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所有权的法律责任
『壹』 法律有明文规定捡到东西使用或者丢失要承担法律责任
捡到了,人家索要拒不归还就犯法了;如果因为自己没尽到保管义务,丢掉的东西版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要承权担责任,就好比你的车丢了,小偷撞了人,如果抓不到小偷,而法院认为你没尽到保管义务,你就要赔钱捡到东西没有失主来索要的,自己使用了也算是保管了,如果因为你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把东西弄没了弄坏了,如果失主证明是你捡到的,你就要赔偿人家的。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样不合理,但这就是法律,对此的解释就是,如果不是你捡的或许他还能在丢失处找回,或者被他人捡走送还,虽然这两点不太可能。所以捡到东西要不就还人家,要不就别要丢的人知道是你捡的,要我就选后者。如果知道失主会找到,就别捡了,捡了还要保管保管不善还要赔人家。
『贰』 请问对方没有付款,但把物交付了,所有权归谁
摘要 亲,这种情况,所有权还是归原来者所有。因为你们是买卖关系,在对方没有付款之前,买方对物品是没有拥有权和使用权的,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们双方有没有事先商量好付款问题,如果是商量到是先用后付而不是一手交钱一手教物的情况。这种对方也是有一定的拥有权的
『叁』 不知情的情况购买到了赃物并销售了,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吗
如果确不知情的,一般不构成诈骗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则基本无处罚。
法律分析
诈骗罪必须有诈骗的故意,当事人对诈骗事实为未知状态,并无诈骗故意如果确实是不知情的就不构成犯罪,但是法律上经常会不认定为不知情,需要结合很多证据来证明,如果不知情的话,则不构成诈骗犯罪共犯,也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没有任何责任。法律规定,要认定有责任,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没有故意就没有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种犯罪工具。刑事责任方面:没有犯罪的意图,也确不知情,不负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是明知的,并不是光听一人的辩解,如果心里有数,或者大家是心照不宣的,那仍然可以认定为是明知,即明知别人是在犯罪,却仍然提供帮助的行为。诈骗罪有以下特征:
(一)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三)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肆』 法律问题 关于物品所有权的(我猜是这么分类的)
东西还得物归原主,《物权法》里有个物的追索权,就是说只要东西是你的,无论东西现在在谁手上,你都可以请求其返还。但是也有除外条件,也就是有例外,善意第三人制度就是例外。比如B不知道是A偷的,以为东西就是A的而买了过来,那B就是善意第三人,此时东西已经属于B了,你只能找A请求其支付该东西的等价的钱财,要不来东西了。想要拿回东西只能从B那里买。
『伍』 别人到我店里打砸物品应付什么法律责任
可以起诉为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故意毁坏他人财物起刑点一般是判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一般就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故意毁坏他人的财特是属于数额犯,会根据金额的大小来决定最后的结果。
法律分析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各类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但是,如果破坏某些特定的财物,同时侵害了其它客体,或者以破坏财物的特定手段去完成某些更为严重的犯罪,如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电力燃气易燃易爆设备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则犯罪行为侵害的主要客体不再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而是其他更重要的社会关系,不能以本罪定罪处罚,而应依想象竞合犯或牵连犯原则选择一重罪处断。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非法实施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情节严重,或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了数额较大的经济损失。这里所说的毁坏公私财物,包括毁灭和损坏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使财物的价值和功能完全丧失,后者则是指使财物的价值和功能部分丧失,具体的表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如焚烧、砸碎、拆卸、淹灭、捣毁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陆』 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和责任问题
1、运输途中,货来物所有权属源卖方,卖方须负责货物的安全送达
2、买方验货、签收货物后,货物所有权归买方
3、货物运输过程中,卖方无条件承担货物的安全责任,至乙方指定交付地点为止。
4、不知道是什么货物,但验货须谨慎。收到货物后,自行运输途中注意安全,其他貌似没什么危险。
『柒』 拥有一个物品会有什么法律权益
四项基本权利: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受法律保护。
占有权:你可实际占有该物品;
2、使用:你可使用该物品;
3、收益:你可用物品创造价值(收入),也可以出租收取租金等;
4、处分:你可将物品买卖、毁灭等最终处分。
别人破坏(侵犯你的物权)应承担赔偿责任。
『捌』 丢弃了的东西,被他人检到,所有权归谁
丢弃了的东西,代表物品的原所有人放弃了其所有权,则为无主物,被他人捡到了的话就依据先占原则取得所有权,所以丢弃了的东西,被他人捡到,所有权归捡到的人。
法律分析
被丢弃的动产,适用先占制度取得所有权,意思就是谁先占有谁就取得所有权。无主物是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物,如抛弃物等。无主物中,所有人不明的物,是指无法明确所有人,而不是指讼争之物。对无主物,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时,按先占原则取得所有权,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从其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所有权意味着人对物最充分、最完全的支配,是最完整的物权形式。财产所有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上的表现。财产所有权制度构成了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石。公民个人所有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利,是公民个人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在中国,公民个人所有权分为两类:即公民个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公民个人生活资料所有权。构成先占的事实要件,即行为人实施了先占行为。占有行为属于事实行为,不需要行为人有行为能力,所以未成年人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物也可成立先占。占有行为也可以指示他人完成,在此情况下,发出指示的人为先占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一十八条 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