有什么性

发布时间: 2022-04-08 06:49:55

1. 宪法性法律效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2、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 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5条还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 宪法的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性。( ) A. 错误 B. 正确

B。宪法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受其他任何法律的约束。其他法律在制定过程中有过错的话,一些过错可视为违宪。

3. 宪法具有什么的法律效力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效力高于一般法律。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我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法律效力具有什么性扩展阅读:

宪法的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 什么叫做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实际上就是指法律的具体生效范围,即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回什么人具有答约束力。

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类:①空间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一般来说,它包括一国主权管辖范围所及全部领域。但就具体法律来说,其生效范围又有不同。主要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在局部地区有效以及在本国领土以外有效三种情况。 ②时间效力,指法律的有效期限,包括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等问题。 ③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哪些人适用。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对中国人和对外国人的效力。

5. 什么是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法律效力专可以分为规范性属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本章所讲的法律效力,即狭义的法律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的法律效力。

6. 民事判决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民事判决的效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民事判决生效的时间;二是生效民事判决产生的法律效果(也称法律后果)。

(一)民事判决生效的时间

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谓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有时也称生效判决。民事判决生效时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上诉期届满当事人未上诉的判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允许上诉的一审判决,在上诉期内当事人没有上诉的,上诉期届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2、不能上诉的判决。这类判决包括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二审判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不准上诉的一审判决,如适用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和适用公示催告程序作出的除权判决。上述判决一经送达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生效民事判决产生的法律后果

一般认为,民事判决生效后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后果:

1、拘束力

无论是一审判决还是上诉审判决,在其宣告或者送达后,就发生一定的形式效力。即作出该判决的法院,自判决成立后,即受其拘束;以后该法院在同一审级内不得自行撤销或者变更其判决,即使当事人同意撤销或者变更时,也不能变更或者撤销该判决。

判决对法院的拘束力是判决的内在属性。为此,各国民事诉讼法都认为,判决成立之后就产生拘束力。

2、既判力

既判力又称实质上的确定力(也有人称为对事的确定力),是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强制性适用力。

3、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给付判决可以作为执行根据,判决中的权利人在义务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时,有权请求法院予以强制执行。

(6)法律效力具有什么性扩展阅读:

民事判决种类

1、根据其所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诉讼案件的判决和非诉讼案件的判决。

诉讼案件的判决,是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争议,确认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判决。非诉讼案件的判决,是指对申请人要求确认的法律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决。

2、根据其所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

给付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责令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或者给付一定金钱、财物的判决。

确认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确认当事人间存在或者不存在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者某项法律事实的判决。

变更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变更或者消灭当事人之间原来存在的无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之判决。

3、根据其所依据的审级和审判程序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

一审判决,是一审法院适用第一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后作出的判决,它包括适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

二审判决,是二审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后,依法作出的判决。二审判决是终审判决,判决书在宣告或者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此不得上诉。

再审判决,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适用再审程序,对案件再行审理后作出的判决。

4、根据其是否生效,民事判决可以分为生效判决和未生效判决。

生效判决,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的判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或者依法不能上诉的一审判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以及所有的二审判决。

未生效判决,是指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例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所作的未过上诉期的一审判决。

5、根据其是终结案件的全部还是一部,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全部判决和部分判决。

全部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全部审理结束时所作出的判决。全部判决作出后,该案的诉讼程序即宣告结束。

部分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那些案情比较复杂、全部案件事实难以在短期内查清的案件,为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已查清的部分事实所作出的判决。

6、根据双方当事人是否都出庭,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对席判决和缺席判决。

对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自始至终都参加诉讼活动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决。缺席判决,是在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所作出的判决。

7、根据其作出的先后时间,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原判决和补充判决。

原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个案件审理后首次作出的判决。补充判决,是指在原判决宣告后,人民法院在原判决主文不明难以执行或者有遗漏错误的情况下,针对原判决所作的更正、解释或者补充的判决。补充判决与原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7. 法律效应和法律效力有什么不一样

  1. 法律效益是指通过立法、执法、诉讼、守法过程中对法律权利资源的最优配置,除去各种成本耗费后,进而实现法律资源使用价值在质上的极优化程度和量上的极大化程度及其所得到的综合效果。用公式表示为:法律效益=法律收益-法律成本。

  2.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约束力,要求人们按照法律文件规定的那样行为。法律效力有时还指某种行为或事实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够获得肯定性法律后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显然,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和事实的效力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当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7)法律效力具有什么性扩展阅读:

从宏观层面看,法律效益包括法律的外部效益和法律的内部效益。法律的外部效益是指法律本身之外的社会各项收益与成本之比,具体包括法律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法律的内部效益是指法律自身运转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具体包括立法效益、执法效益、司法效益、诉讼效益、守法效益等。

8. 法律具有怎样的性质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的强力部门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8)法律效力具有什么性扩展阅读:

法律的作用:

1、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

2、矫正作用

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

3、预防作用

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

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热点内容
行政法学控权论 发布:2025-04-30 10:24:26 浏览:702
信访条例d 发布:2025-04-30 10:24:25 浏览:762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6 发布:2025-04-30 10:24:24 浏览:87
上海劳动合同条例最新 发布:2025-04-30 10:17:14 浏览:935
法院何海峰 发布:2025-04-30 09:55:20 浏览:414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发布:2025-04-30 09:54:33 浏览:359
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法学 发布:2025-04-30 09:52:57 浏览:835
非公司制企业法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09:41:25 浏览:710
劳动法员工受伤被开除 发布:2025-04-30 09:27:11 浏览:807
重庆法院易 发布:2025-04-30 08:57:52 浏览: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