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规定的法律效力
① 政府机关为什么要进行三定
"三定"规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是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制定专"三定"规定,是贯属彻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精神,落实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中心环节和必要的措施.通过制定部门"三定"规定,要把机构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解决政府履行职责中均突出矛盾和问题,理顺职责关系,加强部门责任,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编制.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部门"三定"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细致谋划,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对部门职责进行分解分析是落实转变职能和规范设置
部门职权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做好"三定"工作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部门职责分解分析要按照中央和自治
区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转变政府职
能,理顺职责关系,强化责任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参照自
治区对应部门职责配置,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各部门现
行职责进行梳理,分解,分类和分析研究.通过分解分
析,达到对部门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工作量等有比较全
面的认识,并对下列问题要有清晰明确的意见.
② 政府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编制及经费来源文件指什么
政府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编制及经费来源文件就是指当地党委、政府或编委、编办对某一个部门的“三定”规定,该文件的标题一般为:《××市××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三定”规定就是各级编委或编办对本级党委、政府所属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的简称。“三定”规定对某一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等三大内容进行确定,并按照规定的统一体例和审核、审批程序,由党委、政府或委办、府办、编委、编办印发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三定”规定是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三定”主要指定部门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
“三定”规定第一段是引言,即“三定”规定正文的引文部分。主要包括部门设置依据、部门全称、部门类别等内容。一般性表述为: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发〔2015〕×号),设立××市××局(全称),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
(一)职责调整,即明确部门取消、划出移交、划入和增加以及加强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即规定部门的主要职能和相应承担的责任。
(三)内设机构,即确定部门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具体职责。
(四)人员编制,即核定部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
(五)其他事项,即明确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部门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等。
(六)附则,即明确“三定”规定是由谁解释和调整等事宜。
编办的全称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既是党委的工作机构,又是政府的工作机构,列入党委机构序列,相当于本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的机构级别。
地方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一般是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党委专职副书记和政府常务副职担任副主任,党委纪委、组织部门,以及编办、财政、人力资源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编办主任一般同时担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编办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省市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政策;起草本辖区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二)组织拟订本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协调党委、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调整,协调党委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党委各部门和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县(市、区)级各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的职责分工。
(四)审核党委、政府各部门及部门管理(挂靠)机构、政府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五)审核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乡镇(街道)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六)审核辖区各级行政编制总额;负责对上级编制部门核定给本级的专项编制的审核分配。
(七)协助管理上级有关部门设在本辖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
(八)拟订本辖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指导实施和推进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审核本级以及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经费形式;承担事业单位划分类别改革工作;审核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类别和编制;参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审核报批工作。
(九)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监督指导本辖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审核本级机关、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
(十)负责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负责本辖区机构编制统计分析和机构编制数据库的管理工作;负责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财政统发工资的人员编制审核。
(十一)监督检查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
(十二)指导协调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的范围和总量控制;审核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数额。
(十三)审核本辖区机关公务用车改革的范围和人员职级。
(十四)承办党委、政府和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③ 单位三定是指什么
单位三定是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④ 三定方案出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还没开始,暂时可以不执行三定方案吗
看情况。
对外而言,
三定方案是有法律效力的,你们单位当然具备法定的权利和责任。
对内而言,
既然改革还没有落实,内部科室之间,也只能先按照之前的分工开展工作。也就是,可以先不考虑三定方案的事。
⑤ 三定方案是指哪三定
三定方案是指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分别如下:
1、定机构就是确定行使职责的部门,包括机构名称、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等;
2、定职能,就是规定这个单位是干什么,有什么具体职能;
3、定编制,是确定单位的编制数以及领导职数。
“三定方案”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是体制内每一个单位的身份证、户口簿。过去,只有党政机关叫“三定方案”,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叫“九定方案”,是对三定的具体和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
前款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
⑥ 行政组织法的完善
一是完善现行宪法中关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职权的规定。如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增加第六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等作另行规定。 二是修订、完善《国务院组织法》 。如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范围、组成部门具体包括的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的种类或名称;规定国务院任免和奖惩人员的范围和培训、考核人员的机构;规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的职数和分工,规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的任务及相互关系;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立、撤销或合并的程序;特别是对国务院的职能和权限,应根据十五大和十六大的精神,结合近几年来政府转变职能的实践经验,尽可能具体地分别作出规定。修订《国务院组织法》早已列入“国务院1998年立法工作安排”,且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于1999年6月审议通过了《国务院组织法》(修改草案)。在继续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基础上,应当对修改草案进一步修改,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三是修改《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是1997年8月制定的,实施7年多来,对规范国务院行政机构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国务院机构的变化和改革,原有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近年来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类别,需要在该条例中得到反映。
四是制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局、议事协调机构、派出机构和直属特设机构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组织通则。1988年、1993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局及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是以“三定”方案形式经国务院批准后付诸实施的,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上述国务院机构采用了“三定”规定形式。这些“三定”方案或“三定”规定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且有的本身就不很完善。从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职能、编制法定化、规范化的高度上看,还是应制定单独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局、议事协调机构、派出机构和直属特设机构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组织通则。
五是制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对地方政府机构,1998年国务院法制办曾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列入当年立法规划,由于地方机构改革至今未见出台。目前有关地方机构设置和编制的内容主要见于各级地方政府的“三定方案”中。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应尽快制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在“三定规定”基础上逐步制定各部门组织通则,并尽快颁布《公务员法》 。
此外,在已经制定《立法法》的条件下,应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行政管理领域,包括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权限划分。
⑦ “三定方案”与“三定规定”有什么区别
具有一样的效力,只是用于不同的机构,政府的机构称“三定规定”;政府以外的机构(例如:党校)称“三定方案”。
⑧ 什么是 三定规定
“三定”规定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央编办)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的简称。该规定是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是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三定主要指定部门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
“三定”规定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
一是职责调整,即明确部门取消、划出移交、划入和增加以及加强的职责。
二是主要职责,即规定部门的主要职能和相应承担的责任。
三是内设机构(一般部门内的司局机构),即确定部门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具体职责。
四是人员编制,即核定部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
五是其他事项,即明确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部门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等。
六是附则,即明确“三定”规定是由谁解释和调整的事宜。
⑨ “三定”方案的意义是什么
三定方案是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党政机关、群团机关、事业版单位等体制内机权构,在单位初设或者机构改革过程中有重大变更事项时,颁布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体制内每一个单位的身份证、户口簿。三定具体是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过去,只有党政机关叫“三定方案”,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叫“九定方案”,是对三定的具体和延伸。
⑩ 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的三定方案是什么
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是国务院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简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务院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三定”规定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一是职责调整,即明确部门取消、划出移交、划入和增加以及加强的职责。二是主要职责,即规定部门的主要职能和相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内设机构,即确定部门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具体职责。四是人员编制,即核定部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五是其他事项,即明确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部门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等。六是附则,即明确“三定”规定的解释和调整事宜。
制定部门“三定”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中心环节,也是巩固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通过制定“三定”规定,全面梳理、集中解决政府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把改革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使政府转变职能取得明显进展,理顺关系取得明显突破,部门责任得到明显强化,机构编制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推进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803.cn/Article/shxw/200807/20080718101205_39754.html