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掉公司数据库有法律责任吗
Ⅰ 删数据库犯法吗
如此做法,你公司是可以申请司法界入调查的。
正确的做法是,你通知公司(最好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口头也受法律认可),你要离职,30天以后,你就正式可以走人,从你正式通知公司离职起的30天内公司是要支付你薪水的,如果公司未足额支付薪酬,你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提交劳动仲裁申请。
从你申请离职到你走人期间,自己要注意收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明文件,比喻一些收入证明呀,如果公司真的要走到仲裁这一步,会对自己有利的。
Ⅱ 新人不小心把公司数据库删除了 会判刑么。
可以恢复的吧,不过如果不开除你你就庆幸吧
Ⅲ 程序员删库跑路是一种什么行为
因为对公司不满。这个程序员辞职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发生这种事只是一时赌气。您好!这个通常一天备份一次。即使它被删除,也可以通过归档日志来恢复。事实上,你应该控制你的权威。如果能给他们访问权限的用户没有删除数据库的权限岂不是很好?祝您好运。听说IT运维人员学到的第一课就是“从删数据库到跑马路”。
只是有点慢。比如在此次事件中被删除的魏梦,已经宣布已经完全取回数据,所以涉及的数据和备份都达到了一天几个级别。所以微信数据库很有可能不是一个运维人员掌握的,而是分成几个甚至上百个部分,分别由不同运维控制。每个操作和维护都有不同的权限,不能相互访问。甚至每一条数据都存储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即使运维数据库删除中有一个跑了,也可能是数据库的一小部分影响了微信,不会影响整体。比如删除某个用户数据库,可能只会导致几十万或者几百万的微信用户正常登录,但其他大部分用户可能根本感受不到任何影响。此外,微信的聊天数据并不存储在服务器中,而是存储在用户的手机中。
Ⅳ 程序员删库获刑7年,他违法了哪些相关法律
2018 年 6 月 4 日 14 时许,被告人韩冰在位于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福道大厦三层的链家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链家公司)韩某在链家任职,利用其担任链家公司数据库管理员并掌握公司财务系统root权限的便利,登录公司财务系统服务器删除了财务数据及相关应用程序,致使公司财务系统无法登录。链家公司为恢复数据及重新构建财务系统共计花费人民币18万元。
但韩某始终不承认该行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定,韩某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依法应予惩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之规定,判决:韩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Ⅳ 不小心删除公司数据库算违法吗
不算。
因为没有过失的违法,只有过失的犯罪。你这样的行为最多只能说是违反了公司制度,处罚的话不至于不发工资。如果公司执意不发工资,可以向当地劳动部门寻求帮助。
Ⅵ 40岁链家程序员删除公司财务数据,将面临怎样的处罚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问题存在,但是每个行业也都有重要的岗位,对于程序员来说,那可是很多公司的保安,可是对于有些单位保安可是很危险的,这不就出现问题了,链家程序员因为某些问题,把财务数据删除了,这样操作会对所在的公司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我的个人想法与看法,仅供大家参考讨论。
Ⅶ 公司数据库被黑客删了,开发人员也要担责任吗
就像家里敞开大门让小偷进来和做好所有措施小偷还是撬锁死命要进来一样,你要什么防护都不做开发人员怎么也难逃其咎,如果做好了应对措施,但是技术不如别人或者存在一些bug,还是会被理解的至少责任不会像前者这么大。
Ⅷ 用drop不小心删除了正式库数据库中的表数据,会不会负法律责任,可不可以还原数据库
你好的
正常来说,如果只是drop了表,问题不大
如果drop了数据库,那么有备份的话,问题也不大
如果都不是,那就麻烦点
应该会丢数据
祝你好运,望采纳
Ⅸ 如果在公司里不小心把数据库给删除了会怎么样
不会怎么样,一般公司对开发的要求就是,数据库都有备份,不论数据有啥变化,都有备份。没有备份数据的公司 那能叫 IT 公司?
Ⅹ 离职员工故意删除办公电脑重要数据如何处理
为泄私愤,以删除、修改计算机数据的方式破坏生产经营,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可以向法院进行起诉。
案例分析:因对原公司高层领导不满,林某离职后登录原公司邮箱服务器,恶意修改高管邮箱密码并删除邮件、邮箱,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15万余元。近日,林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通州检察院批准逮捕。
(10)删掉公司数据库有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工作交接是为保持用人单位相关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不至于在更换劳动者后出现有关工作前后衔接不上的情况,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交接主要包括公司财产物品的返还、资料的交接等。
然而,员工离职时,应该交接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般对此也没有明确的约定,特别是在电脑办公成为一种普遍工作方式的当下,对于电脑中存在的电子数据应否成为交接的内容,更是鲜有规定。实践中,对是否已经完成工作交接手续,劳企双方往往各执一词,纠纷的发生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