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投诉司法部门的法律责任
1. 恶意投诉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看是什么投诉了。
如果是向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恶意举报你,那么构成诬告陷害罪,可回以追究其刑事责任答。
如果是向公安举报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那么也构成诬告陷害,但是不构成犯罪,你有证据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可以对其进行治安管理处罚。
如果是向你工作单位假投诉之类,这个是你们单位自己处理的问题了,你对其没有太大的办法。
侮辱诽谤都必须对不特定人公开,造成社会负面评价,不公开的话,不构成侮辱诽谤。
2. 恶意投诉可以报警吗
法律分析:可以的。
1、恶意投诉后,被投诉人是可以报警处理的,涉嫌构成诬告陷害罪。
2、恶意投诉的法律责任。对他人进行恶意投诉的,如果目的是让他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就是属于诬告陷害的行为,情节严重会构成刑事犯罪。
3、被恶意投诉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被投诉人可以收集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违法犯罪的行为,反过来可以投诉诬告陷害的人。
4、被他人诬告陷害的,被诬告人最好委托律师处理案件,律师介入后对收集证据和辩护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3. 举报人恶意举报不实咋处理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恶意举报不实怎么处理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通过捏造事实、虚构事实等方式进行恶意举报,意图让他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就会构成诬告陷害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4. 12388实名举报的后果
只要举报的问题属实,语言夸张或表述不准确、不严密不构成过错,也不能认定为侵权,所以不会有法律后果。
1、举报人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要认定是否是恶意举报。如不是,则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如果是恶意举报,被举报的一方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
2、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3、《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17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任何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属于一般主体。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虽已年满16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犯诬告陷害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一、实名举报,经查,举报不属实的,原则上没有任何责任。
我国法律鼓励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只要不是有意诬告,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犯罪。
二、如果举报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涉嫌诬告陷害罪。
我国宪法将惩治诬告陷害提高为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必须捏造犯罪事实,即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即可,并不要求捏造详细情节与证据。
对监察对象(监察法规定的六类公职人员,下同)不依法履职,违反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等规定,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检举控告。党员对党纪处分或者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提出的申诉。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被调查人及其近亲属对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侵害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的申诉。对原行政监察机关作出的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决定不服未超过申请期限,提出的申诉。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批评建议。
5. 恶意投诉如何处理办法
恶意投诉处理办法的具体规定如下:
1、恶意投诉涉嫌诽谤。被诽谤后,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报警处理,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予以刑事拘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遇到投诉时,处理投诉的相关负责人应当找到与投诉内容相关的业务部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全面了解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作出下一步处理方案。必须注意的是,有些恶意投诉事件中,被投诉的人或单位,的确存在某方面的过失,但业务的具体经办人可能会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刻意隐瞒,因此在核实事实时不能完全相信具体经办人 的说法,还要根据投诉内容,全面的了解事实,以免被动;
3、在核实事实时,不能仅仅调查案件本身事实,还需要了解背景事实,因为有些投诉是一些人别有用心 策划的,背后往往会有推手,虽然背景事实的调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要去努力做,一旦调查到一些线索,对恶意投诉的全面彻底解决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4、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6、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6. 公职人员被恶意举报投诉如何处理
被诽谤后,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报警处理,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予以刑事拘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4)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6)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7. 恶意举报怎么认定
恶意举报,造成国家人财资源的浪费不说,给被陷害人造成名誉和精神上的创伤。恶意投诉是指投诉人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颠倒是非,捏造事实,向有关部门反映不实的内容和不存在的问题。也指个别消费者提出非分要求,明显的无理取闹,行为,语言粗鲁,虽经合理而耐心的解释,但仍发生投诉。
法律分析
对于是否存在恶意举报的区别,主要看举报的事情是否有事实依据的,如果是通过捏造事实、虚构事实等方式举报的,就是属于恶意的举报。1、举报人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要认定是否是恶意举报。如不是,则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如果是恶意举报,被举报的一方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2、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三十八条 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第五百三十九条 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受让他人财产或者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债务人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8. “恶意投诉”法律上怎么定性的
个人理解:故意捏造不实事实,对他人(单位或个人)进行诋毁、侮辱、贬损等泄愤内和损害目容的;或为使他人得到不法追究;或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或报复社会、发泄不满等等。可产生以下责任后果:
1、民事责任:人格、名誉、商誉受损的侵权
2、行政责任:行政处分、治安处罚
3、刑事责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扰乱市场秩序罪、扰乱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等方面
在此抛砖引玉。不当、错误之处请指正;还望得到其它网友的更好阐述。
9. 12315实名举报的风险和后果
一般来说,12315实名举报会保护举报人的信息,所以没有风险。 实名举报的结果是受理符合规定的投诉并通知投诉人。 如果12315实名举报不符合规定的投诉不予受理的,告知投诉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12315的职责范围:
1、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被投诉一方属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辖的;
2、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
3、消费者发现制造假冒商品和假冒商品的“穴位”时;
4、如果消费者发现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请拨打12315报警电话。 有助于纠纷的调解。 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调查。
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有区别吗?
1、性质不同
匿名举报。 举报人在举报时,不报真实姓名或不报真实姓名。 实名举报,举报人使用自己实名举报。
2、原因不同
实名举报对党员、党组织和行政监察对象的违纪问题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 匿名举报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存在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3、不同的特点
实名举报必须通过信函、来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 匿名报告有很强的隐蔽性。 匿名举报在信访中占很大比例,这给信访效率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另外,对指控提出虚假指控的,应当严格区分是虚假指控还是虚假指控。 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患者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处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认定冤情,必须经地市级以上(包括地市级)党委或者纪委批准。 由于对事实了解不够,发生错误指控时,应当在一定范围内明确是非,消除对被错误指控者的影响,教育错误的检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