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精神分裂负不负法律责任

精神分裂负不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4-16 20:56:31

Ⅰ 罪犯患有精神分裂症,是否有刑事责任能力

罪犯的精神状态一直是法官量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正常的成年人来说,作案时精神状态正常,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就需要根据法律正常判罚。但是有些精神病人在犯案的时候,失去了一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量刑时就需要多做考虑。精神分裂症作为我们最常听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在我国人口中广泛分布。那么,罪犯如果患有精神分裂症,在犯案之后是否就可以免于承担刑事责任呢?

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所做的事情,要在具体的状态下进行分析和考虑。

Ⅱ 什么叫司法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病人犯罪有无法律责任

司法精神病学是研究和解决有各种精神障碍的人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法律责任的学科。 是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与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狭义的司法精神病学也指法医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研究的内容,重点在于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刑事犯罪、民事法律关系和诉讼中的地位、能力问题,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以判明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包括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诉讼能力、作证能力以及服刑能力等,为司法部门进行审判提供科学的依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所见的各种精神疾病,往往由于产生于拘捕、审讯、监禁、执行刑罚的特殊环境中,其临床表现常与通常精神病临床所见不同,而具有某些特点。例如反应性精神病比较多见,还可见到通常罕见的短暂性精神活动障碍,以及精神病的伪装。对诈病需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以鉴别其真伪。此外,是否需要对特定的精神病患者设置监护,也须司法精神病学专家鉴定。
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精神正常的人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精神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我国《刑法》第18条明确规定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医学要件,即必须是确实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学要件,即实施并造成危害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或控制能力。据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分为如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三,无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的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并且作案行为与精神疾病直接相关,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或者患者处于衰退期,精神活动不稳定或残余病态意识诱使,可能作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即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该患者不负刑事责任。
第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尚未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患者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这些能力有所减弱,故认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但作案行为与精神症状不直接相关;或间歇期缓解不全,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在这些情况下作案,其辨认能力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削弱,应认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只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五,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间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间歇期,并且没有任何后遗症状;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病程完全平息——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应认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当然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六,前述只是刑事责任能力认定的一般原则,但每个案件都具有特殊性,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精神,首先应当确定医学诊断,明确是否具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何种病程阶段。然后分析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与作案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因果关系进行认定。
第七,应当强调指出的是,犯罪嫌疑人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能力,或者属于何种行为能力人,既不能根据行为人的供述来确定,也不能凭办案人员主观判断来确定,还不能仅凭一般医院病情与病历来确定,而是必须经过法定的鉴定程序确认方为有效。

Ⅲ 精神分裂,杀人未遂,需要负法律刑事责任吗

要看这个精神病人在杀人的时候是否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精神病人能否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经过法定程序进行鉴定即经过司法鉴定为准。如果鉴定出来该精神病人在杀人的时候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他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不能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一般会判决被告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负刑事责任。但不管这个精神病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于民事赔偿这一块是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精神病人自己有财产的由病人自己的财产进行赔偿。如果他没有财产的由他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至于谁是他的监护人要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来确定,一般来说他的父母为他的监护人,没有父母的由他的配偶作为监护人)。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相关法条:
《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Ⅳ 用造谣等手段把别人害成精神分裂症,要不要付法律责任

你好,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相关规定: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问题中说的“害成精神分裂症”属于诽谤罪的加重情形,根据《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因此,用造谣等手段把别人害成精神分裂是需要付法律责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诽谤罪是自诉罪不告不理,你需要自己去法院提起诉讼,另外,精神分裂也需要相关专业机构的鉴定来证实。

Ⅳ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涉及各种法律问题最多的一组疾病。探讨和研究其刑事责任能力和法律关系的评定,不仅能推动司法实践中各种相关问题的解决,也能推动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刑事责任能力 法律关系 评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于青壮年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在我国,精神分裂症是涉及各种法律问题最多的一组疾病,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中约占70%。患者往往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支配,常常出现伤害、凶杀、强奸、放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成为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涉及刑事责任能力问题;有的因外伤或其它原因而发病,而涉及法律关系评定问题。以下,笔者试述之。
一、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属于内因性疾病。一般认为,遗传、个性缺陷等内在病理因素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因素、社会因素等外在因素是诱发原因。
该症患者通常意识清晰、智能良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其自然病程分持续进行和间断发作两种形式。持续进行者病程往往迁延不愈,逐渐呈精神衰退状态。间断发作者在病情发作一段时间后,间隔以缓解期,缓解期精神活动可基本恢复正常,也可遗留一定的精神症状或精神缺损。但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精神衰退;也有的仅发作一次,缓解后不再发作且无精神缺损者。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对所实施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辨认能力以及有意识的控制能力。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精神正常的人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我国《刑法》第18条明确规定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一是医学要件,即必须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学要件,即造成危害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或控制能力。据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有以下三种分法:
(一)无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的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且作案行为与精神疾病直接相关,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或者患者处于衰退期,精神活动不稳或残余病态观念诱使,可能作出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在这些情况下,该患者不负刑事责任,即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尚未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患者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这些能力有所减弱的,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但作案行为与精神症状不直接相关;或间歇期缓解不全,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的。在这些情况下作案,其辨认能力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削弱,应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间歇期且无任何后遗症状;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病程完全平息,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应评定为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以上只是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一般原则,但每个安静都具有特殊性,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精神,首先确定医学诊断,明确是否具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何种病程阶段。然后分析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与作案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因果关系进行评定。
三、精神分裂症法律关系的评定
法律关系是指公民涉及的精神损害及相关的问题。精神损害是人体受机械、理化、生物或心理等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的精神障碍。法律关系的评定将直接关系到对加害人的法律责任及经济赔偿问题。其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精神损害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
如果重度颅脑损伤以后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或分裂症样精神病,应评定为重伤。后果较轻的,可根据实践情况评定为轻伤或轻微伤。需要注意的是,对颅脑损害所致精神障碍程度评定,一般需由损失起经过半年以上的观察后方可作出评定。
(二)精神损害与精神分裂症存在间接因果关系的
由于精神损害的特殊性,在评定只有间接因果关系的案件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伤害后果、过错原则等具体情况,全面分析,综合评定。如果轻微或轻度颅脑损伤,或躯体损伤后出现了精神分裂症,则可参照《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作出相应评定。如果精神创伤后出现精神分裂症且两者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则可评定为轻微伤,但加害人必须承担“一次性”精神损害赔偿金。
由于法律关系的评定十分复杂,而我国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只能根据“伤”与“病”的关系,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文,实事求是地作出评定。
结语
精神分裂症是典型且高发的精神疾病,同时也是涉及各种法律问题最多的一组疾病。有效地探讨和研究精神分裂症及其刑事责任能力和法律关系等相关问题,不仅能推动我国司法实践中各种相关问题的解决,也能保障广大公民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合法利益,更能推动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Ⅵ 精神分裂症算无民事责任吗

不是。民事领域不同于刑事领域,在行为时不具有(不完全具有)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有财产的,以自己财产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财产的,由监护人承担。
附《民法通则》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侵权法》
第三十二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Ⅶ 精分杀人犯法吗

有关精神病的法律条文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

《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负刑事责任。酒醉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精神病人中,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经鉴定确认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都是发病期的患者,只有在发病期患者才容易出现“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活动疾病正常,他们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这条法律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承担多少法律责任,应视患者当时的精神状态而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不负法律责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论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很明显,对精神病人作医学鉴定只能是“由省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是一种很严肃、高度专业化的工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3)其他近亲属;(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第一百三十三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到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中,患者不可能持续保持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疾病至少会在某个阶段完全或部分损害患者的民事行为能力,使患者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法律,患者的亲属自然成为了患者的监护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在发病时民事行为能力才会受到损害,这时的患者又往往容易损害他人或自身。监护人的责任实在重大,一旦因患者的损害行为引起法律纠纷,无论家属如何尽力,法律条文没有给患者家属提供完全免责的依据。

Ⅷ 精神分裂症患者犯法法律制裁吗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轻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轻度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神经官能症及病态人格的精神障碍者。

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力,因此,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精神分裂负不负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一、精神病犯罪者共分为三类:

1、在意识障碍下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意识障碍见于多种精神病,如癫痫性意识朦胧状态,某些药物引起的意识朦胧状态,病理性醉酒状态,反应性意识朦胧状态,癔病性意识朦胧状态以及某些病理性激情中的意识障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2、智能缺损状态下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老年性痴呆、器质性脑疾患的某些阶段,都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

3、意识清晰、智能正常状态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精神病患者。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意识清晰、智能正常的情况下,仍可能存在幻觉、妄想,特别是言语指示性幻听和被迫害妄想,支配其作出有严重危害的行为。躁狂症患者虽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但因极度兴奋,难以自控,也会作出伤害行为。

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期间,是无责任能力的。但本病易于复发,并在缓解期遗留不同程度的精神衰退,因而对其缓解期.的责任能力,应根据其精神状态具体分析,若残留明显的精神症状和人格缺陷,使其辨认能力不准确,控制能力不健全,则不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

若缓解期长,未遗留精神症状,则具有责任能力。精神分裂症病人还常常涉及婚姻、合同、遗嘱继承、挥失赔偿等民事问题,对此应依据有法律,按照人道主义原则,结合具体病人的精神状态,病情发展及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妥善处理。

在其发病期间,原则上不宜办理各种法律手续,应等到缓解期后再办理。若病程迁延,转为慢性,病人意志衰退,脱离现实,丧失理智,难以料理自己的生活,应判定为无行为能力,其民事法律手续应由监护人代理。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发病期,也不能作证人。

对于虽然造成刑事案件但因被判定为无责任能力而不予处罚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应给予监护治疗,特别是造成过重大恶性案件者,常可因疾病复发而再次危害社会,对此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Ⅸ 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打人犯罪不

精神分裂症(残留期),限定刑事行为能力可以拘留。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因此如果违法犯罪,可以拘留。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刑法中规定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主体。
刑法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四种情况:
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包括14周岁以下的,14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除了上述8种罪外,该年龄段人不负有刑事责任。同时《刑法》明确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3、 已满75周岁者。该年龄段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4、 生理缺陷者(聋哑人、盲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Ⅹ 精神分裂犯罪怎么判

精神分裂犯罪的判刑需要根据情况决定,具体如下:
1、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减弱,严重的完全无行为能力,犯罪后不负幸事责任;
2、轻的限制行为能力,犯罪后减轻处罚,非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就是完全没有行为能力;
3、对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向检察院或者法院要求更高权威的鉴定部门重新鉴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劳动法规定几天有工资 发布:2025-04-27 15:27:02 浏览:439
办公厅法规处工作量 发布:2025-04-27 15:12:29 浏览:806
解除合同律师函 发布:2025-04-27 15:11:46 浏览:180
外部法律效力的概念 发布:2025-04-27 15:01:12 浏览:629
在国外学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7 14:58:53 浏览:977
省政府金融办成立的法律法规依据 发布:2025-04-27 14:58:51 浏览:525
代理民法典 发布:2025-04-27 14:32:00 浏览:639
新林司法 发布:2025-04-27 14:31:59 浏览:413
开展立法调研 发布:2025-04-27 14:23:34 浏览:918
与防汛抗旱相关的法规 发布:2025-04-27 14:12:10 浏览: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