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避税谁承担法律责任
Ⅰ 公司利用员工信息逃税漏税,员工有没有连带责任
如果是虚假的行为,有可能涉嫌偷税漏税。。从因果关系上讲,偷税问题,一般与员工无关。首先,税收是以企业为单位征收的,而企业的法人代表是注册的老板。其次,员工只是“税赋的工具”,老板要怎么使用“工具”,是老板的权利。所以,员工并没有实质上的责任。
Ⅱ 企业为员工避税有什么处罚
补缴税款或进行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一条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帐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公司员工避税谁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Ⅲ 朋友公司为了避税分两次发工资,另一份发到我的卡里,我会承担什么风险
帮助别人纳税人逃避支付的税收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通过欺骗或隐瞒,金额超过50000元,占总额10%以上的各种税的应纳税额,并未能占应纳税额,税务机关依法发出追缴通知书后,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
纳税人,在五年内,一直受到刑事处罚逃避纳税或已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两次或更多,但也逃避纳税,金额超过50000元,占总额的10%以上的各种税的应纳税额; 纳税人补缴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向公安机关起诉后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追究刑事责任。
拓展资料
1. 单凭两张工资卡是无法避税的。它们是两套账目。两张工资卡只是其中之一。 其原则是公司隐瞒部分收入以规避流转税和所得税,导致外部账户收入和利润较低,同时必须降低外部账户工资成本。 这种方法在私营企业中很常见。对外账户的开立,包括资产折旧、成本、税收和其他费用,以及员工工资。内部账户主要用于记录一些违法的费用,如企业折扣、违规报销等。它也可以花费部分员工的工资或支付部分员工的福利。由于内部账户不能公开,需要为员工单独申请工资卡。如果它不包括在公共账户,当然就不需要申报税收。 也有员工有这种需求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像它这样的劳动力成本高的公司。
2. 如果个人所得税负担过重,有一定的收入被隐瞒,可以少纳税。同时,公司的五险一金也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支付,双方都受益。 这样做的公司不会隐瞒收入,只会增加成本,比如增加差旅补贴金额,增加隐性福利,支持员工用私人账单报销。 以上方法绝对不可能操作。一旦被发现,你将承担做假帐的后果。
3. 很多企业有两张卡,但动机是违反规定支付员工福利,避税是附带的。 例如,集团每年对下属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和工资福利审核。然而,如果一些效率好的单位想要支付更多,他们会设立一个私人金库,给员工私人福利。这个时候,他们还需要申请两张卡。 小金库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在购物中心购买购物卡、在公共物品上开发票、进入公共账户进行报销、在节假日给职员发放购物卡等,虚报费用。然而,这种方法是显而易见的。上述情况很常见。告诉他们为非金融人员普及科学和文化知识,以满足你的好奇心,但提醒他们不要这样做。
Ⅳ 企业利用股东和员工账户收款避税法人有责任吗
企业发生应税业务取得收入,利用员工或股东个人账户收款而没有申报纳税,属于偷税行为(不属于合法避税),应当由税局追缴少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少缴税款50%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法人指的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即企业,不是个人),必然要承担责任;如果企业行为构成犯罪,指使者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代表人根据具体情况承担刑事责任。
Ⅳ 公司避税我有责任吗
公司要是合理避税,一般来说,是不违法的。合理避税是指在尊重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纳税人采取适当的手段对纳税义务的规避,减少税务上的支出,合理避税并不是逃税漏税,它是一种正常合法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一条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一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帐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Ⅵ 企业利用员工银行卡偷税漏税500万员工会承担什么责任
如果员工不知情的话,就不需要承担太大的责任,但是如果员工知情的情况下做的,就属于包庇,这种是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
Ⅶ 我被以前的公司虚报了工资和税收,我一分钱没有拿到,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算不算犯罪,我能不能申请补偿
对虚报工资的行为,税务总局的处罚措施是追缴税款和罚款。纳税人虚报工资,造成少缴纳或者不缴纳应缴税款的情形,是偷税,税务局可以要求纳税人缴纳少缴的税款,并缴纳滞纳金,同时还可以要求纳税人缴纳少缴或者不缴税款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五百的罚款。若偷税情节严重构成了犯罪,可以依照刑法追究纳税人的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公司利用员工偷税漏税当然是由公司的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员工并没有实质上的责任。对单位涉嫌偷税漏税的处罚是判处单位一定的罚金,并且要追究单位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公司有很多可以合理避税的方法,但是不能利用员工故意的去偷税漏税,员工在其中其实也是被利用的工具了。企业利用员工工资偷税漏税一般是由法人来进行承担所有的责任;企业偷税漏税是属于严重地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只要一旦犯罪的条件构成,那么就会以偷税漏税的金额大小来进行判定,金额越大,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就会越重。综上所述,公司是一个比较大的组织,在个人员工方面看来,劳动者一直处于弱势,所以很有可能自己被公司利用来偷税漏税,当员工发现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到当地的税务机关进行举报,这样才能更好得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国家的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六十三条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Ⅷ 公司让员工办银行卡,用于公司流水,犯法吗被查到了个人承担责任吗
这是违法的,公司应该是为了逃税避税,被查到了自己也会承担责任的。
法律分析
逃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或者因逃税受到两次行政处罚又逃税的行为。逃税罪的客体是指逃税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秩序。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本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和过失。 进行虚假纳税申报行为是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不进行纳税申 报一般也是故意的行为,有时也存在过失的可能,对于确因疏忽而没 有纳税申报,属于漏税,依法补缴即可,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 逃税罪的的主观要件一般是故意。银行卡仅限本人使用,把自己的银行卡给公司用是违法的,不光公司是违法的,自己也会受到牵连。公司用自己的银行卡走账,属于刑事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Ⅸ 公司将员工工资分开发为了避税违法吗
拆分不可取还会被处罚。
工资分两次发放,少缴个税
把一份正常的工资变为“工资+报销”是不少公司避税的方式。原本1万的工资,发4000元,另外6000以报销的形式给到,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几乎每个这样的公司都说这是“合理避税”,连部分会计看来都没什么,其实很容易遭到税务部门“点名”,员工普遍工资低于该岗位的正常收入,一比对就能发现问题。一旦被发现,不仅企业要补缴税,员工个人诚信方面也会留下记录。
拓展资料:
避税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西方经济学者一般认为,避税与逃税存在原则差别,即后者属于非法行为,而前者并不违法,它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法中的漏洞,少纳或不纳税款而已。
避税方式可分为两大层次: 低层次的避税可以是选用合法手段减少或避开纳税,如利用税法允许的另一种税率或另一种估算应税所得的方法;或者是拒绝购买含税的商品等。
避税特征
1、非违法性;避税
2、低风险、高收益;
3、策划性。
4、反避税性
避税产生原因
1、利益的驱动。在利益驱动下,纳税人除了在成本费用上做文章外,也打税收的主意,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避税
2、税收管辖权的选择和运用、税制要素、征税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别,造成了税务的不公平性,给避税行为提供了便利的外在条件。
3、税收法律、法规本身存在漏洞。由于纳税人定义的可变通性、课税对象金额的可调整性、税率的差别性、起征点与各税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等,使纳税人的主观避税愿望能够通过对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的利用得以实现。
4、各国各地之间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由,出台优惠政策,牺牲税收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避税产生的后果
避税虽然没有违反现有法律法规,但其危害性却不能忽视。避税
1、避税行为直接导致了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
2、侵犯了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意图,使其公正性、严肃性受到影响。
3、避税行为的出现对于社会公德及道德造成不良侵害,使诚信纳税受到威胁,造成守法经营在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