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等级是
Ⅰ 法律效力级别
法律的效力有宪法规定,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只有这个才有权决定,但是宪法是抽象的,它规定的只是抽象的东西。因此,我国根据宪法的授权,制定立法法,对法律法规等的效力进行具体规定。
Ⅱ 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怎么排序
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内、地方性法规和规容章;《立法法》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Ⅲ 法律体系的效力等级是如何规定的
第一级(最高级):宪法
第二级:法律
第三级:行政法规
第四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法规
第五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
从上可以看出,法律法规效力等级一般是根据制定该法律法规的机关的等级地位来确定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机关的地位等级越高该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一般也就越高,法律法规的制定机关的地位等级越低该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一般也就越低,另外,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同时适用新的规定,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不同时适用特别规定。
另外,你可以在网络中输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查看立法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
Ⅳ 法律和行政法规谁的效力等级最高
法律和行政法规,当然是法律的效力等级最高。
如果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法律条文冲突,就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Ⅳ 法律效力位阶
法律效力位阶,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
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
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法律效力位阶共分六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各种法律渊源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处于不同位阶、具有不同效力的体系,即法律渊源体系。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Ⅵ 法律法规的等级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回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
地方答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法律覆盖层面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Ⅶ 什么是法律的效力等级
根据法律制定机关的不同,我国法律、法规、规章等存在效力等级的问题,具体分为“有高低之分”和“无高低之分”两种:
(一)有高低之分的情形(详见《立法法》第65~66条、第78~80条、第88条)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效力高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性法规、省级政府规章、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性法规、省级政府规章、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性法规、省级政府规章、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4、省级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省级政府规章、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5、省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6、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7、省级经济特区法规的效力高于较大的市经济特区法规。
8、民族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效力高于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效力高于民族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无高低之分的情形(详见《立法法》第81~82条、第86条)
1、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他们之间没有效力高低之分。
2、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他们之间没有效力高低之分。
3、省级政府规章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之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他们之间没有效力高低之分。
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绘制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图如下:
宪法
↓
法
律
(包括相应的法律解释)
↓
行政法规
(包括相应的法律解释)
↓
↓
部门规章
(包括对规章的解释)省级地方性法规
(包括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经济特区法规、民族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
↓
省级政府规章
(包括对法规的解释和经济特区法规)民族自治州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包括对条例的解释)
↓
↓
↓
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包括对规章的解释)民族自治县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包括对条例的解释)
Ⅷ 效力级别是什么意思
就是法律法规效力等级
比如说,效力等级最高的是宪法,然后是基本法律,然后是一般法律,然后是国务院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等
下位法的规定不能与上位法的违背,否则即为无效。
比如说,作为基本法的《物权法》,如果规定违背了宪法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是同为基本法的《物权法》和《公司法》相冲突了,则因双方效力等级一致而不能认定哪一方无效,一方面要看宪法的规定,另一方面就要立法机关,也就是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Ⅸ 法律效力等级排序
所谓法律效力位阶,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在中国,法律效力位阶共分六级由高到低依次是:1、根本法;2、基本法;3、普通法;4、行政法规;5、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9)法律效力等级是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九十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九十一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九十二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九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Ⅹ 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排序
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立法法》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